logo
publist
写文章

简介

该用户还未填写简介

擅长的技术栈

可提供的服务

暂无可提供的服务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8:BERT——让 AI 学会 “双向看上下文“

2018年谷歌推出的BERT模型开创了自然语言处理新范式。该模型基于Transformer编码器,首次实现双向文本理解,通过"遮字猜词"和"判断连贯"两个预训练任务掌握深层语义。BERT提供BASE和LARGE两种规模,在GLUE等基准测试中表现卓越,部分指标超越人类水平。其突破性在于采用预训练-微调框架,使各类NLP任务可共享基础模型,大幅提升泛化能力。BERT不仅被应用于搜索引擎优化(如谷歌、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7:技术基石——Transformer 架构的突破性创新

NLP技术经历了从低效到高效的突破性发展。传统RNN和LSTM处理序列数据缓慢且效果有限,而2017年提出的Transformer架构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实现了并行计算,能高效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该架构让AI像人类一样"抓重点",理解上下文关联,为GPT等大模型奠定了基础。尽管存在计算复杂度高、资源需求大等局限,但通过改进位置编码、注意力机制等方式不断优化,推动了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6:深度学习的产业应用爆发(2010 年代)

2010年代深度学习迎来产业应用爆发期,"深度学习三巨头"Hinton、LeCun和Bengio的突破性贡献获得2018年图灵奖。AlexNet(2012)和ResNet(2015)推动计算机视觉发展,GAN(2014)为AIGC奠定基础,TensorFlow/PyTorch等框架降低开发门槛。AlphaGo(2016)战胜李世石成为公众关注里程碑,展示了深度学习在复杂决策中的能力。这些突破推动深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5:深度学习时代的到来(2006-2010 年代)

2006-2012年深度学习迎来关键突破期。2006年Hinton团队提出深度信念网络(DBN),通过分层预训练策略有效解决了深层网络训练难题,奠定理论基础。2012年AlexNet在ImageNet竞赛中以显著优势获胜(错误率15.3% vs 26.2%),其创新性采用GPU并行计算、ReLU激活函数、Dropout和数据增强等技术,引爆了深度学习革命。这两项里程碑式成果分别从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4:深度学习的复兴与发展(1980-2000 年代)

摘要:20世纪80-90年代,深度学习迎来重要突破。杨立昆提出首个商用卷积神经网络LeNet-5,在手写数字识别上取得突破。同时,为解决序列数据处理问题,研究者提出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改进版LSTM、GRU。然而这一时期的AI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专家系统的商业化失败导致第二次AI寒冬(1987-1993),神经网络研究虽继续但进展缓慢。这些技术突破为21世纪深度学习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4:深度学习的复兴与发展(1980-2000 年代)

摘要:20世纪80-90年代,深度学习迎来重要突破。杨立昆提出首个商用卷积神经网络LeNet-5,在手写数字识别上取得突破。同时,为解决序列数据处理问题,研究者提出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改进版LSTM、GRU。然而这一时期的AI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专家系统的商业化失败导致第二次AI寒冬(1987-1993),神经网络研究虽继续但进展缓慢。这些技术突破为21世纪深度学习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4:深度学习的复兴与发展(1980-2000 年代)

摘要:20世纪80-90年代,深度学习迎来重要突破。杨立昆提出首个商用卷积神经网络LeNet-5,在手写数字识别上取得突破。同时,为解决序列数据处理问题,研究者提出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改进版LSTM、GRU。然而这一时期的AI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专家系统的商业化失败导致第二次AI寒冬(1987-1993),神经网络研究虽继续但进展缓慢。这些技术突破为21世纪深度学习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3:深度学习的萌芽与探索(1950-1980 年代)

1950-1980 年代是深度学习萌芽期。1950 年,青蛙视网膜神经元刺激选择性反应的发现,为感知机奠定生物基础;1957 年罗森布拉特发明感知机,1958 年造首台硬件感知机并发论文,其确立监督学习范式但仅处理线性问题。1969 年明斯基等指感知机无法解决非线性问题,莱特希尔报告致 1974-1980 年 AI 寒冬,神经网络研究停滞。1974 年沃波斯提反向传播算法未受重视,1986 年鲁梅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3:深度学习的萌芽与探索(1950-1980 年代)

1950-1980 年代是深度学习萌芽期。1950 年,青蛙视网膜神经元刺激选择性反应的发现,为感知机奠定生物基础;1957 年罗森布拉特发明感知机,1958 年造首台硬件感知机并发论文,其确立监督学习范式但仅处理线性问题。1969 年明斯基等指感知机无法解决非线性问题,莱特希尔报告致 1974-1980 年 AI 寒冬,神经网络研究停滞。1974 年沃波斯提反向传播算法未受重视,1986 年鲁梅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2:知识期到学习期-AI的范式转变

摘要:AI发展经历了知识期(1970-80年代)和机器学习期(1980年代至今)。知识期以专家系统为核心,虽取得领域成果但面临知识工程瓶颈。机器学习期出现多种流派:符号主义(如决策树)、连接主义(神经网络复兴)、统计学习(SVM等)。统计学习在90年代因理论基础扎实成为主流,与神经网络形成互补。各技术流派交替发展,推动AI不断进步。(149字)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
    共 15 条
  • 1
  • 2
  • 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