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LLM 为核心 LLM@Core:程序员的大语言模型技术指南
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对于大语言模型的一系列探索,如 ChatGPT 端到端实践与应用开发、LLaMA 与 ChatGLM 的微调试验、GitHub Copilot 逆向工程分析、动态上下文工程(即 LangChain)的研究,驱使着我去写一个总结,也是一个面向程序员的 LLM 指南。也是好久没有写这个系列(程序员必知)的文章。作为一个从个人经验总结的文章,本文涉及的知识点可能有点多,主要会从以下几个
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对于大语言模型的一系列探索,如 ChatGPT 端到端实践与应用开发、LLaMA 与 ChatGLM 的微调试验、GitHub Copilot 逆向工程分析、动态上下文工程(即 LangChain)的研究,驱使着我去写一个总结,也是一个面向程序员的 LLM 指南。
也是好久没有写这个系列(程序员必知)的文章。
作为一个从个人经验总结的文章,本文涉及的知识点可能有点多,主要会从以下几个点出发:
基础篇:充分运用 LLM 能力
Prompt 编写:Prompt 学习与编写模式
Prompt 管理:Prompt 即代码
应用篇:LLM 下的应用架构设计
新的交互设计
新的工序:大模型友好的流程
架构设计的新变化
高级篇:面向特定场景的 LLM 应用
特定场景的模型微调
上下文工程:LLM 应用的核心
而随着 AI 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和应用,会出现更多新的变化,诸如于早先我们设计的 Unit Mesh 架构,会带来全新的架构与编程体验。
本篇文章基于我们先前的两个假设:
每个大型企业都将有私有化的大语言模型。
私有化的主流方式:开源 LLM + 微调。
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构建围绕于 LLM 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在当前以辅助人类设计为主。未来,我们将保持一种观点:LLM as Member,即 LLM 应该是我们的伙伴,而不再是一个辅助的工具。
基础篇:充分运用 LLM 能力
我们将迎来 AI 原生程序员的时代。几年以后,新一代的程序员,将是 AI 原生的程序员。新生代的程序所具备的能力,将与我们的能力有巨大的区别。在云原生时代里,云原生程序员,不需要具备大量的 ops 相关的技能,他们更关注于如何采用类似于 DDD 这样的策略来合理划分模块。
从未来出发,作为“老一代程序员“的我们,需要强化我们运用大语言模型的能力,诸如于 Prompt 能力。
1.1 Prompt 编写:Prompt 学习与编写模式
今年 2 月,我基于我擅长的编程、绘画、写作展开的 AI 探索和总结,我编写了两篇文章《理解 Prompt》、《Prompt 编写模式 》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GitHub 上的 stars 都超过了 2000。
如何编写、调度与逆向工程 Prompt ?将会是现阶段程序员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我们需要实践的三个问题:
提出问题的策略
创造性地利用模型回答
提高模型输出质量的技巧
究其原因,不仅是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用到 prompt,开始工具的时候,我们也有大量的工作在编写 prompt 上。除此,还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以让 LLM 输出的结果趋于稳定。
所以,作为一个经典软件开发时代的程序员,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摸清 LLM 的脾气?学习如何编写恰到好处的 prompt。
1.2 Prompt 管理:Prompt 即代码
今年 3 月,基于我们结合 LLM + SDLC 的探索,得到的第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是《Prompt 即代码:设计和管理 AI 编程的最佳实践》。于是,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构建了我们在 LLM 时代的第一个开源项目:ClickPrompt。ClickPrompt 站在了未来企业需要的三个基本出发点:
如何学习 prompt 的编写?
如何分享企业内的 prompt 经验?
如何将 prompt 结合到工作流中?
而在我第一次将注释加入到 ClickPrompt 中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过去的经典编程范式,并不允许将思考过程作为注释到其中。而在未来,我们就会遇到 Prompt 即注释、Prompt 即接口、Prompt 即代码。
所以,将 prompt 视为代码,以更好的管理 prompt,将它与我们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结合,将是作为经典程序员要考虑的点。除此,我们还需要考虑:
版本控制与协作
用于测试和调试的工具
适用于不同 LLM 的 prompt 接口模式
我们也可以让 LLM 来告诉我们答案,只是它可能没有这样的创新能力。
应用篇:LLM 下的应用架构设计
未来的 AI 编程模式是什么?在那篇《未来可期的 AI 编程》文章里,可以看到几个基本的思考:
Prompt 即是代码,代码不再是代码?
现有的编程体系适合于 AI 编程吗?
Serverless 会是结合 AI 编程的答案吗?
需求详细化会成为你的新瓶颈吗?
对于它的思考,促使我设计了 Unit Mesh 架构,详细见《渐近式 AI 编程模式:Unit Mesh 架构的设计思路与探索》。
除了新的架构模式本身,我们还面临一个挑战:在现有的 LLM 下,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应用架构?
2.1 新的交互设计:Chat 模式
在习惯了 ChatGPT 之后,Chat 模式作为基础的 LLM 元素加入了 UI 设计中。诸如于不那么好用的 New Bing,已经可以帮你总结一下相关的链接,虽然不可靠,但是大家都认可了。所以,无论是我们构建的 ClickPrompt,还是 AutoDev 这样的 IDE 辅助编程插件,都将 Chat 作为基础的 UI 模式加入到了系统。
而在 LangChain 的文档中,我们又会看到新一代的框架、工具文档模式,文档作为外挂的知识库,可以直接让开发人员通过对话来学习,并编写一些示例代码。就这一点而言,它大大改善了过去那不太好友好的文档体验。
所以,对于开发前端框架的人来说,这又带来了新的 KPI 机会。毕竟,谁会拒绝这么一个有挑战性的东西。另外一个点是,构建一个不同语言的 LangChain,经典企业的技术架构都优先考虑 JVM。
2.2 新的工序:大模型友好的流程
基于上述的新交互方式,现有的每一个应用都可能被重写。所以,我们开始探索对于软件开发的改变,也就有了《探索软件开发新工序:LLM 赋能研发效能提升》。
对于当前的 AI 应用来说,主要有三种模式:直接 prompt 模式、知识外挂、微调。
模型 1:直接 prompt。即 API + prompt 直接接入现有的流程中,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提效。。
模式 2:知识外挂。简单来说,就是采用 LangChain 这样的动态 prompt 工具,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输入,来动态生成 prompt。又或者是,在本地采用相关性模型与算法,优化 prompt。
模式 3:微调 —— 领域知识强化。即通过微调的方式,来让输出结果更适合于现有的工具与流程。
不同的模式之下,带给开发人员的挑战也是不一样的,依旧是由易到难。而其中的核心点是:寻找一种合理的 DSL(领域特定语言),以将现有的流程结合到 LLM。
2.3 架构设计的新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语言模型有了自己的类似 LangChain 工具(如 ChatGLM-LangChain)、越来越多的编程语言社区出了自己版本的 LangChain 版本(如 LangChain Go)。现有的软件架构又加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插件化与智能体(Agent)。诸如于 ChatGPT Plugin、LangChain 便是采用智能体 + 插件化的方式,大大方便我们构建基于 LLM 的应用扩展,并且结合各式的 LangFlow、LLaMaHub 工具,我们可以构建更智能的流程与系统。
矢量数据库。AI 的火爆使得越来越多的矢量数据进入了我们的视角,也成为了非常纠结的架构造型元素 —— 因为作为工程师的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全面的认知,也缺少评估数据。
而由于 Token 很贵,我们需要管理好 token,以降低 token 的花销。我们还需要:
本地小模型。如 GitHub Copilot、Bloop 借助于本地的模型来进行相关性等的计算,以在本地构建动态的 prompt,而不需要消耗服务器的资源。
就地机器学习。犹如几年前,我只是因为喜欢《TinyML:基于 TensorFlow Lite 在 Arduino 和超低功耗微控制器上部署机器学习》的书名而买了这本书一样,我觉得 AI 不应该只在非消费级 GPU 上能跑,而是应该无处不在。
而这些依旧只是基于现状的观察,毕竟在外挂知识库、结合知识图谱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和试验仍然在进行中。
高级篇:面向特定场景的 LLM 应用
每个不同的通用大语言模型,受限于语料、算法、强化方式,在能力上是不同的差异。而对于现有的、开源的大语言模型来说,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了。所以,我们需要针对于不同的场景,构建适合的策略,如编程场景、智能客服场景、需求完善场景等。
而由于微调后的模型是指针特定领域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适用于自身场景 LLM 架构方案:
动态的 LoRA 加载。诸如于针对不同场景下,可以动态经过不同的 LoRA 来处理数据。
通用大模型配合微调小模型。即通过一大一小的方式,由大模型给出工序,由小模型完善大模型不具备的细节能力。
多模型配合。诸如于结合 ChatGPT、StableDiffusion 和 VITS 等构建轻小说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方案会越来越完善。
3.1 特定场景的模型微调
如果想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能力,我们需要让它是大模型友好的,还需要构建一个工程化的模式。也就是我们在探索 API 新工序时,总结的《大语言模型友好的 API》一文中的基本思路:
流程过程梳理与资产化。
对资产进行“语言建模”,以适用于大模型。
构建 MVP 产品,并进行试验。
设计增量的指标,以引导系统演进。
围绕上下文的工程化思维。
持续反馈的软件工程,以完善系统准确度。
而对于微调来说,主要是前半部分:DSL 化、数据工程,以将现有的数据转换为模型可用的数据,进而整合到现有的工具链中。诸如于,将系统架构图转换为 PlantUML,以这些数据微调,进而简化现有的架构呈现方式。
3.2 上下文工程:LLM 应用的核心
在我们探索 GitHub Copilot 的过程中,有感于 GitHub 程序员在此做的努力,于是总结了《上下文工程:基于 Github Copilot 的实时能力分析与思考》。如何对于高效的构建全面的上下文,以让 LLM 生成更准确的结果?这便是我们在未来所要做的活动。结合上述的内容,几个潜在需要考虑的点是:
结合本地小模型,就地计算上下文。诸如于 Sentence-Transformers
本地 Token 计算,以计算最合适的上下文。
上下文计算策略,以提供最需要的上下文。
若是想充分运用大模型,我们需要控制好 Prompt,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于上下文的工程化。
总结
本文介绍了以 LLM 为核心的程序员技术指南,包括应用篇、高级篇和上下文工程。其中,应用篇介绍了 Chat 模式和大模型友好的流程,高级篇介绍了面向特定场景的 LLM 应用,上下文工程则是 LLM 应用的核心。
除此之外,文中还提到了当前 AI 应用的三种模式:直接 prompt 模式、知识外挂模式和微调模式,并介绍了针对不同场景构建适合的策略的重要性。同时,文章探讨了如何让 LLM 是大模型友好的,并建议采用语言建模、构建 MVP 产品并进行试验、设计增量的指标、围绕上下文的工程化思维和持续反馈的软件工程等方法来实现。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随着时间推移,针对 LLM 的外挂知识库和结合知识图谱等方面的方案会不断完善,并讨论了如何构建动态的 LoRA 加载、通用大模型配合微调小模型以及多模型配合等方案。
总之,本文提供了一份全面的 LLM 技术指南,为程序员和开发人员提供了在这一领域提高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