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技术:ANNCEST 实现磷酸肌酸的快速精准成像,为代谢疾病诊断开辟新路径

在现代医学成像领域,精准捕捉体内能量代谢标志物对于疾病诊断和研究至关重要。磷酸肌酸(PCr)作为细胞能量缓冲和转运的核心分子,其浓度变化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肌肉病变及心脏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临床缺乏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且快速的 PCr 检测方法。

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 “In vivo imaging of phosphocreatine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带来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提出的ANNCEST 技术,将人工神经网络(ANN)与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MRI 相结合,首次实现了在 3T 标准临床扫描仪上 1.5 分钟内完成人体骨骼肌 PCr 的高质量成像,为代谢成像领域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

研究背景:PCr 检测的临床需求与技术瓶颈

磷酸肌酸(PCr)是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含量丰富的高能磷酸化合物,通过肌酸激酶系统快速再生 ATP,维持细胞能量稳态。其浓度异常与多种疾病直接相关:

  •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中,脑内 PCr 水平显著下降;
  • 肌肉疾病(如肌萎缩症)患者的骨骼肌 PCr 储备能力受损;
  •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 PCr/ATP 比值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31P 磁共振波谱(31P MRS)是检测 PCr 的 “金标准”,但存在三大缺陷:

  1. 低敏感性与长扫描时间:31P 原子核的低自然丰度导致信号微弱,单个体素检测需数十分钟,且空间分辨率常低于 1 cm³,难以捕捉细微的代谢空间差异。
  2. 硬件依赖性:需专用 31P 射频线圈和宽带发射 / 接收设备,多数临床 1H MRI 扫描仪无法兼容,设备成本增加约 30%。
  3. 临床实用性差:检测过程中需切换线圈,操作复杂,难以整合入常规诊疗流程。
    CEST 技术的潜力与挑战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MRI 通过选择性饱和低浓度分子的可交换质子,间接增强水质子信号,无需特殊硬件即可在常规 MRI 设备上实现代谢物成像。然而,CEST 在临床场强(1.5T/3T)下面临两大挑战:

  • 可交换质子与水质子的化学位移差减小,导致 CEST 信号对比度降低;
  • 磁场(B₀)和射频场(B₁)不均匀性、磁化转移(MTC)干扰等因素严重影响定量准确性。
    为突破上述瓶颈,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人工神经网络与 CEST 结合,开发出ANNCEST 技术,实现了 PCr 的快速、精准量化成像。

技术核心:ANNCEST 的原理与创新设计

1. 技术原理:从 Z 光谱到多参数定量

CEST 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测量 “Z 光谱”(不同饱和频率下的水质子信号衰减曲线)反推代谢物特性。PCr 的胍基质子(-NH₂)可与水分子发生化学交换,在 Z 光谱上形成特征峰(约 2.5 ppm)。ANNCEST 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定量:

  • 输入:单个体素的 Z 光谱(1.3–3.5 ppm 范围内 50 个频率点);
  • 输出:同时预测 4 个关键参数 ——PCr 浓度、胍基质子交换速率、B₀偏移量、B₁强度;
  • 优势:无需预先采集 B₀/B₁校正图,直接通过神经网络学习干扰因素与信号的关联,实现 “一步式” 校正与定量。

2. 神经网络架构:优化的深度前馈网络

研究设计的神经网络包含:

  • 输入层:50 个神经元,对应 Z 光谱的 50 个频率点;

  • 隐藏层:7 层全连接层(经优化确定,避免过拟合),采用 sigmoid 激活函数;

  • 输出层:4 个神经元,对应上述 4 个参数。
    训练策略

  • 训练数据由 Bloch–McConnell 方程模拟生成,涵盖:

    • PCr 浓度(0–100 mM)、交换率(80–230 Hz)、B₀偏移(-0.25–0.25 ppm)、B₁强度(0.5–0.7 µT)的随机组合;
    • 加入高斯白噪声(标准差 0.35%)模拟临床噪声;
    • 纳入 MTC 背景信号(超洛伦兹线形)模拟组织干扰。
  • 采用正则化与早停策略:通过权重衰减(正则化参数 0.01)和验证集误差监控(连续 40 次迭代误差上升则停止)防止过拟合。

3. 关键技术突破:抗干扰机制与快速计算

  • 多参数联合拟合:传统 CEST 定量方法(如 PLOF)需分步校正 B₀/B₁,而 ANNCEST 通过神经网络同时学习多个参数的耦合关系,显著提升低浓度区域(如 10 mM PCr)的定量精度(误差降低 > 40%)。
  • 超快速计算:单次全脑 PCr 映射仅需 2 秒(Intel i5 处理器),较传统 Bloch 方程拟合(集群计算需 18 小时)效率提升 32,400 倍,满足临床实时分析需求。

实验验证:从模拟到人体研究的全面验证

1. 数值模拟与体模实验:奠定技术可靠性

数值模拟

通过生成 256×256 体素的虚拟 PCr 分布图(浓度 5–85 mM),对比 ANNCEST 与 Bloch 拟合的定量效果:

  • PCr 浓度预测误差:ANNCEST(< 3%)vs Bloch 拟合(> 8%);

  • 交换率与 B₀映射的保真度:ANNCEST 的 Pearson 相关系数(R>0.98)显著高于 Bloch 拟合(R<0.85)。
    体模实验

  • 配置 10–80 mM PCr 磷酸缓冲液(pH 7.3),在 3T 扫描仪上验证:

    • 浓度预测与真实值高度一致(R=0.9989),Bland-Altman 分析显示 95% 置信区间为 ±1.2 mM;
    • 交换率测量值(260±40 Hz)与 17.6T NMR inversion recovery 技术结果一致;
    • B₀映射与 WASSR 方法(金标准)的相关性达 R=0.9969。
      文章配图
图一 技术原理以及模拟计算结果

2. 人体骨骼肌成像:优化参数与临床兼容性

扫描参数优化

在 3T 临床扫描仪上,通过测试不同饱和功率(0.2–0.8 µT)和时长(400–1000 ms),确定最优方案:

  • 饱和功率 0.6 µT:平衡信号强度与 MTC 干扰,2.5 ppm 处 CEST 信号(ΔZ)达最大值;
  • 饱和时长 800 ms:兼顾信号增强与扫描效率,总扫描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
    文章配图
图二 3.0T参数优化

正常人体成像结果

对 7 名健康志愿者的小腿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等)成像显示:

  • PCr 浓度:30.8–31.9 mM,与 31P MRS 文献报道(29–36 mM)高度吻合;
  • 交换率:164±36.8 Hz,与既往 9.4T 研究(140±50 Hz)一致;
  • B₀/B₁映射:与双回波法(B₀)和 DREAM 技术(B₁)的空间分布趋势完全一致(R>0.9)。
    文章配图
图三 3.0T人体实验结果

3. 运动挑战实验:动态验证代谢敏感性

实验设计

4 名健康志愿者在 MRI 扫描仪内完成足底屈曲运动(16 磅负重,1 Hz 频率,持续 80 秒),分别用 ANNCEST 和 31P 2D MRS 监测 PCr 恢复过程:

  • 动态变化一致性:运动后腓肠肌 PCr 浓度从基线(30.4 mM)降至最低(15.4 mM),恢复趋势与 31P MRS 完全同步;
  • 定量相关性:两种方法的测量值呈强相关(R=0.813,p<0.001),Bland-Altman 分析偏差仅为 1.2 mM;
  • 空间特异性:ANNCEST 清晰显示腓肠肌 PCr 耗竭程度显著高于比目鱼肌,与文献报道的肌肉功能差异一致。
    文章配图
图四 3.0T人体运动挑战过程中PCr动态变化过程

技术优势与临床转化前景

1. 核心优势:超越传统方法的性能飞跃

特性 ANNCEST 31P MRS 传统 CEST(如 PLOF)
空间分辨率 2.2×2.2×5 mm³ >10×10×10 mm³ 同 ANNCEST 但精度低
扫描时间 1.5 分钟 30–60 分钟 5–10 分钟
设备兼容性 常规 3T MRI 需专用 31P 硬件 常规 3T MRI
抗 B₀/B₁干扰能力 强(自动校正) 中等 弱(需额外校正)
定量误差(低浓度) <5% 10–15% >15%

2. 潜在临床应用:从疾病诊断到疗效监测

  • 神经肌肉疾病:可量化肌萎缩症患者的骨骼肌 PCr 储备能力,评估疾病进展;
  • 心血管疾病:无创监测心力衰竭患者心肌 PCr/ATP 比值,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 运动医学:精准评估运动员肌肉能量代谢效率,优化训练方案;
  • 脑代谢研究:探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 PCr 分布异常,为早期诊断提供标志物。

3.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 当前挑战

    • pH 和温度对 PCr 交换率的影响尚未完全分离;
    • 脑内 PCr 信号较弱(约为肌肉的 1/5),需进一步提升灵敏度;
    • 扫描时间虽短,但动态监测的时间分辨率(90 秒)仍需优化。
  • 改进方向

    • 结合化学交换饱和转移与稳态自由进动(bSSFPX)技术,缩短扫描时间至 30 秒内;
    • 引入多模态训练数据(如同步 PET-CEST),提升复杂组织中的定量精度;
    • 开发针对脑区的特异性网络,拓展至中枢神经系统研究。

结语

ANNCEST 技术的问世,不仅解决了 PCr 非侵入性成像的长期技术瓶颈,更开创了 “人工智能 + 代谢成像” 的新范式。其在常规 MRI 设备上的高兼容性、快速成像能力和精准定量性能,为临床代谢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提供了全新工具。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 ANNCEST 成为神经肌肉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常规检查项目,为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Lin Chen, Michael Schär, Kannie W.Y. Chan, et al. In vivo imaging of phosphocreatine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07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874-0.

感谢关注

微信:Chushanzhishi2022
微信公众号:NMR凯米小屋
作者B站:楚山之石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