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基于IOT技术的太阳能板表面清洁程度检测系统设计

系统总体架构图

该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和边缘计算,实现对太阳能板清洁度的智能感知、远程监控和预警。

mime

flowchart TD
    subgraph A[应用层 - 用户界面]
        A1[Web可视化平台]
        A2[移动端APP]
        A3[预警系统<br>短信/邮件/钉钉]
    end

    subgraph P[平台层 - 云大脑]
        P1[数据接入与处理<br>IoT平台/MQTT]
        P2[数据存储<br>时序数据库TSDB]
        P3[清洁度分析模型]
        P4[业务逻辑与API]
    end

    subgraph N[网络层 - 神经传输]
        N1[无线传输<br>LoRa/4G/5G/NB-IoT]
        N2[有线传输<br>以太网/RS485]
    end

    subgraph S[感知层 - 终端感知]
        S1[数据采集单元<br>IoT网关或MCU]
        S2[电气参数传感器]
        S3[环境参数传感器]
        S4[可选: 图像传感器]
    end

    S -- 采集数据 --> N;
    N -- 上传数据 --> P;
    P -- 存储与分析 --> A;
    P -- 下发指令 --> N;
    N -- 控制指令 --> S;

1. 感知层 (传感与数据采集)

这一层负责部署在太阳能板现场,直接采集各种原始数据。

  • 核心控制器 (数据聚合节点)

    • 方案A (分布式):每个光伏组串或阵列使用一个IoT网关(如基于ESP32、STM32或树莓派,运行MicroPython或Linux),负责连接本区域的传感器。

    • 方案B (集成式):使用集成了通信模组的智能光伏逆变器,它本身就能采集大量电气数据。

  • 关键传感器

    • 电气参数传感器 (间接检测核心):

      • 电压 & 电流传感器:采集太阳能板的输出直流电压和电流,用于计算实时输出功率。

      • 功率传感器:有些可直接采集功率值。

      • 数据来源:通常可以从智能电表逆变器的通信接口(如RS485 Modbus)直接读取,无需额外传感器。

    • 环境参数传感器 (用于数据校正):

      • 辐照度传感器这是最关键的环境传感器。清洁度分析的核心是对比“实际输出功率”和“理论预期功率”,而理论功率严重依赖于当前太阳辐照度。

      • 温度传感器:贴在太阳能板背面,监测板温。光伏板的输出效率会受温度影响,需要进行温度补偿。

      • 灰尘传感器:可选。激光灰尘传感器(如 PMS5003)可直接监测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作为辅助参考。

    • 图像传感器 (直接检测,可选):

      • 在场地中央部署高清摄像头,定期拍摄太阳能板表面的图片。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分析灰尘覆盖面积和程度。成本较高,处理复杂,但结果直观。

2. 网络层 (数据传输)

负责将感知层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云平台。

  • 无线传输 (首选,适用于分布式场站):

    • NB-IoT 或 4G/5G:直接连接到公有网络,覆盖范围广,部署简单,适合偏远地区。NB-IoT功耗低,数据量小,非常适合此类应用。

    • LoRaWAN:自建网络,传输距离远(可达数公里),功耗极低,适合大面积光伏电站的传感器数据回传。

  • 有线传输

    • 以太网:如果现场有局域网覆盖,是最稳定可靠的选择。

    • RS485:在局部范围内(如一个阵列内)连接传感器到网关,稳定抗干扰。

3. 平台层 (云平台与数据处理)

这是系统的“大脑”,在云端服务器上进行。

  • IoT平台接入

    • 使用 阿里云IoT平台华为云IoT 或 AWS IoT Core 等公有云服务,它们提供了设备管理、安全认证、消息路由等基础功能,省去自建底层架构的麻烦。

    • 设备通过 MQTT协议 与IoT平台建立轻量级通信。

  • 数据存储

    • 采用时序数据库 (TSDB),如 InfluxDB、OpenTSDB 或阿里云时序数据库。这类数据库专门为处理带时间戳的传感器数据优化,读写效率极高,非常适合存储电压、电流、辐照度等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 核心分析模型 (清洁度计算逻辑):

    • 1. 数据清洗与归一化:对接收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剔除异常值。

    • 2. 理论功率预测

      • 建立一個数学模型:P_expected = f(G, T)

      • 其中 G 是辐照度,T 是板温,f 是函数关系。这个模型可以是物理公式,也可以是基于历史清洁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如线性回归、随机森林)。

    • 3. 清洁度指数计算

      • 性能比率 = (P_actual / P_expected) * 100%

      • 清洁度指数 ≈ 性能比率 (PR)

      • 当太阳能板干净时,PR接近100%。随着灰尘积累,P_actual 下降,PR值会明显降低。系统设定一个阈值(如低于85%),当PR持续低于该阈值时,即可判断为需要清洗。

  • 业务逻辑与API

    • 编写业务逻辑(如Python脚本、Java服务)调用分析模型,定时计算每个阵列的清洁度。

    • 提供RESTful API给应用层调用,用于查询数据、下发指令。

4. 应用层 (可视化与预警)

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

  • Web可视化平台

    • 总览看板:显示电站总输出功率、总清洁度指数、报警统计等KPI。

    • 电子地图:在地图上标注各个光伏阵列的位置和状态(颜色表示清洁度)。

    • 数据图表:展示每个阵列的历史功率曲线、历史清洁度趋势曲线、辐照度曲线,支持同历史数据对比。

    • 设备管理:管理所有接入的传感器和网关设备。

  • 移动端APP

    • 方便运维人员随时随地查看电站状态和接收报警信息。

  • 预警与运维系统

    • 自动报警:当清洁度指数低于阈值时,自动通过短信、邮件或钉钉/微信消息通知运维负责人。

    • 报表生成:自动生成每日、每周性能报告和清洗建议报告,支持导出。

系统工作流程

  1. 数据采集:网关周期性地从逆变器、辐照度传感器等读取数据。

  2. 数据上报:网关将数据打包成JSON格式,通过MQTT协议发送到云平台。

  3. 云端处理:IoT平台接收数据并转发给后台服务,后台服务将数据存入时序数据库。

  4. 模型分析:定时任务从数据库拉取最新数据,运行清洁度分析模型,计算出性能比率PR。

  5. 判断与预警:业务逻辑判断PR值是否低于阈值,若是,则生成报警事件并触发通知。

  6. 可视化展示:用户通过Web或APP登录,查看实时数据、历史曲线和报警信息,从而做出清洗决策。

关键优势与挑战

  • 优势

    • 非接触式检测:无需直接接触光伏板,不影响发电。

    • 精准运维:从“定期盲目清洗”变为“按需精准清洗”,节约大量水和人力成本。

    • 发电量提升:及时清洗能显著减少发电损失。

  • 挑战

    • 模型精度:理论功率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需要充分考虑阴影、角度、老化等因素。

    • 初始投资:需要部署传感器和通信网络。

    • 数据校准:需要定期对传感器(尤其是辐照度传感器)进行校准,以保证数据准确性。

代码实现:

Logo

纵情码海钱塘涌,杭州开发者创新动! 属于杭州的开发者社区!致力于为杭州地区的开发者提供学习、合作和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交流招聘提供舞台!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