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文详细介绍了CLIP的多模态训练方法,对比分析了ViT和BERT等encoder-only架构的特点,阐述了Transformer不同架构类型的适用场景,并探讨了CNN与ViT在先验知识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学习,CLIP实现了图像与文本的语义对齐;ViT和BERT分别适用于视觉和NLP任务;Transformer架构根据需求可选择encoder-only、decoder-only或encoder-decoder;CNN依赖局部性先验,而ViT通过全局注意力捕捉更复杂的模式。


一、CLIP是怎么训练的?

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是 OpenAI 提出的多模态模型,旨在通过对比学习将图像和文本映射到共享的嵌入空间,从而实现跨模态的理解和检索。其训练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1. 构建图像-文本对数据集

CLIP 使用了一个名为 WebImageText 的大规模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约 4 亿对图像和对应的文本描述。这些数据主要通过网络爬取而来,涵盖了广泛的视觉概念和自然语言描述。文本描述包括了从 Wikipedia 中提取的高频词汇、双词组、文章标题等内容。该数据集的规模和多样性为 CLIP 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语义信息。

🔹 2. 模型架构设计

CLIP 采用了双塔结构:

  • 图像编码器:使用 ResNet 或 Vision Transformer(ViT)等网络架构,将输入图像转换为固定维度的向量表示。
  • 文本编码器:使用 Transformer 架构,将输入文本转换为固定维度的向量表示。这两个编码器分别处理图像和文本数据,并将其映射到共享的嵌入空间。

🔹 3. 对比学习训练目标

CLIP 的核心训练方法是对比学习。在每次训练中,模型会接收一批图像和其对应的文本描述。图像编码器和文本编码器分别生成图像和文本的嵌入向量。然后,使用对比损失函数(如多类 N-对损失)来优化模型,使得匹配的图像-文本对在嵌入空间中距离更近,而不匹配的对距离更远。这种训练方式使得模型能够学习到图像和文本之间的语义关系。

🔹 4. 训练过程与资源

在 OpenAI 的原始 CLIP 训练中,使用了多种模型架构进行实验,包括 ResNet 和 ViT。训练过程在多个 GPU 上进行,以处理大规模的数据集。例如,ViT-L/14 模型在 256 张 V100 GPU 上训练了 12 天,最终在 336×336 的图像分辨率下获得了最佳性能。

🔹 5. 零样本能力与应用

CLIP 的训练方式使其具备强大的零样本学习能力。在推理阶段,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来查询图像,而无需针对特定任务进行微调。例如,用户可以输

入“a photo of a cat”来检索包含猫的图像,CLIP 会根据文本描述与图像的相似度进行匹配。这种灵活性使 CLIP 在图像检索、分类等任务中表现出色。

CLIP 的训练方法通过利用大规模的图像-文本对数据集和对比学习策略,实现了图像和文本之间的深度语义对齐,为多模态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和面试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vit是encoder only吗

是的,Vision Transformer(ViT)是一个典型的“encoder-only”(仅编码器)架构,专门用于处理计算机视觉任务,尤其是图像分类。

🧠 ViT 的工作原理

  1. 图像切分与嵌入:将输入图像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图像块(patches),然后将每个图像块展平并映射到固定维度的向量空间,类似于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词嵌入。
  2. 位置编码:为每个图像块添加位置编码,以保留空间信息。
  3. Transformer 编码器:将这些嵌入向量输入到标准的 Transformer 编码器中,进行多层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和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处理,从而捕捉图像中的全局上下文信息。
  4. 分类头(Classification Head):通常使用一个多层感知机(MLP)作为分类头,将编码器的输出映射到类别标签空间。

这种设计使 ViT 能够在图像分类等任务中取得优异的表现。

🔄 与 NLP 中的 Transformer 架构对比

在 NLP 中,Transformer 通常采用“encoder-decoder”(编码器-解码器)架构,例如用于机器翻译的模型。而 ViT 则采用“encoder-only”(仅编码器)架构,专注于从图像中提取特征,适用于图像分类等任务。

🔧 ViT 的应用与扩展

虽然 ViT 本身是一个 encoder-only 架构,但它可以作为其他多模态模型的视觉编码器。例如,在 Hugging Face 的 VisionEncoderDecoderModel 中,ViT 可以与预训练的语言模型(如 BERT、GPT2)结合,构建图像到文本的生成模型,如图像描述生成(image captioning)等任务。

✅ 总结

ViT 是一个 encoder-only 架构,专门用于图像分类等计算机视觉任务。它通过将图像分割成图像块,并使用 Transformer 编码器处理这些图像块,成功地将 Transformer 架构引入了计算机视觉领域。

三、bert是encoder-ony吗

是的,BERT 是一个典型的 encoder-only(仅编码器)架构。它基于 Transformer 模型的编码器部分,专注于从输入文本中学习深层次的语义表示。与其他架构(如 decoder-only 的 GPT 系列)不同,BERT 不用于生成文本,而是用于理解和处理输入信息。

🔍 BERT 的架构特点

  • 双向上下文建模:BERT 在预训练过程中使用了双向的上下文信息,这意味着它同时考虑了输入序列中每个词汇的左侧和右侧上下文,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语义表示。
  • 预训练任务:
  • Masked Language Model(MLM):随机遮蔽输入文本中的部分词汇,模型需要根据上下文预测这些被遮蔽的词汇。

  • Next Sentence Prediction(NSP):判断两个句子是否在原文中相邻。

  • 下游任务适应:BERT 可以通过微调(fine-tuning)适应各种下游任务,如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NER)、问答系统等。

🔄 与其他架构的对比

  • Decoder-only 架构(如 GPT 系列):主要用于生成任务,如文本生成和对话系统。
  • Encoder-decoder 架构(如 T5):结合了编码器和解码器的优点,适用于需要理解输入并生成输出的任务,如机器翻译。

✅ 总结

BERT 是一个 encoder-only 架构,专注于理解和处理输入文本的信息,广泛应用于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

四、transformer中encoder only适合哪些任务,decoder only适合哪些任务,为什么?

1️⃣ Transformer 架构分类

(A) Encoder-only

  • 典型模型:BERT、RoBERTa、ELECTRA 等
  • 输入:完整序列(text、tokens 等)
  • 输出:每个 token 的上下文表示(hidden state)
  • 特点:
  • 双向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

  • 可以“看到”整个序列,适合需要理解上下文的任务

  • 适合任务:
  • 文本分类(sentiment analysis、spam detection)

  • 序列标注(NER、POS tagging)

  • 文本相似度 / 向量表示生成(embedding)

  • 问答(QA)中对 passage 表示编码

  • 不适合:
  • 生成任务(text generation),因为 decoder 只会做自回归生成

(B) Decoder-only

  • 典型模型:GPT 系列、LLaMA
  • 输入:已生成序列 + mask
  • 输出:下一个 token 的预测
  • 特点:
  • 自回归(causal)注意力,只看到历史 token

  • 适合生成任务

  • 适合任务:
  • 文本生成(completion、story generation)

  • 对话(chatbot)

  • 编程代码生成

  • 自回归预测任务

  • 不适合:
  • 纯理解任务(比如分类),因为 decoder 不能看到全序列(或全序列信息需要反向传播/提示技巧补充)

© Encoder-Decoder / Seq2Seq

  • 典型模型:T5、BART
  • 输入序列 → Encoder 编码上下文 → Decoder 生成序列
  • 同时适合理解与生成任务(翻译、摘要、问答)

2️⃣ 关于“满秩”问题

这里指的是 Transformer 中 attention 的表示矩阵是否满秩,即每层输出的 token embedding 矩阵 H∈Rn×d 是否满秩。

Encoder-only

  • 结构:
  • 每层 self-attention 允许 token 相互“完全”交互
  • 问题:
  • 不是严格满秩,因为:
  • softmax attention 可能导致线性依赖

  • 残差连接 + LayerNorm 可能不改变秩

  • token 数目 n < embedding 维度 d 时,也无法满秩

  • 总结:encoder-only 的输出矩阵一般“接近满秩”,但不是严格满秩

Decoder-only

  • 结构:
  • causal attention,自回归限制导致前面 token 的依赖
  • 特点:
  • 对未来 token 看不到

  • 输出矩阵的秩通常 比 encoder-only 更低,尤其在前半序列

  • 理论上 decoder 的表示也不会严格满秩,因为注意力和残差是线性组合

✅ 结论:

  • “满秩”更多是数学理想化的说法,实际上 transformer 的 encoder 或 decoder 输出都可能近似满秩,但不严格保证满秩。
  • decoder-only 的自回归限制导致秩可能偏低。
  • 秩偏低有助于训练稳定,但降低了表示能力;秩高有助于捕捉复杂依赖,但训练更不稳定,需要技巧调优。

五、cnn和vit有哪些先验知识

下面叙述了CNN 和 ViT(Vision Transformer)在视觉任务中所利用的先验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1️⃣ CNN 的先验知识

CNN 在设计上内嵌了许多 对图像有利的结构先验,包括:

1.局部感受野(Local Receptive Field)

  • 卷积核只看局部区域(比如 3x3, 5x5)

  • 假设图像局部区域内的模式对任务重要(边缘、角点、纹理)

  • 减少参数量 → 更容易训练

2.平移不变性 / 权重共享(Translation Invariance / Weight Sharing)

  • 同一卷积核在图像不同位置共享权重

  • 假设同样的模式在不同位置同样重要

  • CNN 对平移鲁棒,但对旋转、缩放不天然鲁棒

3.层级特征(Hierarchy of Features)

  • 低层卷积捕捉边缘、纹理

  • 高层卷积捕捉形状、对象

  • 假设图像特征是从局部到全局逐层组合的

4.空间结构先验

  • CNN 假设邻近像素相关性强

  • 池化(Pooling)进一步假设局部平移不影响语义

总结:CNN 内建“局部性 + 平移不变性 + 层级特征”先验,适合结构化图像特征提取,参数效率高。

2️⃣ ViT 的先验知识

ViT 将图像切成 patch token,然后通过 自注意力处理:

1.全局依赖建模(Global Attention)

  • 每个 patch token 可以注意到任意其他 patch

  • 假设全局上下文对任务重要

  • 不像 CNN 只看局部 → 更适合复杂模式建模

2.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

  • ViT 没有卷积天然的空间结构先验

  • 需要加位置编码(绝对/相对位置)来保留空间信息

3.弱先验 / 数据驱动

  • ViT 对局部性没有内建偏置

  • 模型需要通过大量数据学习局部特征

  • 训练数据量大 → ViT 表现超过 CNN

总结:ViT 主要依赖数据驱动的特征学习 + 位置编码,内建先验弱,但可以捕捉更全局的依赖。

3️⃣ CNN vs ViT 的先验对比

💡 直观理解:

  • CNN 是“有先验的专家”,假设图像局部模式重要 → 参数少 → 小数据好训练
  • ViT 是“弱先验的学习器”,靠数据学习 → 可以建模更复杂的全局模式 → 大数据下表现好

六、AI大模型学习和面试资源

我在一线互联网企业工作十余年里,指导过不少同行后辈。帮助很多人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我意识到有很多经验和知识值得分享给大家,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能力和经验解答大家在人工智能学习中的很多困惑,所以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各种整理和分享。但苦于知识传播途径有限,很多互联网行业朋友无法获得正确的资料得到学习提升,故此将并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和面试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阶段: 从大模型系统设计入手,讲解大模型的主要方法;

第二阶段: 在通过大模型提示词工程从Prompts角度入手更好发挥模型的作用;

第三阶段: 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借助阿里云PAI平台构建电商领域虚拟试衣系统;

第四阶段: 大模型知识库应用开发以LangChain框架为例,构建物流行业咨询智能问答系统;

第五阶段: 大模型微调开发借助以大健康、新零售、新媒体领域构建适合当前领域大模型;

第六阶段: 以SD多模态大模型为主,搭建了文生图小程序案例;

第七阶段: 以大模型平台应用与开发为主,通过星火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等成熟大模型构建大模型行业应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会后的收获:👈

• 基于大模型全栈工程实现(前端、后端、产品经理、设计、数据分析等),通过这门课可获得不同能力;

• 能够利用大模型解决相关实际项目需求: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因此,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技能,可以让程序员更好地应对实际项目需求;

• 基于大模型和企业数据AI应用开发,实现大模型理论、掌握GPU算力、硬件、LangChain开发框架和项目实战技能, 学会Fine-tuning垂直训练大模型(数据准备、数据蒸馏、大模型部署)一站式掌握;

• 能够完成时下热门大模型垂直领域模型训练能力,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 大模型应用开发需要掌握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掌握可以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和分析能力,让程序员更加熟练地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AI大模型学习路线图
2.100套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3.100集大模型视频教程
4.200本大模型PDF书籍
5.LLM面试题合集
6.AI产品经理资源合集

👉获取方式: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保存图片到wx扫描二v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