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现在的AI 发展简直太快了,一天一个样。三个月不关注,光是新词儿就能把你砸懵。

“哎,那个RAG是啥意思?”

“Agent跟LLM到底啥关系?”

“又冒出个MCP,干嘛的啊?”

这些缩写,一个个看着高大上,好像各种神秘代码,但实际上没那么玄乎。

今天,我结合我这过去一段对AI 的研究,用小白都能听懂的话,给大家一次性讲明白目前 AI 生态中,LLM、RAG、MCP、Agent 这些我们经常能见到的词都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看完这篇,我保证你跟别人聊AI,气场都不一样。

当然,本文不做过深的技术讲解,仅作概念性和原理性的介绍。如有疏漏或错误,欢迎指正。

首先,针对没时间看完的朋友,先上个“省流版”:

LLM (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 = 最强大脑。能思考,会说话,但有点像个刚毕业的天才,啥都懂,问啥都能白话上两句,但有可能会瞎编,也不能直接干活。

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 = 外挂资料库。给“大脑”递小抄,让他能引经据典,而不是瞎编乱造。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 = 万能转接头(USB)。让“大脑”和各种工具无痛连接,规范了交互方式。

Agent (智能体) = 全能打工人。有了大脑、资料和工具,他就能自己接任务、定计划、开干,直到把事儿办成

一句话总结这四者的关系:

Agent 这个“打工人”,用着 LLM 这个“大脑”,翻着 RAG 给的“资料”,通过 MCP 这个“标准接口”去操作各种工具,最终完成你交代的任务。

听懂掌声。

没听懂也不要紧,接下来细说这些名词具体都是干嘛的。

  1. LLM:一切的起点——人造天才大脑

大语言模型这东西,就是最近这两年,我们所谈论的AI的起点。

可以说,从GPT-3.5破圈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开始,人类就正式进入了 LLM 时代。

你可以把现在的各种大语言模型想象成一个刚毕业的天才大学生。

怎么个天才法?

他读过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书(海量数据预训练),脑子里装满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所有知识。所以你跟他聊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引经据典,能写诗、能写代码、能做总结……

这就是LLM最牛逼的地方: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这放在几年前还是我们都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目前我们常见的大模型:

海外:GPT、Claude、Gemini、Grok…

国内:Qwen(通义)、DeepSeek、Kimi、智谱 GLM…

但问题来了。

大模型虽然聪明,懂得多,但有两个致命弱点:

知识有“保质期”:他只知道自己“毕业”前(训练数据截止日期前)的事儿,你问他昨天发生了啥,他一脸懵逼,然后就开始说胡话,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幻觉”。

是个“嘴炮王者”:只会说,不会干。你让他查个天气,他只能告诉你“我建议你使用天气查询工具”,但他自己动不了手。

所以,光有一个LLM大脑,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其他支援,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1. RAG:给智慧大脑一本可以随时更新的百科全书

天才大学生光有脑子不行啊,一问最新的事就露馅,或者问到你公司的内部机密,他更不可能知道。

咋办?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这些特殊知识编成提示词,告诉给大模型。但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这个提示词得不断去维护,另外所有知识如果不加分类每次都喂给大模型,不光占用token,而且如果提示词内容过大,大模型也会找不到重点。

还有一种做法是,用自定义的数据,训练自己的大模型。这就好比给市面上通用的大模型重新洗了一次脑,把你想让了解的特殊知识灌给他。

但这种做法缺点也很明显,成本高、依赖技术能力。对于普通中小公司或者个人来说,很难完成。

那有没有更加方便友好适合普通公司普通人的方式呢?这就是RAG。

RAG的全称叫“检索增强生成”,听着很唬人,干的事儿特简单:

让LLM在回答问题前,先去你指定的资料库里“翻翻书”。说白了就是给他递小抄、发参考书。

这本书,可以是:

最新的网页搜索结果

你公司的内部知识库、PDF文档

你的个人笔记、聊天记录

这个过程,就跟我们考试开卷一模一样。

你提问:“帮我总结下我们公司上周的销售会议纪要。”

RAG启动:AI 先去你公司的会议纪要数据库里,找到相关的几段话,连同你的问题一起提供给 AI。

LLM作答:AI 把你的问题和搜到的纪要内容,一起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生成一段条理清晰的总结,甚至还能告诉你“该结论出自第3页第5段”。

看到没?RAG解决了LLM两大痛点。

减少胡说八道:答案有据可查,不再是AI瞎猜,而是“根据资料显示”。

接入私有知识:让AI变成了超级懂你,只为你服务的私人专家。

可以说,有了RAG,我们就能让 LLM 这个天才大脑从“凭记忆瞎聊”变成了“有理有据的开卷学霸”了。

  1. MCP: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USB协议”

好了,大脑有了,资料也有了。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怎么让 LLM 真正动手干活呢?

前面说了,LLM只会打嘴炮,问它今天天气如何,它只会说“你应该去查天气预报”,但他自己不会查啊。

后来OpenAI搞了个Function Calling,这个就厉害了,能让LLM 知道我手头都有哪些可用工具,然后能分析用户的问题输出一个标准指令。

比如你问大模型:“今天天气怎么样?”,同时告诉大模型我手头的工具有“天气查询”、“计算器”、“地图查询”,大模型分析了你的问题后就知道需要用“天气查询”工具,于是返回 { “工具名”: “天气查询”, “参数1”: “北京”, “参数2”:“2025-08-21” }。

外面的程序一收到这个指令,就知道,哦,该去调用计算器了。

于是乎,全世界的开发者都高潮了,开始疯狂利用LLM这个能力,开发对接各种工具给大模型。

紧接着灾难就来了:OpenAI的接口是一套标准,Google是另一套,Anthropic又是另一套… 各种工具的API,输入输出格式也各有各的规范。

这就好比回到了手机充电器的远古时代,诺基亚用圆孔,摩托罗拉用T形口,三星又是一个样。每个模型要用一个工具,都得单独做个转接头。

结果就是乱成一锅粥,多个模型对接多个工具就要写M×N 套代码,开发和维护成本高到爆炸!

这时候,一个带头大哥站了出来,它就是Anthropic(Claude的公司)。

大哥已经发现苗头不对了,于是牵头搞了个MCP 协议,于2024年11月推出,很快就得到了各大厂商的一致性认可。

MCP这玩意说白了,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软件,也不是一个什么新技术、新模型,它就是一套行业标准,跟USB接口、蓝牙协议一个性质,只不过这一次是给大模型与工具之间定义的标准。

MCP规定了,以后模型和工具之间,怎么打招呼(能力发现),怎么传递指令(消息格式),怎么报告错误(错误规范),都得按这个统一的格式来。

MCP就是AI世界的“USB协议”。

有了它,任何一个工具,只要符合MCP标准,就能像U盘一样,插到任何一个支持MCP的Agent上,即插即用。

这下,AI 工具生态一下子变得清爽了!

mcp.so,mcpmarket 等这样的MCP服务提供商也应运而生,开发者可以在日益庞大的MCP市场,非常便捷地给大模型配上手和脚。

由此可见,未来随着MCP 生态的不断发展,以后提供各种 API 工具的厂商,除了提供 API 接口外,都还会提供一个 MCP Server,来供 AI 智能体使用。

可以说,MCP的诞生,是 AI 工程化落地的一大步,它让 AI 在“能用工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变成了“能方便、稳定、规模化地使用工具”。

4. Agent智能体:当下 AI 最终形态——能独当一面的打工人

好了,终于到了近半年以来讨论最火热的Agent 了。

当我们的天才大脑(LLM),能开卷考试(RAG),还能通过标准接口(MCP)熟练使用各种工具时……

一个全新的物种诞生了。

它就是Agent,智能体。

在OpenAI 推出 Function Call 之后,Agent 便开始发展。直到今年(2025年)的春天,Manus 团队发布了通用智能体产品,将 Agent 设计模式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这玩意不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聊天机器人了,而是一个能独立完成任务的“项目经理”或者“全能打工人”。

你只需要告诉他一个目标,比如:“帮我调研一下A公司最近的动态,整理成报告发给我。”

然后,Agent就会自己开始加班加点干活了:

思考与拆解:(大脑LLM启动) “嗯,这个任务得分几步。1)上网搜A公司最近的新闻。2)去数据库查一下他们的财报。3)把找到的所有资料做个总结。4)输出成报告格式。”

选择与执行:(通过MCP调用工具) “第一步,调用网页搜索工具……好了,新闻找到了。第二步,调用数据库查询工具.……财报也到手了……”

整合与生成:(再次动用大脑LLM) “OK,所有资料齐了,再让 LLM 给我按要求写个总结报告。”

交付:最终,一份完整的报告就交到你手上了。

整个过程,在外界看来,AI Agent 它会自己分析任务、自己规划、自己操作、自己检查,直到把事儿办妥。

实际上,Agent 可以看成是传统工作流 + AI 推理决策有机结合的新产物。

将过去,通过工程化很难做的语意分析决策部分,交给AI 来处理,让 AI 来推动整个流程上各个节点的流转和触发。这就让工作流有了像人一样的“智慧”。

这,便是AI Agent的真正威力。

目前,从n8n、Dify,coze扣子空间这种工作流平台,到ChatGPT、豆包这些产品级APP里内置的画图、分析文件功能,差不多都是这个思路,本质上都是Agent,只不过形态不同。

它让AI从那个只会聊天、作图的小伙伴,变成了一个能为你解决复杂问题的得力干将。

最后,我们再把这四个概念串成一个终极比喻:

假设你要创办一家AI 驱动的全自动公司,那么:

LLM:是你花重金请来的那位天才CEO,拥有顶级的商业头脑和战略眼光。

RAG:是你交给CEO的公司内部知识库外部市场情报数据库,让他决策时有据可依。

MCP:是你制定的全公司标准作业流程(SOP),规定了CEO如何向财务、销售、生产等各个部门(工具)下达标准化的指令。

Agent:就是这位CEO自主运营公司的整个过程。他根据你的战略目标(指令),自己分析市场(RAG)、调动各个部门(MCP调用工具),最终实现盈利(完成任务)。

一句话总结:LLM 是核心的智力,而 RAG、MCP、Agent,则是在这个智力基础上,搭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协作体系和执行体系。

想入门 AI 大模型却找不到清晰方向?备考大厂 AI 岗还在四处搜集零散资料?别再浪费时间啦!2025 年 AI 大模型全套学习资料已整理完毕,从学习路线到面试真题,从工具教程到行业报告,一站式覆盖你的所有需求,现在全部免费分享

👇👇扫码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一、学习必备:100+本大模型电子书+26 份行业报告 + 600+ 套技术PPT,帮你看透 AI 趋势

想了解大模型的行业动态、商业落地案例?大模型电子书?这份资料帮你站在 “行业高度” 学 AI

1. 100+本大模型方向电子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26 份行业研究报告:覆盖多领域实践与趋势

报告包含阿里、DeepSeek 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核心内容,涵盖:

  • 职业趋势:《AI + 职业趋势报告》《中国 AI 人才粮仓模型解析》;
  • 商业落地:《生成式 AI 商业落地白皮书》《AI Agent 应用落地技术白皮书》;
  • 领域细分:《AGI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报告》《AI GC 实践案例集》;
  • 行业监测:《2024 年中国大模型季度监测报告》《2025 年中国技术市场发展趋势》。

3. 600+套技术大会 PPT:听行业大咖讲实战

PPT 整理自 2024-2025 年热门技术大会,包含百度、腾讯、字节等企业的一线实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安全方向:《端侧大模型的安全建设》《大模型驱动安全升级(腾讯代码安全实践)》;
  • 产品与创新:《大模型产品如何创新与创收》《AI 时代的新范式:构建 AI 产品》;
  • 多模态与 Agent:《Step-Video 开源模型(视频生成进展)》《Agentic RAG 的现在与未来》;
  • 工程落地:《从原型到生产:AgentOps 加速字节 AI 应用落地》《智能代码助手 CodeFuse 的架构设计》。

二、求职必看:大厂 AI 岗面试 “弹药库”,300 + 真题 + 107 道面经直接抱走

想冲字节、腾讯、阿里、蔚来等大厂 AI 岗?这份面试资料帮你提前 “押题”,拒绝临场慌!

1. 107 道大厂面经:覆盖 Prompt、RAG、大模型应用工程师等热门岗位

面经整理自 2021-2025 年真实面试场景,包含 TPlink、字节、腾讯、蔚来、虾皮、中兴、科大讯飞、京东等企业的高频考题,每道题都附带思路解析

2. 102 道 AI 大模型真题:直击大模型核心考点

针对大模型专属考题,从概念到实践全面覆盖,帮你理清底层逻辑:

3. 97 道 LLMs 真题:聚焦大型语言模型高频问题

专门拆解 LLMs 的核心痛点与解决方案,比如让很多人头疼的 “复读机问题”:


三、路线必明: AI 大模型学习路线图,1 张图理清核心内容

刚接触 AI 大模型,不知道该从哪学起?这份「AI大模型 学习路线图」直接帮你划重点,不用再盲目摸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路线图涵盖 5 大核心板块,从基础到进阶层层递进:一步步带你从入门到进阶,从理论到实战。

img

L1阶段:启航篇丨极速破界AI新时代

L1阶段:了解大模型的基础知识,以及大模型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和分析,学习理解大模型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大模型应用场景。

img

L2阶段:攻坚篇丨RAG开发实战工坊

L2阶段:AI大模型RAG应用开发工程,主要学习RAG检索增强生成:包括Naive RAG、Advanced-RAG以及RAG性能评估,还有GraphRAG在内的多个RAG热门项目的分析。

img

L3阶段:跃迁篇丨Agent智能体架构设计

L3阶段:大模型Agent应用架构进阶实现,主要学习LangChain、 LIamaIndex框架,也会学习到AutoGPT、 MetaGPT等多Agent系统,打造Agent智能体。

img

L4阶段:精进篇丨模型微调与私有化部署

L4阶段:大模型的微调和私有化部署,更加深入的探讨Transformer架构,学习大模型的微调技术,利用DeepSpeed、Lamam Factory等工具快速进行模型微调,并通过Ollama、vLLM等推理部署框架,实现模型的快速部署。

img

L5阶段:专题集丨特训篇 【录播课】

img
四、资料领取:全套内容免费抱走,学 AI 不用再找第二份

不管你是 0 基础想入门 AI 大模型,还是有基础想冲刺大厂、了解行业趋势,这份资料都能满足你!
现在只需按照提示操作,就能免费领取:

👇👇扫码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2025 年想抓住 AI 大模型的风口?别犹豫,这份免费资料就是你的 “起跑线”!

Logo

为武汉地区的开发者提供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社区聚集了众多技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社区定期举办技术分享、培训和活动,为开发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