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Ethernet 总线
Ethernet 总线将在多个前沿领域持续创新发展。在信号速率方面,IEEE 802.3 工作组正全力推动 1.6Tbps 与 224Gbps 信号速率的研究,致力于满足未来智能工厂、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对网络带宽和实时性有着极高要求的应用场景 。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这些超高速率的以太网技术将成为支撑未来数字化社会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让海量数据能够在瞬
目录
一、什么是 Ethernet 总线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无论是日常刷手机,还是在公司处理各种业务,又或是在学校进行在线学习,网络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网络背后默默支撑着数据传输的,就有 Ethernet 总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太网。简单来说,Ethernet 总线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它使用分支广播的通讯机制,可以在局域网上传送数字数据包,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它就像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各个计算机设备如同道路上的车辆,数据包则是车辆运输的货物,通过 Ethernet 总线这个 “交通网络” 在不同设备之间有序流通。
Ethernet 总线在计算机网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构建局域网(LAN)的核心技术之一,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网络应用,如互联网、企业网络、学校网络、家庭网络等。小到家庭中几台设备的互联,大到企业园区内成千上万台计算机的组网,Ethernet 总线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让设备之间能够高效、稳定地通信 ,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交互,就像是人体的神经系统,负责传递各种关键信息,保障整个网络 “身体” 的正常运转。
二、Ethernet 总线的发展历程
Ethernet 总线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创新与变革的科技进化史。早在 20 世纪 60 - 70 年代,以太网核心思想就开始萌芽。夏威夷大学的 Norman Abramson 及其团队研制的 ALOHA 系统无线电网络,采用共享数据传输信道,这为以太网的诞生提供了关键启发。1972 年,罗伯特・梅兰克顿・梅特卡夫(Robert Melancton Metcalfe)发现了 ALOHA 系统的研究成果,他敏锐地意识到其潜力,通过优化能大幅提高效率。同年年底,梅特卡夫和 David Boggs 设计出 ALTO ALOHA 网络,成功连接不同的 ALTO 计算机 ,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络。1973 年 5 月 22 日,ALTO ALOHA 网络正式运转,梅特卡夫随后将其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名字灵感源于电磁辐射传播的 “以太” 概念。
1973 - 1982 年是以太网的诞生与标准化关键时期。1975 年,美国施乐公司成功研制出最早的以太网,当时它是一种基带总线局域网,数据率达 2.94Mbit/s 。1979 年,梅特卡夫等人创立 3Com 公司;1980 年 9 月,DEC 公司、英特尔公司和施乐公司联合推出 10Mbit/s 以太网规约的首个版本 DIX VI,1982 年修订为第二版规约 DIX Ethernet V2,这也是最终版本。IEEE802 委员会的 802.3 工作组在 1983 年制定了首个 IEEE 以太网标准 IEEE802.3,数据率提升到 10Mbit/s,为以太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以太网速率不断提升。1982 - 1990 年,10Mb/s 标准以太网逐渐发展,1982 年 3Com 公司为 Apple 机配置的以太网产品上市,1984 年细缆以太网概念被提交给 IEEE 并被承认,1990 年 IEEE 通过使用双绞线介质的以太网(10BASE - T)标准 。1994 年,百兆以太网推出,使用五类双绞线,传输速率提升至 100 兆,让网络传输速度大幅提升,满足了更多数据传输需求,如企业办公中文件的快速共享和传输等。1998 - 1999 年,千兆以太网出现,使用超五类或六类双绞线,传输速率达到 1000 兆,满足了数据中心、大型企业网络等对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的要求,像大型数据库的快速访问、高清视频的流畅传输得以实现。2002 年,万兆以太网诞生,使用七类双绞线或光纤,传输速率高达 10000 兆,进一步拓展了以太网在城域网、广域网等领域的应用,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持。
如今,以太网仍在持续演进,IEEE 802.3 工作组不断研究更高的信号速率,如 1.6Tbps 与 224Gbps ,以满足未来智能工厂、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对网络带宽和实时性极高要求的应用场景,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办公、数据中心,延伸到工业自动化、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 ,持续推动着各行业的数字化变革。
三、Ethernet 总线的工作原理
Ethernet 总线采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机制来控制数据传输,这种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时产生冲突,确保数据在共享介质上有序传输 ,其工作流程主要分为载波侦听、冲突检测、发现冲突后停止发送以及随机延迟重发这几个关键步骤。
3.1 载波侦听过程
在发送数据之前,每个主机都需要侦听总线的忙闲状态。以日常生活为例,这就好比在一条单行道上,车辆要出发前得先看看道路上是否有其他车辆在行驶。在 Ethernet 总线中,主机通过网卡的收发器来实现这一侦听功能。收发器持续接收总线上的信号,而判断总线状态的关键组件是曼彻斯特解码器 。曼彻斯特编码是一种将时钟和数据包含在数据流中的编码方式,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都有一个跳变,从高电平跳变到低电平表示 “1”,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表示 “0”。如果总线上有其他主机发送的信号,曼彻斯特解码器会根据这种编码规则持续输出解码时钟;而当总线上没有信号发送时,解码时钟输出为 0 。所以,通过曼彻斯特解码器的时钟信号,主机就能准确判断总线当前处于忙(有信号传输)还是闲(无信号传输)状态,只有在总线空闲时,主机才会尝试发送数据帧,以此避免在总线繁忙时发送数据导致冲突 。
3.2 冲突检测方法
尽管主机在发送数据前会进行载波侦听,但由于信号在传输介质中有传播延迟,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冲突的发生。想象一下,在一个较大的办公室局域网中,有多台计算机连接在同一 Ethernet 总线上,计算机 A 和计算机 B 距离较远 。当计算机 A 检测到总线空闲并开始发送数据帧时,由于信号从 A 传输到 B 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计算机 B 可能也检测到总线空闲并开始发送数据,这样就导致了冲突的产生。
冲突检测有两种常见方法:比较法和编码违例判决法。比较法就像是两个歌手同时唱歌,如果声音混合后与各自原本的声音不同,就知道出现了 “冲突”。在 Ethernet 总线中,主机在发送帧的同时,会将自己发送的信号波形与从总线上接收到的信号波形进行比较,因为信号在总线上是双向传播的,若两个波形不一致,那就说明冲突发生了。编码违例判决法是利用曼彻斯特编码的规则来判断,正常的曼彻斯特编码有着特定的电平跳变规律,如果从总线上接收到的信号波形不符合这种规律,那就意味着发生了冲突 。
3.3 发现冲突、停止发送
一旦主机在发送过程中检测到冲突,就会立即进入停止发送、随机延迟后重发的流程。首先,主机会发送冲突加强干扰序列,这就好比在交通拥堵时,交警通过鸣笛、广播等方式来引起大家注意,告知所有主机冲突的发生。发送干扰序列能保证有足够的冲突持续时间,让局域网中的所有主机都能检测到冲突,从而立即丢弃冲突帧,减少因冲突浪费的时间,提高信道利用率。之后,主机停止发送当前的数据帧,并按照一定的退避算法,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数据 ,这个随机等待时间就像是交通拥堵缓解后,车辆随机等待一会儿再重新出发,避免再次同时争抢道路资源,以减少冲突再次发生的概率,确保数据能够成功发送 。
四、Ethernet 总线的帧结构
在 Ethernet 总线中,数据是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的,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元,就像是包裹,把要传输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包装起来,不同的字段就像是包裹上的各种标签,包含着不同的信息,以便数据能准确无误地在网络中传输和被接收方正确处理 。以太网帧结构主要包括前导码、帧开始定界符、目的与源 MAC、EtherType/Length、有效载荷及 CRC 等字段。
4.1 标准以太网帧结构
- 前导码(Preamble):长度为 7 个字节,由交替的 “1” 和 “0” 组成,即 10101010…10101010 。它的作用是在数据传输开始前,让接收方的时钟与发送方的时钟同步,确保接收方能够以正确的速率接收后续的数据,就像音乐演奏前的节拍器,为演奏者提供统一的节奏,使得接收设备能提前调整好状态,准备接收有效数据 。
- 帧开始定界符(Start Frame Delimiter,SFD):长度为 1 个字节,二进制值为 10101011,它紧跟在前导码之后,用于明确标识一个帧的开始,就像一本书的封面,告诉接收方 “真正的内容从这里开始了”,接收设备检测到这个特定的字节,就知道后面的数据是一个完整帧的数据 。
- 目的 MAC 地址(Destination MAC Address):长度为 6 个字节,也就是 48 位,用于标识帧的接收目标设备的 MAC 地址。MAC 地址是网络设备的唯一硬件标识,全球唯一,就如同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当一个以太网帧在网络中传输时,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会根据这个目的 MAC 地址来决定将帧转发到哪个端口,确保数据能准确无误地到达目标设备 。
- 源 MAC 地址(Source MAC Address):同样长度为 6 个字节,用于标识发送帧的设备的 MAC 地址,它让接收方知道数据是从哪里发送过来的,方便接收方在需要时进行回应或追踪数据传输路径,比如在网络故障排查时,可以根据源 MAC 地址追溯数据的来源设备 。
- EtherType/Length 字段:2 个字节,这个字段有两种含义。如果其值大于 1500(即十六进制的 0x05DC),它表示帧中封装的上层协议类型,例如 0x0800 代表 IPv4 协议,0x86DD 代表 IPv6 协议,0x0806 代表 ARP 协议 ,网络设备通过识别这个值,就能知道该把帧中的数据交给哪个上层协议去处理;如果其值小于或等于 1500,则表示帧中数据字段的长度,也就是紧跟在这个字段后面的数据部分的字节数 。
- 数据(Data):也称为有效载荷(Payload),长度在 46 到 1500 字节之间。这部分是帧的核心内容,包含了上层协议需要传输的数据,如 IP 数据包、ARP 报文等 。如果实际要传输的数据长度小于 46 字节,为了满足以太网帧最小长度的要求,需要在数据字段后面填充一些额外的字节,填充的数据内容通常是任意的,不会影响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只是为了凑够长度,就像给小包裹添加一些填充物,使其达到规定的重量 。
- 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长度为 4 个字节,采用循环冗余校验(CRC)算法计算得出。发送方在发送帧之前,会根据帧中的其他字段内容计算出一个 CRC 值,并将其填入 FCS 字段;接收方在接收到帧后,会对除 FCS 字段外的其他字段重新计算 CRC 值,然后与接收到的 FCS 字段的值进行比较 。如果两个值相同,说明帧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数据完整可靠;如果不同,则表示帧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了数据丢失、损坏等错误,接收方会丢弃这个帧,要求发送方重新发送 。
4.2 不同标准下的差异
以太网主要存在两种重要的标准,即 Ethernet V2.0 标准和 IEEE 802.3 标准 ,它们的帧结构在一些关键方面存在差异 。
- 类型字段和长度字段:Ethernet V2.0 标准的帧结构中,EtherType/Length 字段被明确用作类型字段,用来标识上层协议,其值通常大于 1500 ,比如常见的 0x0800 表示 IPv4 协议,0x0806 表示 ARP 协议。在 IEEE 802.3 标准的帧结构中,EtherType/Length 字段被用作长度字段,用来表示数据字段的长度,其值小于或等于 1500 。这种差异使得在解析以太网帧时,需要首先判断该帧遵循的是哪种标准,才能正确理解这个字段的含义,进而准确处理帧中的数据 。
- LLC 和 SNAP 头:IEEE 802.3 标准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支持多种上层协议,引入了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头和子网访问协议(SNAP,Sub-network Access Protocol)头 。LLC 头包含目的服务访问点(DSAP,Destin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源服务访问点(SSAP,Source Service Access Point)和控制字段,用于进一步标识上层协议 。而 SNAP 头则是在 LLC 头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添加了一个 2 字节的协议类型域和一个 3 字节的组织唯一标识符(OUI,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字段,能够标识更多的上层协议类型 。Ethernet V2.0 标准的帧结构中则没有这些额外的头 。例如,在一个使用 IEEE 802.3 标准且带有 LLC 和 SNAP 头的以太网帧中,当 DSAP 和 SSAP 都取值为 0xaa 时,结合 SNAP 头中的协议类型域,可以用来传输多种协议的数据,而 Ethernet V2.0 标准的帧主要用于常见的 TCP/IP 协议数据传输,相对更为简洁 。
五、Ethernet 总线的特点
5.1 速率多样
Ethernet 总线支持的速率丰富多样,从早期的 10Mbps 标准以太网,到 100Mbps 的快速以太网,再到 1Gbps(千兆以太网)、10Gbps(万兆以太网) ,乃至如今不断发展向 100Gbps 甚至更高速率迈进。这种多样化的速率选择,使其能够完美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在家庭网络中,一般 100Mbps 甚至 10Mbps 的速率就能满足日常上网浏览、视频观看、文件传输等基本需求,比如一家人同时观看在线视频、手机上网聊天等,较低速率的以太网就能稳定支持 。而在企业网络中,尤其是数据中心,大量的数据需要快速处理和传输,像企业的数据库查询、大数据分析等工作,1Gbps 甚至 10Gbps 以上的高速以太网则是必备,能够保障数据的快速读写和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在科研机构的超级计算集群中,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极高,100Gbps 的以太网能够满足其海量数据的高速交互需求,确保科研计算任务的高效运行 。
5.2 基于 TCP/IP 协议
Ethernet 总线基于 TCP/IP 协议栈工作 ,TCP/IP 协议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这一特性赋予了 Ethernet 总线诸多优势 。它具有通用性和标准化的特点,由于 TCP/IP 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全球互联网,使得基于该协议的 Ethernet 总线设备可以轻松地接入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 。不同厂商生产的支持 Ethernet 总线和 TCP/IP 协议的网络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等,都能相互通信和协同工作,大大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就像不同品牌的汽车都遵循相同的交通规则,能在公路上有序行驶 。
在数据传输方面,TCP 协议提供了可靠的连接和错误检测、纠正机制 。当数据在 Ethernet 总线上传输时,TCP 协议会将数据分割成多个数据包,并为每个数据包编号,接收方根据编号来确认是否接收到完整的数据 。如果发现有数据包丢失或损坏,接收方会请求发送方重新发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这对于金融交易数据、企业重要文件传输等对数据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场景至关重要 。IP 协议则负责网络层的寻址和路由功能,就像快递员根据收件地址送货一样,IP 协议根据目标设备的 IP 地址,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让数据包能够准确地穿越复杂的网络到达目标设备 ,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无论是局域网内还是跨越广域网的通信都能稳定实现 。
5.3 应用广泛
Ethernet 总线在局域网通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 。在企业网络中,从办公室的日常办公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到企业的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都通过 Ethernet 总线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内部办公自动化、文件共享、业务系统运行等功能 。员工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访问公司的共享文件夹,获取工作所需的文件,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业务数据到服务器,不同部门之间能够高效地协同工作 。在学校网络中,校园内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等各个区域的计算机、教学设备等通过 Ethernet 总线构建起校园网 。学生可以在教室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访问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教师能够在办公室进行教学资料的整理和备课,校园管理系统也依赖 Ethernet 总线实现学生信息管理、教务管理等功能 。
家庭网络中,Ethernet 总线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家庭中的智能电视、电脑、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等都可以通过路由器连接到家庭以太网,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用户可以用手机控制智能电视播放视频,也可以通过智能家居系统远程控制家中的灯光、空调等设备,享受便捷的智能生活 。此外,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随着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Ethernet 总线用于连接工业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智能工厂中,生产线上的各种设备通过工业以太网实时传输数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监控中心实时了解生产情况,及时调整生产参数 。
六、Ethernet 总线的应用场景
6.1 家用宽带路由及 Wi - Fi 接入点
在家庭网络环境中,Ethernet 总线是实现设备稳定上网的关键纽带。当我们开通宽带服务后,宽带路由器便成为家庭网络的核心枢纽,它通过 Ethernet 总线与光猫相连,将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信号引入家庭 。光猫从外部网络接收数据,通过 Ethernet 接口传输给路由器,路由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发 。同时,路由器上的 Wi - Fi 接入点功能,又通过无线信号与各种智能设备建立连接,如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 。这些智能设备在连接 Wi - Fi 后,实际上是通过路由器内部的 Ethernet 总线与外部网络进行数据交互 。
以观看在线高清视频为例,视频数据从视频服务器出发,经过互联网传输到家庭的光猫,再通过 Ethernet 总线进入路由器,路由器根据设备的连接情况,将视频数据以无线 Wi - Fi 信号的形式发送给智能电视,整个过程中 Ethernet 总线保障了数据的稳定传输,使得我们能够流畅地观看高清视频,不会出现卡顿、加载缓慢等问题 。又比如我们用手机进行在线游戏时,游戏操作指令通过手机的 Wi - Fi 连接发送到路由器,再经由 Ethernet 总线传输到互联网,反馈数据同样通过这条路径返回手机,确保游戏的实时性和流畅性 。
6.2 数据中心
在数据中心这个庞大的信息处理核心,Ethernet 总线承担着数据高速传输的重任,是保障数据中心高效运转的关键力量 。在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中,Top - of - Rack(ToR,架顶式)交换机扮演着重要角色 。ToR 交换机位于每个服务器机架的顶部,通过 Ethernet 总线与服务器的网络接口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相连 。服务器产生的大量数据,如用户访问网站产生的数据请求、企业数据库的查询结果等,首先通过自身的 NIC 发送到 ToR 交换机 。ToR 交换机就像一个高效的交通枢纽,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的转发和处理,根据数据的目的地址,将数据转发到数据中心内部的其他服务器,或者通过上行链路传输到更上层的网络设备,最终实现与外部网络的通信 。
对于云计算数据中心来说,大量的虚拟机运行在服务器上,它们之间需要频繁地进行数据交换,如虚拟机之间的文件共享、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数据同步等 。Ethernet 总线以其高带宽、低延迟的特性,能够满足这些虚拟机之间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需求,确保云计算服务的高效稳定运行 。在大型电商的数据中心,在购物高峰期,大量的用户同时进行商品浏览、下单等操作,服务器需要处理海量的交易数据,这些数据通过 Ethernet 总线在服务器与交换机之间快速传输,保障了电商平台的正常运营,让用户能够顺利完成购物流程 。
6.3 工业领域
在工业领域,Ethernet 总线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为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以 EtherCAT(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为例,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在自动化生产线中有着广泛应用 。在汽车制造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各种机器人手臂、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通过 EtherCAT 总线连接在一起 。机器人手臂需要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工件位置信息,精确地进行抓取和装配操作,这些传感器数据通过 EtherCAT 总线快速传输到机器人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数据计算出机器人手臂的运动轨迹,并通过 EtherCAT 总线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执行器,实现机器人手臂的精确运动 。EtherCAT 总线具有极高的实时性和同步性,其数据刷新周期可以达到微秒级,各从站节点间的同步精度能够远小于 1μs,这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设备能够紧密协同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再如 PROFINET,它是由 PROFIBUS 国际组织推出的一种基于工业以太网技术的自动化总线标准 。在机械制造行业,PROFINET 常用于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人机界面(HMI)等设备 。PLC 作为工业控制系统的核心,通过 PROFINET 总线与 HMI 进行通信,操作人员可以通过 HMI 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压力等,当发现异常时,可以通过 HMI 向 PLC 发送控制指令,及时调整生产参数,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PROFINET 定义了多种通讯协定等级,能够满足不同工业应用场景对实时性的要求,其中 IRT(等时实时)通讯协定反应时间小于 1ms,非常适合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运动控制等应用场景 。
七、Ethernet 总线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Ethernet 总线将在多个前沿领域持续创新发展。在信号速率方面,IEEE 802.3 工作组正全力推动 1.6Tbps 与 224Gbps 信号速率的研究,致力于满足未来智能工厂、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对网络带宽和实时性有着极高要求的应用场景 。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这些超高速率的以太网技术将成为支撑未来数字化社会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让海量数据能够在瞬间完成传输,实现设备之间的超高速数据交互 。
在车载领域,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深入发展,车载以太网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自动驾驶技术需要依赖大量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进行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这些设备的数据传输对带宽和实时性要求极高,以太网凭借其高带宽、低延迟的优势,将成为自动驾驶数据传输的核心平台 。车联网(V2X)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边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需要大规模数据交换与低时延,以太网的高带宽能力能够更好地支持这一场景,助力构建智能交通网络,提升交通安全性和效率 。
在楼宇领域,以太网将在楼宇自动化系统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现代建筑对智能化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太网用于连接各类建筑设备,如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安防系统等,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集中控制 。通过以太网,管理人员可以远程监控和管理建筑内的设备运行状态,实现能源的优化管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楼宇中的广泛应用,以太网将作为底层通信网络,支撑起庞大的物联网设备连接,实现真正的智能楼宇,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
在传感节点场景,对低速低功耗单对以太网(SPE,Single - Pair Ethernet)标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物联网时代,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分布在各个角落,需要一种低功耗、低成本且可靠的通信技术来连接它们 。SPE 标准的以太网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以单对双绞线实现数据传输,降低了布线成本和功耗,适用于智能家居、工业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大量分散的传感节点通信 ,使得物联网的触角能够延伸到更广泛的区域,实现万物互联的愿景 。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