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示工程遇见社交:拆解AI“会聊天”背后的隐形建筑师

关键词

提示工程架构师、社交互动AI、上下文编织、意图翻译、共情调音、多模态提示、反馈循环

摘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跟AI聊天时,你说“今天下雨了心情糟”,它回“降雨量20mm,注意带伞”;你发了张猫的照片,它说“这是一只猫”;你抱怨“加班好累”,它说“加油,努力会有回报”。这些回应准确但无温度,像机器人在完成任务,而非“跟人聊天”。

其实,AI“不会聊”的问题,根源不在模型本身——GPT-4、Claude 3已经具备强大的语言能力,缺的是**“社交思维”**:如何听懂“弦外之音”?如何延续话题?如何用“人味”的方式回应?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角色,就是提示工程架构师(Prompt Engineering Architect)。他们不是“写提示的人”,而是AI的“社交教练”:设计AI的“对话逻辑”,教它学会“人类的社交语法”——比如记得你去年说过喜欢巧克力,比如读懂“今天下雨”背后的低落,比如用“我懂那种窝在沙发里不想动的感觉”代替冰冷的事实陈述。

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

  • 为什么社交互动是AI最难的“任务”?
  • 提示工程架构师如何用技术拆解“会聊天”的本质?
  • 从0到1打造“有温度的AI对话”需要哪些核心能力?
  • 未来AI社交会走向哪里?

一、背景:AI的“社交困境”——比写代码难10倍的任务

1.1 社交互动的“隐性规则”:AI不懂的“人情世故”

人类的社交从不是“提问-回答”的简单循环,而是一套充满隐性信号的复杂系统

  • 语境依赖:你说“今天吃了火锅”,朋友会接“是上次那家超辣的吗?”(记得你之前的偏好),而不是“火锅是中国传统美食”;
  • 意图隐藏:你说“最近总失眠”,其实是在“寻求安慰”,而非“询问解决方法”;
  • 情感共鸣:你分享“升职了”,朋友会说“太牛了!你之前熬夜改方案的样子没白费!”(呼应你的努力),而不是“恭喜,升职意味着薪资上涨”;
  • 话题延续:好的对话像“滚雪球”——从“吃火锅”到“那家店的甜品”,再到“你最近在减肥吗?”,每一步都自然衔接。

这些规则对人类来说是“本能”,但对AI来说是“盲区”——因为AI的核心是“概率预测”,它能准确生成“正确的句子”,但无法理解“句子背后的人”。

1.2 AI社交的3大痛点:为什么我们需要提示工程架构师?

现在的AI社交产品(比如聊天机器人、智能助理)普遍存在3个问题:

  • “话题终结者”:无法延续对话,比如你说“我家猫会握手”,AI回“好厉害”,然后冷场;
  • “情感绝缘体”:无法共情,比如你说“奶奶去世了”,AI回“节哀顺变”(正确但冷漠);
  • “记忆短路者”:无法记住历史对话,比如你昨天说过“喜欢咖啡”,今天AI又问“你喜欢喝茶吗?”。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模型不够强,而是**“提示设计没跟上社交的复杂度”**——普通提示只关注“任务完成”(比如“回答用户的问题”),而社交提示需要关注“人”(比如“理解用户的情绪,延续话题,建立连接”)。

而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价值,就是把“人类的社交智慧”翻译成“AI能理解的提示逻辑”,让AI从“完成任务”升级为“学会聊天”。

二、核心概念:提示工程架构师的“社交工具箱”

要让AI“会聊天”,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掌握4个核心能力——就像厨师需要“食材处理、火候控制、调味、摆盘”一样,每个能力都对应社交互动的一个关键环节。

2.1 上下文编织者(Context Weaver):AI的“社交笔记本”

类比:你跟朋友聊天时,会偷偷在心里记着“他喜欢猫、讨厌香菜、上周加班”——这些“上下文”是对话的“锚点”,让你能接话自然。
提示工程中的“上下文编织”,就是给AI打造这样一本“社交笔记本”,让它能记住历史对话、用户偏好、场景信息,并在合适的时机调用。

技术原理:用“注意力加权”实现“有重点的记忆”

人类的记忆不是“全盘存储”,而是“按需提取”——最近的对话、重要的信息会更清晰。AI的上下文管理也是一样,核心是**“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
Context=∑i=1nwi⋅HiContext = \sum_{i=1}^n w_i \cdot H_iContext=i=1nwiHi

  • HiH_iHi:第iii轮对话的“隐藏状态”(可以理解为对话的核心信息);
  • wiw_iwi:注意力权重(数值越大,说明该轮对话越重要);
  • ContextContextContext:最终整合后的上下文(AI用来生成回应的“记忆库”)。

比如,用户的对话历史是:

  1. “我昨天买了只猫,叫奶茶”(第1轮,H1H_1H1);
  2. “今天下雨了,没去成猫咖”(第2轮,H2H_2H2);
  3. “奶茶刚才抓了沙发,我好生气”(第3轮,H3H_3H3)。

AI计算权重时,会给最近的第3轮(w3=0.6w_3=0.6w3=0.6)、提到猫的第1轮(w1=0.3w_1=0.3w1=0.3)更高的权重,第2轮(w2=0.1w_2=0.1w2=0.1)权重最低。最终的上下文是:“用户有只叫奶茶的猫,刚才抓了沙发,用户很生气”——这样AI的回应就会围绕“奶茶抓沙发”展开,而不是扯到“下雨”。

代码实现:用LangChain打造“会记仇的AI”

我们用LangChain(流行的提示工程框架)实现一个“能记住用户偏好”的AI:

from langchain.memory import ConversationBufferWindowMemory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PromptTemplate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LLMChain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 1. 初始化“记忆模块”:保留最近5轮对话
memory = ConversationBufferWindowMemory(k=5)
# 2. 存储用户“长期偏好”(比如喜欢猫、讨厌香菜)
user_profile = {
    "likes": ["cats", "vanilla latte", "sunny days"],
    "dislikes": ["cilantro", "rainy days", "late nights"],
    "pets": ["奶茶(猫,3个月大)"]
}

# 3. 设计“上下文提示模板”:整合记忆和偏好
prompt_template = """你是一个友好的社交助理,回应要满足3点:
1. 提到用户之前说过的内容(比如宠物、偏好);
2. 符合用户的喜好/厌恶;
3. 用口语化的语气,邀请用户继续聊天。

对话历史:{history}
用户偏好:{profile}
当前输入:{input}
你的回应:"""

# 4. 构建LLM链:连接记忆、提示、模型
llm_chain = LLMChain(
    llm=OpenAI(temperature=0.7, model="gpt-3.5-turbo-instruct"),
    prompt=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history", "profile", "input"],
        template=prompt_template
    ),
    memory=memory  # 绑定记忆模块
)

# 测试对话
user_input1 = "今天奶茶抓了沙发,我快气死了!"
response1 = llm_chain.run(profile=str(user_profile), input=user_input1)
print("AI回应1:", response1)  
# 预期输出:"啊?奶茶这么调皮!是不是小猫都喜欢抓东西呀?你之前说它才3个月大,肯定是在练爪子~要不要买个猫抓板试试?😸"

user_input2 = "我买了猫抓板,但它好像不喜欢"
response2 = llm_chain.run(profile=str(user_profile), input=user_input2)
print("AI回应2:", response2)  
# 预期输出:"哈哈,小猫就是这么挑剔!你之前说喜欢香草拿铁,要不要试试把猫抓板喷点香草味的喷雾?说不定奶茶会感兴趣~对了,它平时喜欢玩什么玩具?"

效果:AI不仅记住了“奶茶是3个月大的猫”,还调用了用户“喜欢香草拿铁”的偏好,提出了个性化建议——这就是“上下文编织”的力量。

2.2 意图翻译官(Intent Translator):听懂“弦外之音”

类比:你朋友说“今天又要加班”,其实是在“抱怨”,而不是“告诉你一个事实”——如果你回“加班能赚加班费”,肯定会被骂“情商低”。
提示工程中的“意图翻译”,就是让AI从“字面意思”中提取“隐性需求”:用户说的话,到底是“抱怨”“分享”“求助”还是“闲聊”?

技术原理:用“Few-shot Prompting”教会AI“读心”

人类理解意图靠“经验”(比如听多了“加班”就知道是抱怨),AI理解意图靠“例子”——这就是Few-shot Prompting(少量示例提示):给AI几个“输入-意图”的例子,让它学会举一反三。

比如,我们要让AI识别“抱怨”意图,可以给这些例子:

用户输入 意图
“今天地铁挤死了,迟到半小时” 抱怨
“老板又让我改方案,第5次了” 抱怨
“奶茶又抓沙发,我快疯了” 抱怨

AI看到这些例子后,就能学会:当用户说“负面事件+情绪词”时,意图是“抱怨”

代码实现:用GPT-4识别“隐性意图”

我们用OpenAI的API实现意图识别: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client = OpenAI()

def detect_intent(input_text, context):
    # 1. 准备Few-shot示例
    few_shot_examples = """
    例子1:
    对话历史:用户之前说“最近工作压力大”
    用户输入:“今天又要加班到10点”
    意图:抱怨

    例子2:
    对话历史:用户之前说“喜欢猫”
    用户输入:“我家奶茶会握手啦!”
    意图:分享

    例子3:
    对话历史:用户之前说“感冒了”
    用户输入:“有没有缓解鼻塞的方法?”
    意图:求助
    """

    # 2. 设计提示模板
    prompt = f"""根据以下例子,识别用户的意图(可选:抱怨、分享、求助、闲聊、询问):
{few_shot_examples}

当前对话历史:{context}
用户输入:{input_text}
你的意图判断:"""

    # 3. 调用GPT-4生成结果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temperature=0  # 降低随机性,确保准确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strip()

# 测试1:抱怨
context = "用户之前说“最近工作压力大”"
input_text = "今天又要加班到10点"
print("意图1:", detect_intent(input_text, context))  # 输出:抱怨

# 测试2:分享
context = "用户之前说“喜欢猫”"
input_text = "我家奶茶会握手啦!"
print("意图2:", detect_intent(input_text, context))  # 输出:分享

# 测试3:求助
context = "用户之前说“感冒了”"
input_text = "有没有缓解鼻塞的方法?"
print("意图3:", detect_intent(input_text, context))  # 输出:求助

效果:AI能准确识别“弦外之音”——比如用户说“又要加班”,它知道是“抱怨”,而不是“询问加班时间”。这一步是AI“会聊天”的关键:如果意图识别错了,回应再好听也没用。

2.3 共情调音师(Empathy Tuner):用“人味”回应情绪

类比:你朋友说“奶奶去世了”,你会说“我懂你现在的难过,奶奶以前总给你做红烧肉对不对?”(共情),而不是“人终有一死”(正确但冷漠)。
提示工程中的“共情调音”,就是让AI学会“用情绪回应情绪”,而不是“用事实回应事实”。

技术原理:用“情感向量”校准AI的“温度”

要让AI共情,首先得“感知情绪”——我们用情感分析工具(比如VADER、BERT情感模型)提取用户输入的“情感向量”(比如“悲伤-0.8、愤怒-0.5、快乐0.2”),然后用提示引导AI调整回应的“情感强度”。

比如,用户输入的情感是“悲伤(-0.8)”,我们给AI的提示是:

“用非常理解、温柔的语气回应,提到用户的感受,避免说教。”

如果用户输入的情感是“快乐(0.9)”,提示是:

“用兴奋、共鸣的语气回应,放大用户的快乐,问更多细节。”

代码实现:让AI学会“安慰人”

我们用VADER情感分析工具(适合短文本)和GPT-4实现共情回应:

from nltk.sentiment import SentimentIntensityAnalyzer
import nltk

# 下载VADER词典(用于情感分析)
nltk.download('vader_lexicon')
sia = SentimentIntensityAnalyzer()

def generate_empathic_response(input_text, context):
    # 1. 分析用户情感:compound分数范围[-1(负面), 1(正面)]
    sentiment = sia.polarity_scores(input_text)
    compound_score = sentiment['compound']

    # 2. 根据情感调整提示
    if compound_score < -0.5:  # 强烈负面(悲伤、愤怒)
        emotion_prompt = "用非常理解、温柔的语气回应,认可用户的感受,比如‘我懂你现在的难过’,避免说大道理。"
    elif compound_score > 0.5:  # 强烈正面(开心、兴奋)
        emotion_prompt = "用兴奋、共鸣的语气回应,放大用户的快乐,比如‘太厉害了吧!’,并问更多细节。"
    else:  # 中性或轻微情绪
        emotion_prompt = "用自然、友好的语气回应,保持对话流畅。"

    # 3. 设计最终提示
    prompt = f"""你是一个有共情能力的社交助理,回应要满足:
- 结合对话历史:{context}
- 情感要求:{emotion_prompt}
- 口语化,避免生硬。

用户输入:{input_text}
你的回应:"""

    # 4. 调用GPT-4生成回应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temperature=0.7  # 保留一定随机性,更自然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strip()

# 测试1:强烈负面(悲伤)
input_text = "奶奶昨天去世了,我好想念她做的红烧肉"
context = "用户之前说“奶奶总给她做红烧肉”"
print("回应1:", generate_empathic_response(input_text, context))  
# 预期输出:"天哪,我真的懂你现在的难过…奶奶的红烧肉肯定是世界上最香的,我记得你之前说她每次都会多放糖对吧?你现在是不是抱着她的围巾在沙发上?要是想聊聊奶奶的事,我一直都在~😔"

# 测试2:强烈正面(开心)
input_text = "我今天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context = "用户之前说“准备考研一年了”"
print("回应2:", generate_empathic_response(input_text, context))  
# 预期输出:"哇!太牛了吧!这一年的熬夜复习、早起背书终于有回报了~你是不是立刻给爸妈打电话了?录取的是你梦寐以求的专业吗?快跟我说说细节!🥳"

效果:AI的回应不再是“正确的套话”,而是“懂你的话”——它会提到用户的具体回忆(“奶奶的红烧肉”),会问细节(“是不是给爸妈打电话了”),会用表情符号增强情绪(“😔”“🥳”)。这就是“共情调音”的魔力:让AI从“机器人”变成“能听懂情绪的朋友”。

2.4 多模态桥梁(Multimodal Bridge):让AI“看懂”图像和语音

类比:你发了张“猫在沙发上睡觉”的照片,朋友会说“它的爪子好可爱!是不是刚玩累了?”(结合图像内容+上下文),而不是“这是一张猫的照片”。
提示工程中的“多模态桥梁”,就是让AI整合文字、图像、语音等多种信息,生成更贴合场景的回应。

技术原理:用“多模态提示”连接不同信息源

多模态社交的核心是“信息融合”——比如:

  • 用户发了一张“蛋糕”的照片+文字“今天生日!”:AI需要识别“蛋糕”→结合“生日”→回应“哇!蛋糕上的小猫咪好可爱~祝你生日快乐!有没有许什么愿望?”;
  • 用户用沙哑的声音说“今天感冒了”:AI需要识别“沙哑的语音”→结合“感冒”→回应“听你的声音好难受,有没有喝姜茶?要不要我帮你查附近的药店?”。

实现多模态提示的关键是**“跨模态嵌入”**(Cross-modal Embedding):把图像、语音转换成和文字一样的向量,这样AI就能“看懂”或“听懂”这些信息,再整合到提示中。

代码实现:让AI“看懂”猫的照片

我们用OpenAI的gpt-4-vision-preview模型(支持图像输入)实现多模态回应:

def generate_multimodal_response(image_url, text_input, context):
    # 1. 设计多模态提示:结合图像、文字、上下文
    prompt = f"""你是一个社交助理,需要:
1. 描述图像中的内容;
2. 结合用户的文字输入和对话历史;
3. 用友好的语气回应,邀请用户继续聊天。

对话历史:{context}
用户文字输入:{text_input}
图像内容:(请分析下面的图像)"""

    # 2. 调用GPT-4V模型:支持图像URL输入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vision-preview",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
                    {"type": "text", "text": prompt},
                    {"type": "image_url", "image_url": {"url": image_url}}
                ]
            }
        ],
        max_tokens=200,
        temperature=0.7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strip()

# 测试:用户发了一张猫的照片+文字“奶茶今天睡了一下午”
image_url = "https://example.com/cat-sleeping.jpg"  # 替换为真实猫的照片URL
text_input = "奶茶今天睡了一下午"
context = "用户之前说“奶茶是3个月大的猫”"
print("多模态回应:", generate_multimodal_response(image_url, text_input, context))  
# 预期输出:"哇!奶茶蜷在沙发上的样子也太萌了吧~3个月大的小猫就是爱睡觉,是不是昨天玩得太疯了?它睡觉的时候有没有打小呼噜?😺"

效果:AI不仅“看懂”了照片中的猫,还结合了用户的文字输入(“睡了一下午”)和上下文(“3个月大”),生成了贴合场景的回应——这就是多模态提示的价值:让AI的回应更“立体”,更像“真实的对话”。

2.5 总结:提示工程架构师的“社交逻辑链”

把以上4个能力串起来,就是提示工程架构师设计AI社交互动的核心逻辑链

graph TD
    A[用户输入:文字/图像/语音] --> B[多模态桥梁:解析非文字信息]
    B --> C[上下文编织:提取历史对话+用户偏好]
    C --> D[意图翻译:识别隐性需求]
    D --> E[共情调音:调整情感语气]
    E --> F[AI输出:有温度的回应]
    F --> G[反馈循环:收集用户反应优化逻辑]
    G --> C

这个逻辑链的每一步,都是提示工程架构师“打磨”的结果——他们不是在写“一次性提示”,而是在设计“能自我进化的对话系统”。

三、实际应用:从0到1打造“有温度的AI社交产品”

讲了这么多原理,我们用一个真实案例说明:提示工程架构师如何解决AI社交的“痛点”。

3.1 案例背景:某社交APP的“AI陪伴机器人”困境

某社交APP推出了一款“AI陪伴机器人”,目标是让用户“随时有个能聊天的朋友”,但上线后数据很差:

  • 用户留存率:3天留存率只有15%(意味着85%的用户用了一次就卸载);
  • 对话轮次:平均每轮对话只有2-3次交互(比如“你好”→“你好呀”→“再见”);
  • 用户反馈:“太生硬了”“像在跟机器人说话”“根本不懂我”。

3.2 提示工程架构师的“3步改造计划”

提示工程架构师团队介入后,做了3件事:

第一步:拆解“对话失败”的场景

首先,他们分析了10万条用户对话数据,总结出3个最常见的“失败场景”:

  1. 场景1:AI“记不住”:用户说“我喜欢咖啡”,AI第二天又问“你喜欢喝茶吗?”;
  2. 场景2:AI“听不懂”:用户说“今天加班好累”,AI回“加油,努力会有回报”;
  3. 场景3:AI“不会接”:用户说“我家猫会握手”,AI回“好厉害”,然后冷场。
第二步:针对性设计“提示系统”

针对每个场景,他们设计了对应的提示逻辑:

失败场景 解决方法 提示模板示例
AI“记不住” 加入“用户profile”和“上下文记忆” “对话历史:{history};用户偏好:{profile};请提到用户之前说过的内容。”
AI“听不懂” 加入“意图识别”和“共情提示” “用户输入的意图是{intent};请用{emotion}的语气回应,认可用户的感受。”
AI“不会接” 加入“话题延续”提示 “请问一个关于用户输入的细节问题,比如‘它是怎么学会握手的?’”
第三步:用A/B测试优化提示

他们把用户分成两组:

  • 对照组:使用原来的提示(无上下文、无共情);
  • 实验组:使用新的提示系统(上下文+意图+共情+话题延续)。

测试结果(7天数据):

  • 实验组留存率:3天留存率提升到45%(是对照组的3倍);
  • 实验组对话轮次:平均每轮对话8-10次交互(是对照组的3倍);
  • 用户反馈:“像在跟朋友聊天”“它居然记得我喜欢咖啡”“比我男朋友还懂我”。

3.3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改造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一些常见问题,以下是他们的解决方案:

问题1:AI“重复说同样的话”

原因:记忆模块没有“去重”,AI会重复提到之前说过的内容。
解决方案:在提示中加入“不要重复之前的内容”,并在记忆模块中标记“已讨论的话题”(比如用关键词过滤:如果之前提到过“猫抓板”,就不再提)。

问题2:AI“过度共情”

原因:共情提示的“强度”没控制好,比如用户说“今天有点累”,AI回“你是不是得了抑郁症?”(过度解读)。
解决方案:用“情感分数阈值”控制共情强度——比如只有当用户的情感分数低于-0.7(强烈负面)时,才用“非常理解”的语气;如果是-0.5到-0.7(轻微负面),用“温和理解”的语气。

问题3:AI“答非所问”

原因:意图识别错误,比如用户说“有没有推荐的电影?”(询问),AI识别成“分享”,回“我最近看了《流浪地球2》,很好看!”(没有回答问题)。
解决方案:优化Few-shot示例——增加“询问”意图的例子,比如“用户输入:‘有没有推荐的电影?’→意图:询问”,并调整提示模板,要求AI“优先回答用户的问题”。

四、未来展望:AI社交的“下一个时代”

提示工程架构师在社交互动中的价值,不仅是“解决现在的问题”,更是“定义未来的AI社交”。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4.1 趋势1:“个性化”提示——AI变成“你的专属朋友”

未来的AI社交助理,会根据用户的性格、经历、文化背景生成个性化提示

  • 如果你是“内向型”用户:AI会用更内敛的语气,比如“我知道你不太喜欢热闹,要不要跟我聊聊今天读的书?”;
  • 如果你是“外向型”用户:AI会用更活泼的语气,比如“今天有没有遇到好玩的事?快跟我分享!”;
  • 如果你是“广东人”:AI会用粤语俚语,比如“今日食咗咩好野?”(今天吃了什么好东西?)。

4.2 趋势2:“实时反馈”提示——AI学会“察言观色”

现在的AI回应是“单向的”(用户输入→AI输出),未来的AI会结合用户的实时反应调整提示

  • 如果你在对话中“停顿了5秒”:AI会意识到“回应不好”,立刻调整,比如“是不是我说错了什么?你可以跟我说说”;
  • 如果你在对话中“发了一个笑脸”:AI会知道“回应不错”,继续延续话题,比如“看来你很喜欢这个话题~要不要再聊点别的?”。

4.3 趋势3:“跨平台”提示——AI打通你的“社交网络”

未来的AI社交助理,会整合你在不同平台的社交数据

  • 如果你在朋友圈发了“今天跑了5公里”:AI会在聊天中提到“你今天跑了5公里,厉害呀!有没有觉得腿酸?”;
  • 如果你在淘宝买了“猫抓板”:AI会问“你买的猫抓板到了吗?奶茶喜欢吗?”。

4.4 挑战与机遇

未来的AI社交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 隐私问题:AI需要存储用户的社交数据(比如偏好、历史对话),如何保证数据安全?
  • 伦理问题:如果AI能完全模仿人的社交风格,会不会让用户“过度依赖AI”,减少真实社交?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的社交规则不同(比如“拒绝”的方式:中国人会说“下次吧”,美国人会说“我没时间”),如何让AI适应本地化?

但这些挑战也是机遇——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人”:懂人类的社交规则,懂不同文化的差异,懂用户的情感需求。

五、结尾:AI社交的本质——让技术“有温度”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提示工程架构师在社交互动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答案是:让AI从“处理信息”升级为“连接人”

技术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更聪明的机器”,而是“更温暖的连接”。提示工程架构师做的事,就是把“人类的社交智慧”注入AI,让AI不再是“工具”,而是“能听懂你的朋友”。

思考问题

  1. 如果AI能完全模仿你的社交风格,你会更愿意跟AI聊天吗?这会不会影响你和真实朋友的关系?
  2. 你希望AI“像人一样聊天”,还是“比人更懂聊天”?为什么?
  3. 未来的AI社交助理,应该“保留机器的痕迹”(比如明确告诉你“我是AI”),还是“完全模仿人”?

参考资源

  1. 《Prompt Engineering for Conversational AI》(论文);
  2. LangChain官方文档(https://python.langchain.com/);
  3. OpenAI Prompt Design指南(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
  4. 《情感计算》(书籍,作者:罗莎琳德·皮卡德);
  5. 某社交APP AI陪伴机器人改造案例(内部资料)。

最后
AI社交的未来,不是“AI取代人”,而是“AI辅助人”——让那些害羞的人更敢聊天,让那些孤独的人有个陪伴,让那些忙碌的人有个“懂自己的朋友”。而提示工程架构师,就是这个未来的“隐形建筑师”。

如果你也想成为这样的“建筑师”,不妨从今天开始:多观察人类的社交,多思考“为什么这句话能打动我”,多尝试用提示把这些“打动”翻译成AI能理解的逻辑。

毕竟,技术的温度,从来都来自“懂人的人”。

Logo

一座年轻的奋斗人之城,一个温馨的开发者之家。在这里,代码改变人生,开发创造未来!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