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数杯】2024年华数杯数学建模竞赛C题通关指南
一、竞赛背景与 C 题概况
华数杯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学科竞赛 ,一直以来致力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经多届的沉淀与发展,该竞赛已成为众多高校学生展现数学才华与创新思维的重要舞台,在推动数学教育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4 年的华数杯数学建模竞赛中,C 题聚焦于 “老外游中国” 这一充满趣味与现实意义的主题。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选择来华旅游,如何为他们规划合理的旅游路线、推荐优质景点,成为旅游行业与相关领域关注的重点 。C 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旨在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利用给定的旅游数据集,为外国游客提供全面且个性化的旅游方案,助力他们深度领略中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
二、C 题详细剖析
(一)问题拆解
- 景点评分分析:要求从 352 个城市的景点数据中找出所有景点评分的最高分(Best Score,简称 BS),这需要对庞大的数据集进行遍历和比较 。统计全国获评最高评分景点的数量,考验数据的统计与汇总能力。列出拥有最多最高评分景点的前 10 个城市,则需对统计结果进行排序和筛选,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地处理大量数据,准确提取所需信息。
- 综合评价:根据城市规模、环境、人文、交通、气候、美食等多维度因素,对 352 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这涉及到多指标的量化与融合。每个因素的权重设定是关键,不同的权重分配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选出最令外国游客向往的 50 个城市,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将定性因素转化为定量数据进行分析。
- 游玩路线规划:规划一名外国游客从广州入境,在 144 小时内游玩尽可能多的城市且游玩体验最好。这里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城市间的交通时间、景点的游玩时长、不同景点和城市组合带来的游玩体验评估等。如何在时间和游玩体验的双重约束下,找到最优的城市游玩顺序,是该问题的核心。
- 成本优化路线规划:重新规划游玩路线,目标是游玩城市数量最多且门票和交通总费用最低。这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需要在城市选择和路线安排上进行权衡,考虑不同城市的门票价格、城市间的交通费用以及交通方式对时间和成本的影响 。
- 山景游览规划:规划一名外国游客入境游览中国山景的路线,要求游览更多的山景并优化费用。首先要从众多景点中准确筛选出以山景为主的景点,然后在考虑交通费用和游玩时间的前提下,设计出合理的游览路线,实现山景游览数量和费用的平衡。
(二)难点分析
- 数据处理:本次竞赛提供的数据集包含 352 个城市,每个城市 100 个景点的数据,数据量庞大且格式复杂。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可能会遇到数据缺失、重复数据、数据类型不一致等问题。例如,部分景点的评分数据可能缺失,某些城市的景点信息可能存在重复记录,景点开放时间的数据类型可能不统一等。应对策略是采用数据清洗技术,如使用 Python 的 pandas 库进行数据读取、合并、缺失值处理、重复值删除和数据类型转换等操作 。对于缺失值较多的字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删除或用均值、中位数等方法填补;对于重复数据,直接删除重复记录;对于数据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将其转换为统一的标准格式。
- 模型选择:在综合评价城市和规划旅游路线时,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在综合评价城市时,常用的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等方法各有优缺点 。AHP 方法主观性较强,权重的确定依赖专家经验;PCA 方法虽然能减少数据维度,但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在路线规划中,旅行商问题(TSP)相关算法常用于解决最短路径或最优路线问题,但本题中的多目标约束(如时间、费用、游玩体验等)使得传统 TSP 算法难以直接应用。应对策略是结合题目实际需求,对现有模型和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在综合评价城市时,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初始权重,再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路线规划中,可以引入多目标优化算法,如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将时间、费用、游玩体验等多个目标同时纳入优化过程,寻找满足多目标约束的最优解。
- 指标量化:在综合评价城市时,将城市规模、环境、人文、交通、气候、美食等定性因素转化为定量指标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如何准确衡量城市的人文氛围、美食的受欢迎程度等。应对策略是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建立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比如,可以通过城市的文化场馆数量、历史遗迹数量等来衡量人文因素;通过美食推荐网站的评分和评论数量来衡量美食因素;通过交通拥堵指数、公共交通覆盖率等来衡量交通因素等 。同时,可以参考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确保指标量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建模思路与方法
(一)模型选择依据
- 综合评价模型:在对 352 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时,考虑到层次分析法(AHP)能够将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通过构建判断矩阵来确定各因素的相对权重,适用于多准则决策问题 。例如,在评价城市时,城市规模、环境、人文等因素难以直接量化比较,AHP 方法可以通过专家打分或两两比较的方式,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量化,从而为综合评价提供权重依据 。然而,AHP 方法主观性较强,为了降低主观性影响,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PCA 方法能够对多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主要成分,减少数据冗余,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比如,在处理城市评价的多维度数据时,PCA 可以将众多相关性较高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这些主成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同时避免了因指标过多而导致的评价复杂性和主观性问题 。
- 路线规划模型:对于旅行路线规划问题,由于涉及多个城市的选择和顺序安排,且存在时间、费用等多目标约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较为适用。NSGA-II 是一种多目标优化算法,它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中的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在解空间中搜索满足多个目标的最优解 。在旅游路线规划中,时间、费用和游玩体验是相互冲突的目标,NSGA-II 可以在这多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找到一系列非支配解,即帕累托最优解。这些解代表了在不同目标之间的最佳平衡,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从中选择最适合的路线方案 。相比传统的旅行商问题(TSP)算法,NSGA-II 能够更好地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提供更丰富的决策信息。
(二)建模步骤详解
-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 假设设定:假设各评价因素之间相互独立,且对城市综合评价的影响是线性可加的 。同时,假设专家打分能够准确反映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
- 变量定义:设城市规模、环境、人文、交通、气候、美食等因素分别为\(x_1,x_2,x_3,x_4,x_5,x_6\),各因素的权重分别为\(w_1,w_2,w_3,w_4,w_5,w_6\) 。城市综合评价值为\(y\)。
-
- 模型建立: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因素的权重\(w_i\)。例如,对于判断矩阵\(A=(a_{ij})_{n\times n}\),其中\(a_{ij}\)表示因素\(i\)与因素\(j\)的相对重要性,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向量\(W=(w_1,w_2,\cdots,w_n)\) 。然后,收集 352 个城市各因素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最后,根据加权求和公式\(y=\sum_{i = 1}^{6}w_ix_i\)计算每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值,按照评价值大小进行排序,选出最令外国游客向往的 50 个城市 。
- 路线规划模型构建
-
- 假设设定:假设游客在每个城市只游玩一个景点,即遵循 “城市最佳景点游览原则”;假设城市间的交通时间和费用是固定的,不考虑交通拥堵等随机因素;假设游客的游玩体验可以通过景点评分和城市综合评价来量化 。
-
- 变量定义:设城市集合为\(C=\{c_1,c_2,\cdots,c_n\}\),景点集合为\(S=\{s_1,s_2,\cdots,s_m\}\),其中\(n\)为城市数量,\(m\)为景点数量 。城市\(i\)到城市\(j\)的交通时间为\(t_{ij}\),交通费用为\(cost_{ij}\),景点\(k\)的评分和所在城市的综合评价作为游玩体验值为\(experience_k\) 。游客的总游玩时间为\(T\),总费用为\(Cost\),游玩体验总分为\(E\) 。
-
- 模型建立:以 NSGA-II 算法为基础,定义适应度函数。适应度函数包含三个目标:最大化游玩城市数量、最小化总费用、最大化游玩体验总分 。即:
-
-
- 目标 1:\(Maximize \sum_{i = 1}^{n}x_{i}\),其中\(x_{i}\)为 0 - 1 变量,表示是否游玩城市\(i\) 。
-
-
-
- 目标 2:\(Minimize \sum_{i = 1}^{n}\sum_{j = 1}^{n}x_{i}x_{j}cost_{ij}\) 。
-
-
-
- 目标 3:\(Maximize \sum_{k = 1}^{m}y_{k}experience_{k}\),其中\(y_{k}\)为 0 - 1 变量,表示是否游玩景点\(k\) 。
-
-
- 同时,满足约束条件:
-
-
- 时间约束:\(\sum_{i = 1}^{n}\sum_{j = 1}^{n}x_{i}x_{j}t_{ij}+\sum_{k = 1}^{m}y_{k}playtime_{k}\leq T\),其中\(playtime_{k}\)为景点\(k\)的游玩时长 。
-
-
-
- 逻辑约束:若\(x_{i}=1\),则至少存在一个\(y_{k}=1\),且景点\(k\)位于城市\(i\) 。
-
-
- 通过 NSGA-II 算法对上述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一系列帕累托最优解,即不同目标平衡下的最优游玩路线方案 。
四、代码实现与解析
(一)编程语言选择
在解决 2024 年华数杯数学建模竞赛 C 题时,选择 Python 作为主要编程语言。Python 具有丰富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库,如 NumPy、pandas、Matplotlib 等,能够高效地处理大规模数据和进行数据可视化 。例如,pandas 库提供了强大的数据读取、清洗和分析功能,能轻松应对竞赛数据集中复杂的数据格式和大量数据的处理需求;Matplotlib 库可以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展示,有助于对数据和模型结果的理解。此外,Python 语法简洁易懂,代码可读性强,便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能够在竞赛紧张的时间内快速实现思路并进行代码调试和优化 。
(二)关键代码展示
以下展示使用 Python 解决 C 题部分关键问题的代码片段,并进行逐行解析: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读取景点数据
data = pd.read_csv('scenic_spots_data.csv')
# 找出所有景点评分的最高分
max_score = data['score'].max()
print(f'所有景点评分的最高分是: {max_score}')
# 统计全国获评最高评分景点的数量
num_max_score_spots = (data['score'] == max_score).sum()
print(f'全国获评最高评分景点的数量是: {num_max_score_spots}')
# 列出拥有最多最高评分景点的前10个城市
city_max_score_count = data[data['score'] == max_score].groupby('city').size().reset_index(name='count')
top_10_cities = city_max_score_count.sort_values(by='count', ascending=False).head(10)
print('拥有最多最高评分景点的前10个城市:')
print(top_10_cities)
- import pandas as pd 和 import numpy as np:导入 pandas 库并别名为 pd,导入 NumPy 库并别名为 np 。这两个库是 Python 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的基础库,pandas 用于数据读取、清洗和分析,NumPy 用于数值计算和数组操作。
- data = pd.read_csv('scenic_spots_data.csv'):使用 pandas 的read_csv函数读取存储景点数据的 CSV 文件,并将数据存储在 DataFrame 对象data中 。
- max_score = data['score'].max():通过 DataFrame 的max方法找出score列中的最大值,即所有景点评分的最高分 。
- num_max_score_spots = (data['score'] == max_score).sum():创建一个布尔数组,判断score列中的每个元素是否等于最高分,然后使用sum方法统计布尔数组中True的数量,即全国获评最高评分景点的数量 。
- city_max_score_count = data[data['score'] == max_score].groupby('city').size().reset_index(name='count'):首先筛选出评分等于最高分的景点数据,然后按city列进行分组,使用size方法统计每个城市中最高分景点的数量,最后使用reset_index方法重置索引并将统计结果列命名为count 。
- top_10_cities = city_max_score_count.sort_values(by='count', ascending=False).head(10):对city_max_score_count按count列进行降序排序,然后取前 10 行数据,得到拥有最多最高评分景点的前 10 个城市 。
(三)代码调试与优化
在代码调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 数据读取问题:可能遇到文件路径错误、文件格式不兼容等问题。例如,当文件路径错误时,pd.read_csv函数会抛出FileNotFoundError异常 。解决方法是仔细检查文件路径是否正确,确保文件存在且路径格式符合操作系统规范。如果文件格式不兼容,可尝试使用其他库或工具对文件进行转换。
- 数据类型错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数据类型不匹配的问题。比如,在进行数值计算时,数据类型应为数值型,如果数据中包含非数值字符,会导致计算错误 。解决方法是使用astype方法对数据类型进行转换,或者在数据读取时指定数据类型。同时,在转换前可先进行数据清洗,去除异常数据。
- 逻辑错误:代码逻辑错误是较难排查的问题,例如在条件判断、循环语句中出现错误的逻辑判断。可以使用print语句输出关键变量的值,或者使用调试工具(如 PyCharm 的调试功能)设置断点,逐行执行代码,观察变量值的变化,从而找出逻辑错误的位置 。
在代码优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算法优化: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选择高效的算法至关重要。例如,在排序和查找操作中,使用快速排序、二分查找等高效算法替代简单的冒泡排序和线性查找,可显著提高代码的运行效率 。
- 数据结构优化: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操作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比如,对于频繁查找操作,使用字典(dict)或集合(set)数据结构比列表(list)更高效,因为字典和集合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为 O (1),而列表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为 O (n) 。
- 代码简化:避免编写冗余和复杂的代码,对重复的代码块进行封装,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例如,将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操作封装成函数,在需要时直接调用,减少代码重复,同时也便于后续的修改和优化。
五、案例分析与结果验证
(一)实际案例演示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利用所建模型和代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外国游客从广州入境,在 144 小时内游玩为例。首先,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 352 个城市进行评估,得到每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值 。假设经过计算,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的综合评价值较高。然后,根据路线规划模型,考虑城市间的交通时间和费用,以及景点的游玩体验,利用 NSGA-II 算法进行求解。在求解过程中,算法不断迭代,尝试不同的城市组合和游玩顺序 。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得到一条游玩路线:广州 - 深圳 - 厦门 - 杭州 - 上海 - 苏州 - 南京 - 北京 。这条路线在满足 144 小时游玩时间的限制下,游玩城市数量较多且游玩体验总分较高 。计算过程中,通过对交通时间矩阵和景点游玩时长等数据的处理,结合 NSGA-II 算法的适应度函数计算,逐步筛选出最优路线。例如,在计算适应度函数时,根据城市间的交通时间和费用数据,计算出总费用;根据景点评分和城市综合评价计算出游玩体验总分 。最终得到的这条路线,游玩城市数量为 8 个,总费用为 [X] 元,游玩体验总分为 [X] 分 。
(二)结果验证方法
- 对比实际数据:收集实际游客的旅游路线和评价数据,将模型生成的旅游路线和结果与之进行对比。比如,统计实际游客在相同时间限制内游玩的城市数量、花费的费用以及对游玩体验的评价 。若实际游客在 144 小时内平均游玩城市数量为 6 个,平均费用为 [X + 100] 元,而模型生成的路线游玩城市数量为 8 个,费用为 [X] 元,游玩体验评分也较高,说明模型在游玩城市数量和费用控制上具有一定优势 。同时,对比模型推荐的景点与实际游客常去景点的重合度,如果重合度较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
- 灵敏度分析: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如城市间的交通时间、费用、景点评分等。以交通时间为例,假设将所有城市间的交通时间增加 20%,重新运行路线规划模型 。观察游玩路线和结果的变化,如果路线发生较大改变,游玩城市数量减少,说明模型对交通时间较为敏感;如果路线和结果变化不大,则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模型对不同因素的敏感程度,进一步评估模型的可靠性 。例如,在改变交通时间参数后,游玩城市数量从 8 个减少到 6 个,总费用增加了 [X + 50] 元,这表明交通时间对模型结果有显著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准确获取交通时间数据,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
七、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 2024 年华数杯数学建模竞赛 C 题的详细解析,从问题剖析、建模思路到代码实现与结果验证,我们全面展示了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旅游规划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如何处理复杂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模型和算法,还掌握了用 Python 实现这些思路的方法 。
数学建模竞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平台,是锻炼思维、提升能力的绝佳机会。希望读者能从本文中获取启发,积极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编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信在未来的数学建模竞赛中,大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