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控制算法(十二)横纵向综合控制 | 从理论到实战全面解析
本文是自动驾驶控制算法系列的第十二节,也是本系列的收官之作。这一节综合运用了前十一节的知识,详细讲解了如何实现横向和纵向控制,并介绍了规划接口的重要性。首先,文章介绍了轨迹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了规划轨迹与路径规划的区别,以及其在自动驾驶中的关键作用。接着,通过直角坐标系下的轨迹规划示例,详细解释了如何设计满足特定条件的轨迹。文章随后深入探讨了横向控制和规划接口,包括匹配点的更新、规划点与时间的
写在前面:
🌟 欢迎光临 清流君 的博客小天地,这里是我分享技术与心得的温馨角落。📝
个人主页:清流君_CSDN博客,期待与您一同探索 移动机器人 领域的无限可能。
🔍 本文系 清流君 原创之作,荣幸在CSDN首发🐒
若您觉得内容有价值,还请评论告知一声,以便更多人受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尊重原创,从我做起。
👍 点赞、评论、收藏,三连走一波,让我们一起养成好习惯😜
在这里,您将收获的不只是技术干货,还有思维的火花!
📚 系列专栏:【运动控制】系列,带您深入浅出,领略控制之美。🖊
愿我的分享能为您带来启迪,如有不足,敬请指正,让我们共同学习,交流进步!
🎭 人生如戏,我们并非能选择舞台和剧本,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演绎 🌟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砥砺前行~~~
引言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自动驾驶控制算法第十二节,内容整理自
B
站知名up
主 忠厚老实的老王 的视频,作为博主的学习笔记,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
本节是超级大综合,将用到前十一节所有的知识,根据本篇博客的内容实现横纵向控制。
简单回顾一下本系列所讲的内容:
- 第一到第二节:开篇以及运动学方程
- 第三到第八节:横向控制以及
LQR
- 第九到第十一节:纵向控制,也就是双
PID
算法 - 第十二节:横纵向综合控制、规划接口,因为控制的上游是规划,必须要有规划的输入才能做控制
所以不仅要把横纵向控制所有的模型都做搭好,还要写接口,接口就是在规划里面规划一条轨迹,然后输入到控制里,让控制根据规划的轨迹去跑,所以还要写接口。
回顾整个系列,会发现运动学方程几乎就没怎么讲,可能只用到了 tan δ = L R \tan \delta =\frac{L}{R} tanδ=RL 公式。但运动学方程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只是本系列教程将淡化了。
运动学方程适用于低速,但是有很好的特点,就是大小转角均可,而 LQR
只适用于小转角,但不限于速度,高速、低速都可以控制。所以如果想做停车、掉头之类的控制,一般用运动学方程,可以适用于大转角,即方向盘转角可以打得很大,但 LQR
不行, LQR
转角必须就是比较小,大家可以翻一翻第四节。
第四节推导二自由度动力学方程时,就假设前轮转角较小,前轮转角较大的话 LQR
也可以,但控制效果没有运动学方程那么好。
在这里就简单提一下怎么用运动学方程做控制。
首先是非线性方程要线性化,做一阶的泰勒展开线性化后,就变成如下形式:
e
˙
=
A
e
˙
+
B
u
\dot{e}=A\dot{e}+Bu
e˙=Ae˙+Bu 这样就和 LQR
的处理方式基本一样了。
一、规划接口
1.1 轨迹规划的定义与重要性
首先要讲的就是规划接口,因为控制模块的功能就是接收规划轨迹,让车按照规划轨迹运动。控制模块功能实际上就暗含两个事情:
- 接受一条规划轨迹
那首先得有一条规划的轨迹才行,所以那就是要有规划。 - 让车辆按照规划轨迹运动
就是横纵向控制
所以必须要讲一下怎么规划一条轨迹。
注意:轨迹规划不是路径规划。
在自动驾驶领域里,路径规划和轨迹规划不一样,这两个是分开的。路径规划比如导航,想要去哪,手机搜一下,就给一条路径,此路径是大概的方向性的东西,只会告诉该走哪条路,该往什么方向走,但是不会告诉速度是多少,加速度是多少,因此
- 路径规划:时间无关,只告诉该往什么地方走
- 轨迹规划:包含时间,所以轨迹规划不仅包含位置,还包含速度、加速度以及道路曲率等。
所以轨迹规划和路径规划不一样,要给出 s ( t ) s(t) s(t) 以及 d ( t ) d(t) d(t)。但在这里就不讲 s ( t ) s(t) s(t) 以及 d ( t ) d(t) d(t)了,讲 x ( t ) , y ( t ) x (t), y (t) x(t),y(t),即不涉及曲线坐标系、自然坐标系,只在直角坐标系下去做规划,这也是由易到难的过程,先做简单的,再做难的。
1.2 不同场景的轨迹规划
至于在自然坐标系下的轨迹规划,在进阶的课程再讲。本篇博客就讲在直角坐标系下的规划。比如这里有一辆车:
在坐标圆点上,想移动到右上角的红色区域,坐标为 ( 100 , 10 ) (100,10) (100,10),边界条件为:
坐标 | x x x | x ˙ \dot x x˙ | x ¨ \ddot x x¨ | y y y | y ˙ \dot y y˙ | y ¨ \ddot y y¨ |
---|---|---|---|---|---|---|
初始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终点 | 100 100 100 | 0 0 0 | 0 0 0 | 10 10 10 | 0 0 0 | 0 0 0 |
用时 t = 20 s t=20s t=20s,此场景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停车。
当然,终点也可以改,比如 x = 100 x =100 x=100, x ˙ = 20 \dot x=20 x˙=20,即车辆到达终点时有速度,其他都不变。此场景实际上对应的是驶入,比如在辅路上,旁边有花坛,想行驶到主路上融入交通流的场景。
或者可以把起点也改了,比如起点 x = 0 x=0 x=0,但速度 x ˙ = 10 \dot x=10 x˙=10,加速度 x ¨ = 0 \ddot x=0 x¨=0,其他不变;终点处 x = 100 x =100 x=100, x ˙ = 20 \dot x=20 x˙=20, x ¨ = 0 \ddot x=0 x¨=0,这其实对应就是换道和超车场景。
给定起点和终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信息的规划,可以做很多场景:停车、驶入、变道。所以本篇博客就研究给定起点和终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信息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最简单也最常用,而且能覆盖大部分直线行驶的场景,但不能做转弯,也不能做调头,因为转化和调头必须要用到自然坐标系才可以。
关于在自然坐标系下的规划,到后面进阶的课程再讲,本篇博客主要讲简单的规划,主要是给控制服务的,就是给控制提供规划接口。
1.3 轨迹规划的数学模型
规划问题会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设计一条合适的 x ( t ) , y ( t ) x(t),y(t) x(t),y(t),满足始末的边界条件,也就是给出初始端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终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以及耗费的时间 T T T:
起点 | x ( 0 ) x(0) x(0) | x ˙ ( 0 ) \dot x(0) x˙(0) | x ¨ ( 0 ) \ddot x(0) x¨(0) | y ( 0 ) y(0) y(0) | y ˙ ( 0 ) \dot y(0) y˙(0) | y ¨ ( 0 ) \ddot y(0) y¨(0) |
---|---|---|---|---|---|---|
终点 | x ( T ) x(T) x(T) | x ˙ ( T ) \dot x(T) x˙(T) | x ¨ ( T ) \ddot x(T) x¨(T) | y ( T ) y(T) y(T) | y ˙ ( T ) \dot y(T) y˙(T) | y ¨ ( T ) \ddot y(T) y¨(T) |
根据上述条件,设计出一条合理的轨迹。
这是经典的规划问题,很常见,而且不仅仅在无人驾驶上用到,在机器人规划上也有类似的算法,给定始末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然后算轨迹。
1.4 考虑车辆运动特性的轨迹规划
但无人驾驶车辆在算法应用上不能直接照搬机器人领域的算法,这是因为它们在运动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无人驾驶车辆无法像机器人那样独立进行横向运动。在车辆行驶中,横向运动通常是由纵向运动引起的,即车辆不能像螃蟹那样仅依靠横向移动。而机器人则具备这种横向移动的能力,它们既可以横向移动,也可以纵向移动。因此,无人驾驶车辆的运动规划需要考虑额外的限制。
车辆规划轨迹与机器人轨迹的不同之处在于,车辆轨迹必须受到切线曲率、加速度和速度的限制。例如,在确定起点和终点后,不能简单地绘制一条直线作为行驶路径。这是因为车辆的实际行驶路径需要遵循物理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则,以及道路和交通规则的限制。因此,无人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必须更加复杂和精确,以确保行驶的安全性和效率。
举个例子,比如给定起点和终点,能直接从起点到终点拉一条直线吗?显然不可以。
合适规划轨迹应该长这样才符合汽车运动的规律:
因为汽车不能平白无故的就有横向速度,横向运动必须要由纵向运动诱发。如果在起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就是对曲线切线斜率
d
y
d
x
\frac{dy}{dx}
dxdy 也有要求。
所以汽车的轨迹规划边界条件要做相应的修改:
起点 | x ( 0 ) x(0) x(0) | x ˙ ( 0 ) \dot x(0) x˙(0) | x ¨ ( 0 ) \ddot x(0) x¨(0) | y ( 0 ) y(0) y(0) | y ′ ( 0 ) y'(0) y′(0) | y ′ ′ ( 0 ) y''(0) y′′(0) |
---|---|---|---|---|---|---|
终点 | x ( T ) x(T) x(T) | x ˙ ( T ) \dot x(T) x˙(T) | x ¨ ( T ) \ddot x(T) x¨(T) | y ( x e n d ) y(x_{end}) y(xend) | y ′ ( x e n d ) y'(x_{end}) y′(xend) | y ′ ′ ( x e n d ) y''(x_{end}) y′′(xend) |
变量符号上的点代表对时间求导 d d t \frac{d}{dt} dtd,撇代表对坐标求导 d d x \frac{d}{dx} dxd。如果是自然坐标系,撇就等于 d d s \frac{d}{ds} dsd,这里是直角坐标系,所以是 d d x \frac{d}{dx} dxd,车辆规划和机器人规划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机器人就是 x x x 和 y y y,都是对时间的导数,因为机器人可以做纵向运动,也可以做横向运动,但仅用 y ′ y' y′ 做规划还是不够,因为真正输入到控制模块里能用的轨迹必须要是 ( x ( t ) , y ( t ) ) (x(t),y(t)) (x(t),y(t)),都是和时间相关的,控制就按照目标点去跑。
所以关于车辆轨迹规划,车辆纵向的 x x x 方向可以是关于时间的导数,因为 x x x 直接和时间相关,但车辆横向的 y y y 方向不行, 横向 y y y 和纵向 x x x 相关。所以还要写 y ˙ \dot y y˙ 和 y ′ y' y′ 间的转化,即 d d x \frac{d}{dx} dxd 和 d d t \frac{d}{dt} dtd 间的转化。
这两者之间的转换也非常简单,因为
y
(
x
)
y(x)
y(x) 中的
x
x
x 和
t
t
t 有关
x
=
x
(
t
)
x=x(t)
x=x(t),所以
y
(
x
)
y(x)
y(x) 和
y
(
t
)
y(t)
y(t) 之间的关系就是
y
(
t
)
=
y
(
x
(
t
)
)
y(t)=y(x(t))
y(t)=y(x(t)) 那么
y
′
y'
y′ 和
y
˙
\dot y
y˙ 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计算,只要复合求导即可。
y
˙
(
t
)
=
d
y
d
x
⋅
d
x
d
t
=
y
′
⋅
x
˙
\dot{y}\left( t \right) =\frac{dy}{dx}\cdot \frac{dx}{dt}=y'\cdot \dot{x}
y˙(t)=dxdy⋅dtdx=y′⋅x˙
y
¨
\ddot y
y¨ 和
y
′
′
y''
y′′ 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要使用稍微复杂点的复合求导,最终结果是
y
¨
(
t
)
=
d
d
t
(
d
y
d
t
)
=
d
d
t
(
d
y
d
x
⋅
d
x
d
t
)
=
d
(
d
y
d
x
)
d
t
d
x
d
t
+
d
y
d
x
⋅
d
2
x
d
t
2
=
d
d
x
(
d
y
d
x
)
⋅
d
x
d
t
⋅
d
x
d
t
+
y
′
⋅
x
¨
=
y
′
′
⋅
x
˙
2
+
y
′
⋅
x
¨
\begin{aligned} \ddot{y}\left( t \right) &=\frac{d}{dt}\left( \frac{dy}{dt} \right) =\frac{d}{dt}\left( \frac{dy}{dx}\cdot \frac{dx}{dt} \right) \\ &=\frac{d\left( \frac{dy}{dx} \right)}{dt}\frac{dx}{dt}+\frac{dy}{dx}\cdot \frac{d^2x}{dt^2}\\ &=\frac{d}{dx}\left( \frac{dy}{dx} \right) \cdot \frac{dx}{dt}\cdot \frac{dx}{dt}+y'\cdot \ddot{x}\\ &=y''\cdot \dot{x}^2+y'\cdot \ddot{x}\\ \end{aligned}
y¨(t)=dtd(dtdy)=dtd(dxdy⋅dtdx)=dtd(dxdy)dtdx+dxdy⋅dt2d2x=dxd(dxdy)⋅dtdx⋅dtdx+y′⋅x¨=y′′⋅x˙2+y′⋅x¨ 这样问题就非常清晰了,给这么多边界条件:
x ( 0 ) x\left( 0 \right) x(0) | x ˙ ( 0 ) \dot{x}\left( 0 \right) x˙(0) | x ¨ ( 0 ) \ddot{x}\left( 0 \right) x¨(0) | x ( T ) x\left( T \right) x(T) | x ˙ ( T ) \dot{x}\left( T \right) x˙(T) | x ¨ ( T ) \ddot{x}\left( T \right) x¨(T) |
---|---|---|---|---|---|
y ( 0 ) y\left( 0 \right) y(0) | y ′ ( 0 ) y'\left( 0 \right) y′(0) | y ′ ′ ( 0 ) y''\left( 0 \right) y′′(0) | y ( x e n d ) y\left( x_{end} \right) y(xend) | y ′ ( x e n d ) y'\left( x_{end} \right) y′(xend) | y ′ ′ ( x e n d ) y''\left( x_{end} \right) y′′(xend) |
x x x 共有 6 6 6 个, y y y 也有 6 6 6 个,再加上耗费的时间 T T T。求轨迹满足边界条件,生成包含 x ( t ) , y ( x ) x(t),y(x) x(t),y(x) 的轨迹,先算出 y y y 和 x x x 的关系,再通过转化成 y y y 和 t t t 之间的关系,这样就生成了一条规划轨迹。
二、轨迹生成
2.1 五次多项式在轨迹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
x
(
t
)
x(t)
x(t),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用五次多项式:
x
(
t
)
=
a
0
+
a
1
t
+
a
2
t
2
+
a
3
t
3
+
a
4
t
4
+
a
5
t
5
x(t)=a_0+a_1t+a_2t^2+a_3t^3+a_4t^4+a_5t^5
x(t)=a0+a1t+a2t2+a3t3+a4t4+a5t5 因为五次多项式有
6
6
6 个系数,正好对应这
6
6
6 个边界条件。
对于
y
(
x
)
y(x)
y(x) 也一样,
y
y
y 也用五次多项式:
y
(
x
)
=
b
0
+
b
1
x
+
b
2
x
2
+
b
3
x
3
+
b
4
x
4
+
b
5
x
5
y(x)=b_0+b_1x+b_2x^2+b_3x^3+b_4x^4+b_5x^5
y(x)=b0+b1x+b2x2+b3x3+b4x4+b5x5 因为
y
y
y 也对应着
6
6
6 个边界条件,五次多项式正好有
6
6
6 个未知数,正好就可以对应这
6
6
6 个边界条件。
2.2 解多项式系数
通过这
12
12
12 个边界条件(
x
x
x 方向
6
6
6 个,
y
y
y 方向也是
6
6
6 个)解出
a
0
a_0
a0 到
a
5
a_5
a5 以及
b
0
b_0
b0 到
b
5
b_5
b5 出来。
y
y
y 还要转化一下,通过以下关系式:
y
(
t
)
=
y
(
x
(
t
)
)
y
˙
(
t
)
=
y
′
[
x
(
t
)
]
⋅
x
˙
(
t
)
y
¨
(
t
)
=
y
′
′
[
x
(
t
)
]
⋅
x
˙
(
t
)
2
+
y
′
[
x
(
t
)
]
⋅
x
¨
(
t
)
\begin{aligned} y\left( t \right) &=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 \dot{y}\left( t \right) &=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 \cdot \dot{x}\left( t \right)\\ \ddot{y}\left( t \right) &=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 \cdot \dot{x}\left( t \right) ^2+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 \cdot \ddot{x}\left( t \right)\\ \end{aligned}
y(t)y˙(t)y¨(t)=y(x(t))=y′[x(t)]⋅x˙(t)=y′′[x(t)]⋅x˙(t)2+y′[x(t)]⋅x¨(t) 解出
y
(
t
)
,
y
˙
(
t
)
,
y
¨
(
t
)
y(t),\dot{y}(t),\ddot{y}(t)
y(t),y˙(t),y¨(t),可以得到一条
x
x
x 和
t
t
t 的关系,以及
y
y
y 和
t
t
t 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导数和
t
t
t 的关系,这样就是一条完整的轨迹规划。
三、横向控制的规划接口
得到这条轨迹规划后,该怎样才能运用于横纵向控制?
参考以第八节博客:
在第八节中用到了规划中的 ( x r , y r , θ r , κ r ) (x_r,y_r,\theta_r,\kappa_r) (xr,yr,θr,κr) 四个量。其中, θ r \theta_r θr 是轨迹切线方向与 x x x 轴的夹角, κ r \kappa_r κr 代表轨迹曲率。
3.1 匹配点的更新
匹配点由时间给出,比如时间是 1 1 1 秒,规划器给出匹配点坐标 ( x r , y r ) (x_r,y_r) (xr,yr),即匹配点 ( x r , y r , θ r , κ r ) (x_r,y_r,\theta_r,\kappa_r) (xr,yr,θr,κr) 和时间相关,每过一段时间规划器就会发出匹配点坐标,控制器就按照匹配点控制。
3.2 规划点与时间的关系
(
x
r
,
y
r
)
(x_r,y_r)
(xr,yr) 其实就是规划器
(
x
(
t
)
,
y
(
t
)
)
(x(t),y(t))
(x(t),y(t)),和时间有直接关系,
(
θ
r
,
κ
r
)
(\theta_r,\kappa_r)
(θr,κr) 和时间
t
t
t 的关系如下:
θ
r
(
t
)
=
arctan
{
y
′
[
x
(
t
)
]
}
\theta _r\left( t \right) =\arctan\text{\{}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 \}
θr(t)=arctan{y′[x(t)]}
κ
r
(
t
)
=
y
′
′
[
x
(
t
)
]
(
1
+
y
′
[
x
(
t
)
]
2
)
3
2
\kappa _r\left( t \right) =\frac{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left( 1+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 ^2 \right) ^{\frac{3}{2}}}
κr(t)=(1+y′[x(t)]2)23y′′[x(t)] 这样横向控制和规划接口就讲完了,接下来讲纵向控制和规划接口
四、纵向控制的规划接口
4.1 横向误差的计算与理解
在横向公式里面讲过了横向误差 e s e_s es,如果各位如果不记得的话,要翻一下第七节和第八节:
e s e_s es 在横向控制里有,所以横向控制可以直接输出 e s e_s es,就是车辆当前位置与匹配点的距离,而且此距离是基于自然坐标系下的距离,不是基于直角坐标系下的距离。
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会有疑惑,明明规划都是直角坐标系,怎么突然就来了自然坐标系?
这是因为直角坐标系只用于规划,当生成了规划轨迹 ( x ( t ) , y ( t ) ) (x(t),y(t)) (x(t),y(t)) 后,直角坐标系使命就完成了,控制就是基于生成的曲线作为自然坐标系的坐标轴的,所以 e s e_s es 才是位置误差。
注意:横向控制里面 e s e_s es 还不算是真正的位置误差。
下面看一下
e
s
e_s
es 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比如这里有一条轨迹:
目标点被视为匹配点,在此基础上,首先从车辆位置到目标点绘制一个向量,接着在目标点的切线方向上再绘制一个向量。将这两个向量进行点乘运算,其结果即为
e
s
e_s
es ,即红色向量在蓝色向量上的投影就是
e
s
e_s
es 。如果各位对此概念不太熟悉,可以多参考第七节的内容,那里有更详细的解释。
关于 e s e_s es 的正负问题,可以这样思考:如果场景如上图所示, e s e_s es 是否为负值?由于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因此 e s e_s es 应为负值。但误差的定义是目标点与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在所描述的场景中,目标点位于车辆当前位置的前方,因此 e s e_s es 按理来说应该是正值。因此,在实际的控制作用中,为了使 e s e_s es 与位置误差的实际意义相匹配,需要对 e s e_s es 加上负号。
4.2 速度误差与期望加速度
速度误差为
v
p
−
s
˙
v_p-\dot{s}
vp−s˙,
p
p
p ( planning
) 是规划速度,
s
˙
\dot s
s˙ 在横向控制里面有。则规划速度
v
p
v_p
vp 为
v
p
=
x
˙
r
(
t
)
2
+
y
˙
r
(
t
)
2
v_p=\sqrt{\dot{x}_r(t)^2+\dot{y}_r(t)^2}
vp=x˙r(t)2+y˙r(t)2 期望加速度
a
p
a_p
ap 为
a
p
=
x
¨
r
(
t
)
2
+
y
¨
r
(
t
)
2
a_p=\sqrt{\ddot{x}_r(t)^2+\ddot{y}_r(t)^2}
ap=x¨r(t)2+y¨r(t)2 这里混用了
(
x
(
t
)
,
y
(
t
)
)
(x(t),y(t))
(x(t),y(t)) 和
(
x
r
(
t
)
,
y
r
(
t
)
)
(x_r(t),y_r(t))
(xr(t),yr(t)),他们其实是一回事,在规划模块里规划轨迹是
(
x
(
t
)
,
y
(
t
)
)
(x(t),y(t))
(x(t),y(t)),到控制模块时轨迹就变成了
(
x
r
(
t
)
,
y
r
(
t
)
)
(x_r(t),y_r(t))
(xr(t),yr(t)),其实是一回事儿。这样从规划到控制的理论部分就讲完了。
把整个规划和控制逻辑梳理一下,首先通过规划得到 x ( t ) , y ( x ) x(t),y(x) x(t),y(x),然后通过这两个可以得到 x ( t ) , y ( t ) , y ( x ) x(t),y(t),y(x) x(t),y(t),y(x),得到这三个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各阶导数 x ˙ ( t ) , y ˙ ( t ) , y ′ ( x ) \dot x(t),\dot y(t),y'(x) x˙(t),y˙(t),y′(x), x ¨ ( t ) , y ¨ ( t ) , y ′ ′ ( x ) \ddot x(t),\ddot y(t),y''(x) x¨(t),y¨(t),y′′(x)。
4.3 横向控制的实现与调整
由此可得横向控制公式:
x
r
(
t
)
=
x
(
t
)
y
r
(
t
)
=
y
(
t
)
θ
r
(
t
)
=
arctan
[
y
′
[
x
(
t
)
]
]
κ
r
(
t
)
=
y
′
′
[
x
(
t
)
]
(
1
+
y
′
[
x
(
t
)
]
2
)
3
2
\begin{aligned} x_r\left( t \right) &=x\left( t \right)\\ y_r\left( t \right) &=y\left( t \right)\\ \theta _r\left( t \right) &=\arctan \left[ 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 \right]\\ \kappa _r\left( t \right) &=\frac{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left( 1+y'\left[ x\left( t \right) \right] ^2 \right) ^{\frac{3}{2}}}\\ \end{aligned}
xr(t)yr(t)θr(t)κr(t)=x(t)=y(t)=arctan[y′[x(t)]]=(1+y′[x(t)]2)23y′′[x(t)]
4.4 纵向控制与规划接口的整合
以及纵向控制公式:
e
s
=
d
⃗
e
r
r
⋅
τ
⃗
s
˙
=
1
1
−
κ
r
e
d
(
v
x
cos
e
φ
−
v
y
sin
e
φ
)
v
p
=
x
˙
(
t
)
2
+
y
˙
(
t
)
2
e
v
=
v
p
−
s
˙
a
p
=
x
¨
(
t
)
2
+
y
¨
(
t
)
2
\begin{aligned} e_s&=\vec{d}e_{rr}\cdot \vec{\tau}\\ \dot{s}&=\frac{1}{1-\kappa _re_d}\left( v_x\cos e_{\varphi}-v_y\sin e_{\varphi} \right)\\ v_p&=\sqrt{\dot{x}\left( t \right) ^2+\dot{y}\left( t \right) ^2}\\ e_v&=v_p-\dot{s}\\ a_p&=\sqrt{\ddot{x}\left( t \right) ^2+\ddot{y}\left( t \right) ^2}\\ \end{aligned}
ess˙vpevap=derr⋅τ=1−κred1(vxcoseφ−vysineφ)=x˙(t)2+y˙(t)2=vp−s˙=x¨(t)2+y¨(t)2 其中,纵向误差
e
s
e_s
es 输入至纵向控制要加负号,
e
v
e_v
ev 为速度误差,
a
p
a_p
ap 为期望加速度。
纵向控制中的 e s e_s es 、 s ˙ \dot s s˙ 是通过横向控制计算出来的,所以纵向控制需要输入的只有三个。
五、代码实现与模型调整
5.1 代码下载与准备工作
这样理论部分就讲完了,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代码环节。
首先把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的代码以及模型给下载下来,链接如下:
5.2 Matlab 环境配置
把代码和模型全部都复制到 Casim
工作目录上,然后打开 Matlab
, Matlab
共有四个 .
m
m
m 文件,前三个是标定用的,.
m
m
m 文件是第十一节里的,最后是第八节的 LQR
。可以注意到无论是
Q
Q
Q 还是
C
f
,
C
r
C_f,C_r
Cf,Cr 都变了,不是第八讲 LQR
了,这里要改一下,因为横纵向控制的 LQR
容易出现很大偏差,所以需要更精确的 LQR
,不能就是像第八节那样随便混一下。
侧偏刚度需要精确解,必须要算出每个轮子精确的垂向力,通过垂向力查表,根据曲线大概估算出侧偏刚度。
重新设置新的模型 planning_control
,就不要用以前的模型了,在新的模型里,输入就是油门、刹车以及四轮的转角,输出就是
x
,
y
,
φ
,
v
x
,
v
y
,
φ
˙
x,y,\varphi,v_x,v_y,\dot \varphi
x,y,φ,vx,vy,φ˙ 以及发动机转速。
5.3 Carsim 标定过程
首先做标定,把那三个标定代码跑起来,得到标定表。先不急着把横向控制模型复制进来,如果拿到代码,应该没有油门刹车标定表,所以要先标定一下,而且标定时要把 Carsim
当时的输出
x
,
y
,
φ
,
v
x
,
v
y
,
φ
˙
x,y,\varphi,v_x,v_y,\dot \varphi
x,y,φ,vx,vy,φ˙ 改为标定时的输出,只有
v
x
,
a
x
v_x,a_x
vx,ax 以及发动机转速,并且要先从初始条件
0
0
0 开始标定油门,然后把初速度改成
180
k
m
/
h
180km/h
180km/h,再标定刹车。标完后再把 Carsim
的输出改成
x
,
y
,
φ
,
v
x
,
v
y
,
φ
˙
x,y,\varphi,v_x,v_y,\dot \varphi
x,y,φ,vx,vy,φ˙ 以及发动机转速。
5.4 Simlink 模型建立
再建立新的 Simlink
空模型,用 Carsim
把空模型关联上去,最后把仿真的时间给改一下,改成
40
40
40 秒,因为希望仿真时间长一点。然后把纵向控制的模型(就是第十一节的模型)打开,把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复制到新的空模型里。
5.5 纵向控制模型整合与参数优化
先不急着把横向控制模型复制进来,应该先做标定,先把那三份标定代码给跑起来,可以得到标定表。标定时要把 Carsim
的输入和输出,改为标定时的输入和输出:
- 输入为油门、刹车
- 输出为 v x v_x vx、 a x a_x ax 以及发动机转速
并且要先从初始速度为
0
0
0 开始标定油门,然后再改为初速度
180
k
m
/
h
180km/h
180km/h,再标定刹车。标完之后再把 Carsim
的输出改为
x
,
y
,
φ
,
v
x
,
v
y
,
φ
˙
x,y,\varphi,v_x,v_y,\dot \varphi
x,y,φ,vx,vy,φ˙ 以及发动机转速。
得到标定表后,把注释取消掉,把纵向双 PID
弄好。
可以把位置 PID
的输入删掉,因为输入
e
s
e_s
es 在横向控制里直接给,所以不需要用加减计算出来。
把纵向控制所需要的输入先断开,用红色线起个名字再打包,这样看起来不那么混乱,因为模型很复杂,所以能打包的尽量就打包。
纵向控制需要车的当前速度作为电机模型的输入,所以把速度写一下,写个函数:
function v = fcn(vx,vy)
v=sqrt(vx^2+vy^2);
写好后连起来,规划函数如下:
MATLAB Function:planning
function [vp,ap,xr,yr,thetar,kr] = fcn(t)
dx=100;%30 秒,要向前移动 100 米,然后向左移动 10 米。
dy=10;
T=30;
xstart=[0,0,0];%起点到终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xend=[dx,0,0];
ystart=[0,0,0];
yend=[dy,0,0];
a=zeros(1,6);%无论是 x 和y,都是五次多项式,有 6 个系数
b=zeros(1,6);
a(1)=xstart(1);
a(2)=xstart(2);
a(3)=xstart(3)/2;
A1=[T^3,T^4,T^5;%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3*T^2,4*T^3,5*T^4;
6*T,12*T^2,20*T^3];%注意在推导时,系数是从 A0 到A5,但是从代码的编写写的是 A1 到A6
%因为 Matlab 数组的下标是从一开始的,没有 A0
B1=[xend(1)-a(1)-a(2)*T-a(3)*T^2;
xend(2)-a(2)-2*a(3)*T;
xend(3)-2*a(3)];
xs=inv(A1)*B1;
a(4)=xs(1);
a(5)=xs(2);
a(6)=xs(3);
b(1)=ystart(1);
b(2)=ystart(2);
b(3)=ystart(3)/2;
A2=[dx^3,dx^4,dx^5;%方程组的t变成dx
3*dx^2,4*dx^3,5*dx^4;
6*dx,12*dx^2,20*dx^3];
B2=[yend(1)-b(1)-b(2)*dx-b(3)*dx^2;
yend(2)-b(2)-2*b(3)*dx;
yend(3)-2*b(3)];
ys=inv(A2)*B2;
b(4)=ys(1);
b(5)=ys(2);
b(6)=ys(3);
xr=a(1)+a(2)*t+a(3)*t^2+a(4)*t^3+a(5)*t^4+a(6)*t^5;
yr=b(1)+b(2)*xr+b(3)*xr^2+b(4)*xr^3+b(5)*xr^4+b(6)*xr^5;
xr_dot=a(2)+2*a(3)*t+3*a(4)*t^2+4*a(5)*t^3+5*a(6)*t^4;
yr_dx=b(2)+2*b(3)*xr+3*b(4)*xr^2+4*b(5)*xr^3+5*b(6)*xr^4;
yr_dot=yr_dx*xr_dot;
thetar=atan(yr_dx);
xr_dot2=2*a(3)+6*a(4)*t+12*a(5)*t^2+20*a(6)*t^3;
yr_dx2=2*b(3)+6*b(4)*xr+12*b(5)*xr^2+20*b(6)*xr^3;
yr_dot2=yr_dx2*xr_dot^2+yr_dx*xr_dot2;
kr=yr_dx2/((1+yr_dx^2)^1.5);%曲率
vp=sqrt(xr_dot^2+yr_dot^2);
if xr_dot2>=0
ap=sqrt(xr_dot2^2+yr_dot2^2);
else
ap=-sqrt(xr_dot2^2+yr_dot2^2);
end
5.6 横向控制的集成与误差计算模块的修改
下面加入横向控制,把横向控制的核心代码拷进来。把单位换算去掉,因为在单位换算在外面已经做过了,所以就不需要再做了。把 ( x r , y r , θ r , κ r ) (x_r,y_r,\theta_r,\kappa_r) (xr,yr,θr,κr) 全都删掉,然后加接口进去,让 ( x r , y r , θ r , κ r ) (x_r,y_r,\theta_r,\kappa_r) (xr,yr,θr,κr) 从外面输入。
修改误差计算模块的代码,首先把 e s e_s es 和 s ˙ \dot s s˙ 输出出去,把 d m i n d_{min} dmin 去掉,因为 ( x r , y r , θ r , κ r ) (x_r,y_r,\theta_r,\kappa_r) (xr,yr,θr,κr) 由外面的规划模块给,不是直接给定轨迹,找最距离最短的匹配点。误差计算模块修改如下:
function [kr,err,es,s_dot] = fcn(x,y,phi,vx,vy,phi_dot,xr,yr,thetar,kappar)
tor=[cos(thetar);sin(thetar)];
nor=[-sin(thetar);cos(thetar)];
d_err=[x-xr;y-yr];
ed=nor'*d_err;
es=tor'*d_err;
%projection_point_thetar=thetar(dmin);%apollo
projection_point_thetar=thetar+kappar*es;
ed_dot=vy*cos(phi-projection_point_thetar)+vx*sin(phi-projection_point_thetar);
%%%%%%%%%
ephi=sin(phi-projection_point_thetar);
%%%%%%%%%
ss_dot=vx*cos(phi-projection_point_thetar)-vy*sin(phi-projection_point_thetar);%两步算出来s_dot
s_dot=ss_dot/(1-kappar*ed);
ephi_dot=phi_dot-kappar*s_dot;
kr=kappar;
err=[ed;ed_dot;ephi;ephi_dot];
end
这样横向控制就做好了,连起来就可以了。转角算出来之后要做单元换算,把弧度转换为角度,后轮角度给写成
0
0
0 就行了,因为 LQR
是小角度,所以要加
−
1
-1
−1 到
1
1
1 的限制,最后别忘了
e
s
e_s
es 要乘
−
1
-1
−1,因为
e
s
e_s
es 输入到纵向控制里要加负号。在纵向控制里再给加个
10
10
10 到
10
10
10 的限制,因为
e
s
e_s
es 也不希望过大。
一般实车调试的误差要小于 0.1 0.1 0.1 米,而仿真至少要达到厘米级,就是零点零几米
如果控制效果不好,一般就是加速度超了,所以首先要检查的就是加速度。
LQR
对低高速没有限制,但是必须要小转角,第一是小转角,第二就是加速度不能超了。一般加速度
2
2
2 到
3
3
3 ,特别是高速情况下,想再有
4
4
4 到
5
5
5 的加速几乎不可能,因为在高速情况下,电机的加速能力就很差了。
六、横向误差大的原因
6.1 横向误差的原因分析
纵向误差一般不会特别大,如果大的话调 PID
参数就可以了,有问题的一般是横向误差,有以下几点原因:
-
侧偏刚度估算太准
而且在跑时,前轮和后轮的垂向力不一样,因为加速度会导致轴转移,垂向力不一样就会导致侧偏刚度变化。 -
LQR
模型的简化
是基于二自由度自行车模型,本身就有一定简化,所以并不能完全的模拟车辆的横向运动,本身就有一定误差,所以导致横向跟踪也会有一定的误差。 -
汽车转向不足的固有特性
转向不足导致横向控制存在一定误差。一般来说,在仿真误差达到厘米级就认为可以接受了。如果是实车,大概是 0.1 0.1 0.1 米左右也可以接受,因为仿真没有噪声,是理想情况,所以要对仿真的要求更严格一点。
6.2 仿真与实车的差别
但是实车情况不太可能像仿真那样,实际的汽车有以下几个特点:
- 汽车不是自行车模型
- 汽车运行时的侧偏刚度会变化
- 汽车都会有存在转向不足的问题
实车肯定要考虑到转向不足,所以如果自己搭建模型,也有可能会遇到横向误差太大的问题。
七、解决横向误差的办法
横向误差太大,该如何避免?
有以下三种方法:
- 调节LQR参数
把侧偏刚度估计准一点。 - 调整LQR的Q矩阵
如果横向误差太大,就需要调 Q Q Q 矩阵,给横向误差 e d e_d ed 更大的惩罚值,如果 e d e_d ed过大,就会给很大的惩罚值,这样就尽可能的让 e d e_d ed收敛到 0 0 0 。 e φ e_\varphi eφ 是不太可能收敛到 0 0 0 的,因为 e φ e_\varphi eφ 稳态误差就是 − β -\beta −β。所以只要把 e d e_d ed 的权重改大,但不能太大,否则导致超调。 - 处理转向不足
因为转向不足而导致的横向误差太大
八、转向不足及过度转向
下面讲一下转向不足以及过度转向,比如这里有辆车,直接用自行车模型表示:
如果给这样的前轮转角,理论上应该按照红色弧线行驶,但可能实际上并不是按红色轨迹跑,可能出现过度转向或转向不足,这是汽车本身的特性。
8.1 转向不足与过度转向的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转向不足或者过度转向呢?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比如这里有一辆车:
要往左转,那么自然就会受到侧向力的作用,假设为 F y 1 F_{y 1} Fy1 和 F y 2 F_ {y2} Fy2。如果 F y 1 F_{y 1} Fy1 和 F y 2 F_ {y2} Fy2 之间不相匹配,就会导致在车的质心处有力矩存在。
8.2 力矩平衡与转向特性
什么叫相匹配?什么叫不相匹配?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这样的车:
前轮和后轮都受到力的作用,到质心的距离分别是 a a a 和 b b b 。
- 若 F 1 ⋅ a = F 2 ⋅ b F_1\cdot a=F_2\cdot b F1⋅a=F2⋅b,则力矩平衡,导致中心转向。
- 若 F 1 ⋅ a > F 2 ⋅ b F_1\cdot a>F_2\cdot b F1⋅a>F2⋅b,则质心有正力矩,导致过度转向。
- 若 F 1 ⋅ a < F 2 ⋅ b F_1\cdot a<F_2\cdot b F1⋅a<F2⋅b,则质心有负力矩,导致转向不足。
8.3 车辆设计与转向特性的关系
一般市面上买到的车基本上都是转向不足的,这是为了安全考虑。但是如果是赛车,一般会调教成中心转向,因为赛车需要更灵敏的转向,所以要调成中心转向。
为什么不调成过度转向呢?
因为车天生就有过度转向的趋势,即在高速情况下, F 1 ⋅ a > F 2 ⋅ b F_1\cdot a>F_2\cdot b F1⋅a>F2⋅b,这是轮胎的特性。
所以一般来说:
- 如果是转向不足,在高速下可能会变成中心转向
- 如果是中心转向,在高速下可能会变成过度转向
所以就没有必要调整成过度转向的,即使是赛车,也是中心转向为主。实车调试都有转向不足的问题,就会导致横向误差比较大。
8.4 使用 PID 控制器处理转向不足
那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
一般在模型里用 PID
,但只用 PID
的积分模块,其他项都是
0
0
0 ,放到横向误差处做积分,因为有转向不足就会有误差,就对误差做积分,然后把误差积分和得到的转角相减,再输入到前轮转角,即将误差先做积分,再补偿到前轮转角中。
很容易理解,因为 e d e_d ed 向左误差为正,那么角度也是向左为正,所以一旦 e d e_d ed 为正,就意味着方向盘往左打多了,所以要减掉多打的角度。
注意弧度到角度的单位换算,应该是先做减法,再做单位换算。增益模块放到后面,对于实车来说,如果加了的话,提升会比较大。
因为转向不足做了只用积分的 PID
,积分参数可以自己调节。
九、总结
这样本系列就基本结束了,全部都讲完了。如果各位一直做到现在,可以发现,如果纯用 Matlab
确实不行,因为太慢了,特别是第
12
12
12 节的模型,实际上跑起来比较费时间,特别是要调的话,每调一次 PID
参数都要跑一次,都要费很多长时间。再加上只是纯控制模型,还没有把规划加进去。规划只是接口,给定起点、终点,然后算法自动规划一条曲线,车就按照规划路径跑,但这只是接口而已,还没有做真正的轨迹规划。
一旦把规划集成进去,运行会更慢,以后的进阶课程可能就不再以纯的 Matlab
为主了,可能只是用 Matlab
做简单的算法学习,真正要写能用的代码的话,肯定是要上 C++
的,以及用 Linux
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快。
本系列博客正式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阅读,谢谢大家,下个系列再见。
参考资料
后记:
🌟 感谢您耐心阅读这篇关于 自动驾驶控制算法横纵向综合控制 的技术博客。 📚
🎯 如果您觉得这篇博客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吝啬您的点赞和评论 📢
🌟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同时,别忘了收藏本篇博客,以便日后随时查阅。🚀
🚗 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技术分享,共同探索移动机器人的无限可能!💡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砥砺前行 🚀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