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2024年以来全球AI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从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打破技术壁垒,到OpenAI、Meta等国际巨头加码研发投入,再到国内百度、华为等企业提前启动AI校招储备,这场“人才争夺战”已悄然蔓延至2026届应届生群体。近日发布的《2026届校招AI人才需求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揭示了AI岗位的薪资天花板,更勾勒出行业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为应届生提供了清晰的求职方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薪资:大模型算法岗登顶“薪酬金字塔”,学历差异拉大收入差距

应届生最关注的薪资维度,报告数据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导向型”特征:AI技术研发类岗位薪酬全面领跑,其中大模型算法、深度学习、多模态算法等核心技术岗的月薪中位值均突破2万元,远超互联网行业平均校招薪资水平。

若以“企业理想候选人”(即技术能力达到90分位)为标准,薪资涨幅更为显著:大模型算法岗以5.2万元/月登顶,成为校招市场“薪酬天花板”;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岗位紧随其后,月薪均突破4万元,较中位值实现翻倍。非技术岗中,仅AI产品经理能达到3万元/月,但需具备“技术理解+业务落地”双重能力(如熟悉大模型API调用、能推动AI功能在产品中的落地),与核心研发岗仍有明显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学历对薪资的影响进一步细化:硕士学历的AI研发岗应届生,月薪中位值比本科高25%-30%(如计算机视觉岗,硕士中位值2.4万元,本科约1.9万元);而顶尖院校(如清北复交、海外QS前50)的博士候选人,部分企业甚至开出“年薪百万+股权激励”的package,凸显高端AI人才的稀缺性。

img

2、需求:高科技行业成“主力军”,传统行业AI渗透率加速提升

报告显示,AI人才需求已从互联网、科技行业向全领域扩散,其中高科技行业(含AI企业、芯片公司、智能硬件厂商)是核心需求方——近60%的高科技企业将AI人才纳入“战略级招聘指标”,优先保障研发岗编制,这一比例比传统热门的金融行业(40.1%)高出近20个百分点,也远超专业服务(28.3%)、制造业(25.7%)等领域。

传统行业的AI需求则呈现“场景化爆发”特征:

  • 制造业:智能工厂改造推动AI视觉检测、生产流程优化岗需求增长,某汽车零部件企业2026届计划招聘30名AI工程师,重点解决“产品缺陷自动识别”问题;
  • 能源化工:AI能耗优化、设备故障预测成为核心方向,某石化企业校招新增“AI能源调度岗”,要求候选人掌握时序预测算法;
  • 交通物流:自动驾驶、智能仓储催生多模态算法、路径规划算法人才需求,京东物流、顺丰等企业均在扩大AI校招规模。

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将“AI+制造”“AI+医疗”“AI+交通”列为重点领域,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AI人才储备。可以预见,未来3-5年,AI在传统行业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跨领域AI人才(如“AI+生物医疗”“AI+新材料”)将更具竞争力。

img

3、竞争:头部企业“抢人提前量”,80%企业处于AI人才培育初期

从招聘规模看,AI校招市场呈现“两极分化”:

  • 多数企业(80%以上)仍处于“谨慎试点”阶段,2026届AI应届生招聘量控制在10人以内,主要原因是“AI与业务结合尚在摸索”(如某零售企业仅招聘2名AI算法工程师,试点“用户需求智能预测”项目),同时也受限于研发成本;
  • 头部企业(含科技巨头、数字化转型领先的传统企业,占比7.1%)则开启“规模化储备”,不仅提前3-6个月启动校招,还推出专项计划:阿里达摩院针对大模型方向设置“青橙计划”,应届生入职即参与核心项目;腾讯AI Lab为算法岗提供“1对1导师制”,并开放算力资源支持个人技术探索;华为昇腾则面向芯片与AI协同方向,推出“天才少年”扩招计划。

从需求趋势看,AI人才市场整体呈扩张态势:58.2%的企业计划2026届扩招AI相关岗位,38.8%保持稳定,仅3%因业务调整缩减招聘。某头部互联网企业AI负责人在访谈中提到:“大模型、AI芯片等技术壁垒高的领域,人才缺口至少持续5年,我们会优先锁定有竞赛或实习经历的应届生,甚至提前发放‘预录取offer’。”

img

img

4、能力:“实践>学历”成共识,新兴岗位对冲传统岗位冲击

报告最显著的变化是:企业对AI人才的评价标准从“背景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名校学历的重要性仅排第五(28.8%),而数学与算法基础(60.3%)、实际项目/实习/竞赛经历(52.5%)成为TOP2核心指标,其次是精通热门技术(34.6%)、软硬件协同开发经验(30.7%)。

企业的筛选方式也随之调整:字节跳动AI岗笔试新增“场景化编程题”,要求候选人基于真实业务数据(如短视频推荐)设计算法方案;美团在面试中加入“开源项目考察”,GitHub有高星项目(如大模型微调工具、CV开源库)的候选人可直接进入二面;百度则通过“暑期实习转正”锁定人才,要求实习生参与至少1个落地项目(如AIGC内容生成)。

与此同时,AI技术也在重塑岗位结构:基础数据标注、简单代码编写等重复性岗位需求下降30%,而AI训练师(负责大模型调优)、AI伦理顾问(规避技术风险)、AI解决方案架构师(衔接技术与业务)等新兴岗位需求增长超50%。报告建议,应届生应聚焦“AI无法替代的能力”:如跨领域整合(如懂医疗+AI)、创造力(如AIGC内容设计)、同理心(如AI产品用户体验优化),避免陷入“纯技术内卷”。

img

5、总结:2026届AI校招的3个核心趋势与求职建议

综合报告内容,2026届AI校招市场呈现三大明确趋势:

  1. 技术研发岗“一才难求”:大模型、深度学习等核心方向薪资持续走高,企业愿意为“能落地、有经验”的候选人支付溢价;
  2. 行业需求“全领域扩散”:除了高科技行业,传统行业的场景化AI岗位成为新增长点,跨领域人才更具优势;
  3. 能力评价“重实轻虚”:学历、证书不再是“硬通货”,算法基础扎实、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应届生更受青睐。

对2026届应届生而言,可从三方面提升竞争力:

  • 积累实践经验:参与Kaggle、天池等AI竞赛,或申请大厂暑期实习,优先选择能接触核心业务(如大模型微调、AI视觉落地)的项目;
  • 聚焦细分方向:避开“全面撒网”,深耕1-2个垂直领域(如“AI+医疗影像”“AI+智能驾驶”),形成差异化优势;
  • 关注政策导向:紧跟“人工智能+”行动重点领域,提前学习相关行业知识(如制造业生产流程、医疗行业合规要求),成为“技术+业务”双通才。

未来,AI行业的竞争将从“技术争夺”转向“人才争夺”,而具备扎实基础、实践能力与跨领域视野的应届生,将成为这场竞赛的最终赢家。

6、如何学习大模型 AI ?

我在一线互联网企业工作十余年里,指导过不少同行后辈。帮助很多人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我意识到有很多经验和知识值得分享给大家,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能力和经验解答大家在人工智能学习中的很多困惑,所以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各种整理和分享。但苦于知识传播途径有限,很多互联网行业朋友无法获得正确的资料得到学习提升,故此将并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和面试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阶段: 从大模型系统设计入手,讲解大模型的主要方法;

第二阶段: 在通过大模型提示词工程从Prompts角度入手更好发挥模型的作用;

第三阶段: 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借助阿里云PAI平台构建电商领域虚拟试衣系统;

第四阶段: 大模型知识库应用开发以LangChain框架为例,构建物流行业咨询智能问答系统;

第五阶段: 大模型微调开发借助以大健康、新零售、新媒体领域构建适合当前领域大模型;

第六阶段: 以SD多模态大模型为主,搭建了文生图小程序案例;

第七阶段: 以大模型平台应用与开发为主,通过星火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等成熟大模型构建大模型行业应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会后的收获:👈

• 基于大模型全栈工程实现(前端、后端、产品经理、设计、数据分析等),通过这门课可获得不同能力;

• 能够利用大模型解决相关实际项目需求: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因此,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技能,可以让程序员更好地应对实际项目需求;

• 基于大模型和企业数据AI应用开发,实现大模型理论、掌握GPU算力、硬件、LangChain开发框架和项目实战技能, 学会Fine-tuning垂直训练大模型(数据准备、数据蒸馏、大模型部署)一站式掌握;

• 能够完成时下热门大模型垂直领域模型训练能力,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 大模型应用开发需要掌握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掌握可以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和分析能力,让程序员更加熟练地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AI大模型学习路线图
2.100套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3.100集大模型视频教程
4.200本大模型PDF书籍
5.LLM面试题合集
6.AI产品经理资源合集

👉获取方式: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保存图片到wx扫描二v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go

分享最新、最前沿的AI大模型技术,吸纳国内前几批AI大模型开发者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