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应用整体架构(基于 DeerFlow 智能体框架)

二、三大智能体详细设计

(一)会议智能体:全流程会议管理与纪要生成

1. 核心功能模块(基于 DeerFlow 流程引擎)

2. 关键规则(基于 DeerFlow 规则引擎)

(二)项目智能体:IPD 研发流程评审全管控

1. 核心功能模块(结合 IPD 流程与 Deer 知识图谱)

2. 关键规则(基于 IPD 标准与 Deer 规则引擎)

(三)专项任务智能体:跨部门协同与进度管控

1. 核心功能模块(基于 DeerFlow 流程引擎与跨部门协作知识)

2. 关键规则(基于 DeerFlow 规则引擎)

三、三大智能体协作与冲突对抗逻辑

(一)日程冲突检测机制(基于共享日程中台)

(二)优先级排序规则(DeerFlow 规则引擎核心逻辑)

1. 基础优先级(从高到低)

2. 冲突处理流程(DeerFlow 流程引擎自动化执行)

(三)协同增效机制(基于 DeerFlow 知识图谱与流程引擎)

四、应用落地保障(基于 DeerFlow 框架特性)

五、落地实施路径(分阶段推进)

(一)第一阶段:基础搭建与单智能体验证(1-2 周)

1. 核心任务

2. 交付物

(二)第二阶段:多智能体协同测试(2-3 周)

1. 核心任务

2. 交付物

(三)第三阶段:全量上线与用户适配(1 周)

1. 核心任务

2. 交付物

六、效果评估指标(量化衡量应用价值)

(一)效率提升指标

(二)质量保障指标

(三)用户体验指标

七、扩展功能规划(长期优化方向)

(一)智能预测与主动规划

1. 核心功能

2. 技术支撑

(二)跨系统数据联动

1. 核心功能

2. 技术支撑

(三)移动端适配

1. 核心功能

2. 技术支撑

八、风险与应对策略

(一)技术风险

1. 风险描述:共享日程中台数据同步延迟,导致冲突检测遗漏

2. 风险描述:知识图谱数据不足,导致智能体决策偏差(如项目评审内容生成不完整)

(二)业务风险

1. 风险描述:部门负责人不配合专项任务智能体的进度更新,导致卡点预警失效

2. 风险描述:领导对智能体的决策依赖度低,仍习惯手动安排日程,导致应用使用率不足


一、应用整体架构(基于 DeerFlow 智能体框架)

依托 Deer 框架的 “流程引擎 + 规则引擎 + 知识图谱” 核心能力,构建 “三大智能体 + 共享日程中台 + 冲突决策模块” 的架构体系:

流程引擎:管控各智能体的任务执行流程(如项目智能体的 IPD 评审流程、专项任务智能体的跨部门协同流程),确保步骤标准化;

规则引擎:存储日程优先级规则、协作逻辑规则(如冲突时的排序规则),为智能体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图谱:沉淀领导日程历史数据(如常用会议时长、项目评审周期)、跨部门协作知识(如各部门响应时效)、IPD 流程标准,支撑智能体精准决策;

共享日程中台:实时同步三大智能体的日程数据,作为冲突检测与协同的核心数据枢纽。

二、三大智能体详细设计

(一)会议智能体:全流程会议管理与纪要生成

1. 核心功能模块(基于 DeerFlow 流程引擎)

功能模块

实现逻辑(结合 DeerFlow 能力)

输入输出要求

会议信息录入

支持多模态输入(文字 / 语音),Deer 规则引擎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参会人、主题、预计时长、核心议题),补全缺失项(如未填地点时推荐常用会议室)

输入:“明天 14 点和研发部开产品需求会,议题是新功能优先级”;输出:结构化会议草稿(含时间、地点候选、参会人列表)

日程冲突预检测

接入共享日程中台,Deer 流程引擎实时比对领导现有日程,若冲突则触发 “时间推荐”(基于历史会议时长与空闲时段,推荐 2-3 个备选时间)

输入:会议草稿;输出:无冲突→确认日程;有冲突→“推荐 15 点 / 后天 10 点,是否选择?”

会议提醒与控时

Deer 定时任务模块设置多节点提醒(会前 30 分钟 / 10 分钟),会议中实时同步剩余时长(如 “距结束还有 10 分钟,剩余 1 个议题”)

输出:弹窗 / 短信提醒、会议时长进度条

自动纪要生成

会议后结合录音转文字(Deer 集成 ASR 能力)与议题列表,规则引擎提取决议项、待办人、截止时间,生成结构化纪要

输出:含 “会议主题 - 参会人 - 决议 - 待办清单” 的纪要文档,自动同步至领导邮箱与项目智能体

2. 关键规则(基于 DeerFlow 规则引擎)

常用会议地点优先级:领导办公室>核心会议室>远程会议(仅当参会人跨城市时推荐);

会议时长默认值:部门内会议≤60 分钟,跨部门会议≤90 分钟,外部会议≤120 分钟(可手动调整);

纪要生成时效:会议结束后 30 分钟内输出初稿,支持手动修改后自动同步至相关智能体。

(二)项目智能体:IPD 研发流程评审全管控

1. 核心功能模块(结合 IPD 流程与 DeerFlow 知识图谱)

功能模块

实现逻辑(基于 DeerFlow 能力)

输入输出要求

IPD 评审节点识别

Deer 知识图谱存储 IPD 全流程标准(概念 / 计划 / 可获得性 / 生命周期结束评审),自动匹配当前项目阶段,确定待评审节点与所需材料

输入:项目名称 + 当前阶段(如 “XX 产品 V2.0,计划阶段”);输出:“需启动 PDCP 评审,需准备开发计划 / 资源清单 / 风险管理计划”

评审会议内容生成

基于 Deer 知识图谱中的评审模板(如 PDCP 评审需覆盖进度合理性、资源匹配度、风险应对方案),自动生成评审议程与检查清单,关联历史评审案例(如 “参考 XX 项目 PDCP 评审,需重点关注芯片供应风险”)

输出:评审会议议程(含每个环节时长分配)、材料检查清单、历史参考案例

评审时间自动排期

结合 IPD 流程标准周期(如概念评审后 30 天内启动计划评审)与共享日程中台,Deer 流程引擎推荐评审时间(避开领导高频会议时段,预留材料准备时间≥3 天)

输出:“推荐下周三 10 点启动 PDCP 评审,是否确认?需提前 3 天收集开发计划”

评审结果跟踪与同步

评审后记录决议(通过 / 有条件通过 / 不通过),Deer 知识图谱更新项目阶段状态,待办项自动同步至专项任务智能体(如 “需优化供应链方案,责任人:采购部李工,截止 5 月 20 日”)

输出:评审结果报告、待办跟踪表,自动同步至共享日程中台(待办截止前提醒)

2. 关键规则(基于 IPD 标准与 DeerFlow 规则引擎)

IPD 评审节点时间窗口:概念评审(CDCP)→计划评审(PDCP)≤30 天;PDCP→可获得性评审(ADCP)≤60 天;ADCP→生命周期结束评审(EOX)≥180 天(产品上市后);

评审会议优先级:ADCP(量产前关键节点)>PDCP(计划落地关键)>CDCP(概念验证)>EOX(退市规划);

材料缺失处理:若评审前 1 天未收到关键材料(如开发计划),自动推迟评审并通知项目负责人,同步调整领导日程。

(三)专项任务智能体:跨部门协同与进度管控

1. 核心功能模块(基于 DeerFlow 流程引擎与跨部门协作知识)

功能模块

实现逻辑(基于 DeerFlow 能力)

输入输出要求

专项任务信息拆解

输入任务名称与目标(如 “618 大促前完成 APP 性能优化”),DeerFlow 知识图谱自动拆解子任务(如 “需求梳理 - 方案设计 - 开发测试 - 上线验证”),分配责任部门与依赖关系

输入:任务目标 + 截止时间;输出:子任务清单(含部门、依赖项、预计时长)

跨部门日程协同

接入各部门负责人日程(需权限授权),DeerFlow 流程引擎匹配共同空闲时段,推荐协同会议时间(如 “本周四 16 点研发 / 测试 / 运营均空闲,可开启动会”),同步至领导日程

输出:协同会议日程、参会部门确认通知,若某部门无空闲则推荐 “分阶段沟通” 方案

进度跟踪与卡点预警

DeerFlow 定时任务模块每日同步各子任务进度(部门负责人更新),知识图谱分析依赖关系,若某环节延迟(如 “开发进度滞后 2 天”),自动预警并推送解决方案(如 “协调备用开发资源”)

输出:每日进度报表、卡点预警(含影响分析与解决方案),同步至领导日程提醒

领导时间适配

若需领导参与关键节点(如方案评审),自动匹配领导空闲时段,优先选择 “项目智能体评审间隙”“会议智能体无安排时段”,避免新增冲突

输出:“推荐本周五 14 点参与性能优化方案评审,当前无冲突,是否确认?”

2. 关键规则(基于 DeerFlow 规则引擎)

跨部门响应时效:核心部门(研发 / 市场)24 小时内反馈任务接受状态,非核心部门(行政 / 财务)48 小时内反馈;

卡点优先级:影响整体截止时间的卡点(如 “测试环境未搭建”)>局部延迟(如 “某文档未提交”),前者触发即时预警,后者触发次日提醒;

领导参与节点:仅需参与 “方案评审”“风险决策”“成果验收” 3 类节点,日常进度同步通过报表推送,减少时间占用。

三、三大智能体协作与冲突对抗逻辑

(一)日程冲突检测机制(基于共享日程中台)

DeerFlow 流程引擎实时监控三大智能体的日程录入,当新增日程与现有日程重叠时,触发 “三级冲突检测”:

一级检测:时间完全重叠(如 “14 点会议” 与 “14 点项目评审”);

二级检测:时间部分重叠(如 “14-15 点会议” 与 “14:30-15:30 专项任务评审”);

三级检测:时间紧密衔接(如 “15 点结束会议” 与 “15 点开始评审”,预留 15 分钟缓冲时无冲突,否则判定为冲突)。

(二)优先级排序规则(DeerFlow 规则引擎核心逻辑)

1. 基础优先级(从高到低)

优先级

智能体类型

适用场景

例外情况

1 级

项目智能体

ADCP 评审(量产前关键)、PDCP 评审(计划落地)、CDCP 评审(概念验证)

若专项任务为 “紧急故障修复”(如生产系统宕机),优先级升至 1 级

2 级

专项任务智能体

紧急故障修复、核心业务跨部门协同(如大促准备、合规整改)

部门内常规协同任务(如文档审核)降至 3 级

3 级

会议智能体

外部重要会议(客户 / 投资人)、跨公司协作会议

部门内常规例会(如周会)降至 4 级,可合并或推迟

4 级

常规事务

部门内周会、非核心文档评审、普通沟通会议

2. 冲突处理流程(DeerFlow 流程引擎自动化执行)

触发冲突:新增日程与现有日程冲突,共享日程中台推送冲突信息至规则引擎;

优先级判定:规则引擎比对冲突双方优先级,如 “1 级项目评审” 与 “3 级外部会议”,自动调整低优先级日程;

时间重推荐:低优先级智能体(如会议智能体)调用 Deer 时间推荐模块,基于领导空闲时段与高优先级日程结束时间,推荐 2-3 个备选时间(如 “项目评审 14-16 点,推荐会议调整至 16:30 或次日 10 点”);

人工确认兜底:若低优先级日程无法调整(如外部会议无法改期),推送人工决策提醒(含冲突双方详情、影响分析),领导确认后同步至各智能体。

(三)协同增效机制(基于 DeerFlow 知识图谱与流程引擎)

日程合并:规则引擎识别可合并的同类任务,如 “项目智能体的 PDCP 评审” 与 “会议智能体的研发进度沟通会”,合并为 “PDCP 评审 + 进度同步” 会议,节省 30-60 分钟;

跨智能体信息同步:会议智能体的产品需求会纪要,自动同步至项目智能体(更新需求优先级)与专项任务智能体(调整相关子任务);项目智能体的评审待办,自动同步至专项任务智能体(纳入跨部门协同清单);

历史数据优化DeerFlow 知识图谱记录领导日程偏好(如 “上午效率高,优先安排评审 / 决策类任务;下午安排沟通 / 会议类任务”),智能体生成日程时自动适配,减少冲突概率(如项目评审优先推荐 9-11 点,会议优先推荐 14-16 点)。

四、应用落地保障(基于 DeerFlow 框架特性)

权限管控:Deer 权限模块设置分级访问,领导可查看所有智能体数据,部门负责人仅查看相关专项任务 / 项目评审数据,确保信息安全;

离线适配:支持离线录入会议 / 任务信息,联网后自动同步至共享日程中台,避免断网影响日程管理;

迭代优化:Deer 日志模块记录各智能体运行数据(如冲突处理成功率、日程调整满意度),定期优化规则引擎(如调整优先级权重、优化时间推荐算法),提升适配度。

五、落地实施路径(分阶段推进)

(一)第一阶段:基础搭建与单智能体验证(1-2 周)

1. 核心任务

环境部署:基于 Deer 框架完成基础环境搭建,包括流程引擎配置(导入 IPD 评审流程模板、跨部门协同流程模板)、规则引擎初始化(录入基础优先级规则、会议时长默认值)、知识图谱数据初始化(导入领导历史日程数据 100 条 +、IPD 流程标准文档、跨部门协作时效数据);

共享日程中台搭建:对接领导现有日程工具(如 Outlook、企业微信日历),实现数据实时同步(支持双向同步,现有日程自动导入中台,智能体新增日程自动同步至现有工具);

会议智能体单独上线:完成 “会议信息录入 - 冲突预检测 - 提醒 - 纪要生成” 全功能测试,邀请 1-2 名秘书协助验证(输入 10 场模拟会议,测试冲突检测准确率、纪要生成完整性,目标准确率≥90%)。

2. 交付物

Deer 框架环境部署报告(含配置参数、数据来源说明);

共享日程中台同步测试报告(含同步延迟时间、数据一致性验证结果);

会议智能体测试报告(含 10 场模拟会议的处理结果、问题修复记录)。

(二)第二阶段:多智能体协同测试(2-3 周)

1. 核心任务

项目智能体上线:导入 3 个在研项目的 IPD 阶段数据(如 “XX 产品 V2.0 处于计划阶段”),测试 “评审节点识别 - 评审内容生成 - 时间排期” 功能,验证与共享日程中台的协同(如自动推荐 PDCP 评审时间,检查是否与现有会议冲突);

专项任务智能体上线:模拟 1 个跨部门专项任务(如 “APP 性能优化”),录入任务目标与截止时间,测试 “子任务拆解 - 跨部门日程协同 - 进度跟踪” 功能,邀请研发、测试、运营部门各 1 名负责人参与协同验证(测试部门日程同步准确性、卡点预警及时性);

多智能体冲突测试:设计 5 类典型冲突场景(如 “1 级项目 ADCP 评审” 与 “3 级外部会议” 冲突、“2 级专项任务协同会” 与 “4 级部门周会” 冲突),测试冲突处理流程的自动化执行率(目标自动化处理率≥80%,未自动化处理场景触发人工确认时,提醒信息完整性≥95%)。

2. 交付物

项目智能体与专项任务智能体测试报告(含功能测试结果、部门协同反馈);

多智能体冲突测试报告(含 5 类场景处理结果、自动化率统计、问题优化方案);

协同规则优化文档(基于测试结果调整优先级权重,如将 “外部会议” 优先级从 3 级微调为 2 级(客户会议)/3 级(普通外部会议))。

(三)第三阶段:全量上线与用户适配(1 周)

1. 核心任务

全员培训:面向领导、秘书、各部门负责人开展培训(1 场线上培训,30 分钟,内容包括智能体功能操作、冲突处理规则、问题反馈渠道);

全量功能启用:三大智能体正式上线,开启实时运行模式,秘书作为第一责任人,协助处理 “人工确认” 场景(如低优先级日程无法调整时,收集领导决策并同步至智能体);

数据监控:启动 Deer 框架的日志监控模块,实时跟踪三大智能体的运行数据(如每日新增会议数、项目评审排期数、专项任务进度更新次数、冲突处理次数)。

2. 交付物

培训材料(PPT + 操作手册);

全量上线通知(含功能说明、反馈联系方式);

数据监控看板(实时展示智能体运行数据,支持导出日报 / 周报)。

六、效果评估指标(量化衡量应用价值)

(一)效率提升指标

指标名称

定义

目标值

计算方式

日程冲突处理效率

从发现冲突到解决冲突的平均时长(自动化处理 + 人工确认)

≤30 分钟

每日统计冲突处理总时长 / 冲突处理总次数,取周平均值

会议准备时间节省率

使用会议智能体后,会议准备时间(含纪要生成)较之前的减少比例

≥40%

(使用前平均准备时长 - 使用后平均准备时长)/ 使用前平均准备时长 ×100%

项目评审周期缩短率

使用项目智能体后,IPD 评审周期(从启动评审到出结果)较之前的缩短比例

≥20%

(使用前平均评审周期 - 使用后平均评审周期)/ 使用前平均评审周期 ×100%

专项任务卡点解决时效

从发现卡点到卡点解决的平均时长

≤24 小时

每日统计卡点解决总时长 / 卡点解决总次数,取周平均值

(二)质量保障指标

指标名称

定义

目标值

计算方式

冲突检测准确率

智能体正确识别的冲突次数占总冲突次数的比例

≥95%

正确识别冲突次数 /(正确识别冲突次数 + 漏识别冲突次数 + 误识别冲突次数)×100%

会议纪要完整性

纪要中包含 “决议项 + 待办人 + 截止时间” 的会议数占总会议数的比例

≥90%

完整纪要会议数 / 总会议数 ×100%

项目评审内容覆盖率

智能体生成的评审内容覆盖 IPD 标准要求的比例

≥98%

每个评审会议中覆盖的 IPD 要求项数 / IPD 标准要求总项数 ×100%,取周平均值

专项任务进度同步率

各部门实时更新的子任务进度数占总子任务数的比例

≥85%

实时更新进度的子任务数 / 总子任务数 ×100%,取日平均值

(三)用户体验指标

指标名称

定义

目标值

收集方式

领导日程满意度

领导对智能体安排的日程合理性、冲突处理效果的满意度评分

≥4.2 分(5 分制)

每周 1 次线上问卷(含 5 个核心问题,如 “日程安排是否符合您的工作节奏”)

部门协同满意度

各部门负责人对专项任务智能体的协同效率、进度跟踪效果的满意度评分

≥4.0 分(5 分制)

每两周 1 次线上问卷(含 4 个核心问题,如 “跨部门会议时间推荐是否合理”)

秘书操作便捷性评分

秘书对智能体操作流程、问题反馈渠道的便捷性评分

≥4.3 分(5 分制)

每月 1 次访谈记录(记录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优化建议)

七、扩展功能规划(长期优化方向)

(一)智能预测与主动规划

1. 核心功能

日程预测:基于 DeerFlow 知识图谱的历史数据(如领导过去 3 个月的会议频率、项目评审周期、专项任务参与时长),结合当前项目 / 任务进度,提前 1 周预测 “高概率需占用的时间段”(如 “下周三 9-11 点大概率需安排 ADCP 评审”),推送预测日历至领导,预留时间缓冲;

主动避峰:分析领导日程的 “高效时段”(如上午 9-11 点决策效率高、下午 14-16 点沟通效率高),智能体新增日程时主动避开高效时段的非必要任务(如将部门周会优先安排在下午 16-17 点),提升时间利用效率。

2. 技术支撑

基于 Deer 知识图谱的时序数据分析模型(如 LSTM 神经网络),训练日程预测模型,输入历史数据≥3 个月,目标预测准确率≥80%;

高效时段识别算法(结合领导的任务完成质量数据,如上午评审的决策通过率、下午会议的待办生成率),自动标注高效时段。

(二)跨系统数据联动

1. 核心功能

与项目管理系统联动:对接企业项目管理系统(如 Jira、禅道),项目智能体可自动获取项目进度数据(如 “XX 模块开发进度滞后 2 天”),若影响评审节点,自动调整评审时间并推送预警(如 “PDCP 评审需推迟至下周五,因 XX 模块开发滞后”);

与 OA 系统联动:专项任务智能体对接 OA 系统,跨部门任务的审批流程(如 “资源申请审批”)可自动同步至日程,若审批卡点导致任务延迟,自动更新日程并提醒相关部门(如 “采购部资源审批未通过,专项任务进度滞后 1 天,需重新提交申请”)。

2. 技术支撑

Deer 框架的 API 网关模块,开发与项目管理系统、OA 系统的标准化接口(支持 RESTful 协议),实现数据实时同步(同步延迟≤5 分钟);

数据清洗与格式转换模块,统一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如将 Jira 的 “进度百分比” 转换为智能体可识别的 “滞后 / 正常 / 提前” 状态)。

(三)移动端适配

1. 核心功能

移动端操作界面:开发轻量化移动端 H5 页面(支持企业微信 / 钉钉嵌入),领导可随时随地查看日程(按 “今日 / 明日 / 本周” 筛选)、处理冲突提醒(如 “点击选择备选时间”)、审批专项任务进度调整(如 “同意将性能优化方案评审推迟 1 天”);

语音交互功能:移动端支持语音输入(如 “明天 15 点和市场部开推广会”),会议智能体自动识别语音内容并生成会议草稿,推送至领导确认,减少文字输入操作。

2. 技术支撑

响应式设计,适配不同手机屏幕尺寸(支持 iOS/Android 系统,主流手机型号覆盖率≥95%);

集成 Deer 框架的 ASR 语音识别模块(支持中文普通话,识别准确率≥92%),优化移动端语音输入的降噪算法(适应会议室、户外等不同场景)。

八、风险与应对策略

(一)技术风险

1. 风险描述:共享日程中台数据同步延迟,导致冲突检测遗漏

应对策略:①设置数据同步心跳检测(每 1 分钟检测 1 次同步状态),若延迟超过 3 分钟,自动触发重试机制(最多重试 3 次);②开发离线缓存模块,智能体新增日程时先缓存至本地,联网后优先同步,避免数据丢失;③定期(每周 1 次)进行数据一致性校验,对比中台数据与领导现有日程工具数据,发现差异自动修正并记录日志。

2. 风险描述:知识图谱数据不足,导致智能体决策偏差(如项目评审内容生成不完整)

应对策略:①建立数据持续补充机制,秘书每月新增 50 条领导日程数据、项目负责人每月新增 3 个项目的评审案例至知识图谱;②开发 “人工修正反馈” 功能,若智能体生成的评审内容不完整,用户可手动补充,补充内容自动纳入知识图谱,用于模型优化;③每季度更新 IPD 流程标准文档、跨部门协同时效数据,确保知识图谱时效性。

(二)业务风险

1. 风险描述:部门负责人不配合专项任务智能体的进度更新,导致卡点预警失效

应对策略:①将专项任务进度更新纳入部门 KPI 考核(占比 5%),未及时更新(超过 24 小时)的部门负责人,由系统自动推送提醒至其上级;②简化进度更新操作,移动端支持 “点击选择进度状态(滞后 / 正常 / 提前)+ 输入 1 句话原因”,操作时长≤30 秒;③每月评选 “协同之星” 部门,对进度更新及时率≥95% 的部门给予表彰,提升参与积极性。

2. 风险描述:领导对智能体的决策依赖度低,仍习惯手动安排日程,导致应用使用率不足

应对策略:①初期安排秘书协助智能体操作,逐步让领导感受效率提升(如 “会议纪要自动生成节省 30 分钟 / 次”);②每周生成 “智能体价值报告”(如 “本周智能体解决冲突 8 次,节省时间 4 小时;生成会议纪要 12 份,节省时间 6 小时”),直观展示应用价值;③根据领导反馈持续优化功能(如调整优先级规则、优化日程推荐逻辑),提升决策贴合度。

Logo

为武汉地区的开发者提供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社区聚集了众多技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社区定期举办技术分享、培训和活动,为开发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