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盛主办的欧洲路演中,腾讯向投资者传递了一个鲜明的信号:AI正在成为公司全业务线的增长引擎。从游戏研发到广告优化,从微信生态到云服务,AI的深度融入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条长期增长的赛道。

这场路演不仅回应了市场关切,也展示了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全球竞争中对AI战略的独特理解。与此同时,这些信息也为国内众多科技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如何在“AI应用落地”这一关键阶段,把握效率与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AI基础设施:降本增效的第一战场

腾讯在AI基础设施方面的“成本效率”被特别强调。其采用的动态模型路由技术,让查询能够在不同层级的模型之间切换,从而有效降低推理成本。

以搜索和广告业务为例,大部分查询通过中间层的 Turbo模型 进行响应,而更高性能的任务则交由深度推理模型处理。长期来看,更多任务向成本更低的精炼模型转移,将进一步压缩整体算力开支。

这一逻辑在整个AI产业中都极具代表性。AI要想走出“烧钱”模式,必须通过架构创新和硬件效率来降低推理成本。而在这一环节,国内一些基础设施厂商也在积极探索。


混元模型与多模态:AI研发的升级方向

腾讯在研发层面也交出了亮眼成绩。其自研的混元3D模型在 Hugging Face 平台上位居前列,成为公司布局多模态AI的核心抓手。

与传统的文本模型不同,多模态模型需要同时处理文字、图像、语音乃至三维信息,这意味着在训练和推理中,对数据与算力的要求更为苛刻。但多模态的商业潜力巨大,广告精准推荐、游戏虚拟角色、内容生成等场景都能从中受益。

不过,多模态并非腾讯独有的选择,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微软、Meta等巨头都在推进类似布局。在国内,很多AI企业在应用落地时并不直接追求“全能大模型”,而是通过云平台选择更轻量、定制化的多模态解决方案。


游戏业务:AI驱动的“内容生产革命”

游戏是腾讯最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AI在游戏中的应用,已经从自动代码生成扩展到角色设计、场景构建和玩家交互。

在研发层面,AI能够缩短原型制作时间,提高开发迭代效率;在用户体验层面,AI驱动的虚拟队友和个性化NPC,让游戏世界更具沉浸感。

腾讯管理层也指出,中国拥有 4-5 亿应用游戏用户和 5 亿小游戏用户,如何推动用户转化是一个长期命题。AI增强的内容生成能力,无疑会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对于国内中小型游戏厂商来说,问题在于:如何以更低的门槛获得AI能力?毕竟,非头部厂商难以负担大规模模型训练成本。这时,基于云的AI基础设施平台显得尤为关键。


广告与云服务:AI的第二增长曲线

除了游戏,广告和云服务是腾讯在欧洲路演中着重强调的另一条增长曲线。

在广告业务中,AI驱动的推荐系统和点击率优化已经展现出成效。通过分析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与商业行为,腾讯的广告转化率已实现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未来,AI甚至可能在广告场景中衍生出新的货币化方式,比如“意图推荐”或“提示代理”。

在云服务方面,腾讯正在逐渐从传统的基础设施供给,转向 增值软件与推理效率。这种转型反映出整个行业的趋势:客户不再满足于“租服务器”,而是需要“现成可用的AI能力”。

事实上,这一点在国内中小企业中尤为明显。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自研AI的能力,却希望将AI应用于客服自动化、营销推荐或业务流程优化。此时,像 MateCloud 这样能够提供一站式推理、训练和部署的平台,成为这些企业实现“AI即服务”的现实路径。它让企业无需负担过高的算力采购和运维成本,就能享受到接近大厂的AI生产力。


投资视角:AI如何驱动长期增长?

高盛在研报中维持对腾讯“买入”评级,目标价701港元,其逻辑在于:AI不仅提升了腾讯现有业务的效率,还在不断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AI正在重塑腾讯的游戏、广告和云业务逻辑。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收入和利润的提升,更代表着公司在全球AI产业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同时,这些信号也在提醒其他企业:在AI浪潮中,核心并非盲目追逐“更大模型”,而是结合自身业务找到合适的落地路径。借助类似 MateCloud 这样的基础设施平台,企业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加速应用落地,这也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结语

腾讯欧洲路演传递出的信息,远不止“公司有AI”。更深层的启示在于:AI已经不再是炫技,而是融入业务流程、驱动增长的现实工具

在AI进入应用落地的关键阶段,巨头们通过基础设施和多模态模型奠定长期优势,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则需要依赖灵活高效的云端平台来缩小差距。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算力之争,更是落地效率与成本控制的较量。

在这一背景下,腾讯的路径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Logo

纵情码海钱塘涌,杭州开发者创新动! 属于杭州的开发者社区!致力于为杭州地区的开发者提供学习、合作和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交流招聘提供舞台!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