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LLM-Task07 :3.2 Encoder-Decoder PLM
Encoder-Decoder PLM通过融合双向编码与自回归解码能力,成为连接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的桥梁,在机器翻译、文本摘要等Seq2Seq任务中占据核心地位。随着多模态技术和高效训练方法的发展,这类模型正逐步向更通用的人工智能系统演进。
·
一、基本概念与架构本质
Encoder-Decoder PLM 是结合了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结构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其核心设计理念是通过双向编码能力理解输入文本,同时通过自回归解码能力生成目标文本。这类模型打破了纯编码器(如BERT)或纯解码器(如GPT)的单一功能限制,在自然语言处理的序列到序列(Seq2Seq)任务中表现突出。
二、架构核心组件与工作原理
(1)编码器(Encoder):双向语义理解
- 功能:将输入文本转换为包含全局语义的上下文表示,支持双向注意力机制(同时关注输入序列的前后信息)。
- 技术细节:
- 采用多层Transformer编码器块,每层包含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和前馈神经网络。
- 典型案例:BERT的编码器结构可视为Encoder-Decoder模型的编码器部分。
(2)解码器(Decoder):自回归生成
- 功能:基于编码器的上下文表示,通过自回归方式逐 token 生成输出序列,仅允许关注当前位置及之前的信息。
- 技术细节:
- 除自注意力外,解码器还包含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用于关联编码器的输出。
- 生成逻辑:每次生成下一个 token 时,依赖已生成的历史 token 和编码器的全局表示。
(3)预训练目标:融合双向理解与生成能力
- 掩码语言模型(MLM):随机掩码输入文本中的部分 token,让模型根据上下文预测掩码词(编码器能力训练)。
- 序列到序列目标(Seq2Seq Loss):将文本重构为完整序列,或通过降噪自编码器(如删除、替换、打乱文本)训练生成能力(解码器能力训练)。
- 典型示例:BART模型通过破坏输入文本(如掩码、删除句子)并让模型还原,同时优化MLM和Seq2Seq损失。
三、经典Encoder-Decoder PLM模型
| 模型名称 | 提出时间 | 核心特点 | 预训练目标 |
|---|---|---|---|
| T5(Text-to-Text Transfer Transformer) | 2020 | 将所有NLP任务统一为文本生成问题,使用"前缀提示"(如"翻译:")指定任务 | 文本到文本降噪(如将文本压缩为摘要后还原) |
| BART(Bidirectional and Auto-Regressive Transformer) | 2019 | 结合BERT的双向编码与GPT的自回归解码,支持多种文本破坏与重建方式 | 降噪自编码(如掩码、删除、句子重排) |
| mT5(Multilingual T5) | 2021 | T5的多语言扩展,支持100+语言的序列到序列任务 | 多语言文本到文本预训练 |
| ByT5(Byte-Level T5) | 2022 | 使用字节级tokenization,解决低资源语言的分词问题,提升跨语言泛化能力 | 字节级文本到文本降噪 |
四、核心应用场景
-
文本生成任务
- 机器翻译: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如NLLB模型基于Encoder-Decoder实现大规模多语言翻译)。
- 文本摘要:压缩长文本为关键信息(如BART在新闻摘要任务中的应用)。
- 对话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生成回复(如Google的LaMDA模型采用Encoder-Decoder架构)。
-
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结合任务
- 问答系统:基于上下文生成答案(如T5在SQuAD数据集上的微调)。
- 文本改写:保持语义不变的前提下转换句式(如将主动句改为被动句)。
-
跨模态任务
- 图文生成:结合图像编码器与文本解码器(如BLIP-2模型通过Encoder-Decoder生成图像描述)。
五、与纯Encoder/Decoder模型的对比
| 模型类型 | 代表模型 | 核心优势 | 典型局限 |
|---|---|---|---|
| 纯Encoder | BERT | 双向语义理解能力强 | 无法直接生成文本 |
| 纯Decoder | GPT | 自回归生成流畅度高 | 只能单向处理,上下文依赖有限 |
| Encoder-Decoder | T5/BART | 兼顾双向理解与生成能力 | 训练成本高,推理速度较慢 |
六、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
挑战:
- 训练复杂度高:Encoder-Decoder结构参数更多,需更大计算资源(如T5-11B模型参数量达110亿)。
- 生成可控性:难以精确控制生成文本的风格、长度等属性。
-
趋势:
- 多模态融合:与视觉、语音编码器结合,构建跨模态Encoder-Decoder模型(如Flan-T5-XL支持图文理解与生成)。
- 高效训练技术:通过稀疏注意力(如Longformer)或参数高效微调(PEFT)降低计算成本。
- 任务泛化:通过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让模型适配更多下游任务(如T5使用统一的"文本到文本"框架)。
七、总结
Encoder-Decoder PLM通过融合双向编码与自回归解码能力,成为连接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的桥梁,在机器翻译、文本摘要等Seq2Seq任务中占据核心地位。随着多模态技术和高效训练方法的发展,这类模型正逐步向更通用的人工智能系统演进。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