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流程主要包括五个重要阶段,目前正处于二审(上会)阶段,这一步骤非常关键。针对国自然相关情况,我们从后台收集了大家想知道的8大关键问题,帮助您掌握方向、把握未来!

1、什么是上会?

“上会”一般指项目成功通过初审,经过通讯评审(函评)和评审意见综合分析后,顺利进入会议评审(会评)阶段。

图片

2、各项目会评有何不同?

人才类项目(如优青、杰青等)和重点类项目会评通常需要进行答辩,相关答辩通知会在距离答辩前3周进行确认通知。

无答辩环节的项目将不会通知申请人。需要进行答辩的项目,会评过程会单独通知申请人本人。

在学科类项目(如青年、面上、地区项目)的会评中,不需要进行答辩;仅会有学科专家讨论过项目形势并进行遴选。

海外优青项目自2021年首次评选以来,今年为第四届;经过会评讨论和遴选后,将提交给相关部门最终确定。

需要进行答辩的项目类型一般包括群体项目、基础中心项目、杰青项目、优青项目、重点项目(包括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重大仪器项目、原创探索项目、重大项目以及其他需要特别通知的答辩类项目。

3、如何确定上会?

一份申请书一般会由3-5位函评专家进行评审。随着每年新申请人的增加,竞争程度逐渐加剧。如果其中一位函评专家给出了C等级评价,将明显影响总分,使得上会的难度增加。

一份申请书能否通过上会的评审,主要取决于综合评价和资助意见。因此,通常会将3-5位函评专家的意见、评分以及资助建议综合汇总,才能最终决定是否将该申请书进入上会审议阶段。

图片

4、上会比例是多少?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规定,在进行会评之前,基金委会首先召开会议确定每个学科的资助名额。函评阶段结束后,会明确确定上会的名额,通常会涵盖130%-160%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会对打分较低的部分项目进行淘汰处理。

面上项目的评审标准为总分大于5分的项目将有机会进入上会阶段,一般而言,这类项目的上会率约为30%。青年项目的评审标准为总分大于5分的项目将有机会进入上会阶段,一般而言,这类项目的上会率约为30%

5、会评通过率有多大?

面上项目总分大于3.2分的项目具备通过上会的资格,通常其通过率约为70%。青年项目总分大于3.2分的项目满足进入上会的条件,该类项目一般的通过率也约为70%

会议评审专家的核心判断依据是“通讯评审意见结果”以及相关的资助计划。他们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通常建议予以资助的项目需要获得过半数以上的通过票才能最终获得资助。

根据通讯评审意见的顺序,项目的评审意见通常会呈自然的排列顺序。主审专家一般不会轻易改变通讯评审意见的顺序,若需调整顺序,必须提供详细的说明并说服其他专家认同这种调整。

一般来说,由于会议议程紧凑且任务繁重,绝大部分通讯评审意见会被采纳,这意味着A类项目几乎无需讨论即可获得绝对多数支持。

6、什么是A类上会和B类上会?

A类上会通常指总分数排名前12%的申请书将会被上会(A类上会项目通常必须获得资助,除非出现特殊情况)。

B类上会一般指总分数排名在12%-35%之间的申请书会被上会(B类上会项目超过半数通常会被资助)。

图片

除了A类上会和B类上会之外,其他排名较低的申请书往往会自然淘汰。

7、决定标书排名和上会的总分数如何计算?

总分数由综合评分和资助建议得分组成。综合评分的计算根据评审意见A(4分)、B(3分)、C(2分)、D(1分),对应的分数之和除以评审专家数量得到总分,综合评分的最高分为4分;资助建议得分的计算基于资助建议优先资助(4分)、资助(3分)、不予资助(-3),同样按照评审专家的意见计算总分并除以评审专家数量,资助建议得分的最高分也为4分。

图片

8、是否可以查询自己的标书有无上会?

没有针对官方途径查询,上会信息属于严格保密级别,不对外公开。

国自然申报流程和时间节点

根据国自然基金委官方发布的集中接收项目受理和评审的基本流程如下:

图片

图片

其中主要有四个重要时间节点:初审结束、复审申请时间、集中受理评审时间、会议评审时间。

图片

国自然评审遵循“三级递进”机制,层层筛选,确保公平与质量。以下是核心环节:

1、初审

国自然的第一步,就是初审,初审就像 “材料安检”,主要就是检查材料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如格式、证明文件、限项规定等),不评价学术内容。材料全不全(伦理证明、合作协议等)、资格够不够(职称、年龄、限项是否超标)、格式对不对(代码选对没、模板用新的没)。根据基金委这三年公布的信息,初审项目不予受理的原因主要分两种,一是违反科学基金项目限项的要求,二是申报的手续不完备。

图片

2024年初审不予受理原因

图片

虽然每年初审不通过的项目总量在增加,但不予受理率逐年下降(从早期0.6%+ 降到近年0.3% 左右),只要依托单位和申请人仔细核对材料,基本能避开 “硬伤”。

2、函评

通过初审后,项目会进入 “匿名双向盲审” 阶段,也就是函评环节,即专家不知申请人信息,申请人也不知专家身份,并且会规避利益相关(如同一单位、近期合作关系等),每份申请书通常由3-5 位同行专家(涵盖领域内小同行,部分交叉学科会兼顾相关领域专家)独立评审,确保专业性和公正性。这是决定能否 “上会” 的关键!

函评专家主要看什么呢?

核心标准就是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专家关注选题是否 “跳出现有框架”,是提出全新科学问题,还是对传统问题提供颠覆性方法。同时警惕 “换汤不换药”:若只是重复已有研究或仅做参数优化,即使方案完善,也易因缺乏突破性被淘汰。

其次,就是研究内容的可行性。专家会细究实验设计是否存在逻辑断层(如 “计划使用某高端设备,但未说明获取途径” 或 “关键步骤依赖尚未验证的技术”)。以及团队现有条件(如实验室平台、前期预实验数据)是否支撑研究目标,尤其反对 “画大饼”(如 “计划建立全球最大数据库” 却无数据积累基础)。

还有一个隐形加分项,就是研究基础。如果申请人近 3 年发表的核心论文、承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获得的专利或技术转化,与当前选题高度关联。并且项目中有哪怕未发表,但详实的预实验结果,都会给项目加分不少。

评审专家针对以上几方面进行评判,给出“好”或“不好”程度的判断,再将这种判断归入“优、良、中、差”等级(对应4、3、2、1评分)。专家在评审表中填写评审意见,给出申请项目的具体评价,指出问题,同时对申请项目打分。

图片

国自然同行评议得分分为两部分:对申请书的综合评价(A优、B良、C中、D差四档)和对项目资助的建议(A优先资助、B可以资助、C不资助三档),即得分=综合评价+资助意见。综合评价满分4分,资助意见满分4分,满分8分。得分大于5分的项目上会,上会率一般为30%。综合分大于3.2分的项目可以通过上会项目的通过率一般为70%。如何提高通过率也是每名国自然申报人才的关注点。

以面上项目为例:

图片

可以看出,若拿到 1 个 C(2 分),即使其他两项 A,总分 5 分刚达线,也极可能被 “卡掉”!

3、会评

函评结束后,进入会评阶段。

会评阶段的专家主要来源于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专家。与函评专家不同的是,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会评专家都在不断变化,以保证会评过程的公正性。会评是专家们集中在一起,对通过函评的项目进行讨论和评审。能进入会评的项目(约 30%),都是函评中的 “佼佼者”,但最终只有约 70% 能立项(不同类别有差异)

会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项目组报告:项目组长首先对本组申请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研究内容、评审意见等。

• 专家讨论:各位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讨论,针对争议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共识。

• 重新排序:根据讨论结果,专家们共同对申请书进行重新排序,为资助名额分配做准备。

• 名额分配:根据基金委的要求,按照预先确定的名额比例,为各申请书分配资助名额。

在会评时,专家们会更全面地考虑项目的各个方面。除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还会考虑项目的社会效益、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所以,在申请书里,要是能突出这些方面,会给项目增加不少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