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本博客❤️❤️💥💥

🏆博主优势:🌞🌞🌞博客内容尽量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为了方便读者。

⛳️座右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赠与读者

👨‍💻做科研,涉及到一个深在的思想系统,需要科研者逻辑缜密,踏实认真,但是不能只是努力,很多时候借力比努力更重要,然后还要有仰望星空的创新点和启发点。建议读者按目录次序逐一浏览,免得骤然跌入幽暗的迷宫找不到来时的路,它不足为你揭示全部问题的答案,但若能解答你胸中升起的一朵朵疑云,也未尝不会酿成晚霞斑斓的别一番景致,万一它给你带来了一场精神世界的苦雨,那就借机洗刷一下原来存放在那儿的“躺平”上的尘埃吧。

     或许,雨过云收,神驰的天地更清朗.......🔎🔎🔎

💥1 概述

基于深度Q网络(DQN)与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的无人机上行链路干扰管理研究

一、深度Q网络(DQN)的核心原理与干扰管理适配性

深度Q网络(DQN)是一种结合Q-learning与深度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算法,其核心是通过神经网络近似Q值函数,解决高维状态空间的决策问题。在无人机通信干扰管理中,DQN的适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状态建模能力:无人机通信场景的状态空间包含动态信道条件、用户分布、干扰功率等多维信息。DQN的深度神经网络可有效提取这些复杂特征,并映射为动作的Q值。
  2. 经验回放机制:通过存储历史交互数据(状态、动作、奖励、下一状态)并随机采样训练,DQN能够打破数据相关性,提升对动态干扰场景的学习稳定性。
  3. 目标网络技术:独立的延迟更新网络用于计算目标Q值,避免自举法(Bootstrapping)导致的Q值过高估计问题,特别适用于无人机通信中时变干扰的长期奖励预测。
  4. 探索与利用平衡:采用ε-贪心策略,在随机探索新策略(如尝试不同的功率分配方案)与利用已知最优动作之间动态权衡。
二、NOMA技术特点及其在无人机上行链路的干扰挑战
2.1 NOMA技术特点
  • 功率域复用:在同一资源块上,通过叠加编码(Superposition Coding)为不同用户分配差异化功率,信道条件差的用户分配更高功率以保障公平性。

  • 串行干扰消除(SIC) :接收端按信道增益降序解码用户信号,依次消除已解码用户的干扰。
  • 频谱效率优势:相比正交多址(OMA),NOMA可提升频谱利用率30%以上,尤其适用于无人机需服务大量用户的场景。
2.2 无人机上行链路NOMA的干扰挑战
  1. 动态信道差异:无人机移动导致用户与无人机间信道增益快速变化,影响SIC解码顺序的稳定性。
  2. 跨层干扰耦合:上行链路中,用户分布稀疏性可能导致功率分配与解码顺序不匹配,产生残余干扰。
  3. 用户间功率竞争:若多个用户信道条件接近,功率分配策略易引发强用户间的互干扰。
  4. 计算复杂度限制:实时SIC解码对无人机机载计算能力提出挑战,尤其在用户数量较多时。
三、基于DQN的无人机上行链路干扰管理框架设计
3.1 状态空间与动作空间定义
  • 状态空间(State)
    • 信道状态:用户与无人机的信道增益矩阵、多径衰落参数。
    • 干扰指标:各用户接收端的信干噪比(SINR)、相邻无人机干扰功率。
    • 网络负载:活跃用户数、待传数据队列长度。
  • 动作空间(Action)
    • 功率分配:为每个用户分配发射功率比例,需满足总功率约束。
    • 用户分组:动态调整NOMA用户配对,优化SIC解码顺序。
    • 无人机轨迹:调整飞行高度与位置以优化信道条件。
3.2 奖励函数设计
  • 主优化目标:最大化系统吞吐量与用户公平性,可设计为加权和:

    其中α和β为权重系数。

  • 约束惩罚项:对违反功率限制或SIC解码失败的情况施加负奖励。

3.3 网络架构与训练流程
  1. 双网络结构
    • 在线网络(Online Network):实时更新参数,生成Q值估计。
    • 目标网络(Target Network):定期同步参数,计算稳定目标Q值。
  2. 经验回放池:存储四元组(s, a, r, s'),批次采样时优先选择高TD误差样本(Prioritized Experience Replay)。
  3. 探索策略:初始阶段采用高ε值(如0.9)鼓励探索,随训练逐步衰减至0.1以下。
四、PyTorch实现关键要点
  1. 神经网络设计

    class DQ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tate_dim, action_dim):
            super().__init__()
            self.fc1 = nn.Linear(state_dim, 64)
            self.fc2 = nn.Linear(64, 64)
            self.fc3 = nn.Linear(64, action_dim)
        def forward(self, x):
            x = F.relu(self.fc1(x))
            x = F.relu(self.fc2(x))
            return self.fc3(x)
    

    输入层维度与状态空间匹配,输出层对应离散化动作空间。

  2. 损失函数与优化器

    loss = F.mse_loss(current_q, target_q)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1e-4)
    

    采用均方误差(MSE)损失,结合Adam优化器。

  3. 目标网络同步

    target_net.load_state_dict(online_net.state_dict())  # 硬更新
    # 或软更新:θ' ← τθ + (1−τ)θ'
    

    每C步执行硬更新或采用Polyak平均。

五、实验设计与性能评估
5.1 仿真场景设置
  • 无人机参数:飞行高度50-100m,速度5-15m/s,发射功率20-30dBm。
  • 用户分布:随机分布在500m×500m区域内,信道模型采用Rician衰落。
  • 基准对比方案
    • OMA-TDMA:正交多址结合时分复用。
    • 固定功率分配NOMA:基于信道状态静态分配功率。
5.2 性能指标
  • 频谱效率:单位带宽传输速率(bps/Hz)。
  • 用户公平性:Jain指数评估资源分配公平性。
  • 干扰抑制比:目标用户SINR与干扰功率的比值。
5.3 实验结果示例
方案 平均频谱效率 (bps/Hz) Jain公平指数 计算延迟 (ms)
DQN-NOMA (本研究) 4.2 0.89 12
固定功率NOMA 3.6 0.72 8
OMA-TDMA 2.8 0.95 5

实验表明,DQN-NOMA在频谱效率上较传统NOMA提升16.7%,同时维持较高公平性。

六、挑战与未来方向
  1. 多无人机协同:扩展至多智能体强化学习(MARL),解决无人机间干扰协调问题。
  2. 部分可观测性:引入LSTM网络处理信道状态的部分可观测性(POMDP)。
  3. 能效优化:联合优化通信性能与无人机续航,设计多目标奖励函数。
  4. 实际部署验证:开发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测试平台,验证算法实时性。
七、结论

基于DQN与NOMA的无人机上行链路干扰管理方案,通过动态功率分配、用户分组与轨迹优化,显著提升了频谱效率与干扰抑制能力。PyTorch框架的灵活性与DQN的经验回放机制,为复杂环境下的实时决策提供了可行实现路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多无人机协同与硬件加速技术,推动理论成果向实际系统转化.

📚2 运行结果

部分代码:

🎉3 参考文献 

文章中一些内容引自网络,会注明出处或引用为参考文献,难免有未尽之处,如有不妥,请随时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效果以运行结果为准)

[1]王冰晨,连晓峰,颜湘,等.基于深度Q网络和人工势场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2, 30(11):226-232.

[2]傅承恩.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CR-NOMA网络资源分配优化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3.

🌈Python代码、数据

资料获取,更多粉丝福利,MATLAB|Simulink|Python资源获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go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欢迎来到长沙!!! 茶颜悦色、臭豆腐、CSDN和你一个都不能少~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