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词工程指南(六):可靠性——如何让你的LLM不再“满嘴跑火车”,大模型入门到精通,收藏这篇就足够了!
本指南将深入探讨那些能有效提升LLM可靠性的提示技巧,像给模型的输出加一道“质检”工序。
各位奋战在AI一线的“炼丹师”和“魔法师”们,大家好!
想必各位在与大语言模型(LLM)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已经领教过它们那令人又爱又恨的特性了。它们时而像个博古通今的智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时而又像个信口开河的“熊孩子”,编起故事来脸不红心不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们已经通过各种“少样本学习”等奇技淫巧,教会了模型如何花式完成任务。但当我们雄心勃勃地想用这些模型构建改变世界的应用程序时,一个巨大的拦路虎出现了——可靠性。
一个不可靠的LLM,就像一个随时可能掉链子的猪队友,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次是给你惊喜还是惊吓。因此,本指南将深入探讨那些能有效提升LLM可靠性的提示技巧,像给模型的输出加一道“质检”工序。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让模型更实事求是、如何识别并规避偏差的陷阱,以及其他一些能让模型表现得更像个“成年人”的诀窍,比如校准、泛化性和社会偏见等 。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让LLM变得更靠谱的奇妙旅程吧!
第一章:实事求是 —— 对抗“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综合征
LLM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它们特别擅长生成那种听起来天衣无缝、逻辑自洽,但实际上纯属虚构的“事实”,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幻觉”或“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这就像你问一个朋友路,他虽然不认识,但为了面子,硬是热情洋溢地给你指了一条通往无人区的路。为了治好LLM这个“毛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对症下药” 。
疗法一:喂给它“标准答案”——基于上下文的知识注入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疗法。与其让模型在它那浩瀚如烟的记忆库里瞎找,不如我们直接把“标准答案”或者说“参考资料”塞给它。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开卷考试总比闭卷考试不容易出错吧?
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在提示词中提供一段相关的背景资料,比如一篇新闻报道、一个维基百科词条的段落,或者任何能够提供事实依据的文本。然后,再让模型基于这段上下文来回答问题。这种方法,在学术界也被称为“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已经被证明能极大地减少模型产生虚构内容的可能性。
这就像你让朋友帮你查资料,你不是跟他说“帮我查查‘光合作用’是啥”,而是直接把一本《植物学导论》翻到对应章节,然后说:“嘿,哥们,帮我把这一页总结一下。” 后者的准确率自然高得多。
疗法二:拧紧“创造力”的水龙头——调整模型参数与明确指令
LLM的“创造力”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希望它写诗、写故事时,我们希望它天马行空;但当我们查询事实时,我们则希望它越“死板”越好。幸运的是,大多数LLM的API都提供了一些参数,可以让我们控制这份“创造力”。
降低temperature(温度)参数:temperature参数控制着模型输出的随机性。值越高,模型越可能选择那些概率较低的词,从而产生更多样、更有创意的回答。反之,值越低(比如设为0或接近0),模型就越倾向于选择最有可能的、最“安全”的词,回答会更具确定性和事实性。
明确指令,允许“投降”: 另一个关键技巧是,在提示词里给模型一个台阶下。我们可以明确指示它,如果不知道答案,就大大方方地承认。比如,直接告诉它:“如果你不知道答案,请回答‘我不知道’” 。这能有效避免模型为了“完成任务”而强行编造答案。
疗法三:“正反面”教学法——提供“知道”与“不知道”的范例
这种方法是少样本学习的一种高级应用。我们不仅要给模型展示“正确答案”的例子,还要给它展示“正确拒绝回答”的例子。通过这种对比教学,模型能更好地学会识别自己知识的边界 。
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教科书级案例 :
提示:
Q:什么是原子?
A:原子是组成一切的微小粒子。
Q:阿尔文·蒙茨(Alvan Muntz)是谁?
A:?
Q:Kozar-09是什么?
A:?
Q:火星有多少个卫星?
A:有两个,分别是Deimos和Phobos。
Q:Neto Beto Roberto是谁?
输出:
A:?
看到没?“Neto Beto Roberto”这个名字是我(原作者)瞎编的,模型很上道地给出了“?”。它从前面的例子中学会了:对于那些看起来像专有名词但自己数据库里没有的东西,最稳妥的回答就是“我不知道”(在这里用“?”来代表)。这个简单的技巧,就像教一个孩子诚实地面对未知,而不是不懂装懂,对于提升模型的实事求是性至关重要。
第二章:警惕偏差 —— 你看不见的“提线木偶”
LLM是在海量的人类语言数据上训练出来的,这意味着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到数据中潜藏的各种社会偏见,比如性别偏见、种族偏见、刻板印象等。这些偏差就像一个无形的提线木偶,悄悄影响着模型的输出,可能会产生有害甚至歧视性的内容。虽然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复杂的方案,如去偏算法和内容过滤 ,但聪明的提示工程策略依然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
2.1 样本分布的陷阱:当“多数派”绑架了判断
在设计少样本提示时,我们提供的示例分布会不会让模型产生偏见?比如,如果我们给它8个正面情绪的例子和2个负面情绪的例子,它会不会倾向于把所有模棱两可的句子都判断为正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一探究竟 。
实验一:简单任务
提示:
问题:我刚刚得到了最好的消息!
回答:积极
问:我们刚在工作中得到了加薪!
回答:积极
问:我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
答:积极
问:我度过了最好的一天!
答:积极
问:我真的很期待周末。
回答:积极
问:我刚刚得到了最好的礼物!
回答:积极
问:我现在非常高兴。
回答:积极
问:我很幸运拥有如此出色的家庭。
回答:积极
问:外面的天气很阴沉。
回答:消极
问:我刚接到了一些可怕的消息。
回答:消极
问:那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答:
输出:
消极
在这个例子里,尽管我们提供了8个积极例子和2个消极例子,模型依然准确地将“那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判断为消极。这说明,对于情感分类这种模型已经“学得滚瓜烂熟”的任务,它对样本分布不均衡有相当的抵抗力。模型内心OS可能是:“就这点小把戏还想骗我?我见得多了!” 。
实验二:挑战升级
但是,如果问题本身更具挑战性或主观性呢?
提示:
问:这里的食物很美味!
回答:积极
问:我真的厌倦了这门课程。
回答:消极
问: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没通过考试。
回答:消极
问:今天我过得非常愉快!
回答:积极
问:我讨厌这份工作。
回答:消极
问:这里的服务太差了。
回答:消极
问:我对我的生活感到非常沮丧。
回答:消极
问:我永远不能休息。
回答:消极
问:这餐食物真难吃。
回答:消极
问:我受不了我的老板。
回答:消极
问:我有一种感觉。
答:
输出:
消极
这个提示里,负面例子(8个)远多于正面例子(2个)。对于“我有一种感觉”这个极其中性的句子,模型“随大流”地给出了“消极”的判断。
现在,好玩的来了。如果我们把样本分布反过来,用8个积极例子和2个消极例子,再问同样的问题“我有一种感觉”,你猜会发生什么?原作者测试的结果是,模型回答了“积极”!。
结论与建议:
这个简单的实验告诉我们,样本分布的偏差确实会影响模型的判断,尤其是在面对模糊或模型不那么“擅长”的任务时。因此,最佳实践是:
保持平衡: 在设计少样本提示时,尽量为每个类别或标签提供数量均衡的示例。
小心冷门任务: 对于那些模型可能没有太多先验知识的、更专业的任务,样本分布的偏差效应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 。
2.2 举例顺序的艺术:谁先谁后,大有讲究
除了数量,顺序也会影响结果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像汇报工作,你把好消息先说还是坏消息先说,给老板留下的印象可能完全不同。
在少样本学习中,如果我们将所有正面例子都放在前面,所有负面例子都放在后面,模型可能会对最后出现的例子类型产生更强的“记忆”,这被称为“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当标签分布本身就不均衡时,这种顺序带来的偏差会更加严重。
这就像你先吃了十块糖再吃一个柠檬,那个酸爽的感觉肯定比先吃柠檬再吃糖要强烈得多。模型对最后看到的例子印象更深刻。
结论与建议:
随机大法好:最简单的规避方法就是将示例的顺序随机打乱。不要把同一类型的例子扎堆放。
多次试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多次随机排序并观察输出的稳定性,来判断模型是否受到了顺序偏差的影响。
第三章:模型校准 —— 让模型的“自信”与实力相匹配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可靠性问题。很多时候,模型不仅会给出一个答案,还会附带一个“置信度”分数。但问题是,模型说它有99%的把握,它就真的有99%的把握吗?未必。一个未经校准(Calibration)的模型,其自信心可能与其真实能力严重不符,这在医疗、金融等高风险领域是致命的。
校准的目标,就是让模型的预测概率能够真实地反映其预测的准确性。一个完美校准的模型,如果它对100个预测都给出了80%的置信度,那么其中应该有大约80个预测是正确的。
虽然精密的校准技术(如温度缩放、普拉特缩放)通常是在模型训练后进行调整,但在提示工程层面,我们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引导模型进行自我反思: 我们可以使用“思维链”(Chain-of-Thought, CoT)等技术,要求模型在给出最终答案前,先详细阐述其推理过程。通过观察其推理步骤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我们可以间接地评估其结论的可信度。如果推理过程漏洞百出,即便它给出了一个看似确定的答案,我们也要对其打个问号。
利用“自洽性”(Self-Consistency):这种方法是CoT的进阶版。我们可以让模型使用不同的推理路径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次回答,然后选择那个出现次数最多的答案 。如果模型多次从不同角度都能得到同一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的可信度自然就更高。
校准就像是给一个过于自信的学生配一位严格的批卷老师。学生每次交卷都觉得自己能考100分,但老师会根据卷面情况给他一个真实的分数,让他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
第四章:未来的战场 —— 红队测试与其他可靠性挑战
我们今天讨论的只是可靠性冰山的一角。在追求LLM可靠性的道路上,还有更多更狡猾的“敌人”在等着我们。在原始指南中也提到了未来会探讨的一些主题,我们不妨先睹为快:
扰动(Perturbation):输入中一个微小的、无伤大雅的改动(比如同义词替换),是否会导致模型输出的巨大变化?一个可靠的模型应该对这种小扰动具有鲁棒性。
假性相似性(Spurious Correlations):模型是否学到了一些表面上相关但实际上毫无逻辑的“规律”?比如,看到“医生”就默认是男性。
领域转移(Domain Shift):在A领域训练得很好的模型,换到B领域后性能是否会一落千丈?
毒性与冒犯性内容:如何防止模型生成有害、仇恨或冒犯性的言论?
各种偏见:除了我们讨论过的,还有更细分的刻板印象偏见、性别偏见等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种名为“ 红队测试(Red Teaming) ”的实践应运而生。红队测试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动、恶意地去攻击和测试自己的模型,寻找它的漏洞和弱点。
“红队测试”就像是给你的AI模型请了一位专业的“抬杠选手”和“黑客”,让他在产品上线前,用各种刁钻、甚至不道德的方式去“刁难”模型,把所有可能让模型“翻车”的场景都预演一遍。只有经历过这种“魔鬼训练”的模型,才能在真实世界的复杂环境中站稳脚跟。
成为一名负责任的“AI驯兽师”
各位开发者和研究员同仁,我们正处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构建可靠、负责任的LLM应用,其挑战不亚于其带来的机遇。
通过今天的深度探索,我们了解到:
提升模型实事求是性,需要我们像老师一样,通过提供上下文、调整参数和正反面教学,引导模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规避偏差,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警惕样本分布和顺序中的陷阱,通过保持平衡和随机化,避免无意中“喂”给模型偏见。
追求模型校准,需要我们像工程师一样,通过引导模型反思和多路径验证,让模型的“自信”建立在“实力”之上。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像战略家一样,通过“红队测试”等手段,主动出击,在模型被滥用之前发现并修复其潜在的弱点。
打造一个可靠的LLM,过程或许不那么像传统的编程,反而更像是养育一个天赋异禀、但又天真单纯、偶尔还很固执的孩子。这需要我们的耐心、智慧,以及最重要的——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
现在,请拿起你们手中的“提示词”,去把你们的AI“孩子”调教得更靠谱吧!旅途漫漫,但乐趣无穷。
想入门 AI 大模型却找不到清晰方向?备考大厂 AI 岗还在四处搜集零散资料?别再浪费时间啦!2025 年 AI 大模型全套学习资料
已整理完毕,从学习路线到面试真题,从工具教程到行业报告,一站式覆盖你的所有需求,现在全部免费分享
!
👇👇扫码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一、学习必备:100+本大模型电子书+26 份行业报告 + 600+ 套技术PPT,帮你看透 AI 趋势
想了解大模型的行业动态、商业落地案例?大模型电子书?这份资料帮你站在 “行业高度” 学 AI
:
1. 100+本大模型方向电子书
2. 26 份行业研究报告:覆盖多领域实践与趋势
报告包含阿里、DeepSeek 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核心内容,涵盖:
- 职业趋势:《AI + 职业趋势报告》《中国 AI 人才粮仓模型解析》;
- 商业落地:《生成式 AI 商业落地白皮书》《AI Agent 应用落地技术白皮书》;
- 领域细分:《AGI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报告》《AI GC 实践案例集》;
- 行业监测:《2024 年中国大模型季度监测报告》《2025 年中国技术市场发展趋势》。
3. 600+套技术大会 PPT:听行业大咖讲实战
PPT 整理自 2024-2025 年热门技术大会,包含百度、腾讯、字节等企业的一线实践:
- 安全方向:《端侧大模型的安全建设》《大模型驱动安全升级(腾讯代码安全实践)》;
- 产品与创新:《大模型产品如何创新与创收》《AI 时代的新范式:构建 AI 产品》;
- 多模态与 Agent:《Step-Video 开源模型(视频生成进展)》《Agentic RAG 的现在与未来》;
- 工程落地:《从原型到生产:AgentOps 加速字节 AI 应用落地》《智能代码助手 CodeFuse 的架构设计》。
二、求职必看:大厂 AI 岗面试 “弹药库”,300 + 真题 + 107 道面经直接抱走
想冲字节、腾讯、阿里、蔚来等大厂 AI 岗?这份面试资料帮你提前 “押题”,拒绝临场慌!
1. 107 道大厂面经:覆盖 Prompt、RAG、大模型应用工程师等热门岗位
面经整理自 2021-2025 年真实面试场景,包含 TPlink、字节、腾讯、蔚来、虾皮、中兴、科大讯飞、京东等企业的高频考题,每道题都附带思路解析
:
2. 102 道 AI 大模型真题:直击大模型核心考点
针对大模型专属考题,从概念到实践全面覆盖,帮你理清底层逻辑:
3. 97 道 LLMs 真题:聚焦大型语言模型高频问题
专门拆解 LLMs 的核心痛点与解决方案,比如让很多人头疼的 “复读机问题”:

三、路线必明: AI 大模型学习路线图,1 张图理清核心内容
刚接触 AI 大模型,不知道该从哪学起?这份「AI大模型 学习路线图
」直接帮你划重点,不用再盲目摸索!
路线图涵盖 5 大核心板块,从基础到进阶层层递进:一步步带你从入门到进阶,从理论到实战。
L1阶段:启航篇丨极速破界AI新时代
L1阶段:了解大模型的基础知识,以及大模型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和分析,学习理解大模型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大模型应用场景。
L2阶段:攻坚篇丨RAG开发实战工坊
L2阶段:AI大模型RAG应用开发工程,主要学习RAG检索增强生成:包括Naive RAG、Advanced-RAG以及RAG性能评估,还有GraphRAG在内的多个RAG热门项目的分析。
L3阶段:跃迁篇丨Agent智能体架构设计
L3阶段:大模型Agent应用架构进阶实现,主要学习LangChain、 LIamaIndex框架,也会学习到AutoGPT、 MetaGPT等多Agent系统,打造Agent智能体。
L4阶段:精进篇丨模型微调与私有化部署
L4阶段:大模型的微调和私有化部署,更加深入的探讨Transformer架构,学习大模型的微调技术,利用DeepSpeed、Lamam Factory等工具快速进行模型微调,并通过Ollama、vLLM等推理部署框架,实现模型的快速部署。
L5阶段:专题集丨特训篇 【录播课】

四、资料领取:全套内容免费抱走,学 AI 不用再找第二份
不管你是 0 基础想入门 AI 大模型,还是有基础想冲刺大厂、了解行业趋势,这份资料都能满足你!
现在只需按照提示操作,就能免费领取:
👇👇扫码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2025 年想抓住 AI 大模型的风口?别犹豫,这份免费资料就是你的 “起跑线”!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