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谈智能体的四种设计模式,非常详细收藏我这一篇就够了!
摘要:本文介绍了四种提升AI智能体性能的核心模式:1)反思模式,让AI自我审查和修正输出;2)工具使用模式,调用外部API弥补模型局限;3)规划模式,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子步骤;4)多智能体协作模式,通过角色分工实现专业协同。这些方法模拟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显著提高AI在代码生成、数据处理等复杂任务中的表现。文末还提供了包含104G学习资源的AI大模型学习礼包,涵盖从入门到进阶的全套教程,适合不同基
这四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与其让大型语言模型一次性生成一个冗长、完美的答案,不如引导它通过多步的、结构化的“动作”来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更接近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显著提高复杂任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这四种设计模式的解释。
1. 反思(Reflection)
- 核心思想: 让智能体“自我审查和修正”。模型生成一个初始答案或执行一个动作后,不直接将其作为最终输出,而是启动另一个“反思”环节,让模型(或另一个专门负责审查的模型)来评估自己刚才的工作成果,找出错误或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根据反思结果进行修改。
- 工作流程: 行动 -> 反思 -> 修正 -> (可能再次反思) -> 最终输出
- 类比: 就像一个人写完文章后,会重新读一遍检查错别字、逻辑不通顺的地方,然后进行修改。
- 示例:
- 代码生成: 模型生成一段代码后,让另一个模型(或它自己)扮演“代码审查员”的角色,检查代码中的语法错误、逻辑漏洞或潜在的性能问题,然后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正。
- 内容创作: 模型写了一份报告初稿,然后反思其结构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并据此进行重写或润色。
2. 工具使用(Tool Use)
- 核心思想: 承认模型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比如无法获取实时信息、无法进行精确计算、没有“手”和“脚”),并赋予它调用外部工具的能力。模型在这里扮演一个“大脑”的角色,负责理解任务、规划步骤,然后决定在何时调用何种工具。
- 工作流程: 规划 -> [调用工具A] -> [获取结果] -> [分析结果] -> [调用工具B] -> ... -> 整合输出
- 类比: 就像一个聪明的助理,他本身可能不会修电脑,但他知道该什么时候打电话给IT部门(调用工具),并向IT部门描述问题,最后将解决方案汇报给你。
- 示例:
- 回答问题: 用户问“今天纽约的天气如何?”。模型不会凭空想象,而是会调用一个天气API(工具)来获取实时数据,然后组织语言回答。
- 数据处理: 用户让模型分析一个CSV文件。模型会调用一个Python代码解释器(工具)来读取文件、进行计算,然后生成图表和总结。
3. 规划(Planning)
- 核心思想: 对于复杂目标,智能体不应直接尝试一步到位,而是先制定一个详细的、多步骤的计划(子任务列表),然后一步步执行这个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计划。
- 工作流程: 接收复杂目标 -> 拆解为子任务序列 -> 按顺序执行子任务 -> 遇到问题则调整计划 -> 达成目标
- 类比: 就像你要组织一次跨国旅行,不会马上订机票,而是先制定计划:1. 确定目的地和日期,2. 办理签证,3. 预订机票和酒店,4. 规划每日行程... 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
- 示例:
- 研究任务: “帮我写一份关于量子计算最新进展的报告”。智能体会规划:1. 搜索近期顶级会议论文,2. 阅读并总结关键论文,3. 对比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4. 撰写报告草稿,5. 润色格式。
- 游戏: 在《我的世界》中,智能体的目标是“建造一座城堡”。它会先规划出需要收集哪些材料、在哪里建造、先筑墙还是先搭屋顶等步骤。
4. 多智能体协作(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 核心思想: 让多个智能体(每个智能体可能具备不同的角色、专业领域或“个性”)共同协作来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智能体之间会进行对话、辩论、分工,最终达成一致或形成最佳方案。
- 工作流程: 定义角色 -> 分配任务 -> 智能体间交互(讨论、辩论) -> 整合各方意见 -> 形成最终输出
- 类比: 就像一个项目团队,里面有项目经理、设计师、工程师、测试员。大家通过开会、邮件等方式协作,最终完成项目。
- 示例:
- 软件设计: 设置一个“产品经理”智能体负责需求分析,一个“架构师”智能体设计系统架构,一个“程序员”智能体编写代码,一个“测试员”智能体寻找Bug。它们通过模拟会议来讨论方案。
- 辩论与创意: 为了得到一个更全面的观点,可以设置一个“支持方”智能体和一个“反对方”智能体对一个议题进行辩论,最后由一个“主席”智能体总结正反观点。
总结
这四种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往往是协同工作的,共同构成一个强大的智能体系统。
- 一个复杂的智能体(多智能体协作)可能包含多个子智能体。
- 每个子智能体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会先进行规划。
- 在执行计划时,它会频繁地使用工具(如搜索引擎、计算器)。
- 在生成中间结果后,它会进行反思,检查是否正确,必要时进行修正。
吴恩达提出这些模式,旨在推动AI开发从单纯的“提示工程”迈向更系统、更可靠的“智能体设计”,从而释放出大语言模型在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上的巨大潜力。
AI大模型从0到精通全套学习大礼包
我在一线互联网企业工作十余年里,指导过不少同行后辈。帮助很多人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只要你是真心想学AI大模型,我这份资料就可以无偿共享给你学习。大模型行业确实也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进来,我也真心希望帮助大家学好这门技术,如果日后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欢迎找我交流,有技术上面的问题,我是很愿意去帮助大家的!
如果你也想通过学大模型技术去帮助就业和转行,可以点扫描下方👇👇
大模型重磅福利:入门进阶全套104G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01.从入门到精通的全套视频教程
包含提示词工程、RAG、Agent等技术点
02.AI大模型学习路线图(还有视频解说)
全过程AI大模型学习路线
03.学习电子书籍和技术文档
市面上的大模型书籍确实太多了,这些是我精选出来的
04.大模型面试题目详解
05.这些资料真的有用吗?
这份资料由我和鲁为民博士共同整理,鲁为民博士先后获得了北京清华大学学士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等学术期刊和诸多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超过50篇学术论文、取得了多项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同时还斩获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目前我正在和鲁博士共同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
所有的视频由智泊AI老师录制,且资料与智泊AI共享,相互补充。这份学习大礼包应该算是现在最全面的大模型学习资料了。
资料内容涵盖了从入门到进阶的各类视频教程和实战项目,无论你是小白还是有些技术基础的,这份资料都绝对能帮助你提升薪资待遇,转行大模型岗位。
智泊AI始终秉持着“让每个人平等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理念,通过动态追踪大模型开发、数据标注伦理等前沿技术趋势,构建起"前沿课程+智能实训+精准就业"的高效培养体系。
课堂上不光教理论,还带着学员做了十多个真实项目。学员要亲自上手搞数据清洗、模型调优这些硬核操作,把课本知识变成真本事!
如果说你是以下人群中的其中一类,都可以来智泊AI学习人工智能,找到高薪工作,一次小小的“投资”换来的是终身受益!
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但想要系统学习AI大模型技术,期待通过实战项目掌握核心技术。
零基础转型:非技术背景但关注AI应用场景,计划通过低代码工具实现“AI+行业”跨界。
业务赋能 突破瓶颈:传统开发者(Java/前端等)学习Transformer架构与LangChain框架,向AI全栈工程师转型。
👉获取方式: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保存图片到wx扫描二v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