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统阐述了在Agentic AI技术发展背景下,如何构建可靠、高效且可落地的AI Agent应用。随着LLM和工具调用标准化,核心竞争力已转向提示词工程、工作流设计和知识库构建三大领域。文章详细介绍了提示词设计方法、工作流DSL描述技术、知识库构建(包括RAG和关系型数据库应用)、安全防护措施以及AI项目确定方法,为开发者提供了全面的AI Agent构建指南。


本文系统阐述了在当前 Agentic AI 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可靠、高效且可落地的 AI Agent 应用。随着 LLM 和工具调用的标准化,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已转向 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工作流设计(Workflow)和知识库构建(RAG) 三大领域。

一、Agent核心架构定义

Agent系统由五个关键组件构成:

  • 大语言模型(LLM)
  • 提示词(Prompt)
  • 工作流(Workflow)
  • 知识库(RAG)
  • 工具(Tools)

LLM和工具调用已经形成了相对标准化的技术栈。LLM方面,无论选择云端大模型(如阿里百炼平台、IdeaLab)还是本地部署(如Ollama),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工具调用方面,MCP协议的普及让工具集成变成了配置问题而非开发问题。因此,业务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示词 + 工作流 + 知识库上。

二、Prompt工程:给AI写"需求文档"

提示词分为系统提示词和用户提示词,用户提示词就是我们的问题。系统提示词,是agent的背景/角色,设置了agent需要完成什么类型的任务。系统提示词主要包括:身份(Role)+ 上下文(Context)+ 例子(Examples) + 输出规范(Output Format)。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帮助我们生产提示词的工具,如:

  • https://prompt.always200.com/
  • https://prompts.chat/

我们可以使用工具简单生成初版,再进行后续优化。

以下是https://prompt.always200.com/的系统提示词,可以直接拿过来构建一个自己的系统提示词生成agent,简单场景可以直接使用生成结果。

提示词优化的系统提示词

你是一个专业的AI提示词优化专家。请帮我优化以下prompt,并按照以下格式返回:

生成效果

我在Cherry Studio(一款功能强大的多模型 AI 客户端软件)中就创建了很多agent,满足我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在提示词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可以使用XXXX标记(markdown的加粗语法);对于一些特殊说明,可以使用统一的特殊符号如“”进行标记。这些标记都可以增强agent对于重要或特殊内容的识别精度和执行优先级。

这里以ideaLab(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的一个专注于 AI 应用方向的平台)的使用举例:

1.创建一个智能助手

2.粘入提示词,就可以按照需求生成专业的提示词,可以满足日常大部分场景。

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些Prompt实际使用时的一些个人经验。

2.1. Role/System

若使用agent不是发散性场景(如创作、讨论)或答疑场景,而是严格按照workflow执行任务,那么在角色中,就不要说是“架构师”,“专家”这类更偏向于人类的角色,而是“机器”,“pipeline”这类更偏向执行流水线步骤的角色。

若使用agent是学习场景,可以设置角色为“善于深入浅出的教学者”,在提问时说“我现在要学习某知识,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你向我提问n个问题,当我搞懂这n个问题后就可以完全掌握某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带着目的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2.2. Examples

设置少量examples(few-show Learning)可以极大保证agent的回答质量,特别是需要agent按照某种指定格式(如JSON)生成答案的场景。

few-show Learning:小样本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框架,在该框架中,AI 模型通过使用极少量的标记示例进行训练来学习作出准确的预测。它通常用于在缺乏合适的训练数据时训练分类任务的模型。

设置examples时,要尽量遵循规范,即:

  1. 保证示例的质量;

  2. 示例是否正确需要标注清楚,不要模棱两可的示例,不要把对的说成错的;

  3. 示例要乱序,不要把正确的回答放一起,错误的回答放一起;

  4. 示例格式要统一;

  5. 正确回答和错误回答的数量要均衡,通俗说就是数量一致;

  6. 设置相似的示例,只有非常小的差别,但是回答的结果却不一样;

  7. 尽量保证示例覆盖全面;

examples可以先只设置成Q&A形式,若效果不好,可以添加过程解释,但尽量不要使用自然语言描述过程,因为自然语言的描述很可能不符合指定的workflow,造成歧义。

2.3. Output Format

我们可以在提示词中指定agent的输出规范,但仅仅只有输出规范,agent也不是一定会按照规范输出,所以通常还需要约束条件(Constraints)约束。

在工程结合agent时,通常要求agent返回标准JSON,在工程中进行后续的解析处理。如何要求agent一定返回符合要求的JSON是一个问题。以下提供一个思路:

  1. 结合Role的内容,给agent的角色定位远离人类的角色,减少其解释与输出废话的概率;

  2. 提示词中增加Constraints,并在提示词开头和结尾反复强调;

  3. 增加badcase,把agent不符合预期的输出直接写到提示词中;

  4. 工程保障:拿到agent的结果时,可以截取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之间的内容。

# System: JSON Processing Pipeline

三、工作流:选择DSL描述而非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描述的工作流程,往往会携带一些口语习惯,并且对于复杂的流程难以描述清楚。DSL(Domain-Specific Language,领域特定语言)通过结构化语法,能比自然语言更准确地描述业务流程。Mermaid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绘制流程图的语言,并且与Markdown完美集成。不会写或者觉得麻烦?没关系,使用上述的提示词优化工具制作一个mermaid agent,将工作流程描述给他,让agent生成流程图。我们只需要简单了解基础语法,对生成的结果进行简单修改即可。

Mermaid 是一个用于绘制图表的 JavaScript 工具库,它允许你使用类似 Markdown 的文本语法来创建和修改图表。

这个能力也非常适合在提问后,让agent输出自己对于问题理解或解答方式的思维流程,这就是一种COT(Chain-of-thought)。通过查看流程,可以快速定位到agent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并修正。

我的建议是,先用自然语言描述流程。如果agent执行效果不佳,或者流程难以描述,那么就考虑使用mermaid。

提问举例:

“我的问题巴拉巴拉”

请重新梳理用户的问题,使问题更加的清晰和明确,如果问题有多个细节和要求,需要全部梳理出来,使用mermaid清晰列出问题的所有细节,然后再回答的问题。

使用举例

四、知识库:关系型数据库的妙用

4.1. RAG与向量数据库

4.1.1. 背景

首先介绍一下RAG。大模型幻觉是指agent生成虚假、不准确或完全编造的信息的现象。在业务场景中,往往需要agent结合业务知识回答问题,但这些业务知识agent又通常不知道,那么直接把相关文档和问题一起发给agent不就好了?貌似没问题,但是随着文档越来越大,答案可能只是文档中的一小部分,agent看到庞大的输入,就很容易找不到重点。那么只把和问题相关的文档发给agent是不是就可以了?没错,这就是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怎么判断用户的问题和文档的关系?这就需要Embedding模型了。Embedding模型的输入是一段文字,而输出是一段固定长度的数组,也就是向量。通过计算向量之间的距离,离得越近,相关性就越强。

对于文档过长的问题,需要对文档进行处理。首先对文档进行片段切分(Chunking),可以按照字数、段落、符号、语义等维度切分;切分完成后,对每个chunk都进行Embedding处理;最后,把向量结果和chunk保存到向量数据库中。

用户提问时,会先用相同的Embedding模型把问题转换成向量,然后从向量数据库中找到距离最近的几个内容,最后把检索到的内容和问题一起发给agent。在实际使用时,还需结合top-N、意图模型、reRank重排模型等部分功能提高检索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对知识库的内容要:

1.切的对:切分不要按字符切,要按语义切(难点,可以用agent辅助切文档);

2.排的准:不只靠相似度,还要加回答导向排序;

3.喂的巧:要引导模型引用内容,而不是召回了内容但不用;

4.1.2. 问题

RAG本身是也有许多问题的:

  1. 文章应该怎么分块?文章的结构五花八门,不能按照一种分块方式力大砖飞,并且可能会有关键的内容刚好被截断,比如“那头猪是佩奇,那头猪爱玩泥巴”,而这句话被拆成了“那头猪是佩奇”和“那头猪爱玩泥巴”这两部分,第二句的“那头猪”就失去了和“佩奇”的指代关系,当提问“佩奇爱干什么”时,问题和“那头猪爱玩泥巴”的向量距离可能变远而无法匹配。

  2. RAG缺乏全局视角。比如提问“文章中有多少个"我"字”,这种和每个chunk都沾边但又都不是特别相关的问题,RAG就没办法解决了。

4.2. 关系型数据库的一种使用思路

向量数据库中适合保存的内容是文档类型,如一本书、一个Q&A文档等。但对于一些映射关系较强的场景,就不太适合保存到向量数据库了。

我有遇到一个场景:要使用agent进行网页操作。通过配置一个定时任务,当任务触发时,若有要执行的网页子任务,就让agent使用Playwright MCP进行相应的网页操作,返回JSON结果。对于不同子任务,都要有不同的流程、补充信息以及结果格式,甚至为了保证结果质量需要给每个场景设置exemples(比如场景1的结果返回给同学A,场景2的结果返回给群B)。在这个场景下,若直接把子任务信息放到提示词中,随着子任务数量的增多,必然会造成提示词冗余;若配置子任务信息到向量知识库中,不同子任务的配置信息各不相同,无法解决合理分块的问题。这个场景的本质,就是精准找到子任务的所有信息,辅助agent完成任务,而关系型数据库就可以完美应用到这个场景中。

定义表结构如下,通过Postgres MCP,让agent在执行任务前,把用户的提问与表中的keywords进行匹配,找到符合场景的详细信息,就可以实现精准的“RAG”。(若使用ideaLab,可以在项目中提供查表接口,在ideaLab中封装成工具)

表数据

五、关于安全

提示词方面攻击,主要是提示词注入和提示词窃取两方面。我这里展开说说提示词注入。

零基础如何高效学习大模型?

为了帮助大家打破壁垒,快速了解大模型核心技术原理,学习相关大模型技术。从原理出发真正入局大模型。在这里我和MoPaaS魔泊云联合梳理打造了系统大模型学习脉络,这份 LLM大模型资料 分享出来:包括LLM大模型书籍、640套大模型行业报告、LLM大模型学习视频、LLM大模型学习路线、开源大模型学习教程等,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模型全套视频教程】

教程从当下的市场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各个岗位人才需求,带你充分了解自身情况,get 到适合自己的 AI 大模型入门学习路线。

从基础的 prompt 工程入手,逐步深入到 Agents,其中更是详细介绍了 LLM 最重要的编程框架 LangChain。最后把微调与预训练进行了对比介绍与分析。

同时课程详细介绍了AI大模型技能图谱知识树,规划属于你自己的大模型学习路线,并且专门提前收集了大家对大模型常见的疑问,集中解答所有疑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深耕 AI 领域技术专家带你快速入门大模型

跟着行业技术专家免费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相信跟着学习下来能够对大模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也能真正利用起大模型,从而“弯道超车”,实现职业跃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精选AI大模型权威PDF书籍/教程】

精心筛选的经典与前沿并重的电子书和教程合集,包含《深度学习》等一百多本书籍和讲义精要等材料。绝对是深入理解理论、夯实基础的不二之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I 大模型面试题 】

除了 AI 入门课程,我还给大家准备了非常全面的**「AI 大模型面试题」,**包括字节、腾讯等一线大厂的 AI 岗面经分享、LLMs、Transformer、RAG 面试真题等,帮你在面试大模型工作中更快一步。

【大厂 AI 岗位面经分享(92份)】

图片

【AI 大模型面试真题(102 道)】

图片

【LLMs 面试真题(97 道)】

图片

【640套 AI 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I大模型完整版学习路线图(2025版)】

明确学习方向,2025年 AI 要学什么,这一张图就够了!

img

👇👇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抓住AI浪潮,重塑职业未来!

科技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英特尔等巨头近期进行结构性调整,缩减部分传统岗位,同时AI相关技术岗位(尤其是大模型方向)需求激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正变得炙手可热。

行业趋势洞察:

  • 转型加速: 传统IT岗位面临转型压力,拥抱AI技术成为关键。
  • 人才争夺战: 拥有3-5年经验、扎实AI技术功底真实项目经验的工程师,在头部大厂及明星AI企业中的薪资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核心岗位可达较高水平)。
  • 门槛提高: “具备AI项目实操经验”正迅速成为简历筛选的重要标准,预计未来1-2年将成为普遍门槛。

与其观望,不如行动!

面对变革,主动学习、提升技能才是应对之道。掌握AI大模型核心原理、主流应用技术与项目实战经验,是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职业跃迁的关键一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01 为什么分享这份学习资料?

当前,我国在AI大模型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供给仍显不足,行业亟需更多有志于此的专业力量加入。

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份精心整理的AI大模型学习资料,无偿分享给每一位真心渴望进入这个领域、愿意投入学习的伙伴!

我们希望能为你的学习之路提供一份助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也欢迎交流探讨,我们乐于分享所知。

*02 这份资料的价值在哪里?*

专业背书,系统构建:

  • 本资料由我与MoPaaS魔泊云的鲁为民博士共同整理。鲁博士拥有清华大学学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人工智能领域造诣深厚:

    • 在IEEE Transactions等顶级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超过50篇
    • 拥有多项中美发明专利。
    •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奖项)。
  • 目前,我有幸与鲁博士共同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容实用,循序渐进:

  • 资料体系化覆盖了从基础概念入门核心技术进阶的知识点。

  • 包含丰富的视频教程实战项目案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

  • 无论你是初探AI领域的新手,还是已有一定技术基础希望深入大模型的学习者,这份资料都能为你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和宝贵的实践参考助力你提升技术能力,向大模型相关岗位转型发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抓住机遇,开启你的AI学习之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