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ic AI 深度解析:MCP、A2A、ACP、ANP 四大核心协议的协作密码
Agentic AI 深度解析:MCP、A2A、ACP、ANP 四大核心协议的协作密码
你是否设想过,未来的AI不再是孤立的“智能节点”,而是能像高效团队般自主协同——自动识别伙伴、拆分任务、化解冲突,甚至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自愈式”运转?随着Agentic AI协议的快速演进,这种曾属于科幻作品的场景,正逐步走进产业落地的现实。从单一语言模型的“被动响应”,到多代理集群的“主动协作”,AI代理生态正迎来从“工具时代”到“协作时代”的跨越。而支撑这一跨越的核心,正是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代理到代理协议(A2A)、代理通信协议(ACP) 与代理网络协议(ANP) 四大技术支柱。它们各有专攻,又暗藏互补可能,究竟如何影响AI协作的未来?本文将带你全面拆解,看透四大协议的核心逻辑与应用前景。
1. Agentic AI协议:AI协作时代的“基础设施”
当AI从“单点智能”走向“群体智能”,Agentic AI协议的价值愈发凸显——它就像AI代理世界的“交通规则”与“通用语言”,定义了代理与工具、数据、同类乃至人类用户交互的标准范式。若缺乏统一协议,不同团队开发的AI代理可能如同“说不同方言的人”,即便能力强大,也难以高效协作,甚至出现“任务冲突”“信息断层”等问题。
这些协议通过标准化设计,集中解决了AI协作的四大核心痛点:
- 上下文连续性:让AI代理能“记住”历史交互、任务目标与实时状态,避免像“失忆”般重复工作。
- 工具适配兼容性:打破AI与外部工具(API、数据库、硬件设备等)的“连接壁垒”,实现无缝调用。
- 多代理协同效率:明确代理间的“沟通语法”,支持任务分配、权限协商、成果交接等复杂协作流程。
- 动态环境适应性:让代理能自主发现新伙伴、适配新工具、调整任务策略,应对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
简言之,Agentic AI协议是AI从“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协作”的“基础设施”。只有夯实这一基础,多代理智能生态的规模化落地才具备可能。接下来,我们逐一剖析四大协议的技术特性与应用场景。
2. 四大协议深度拆解:从“单点强化”到“网络协同”
2.1 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单代理的“全能接口中枢”
由Anthropic主导研发的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核心定位是“强化单代理的外部交互能力”。它就像给AI代理配备了一个“万能接口中枢”,通过标准化的上下文管理与工具调用机制,让单一代理能高效连接各类外部资源,同时保持任务逻辑的连贯性。
核心技术特性:
- 标准化工具调用:基于JSON-RPC协议定义工具交互接口,无论调用天气API、数据库查询还是代码编译工具,都采用统一格式,降低开发适配成本。
- 长时上下文记忆:通过“上下文窗口动态扩展”技术,让代理能记住数轮甚至数十轮对话中的关键信息,避免重复询问用户(例如连续修改文档时,无需反复说明格式要求)。
- 任务目标闭环管理:支持代理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子步骤,并实时跟踪每个步骤的执行状态,若某一步骤失败,可自动回溯并调整策略(如数据查询失败时,自动切换备用数据源)。
- 自我优化反思机制:在任务完成后,代理会自动分析“哪些步骤效率低”“哪些决策存在偏差”,并更新自身策略库(例如多次因参数设置错误导致代码运行失败后,自动优化参数推荐逻辑)。
典型应用场景:
MCP更适合“以单个代理为核心,需深度整合多类工具”的场景,例如:
- 智能研发助手:连接文献数据库、代码仓库、实验数据分析工具,辅助科研人员完成“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全流程。
- 企业级客服代理:整合用户订单系统、售后工单系统、产品知识库,无需人工转接即可独立解决“订单查询-问题诊断-售后处理”等复杂需求。
实战案例:
某互联网公司的AI编码助手基于MCP开发,具备以下能力:当程序员提出“开发一个用户登录模块”的需求后,助手会自动调用GitHub上的开源登录组件库、公司内部的代码规范检查工具、数据库设计工具,先生成符合规范的代码框架,再自动检测潜在漏洞,最后提交代码到Git仓库并生成测试报告,全程无需人工干预,且能记住该项目后续的代码风格要求,保持开发一致性。
2.2 代理到代理协议(A2A):多代理协作的“团队沟通框架”
由Google推出的代理到代理协议(A2A),聚焦于“打破多代理间的协作壁垒”,通过定义标准化的“代理身份标识”与“消息交互规则”,让不同功能、不同团队开发的AI代理能像人类团队成员一样高效配合。
核心技术特性:
- Agent Card身份体系:每个代理都拥有一张“数字名片”,包含身份标识、核心能力(如“简历筛选”“面试安排”“薪资核算”)、服务接口地址、权限范围等信息,其他代理可通过读取Agent Card快速了解其“能做什么”“如何合作”。
- 点对点安全通信:采用“HTTPS加密传输+消息签名验证”机制,每个代理发送的消息都附带自身数字签名,接收方通过验证签名确认发送方身份,防止信息被篡改或伪造(例如避免恶意代理伪装成“财务代理”发送虚假薪资数据)。
- 跨生态系统兼容性:支持不同技术栈、不同企业开发的代理协作,例如Google Cloud的AI代理可与Salesforce的CRM代理、SAP的ERP代理无缝交互,无需重构底层代码。
- 多模态消息交互:不仅支持文本类消息(如任务指令、数据报告),还能传输图片(如设计稿、流程图)、音频(如会议录音)、视频(如产品演示)等多模态内容,满足复杂场景下的信息传递需求(例如设计代理向开发代理发送UI设计图并附带语音说明)。
典型应用场景:
A2A主要面向“多代理协同完成复杂流程”的企业级场景,例如:
- 人力资源全流程管理:简历筛选代理、面试评估代理、薪资核算代理、入职培训代理通过A2A协作,自动完成“招聘需求分析-候选人筛选-面试安排-offer发放-入职引导”全链条工作。
- 电商全链路运营:商品选品代理、定价分析代理、营销推广代理、物流调度代理协同,根据市场数据动态调整选品策略、定价方案,同步优化广告投放与物流配送计划。
实战案例:
某大型电商平台基于A2A构建了“智能运营协作系统”:当用户消费数据显示“户外露营装备销量激增”时,数据监测代理会向选品代理发送预警,选品代理随即分析热门品类并生成采购清单,同步将清单发送给库存管理代理;库存管理代理确认库存后,向定价代理推送成本数据,定价代理结合市场竞争情况生成定价方案,最后由营销代理根据定价方案制定推广计划并投放广告。整个过程中,4个代理通过A2A实时共享数据、同步进度,原本需要3天的运营决策流程,现在可在2小时内完成。
2.3 代理通信协议(ACP):规则驱动场景的“逻辑交互引擎”
由IBM BeeAI团队研发的代理通信协议(ACP),基于传统多代理系统标准(FIPA ACL、KQML)优化而来,核心优势在于“强逻辑驱动的精准交互”。它通过定义标准化的“行为动词”(如“请求”“确认”“拒绝”“提议”),让代理间的每一次沟通都具备明确的意图和逻辑闭环,尤其适合对流程规范性要求极高的场景。
核心技术特性:
- 行为动词化消息结构:每条消息都以“行为动词”开头,明确表达核心意图,例如“请求(数据类型:库存数据,参数:商品ID=12345,截止时间:2024-12-31)”“拒绝(原请求ID:REQ-001,原因:权限不足,替代方案:联系管理员开通权限)”,避免因意图模糊导致的协作偏差。
- 复杂协商流程支持:内置拍卖、竞价、多轮协商等标准化流程模板,例如在供应链采购场景中,采购代理可通过ACP向多个供应商代理发起“竞价请求”,供应商代理依次提交报价,采购代理根据规则自动筛选最优方案并发送“确认通知”,整个协商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 动态角色分配机制:支持代理在协作中临时承担不同角色(如“买家”“卖家”“监督者”),且角色权限与交互规则绑定(例如“监督者”角色仅能查看协商过程,无法参与报价),确保流程合规性。
- 边缘计算优化:采用轻量化消息格式(RESTful MIME多部分消息),降低数据传输量和计算资源占用,适配边缘设备(如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的运行环境,支持本地化实时协作(例如工厂内的机器人集群无需依赖云端即可完成任务分配)。
典型应用场景:
ACP更适合“流程严谨、规则明确、需精准交互”的场景,例如:
- 供应链智能协商:采购代理、供应商代理、物流代理、财务代理通过ACP完成“需求发布-报价竞价-合同确认-物流调度-款项结算”的标准化流程,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商业规则和企业制度。
- 工业机器人集群协作:工厂内的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质检机器人通过ACP实时沟通,根据生产订单动态分配任务,若某台机器人故障,可快速调整任务分工,保障生产连续性。
实战案例:
某汽车零部件工厂基于ACP构建了“机器人协同生产系统”:当生产计划代理下达“生产1000个发动机活塞”的指令后,系统会自动分配角色——装配机器人A、B为“生产者”,搬运机器人C为“物料配送者”,质检机器人D为“监督者”。首先,装配机器人A向搬运机器人C发送“请求(物料:活塞毛坯,数量:500)”,C确认后配送物料;A完成装配后,向D发送“请求(质检:活塞成品,数量:500)”,D检测合格后向生产计划代理发送“确认(完成:500件,合格率100%)”。若D检测到某批活塞尺寸偏差,会立即发送“拒绝(不合格:尺寸偏差0.2mm,处理建议:返工)”,A收到后自动启动返工流程。整个生产过程中,各机器人通过ACP实现“请求-响应-确认”的逻辑闭环,生产效率提升30%,不合格率下降至0.5%以下。
2.4 代理网络协议(ANP):去中心化生态的“协作神经网络”
作为开源社区主导的协议,代理网络协议(ANP) 借鉴了P2P网络与Web3技术的核心思想,旨在构建“无中心节点、自主演化”的AI代理生态。它通过分布式标识(DID)、语义化数据交互等技术,让代理能在开放网络中自主发现伙伴、建立信任、协同工作,无需依赖中心化平台的调度。
核心技术特性:
- 分布式身份与信任机制:每个代理都拥有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标识(DID),身份信息存储在分布式网络中,无需第三方机构背书。代理间通过验证DID签名建立信任,避免中心化平台的数据泄露或权限滥用风险。
- 动态网络拓扑与路由:代理可自由加入或退出网络,网络拓扑会实时自动调整。当某一代理失效时,系统会通过“多路径路由”技术将任务自动分配给其他可用代理,提升生态的容错性(例如科研协作网络中,某所大学的代理离线后,任务会自动转交给其他机构的代理)。
- 语义化数据交互:采用JSON-LD(JSON for Linking Data)格式传输数据,不仅包含具体数值,还附带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如“论文A”与“论文B”的引用关系、“实验数据X”与“结论Y”的支撑关系),让不同领域的代理能准确理解跨专业信息。
- 开源可扩展架构:协议核心代码开源,开发者可根据自身需求扩展功能模块(如添加特定领域的语义词典、自定义信任评估算法),推动生态的多元化发展。
典型应用场景:
ANP适合“开放、跨组织、无中心调度”的分布式场景,例如:
- 全球科研协作网络:不同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将AI代理接入ANP网络,代理可自主发现相关领域的研究伙伴,共享实验数据、验证研究成果、联合撰写论文,无需依赖中心化的科研平台。
- 去中心化服务市场:企业或个人可将AI代理(如设计代理、翻译代理、数据分析代理)接入ANP网络,其他用户的代理能自主发现并调用这些服务,通过智能合约完成支付,形成“自主交易、自主监管”的服务生态。
实战案例:
某国际科研组织基于ANP构建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协作网络”: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将各自的“气候数据采集代理”“模型分析代理”“结论验证代理”接入网络。当中国的代理采集到“南极冰盖融化速率”的新数据后,会通过ANP自动标记数据的语义信息(如“数据类型:冰盖厚度,时间范围:2023-2024,采集地点:南极中山站”),并广播至网络;美国的模型分析代理发现该数据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关,通过验证中国代理的DID建立信任后,获取数据并代入气候预测模型;德国的结论验证代理则会同步获取模型结果,结合本地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最终形成统一的研究报告。整个过程中,没有中心化机构协调,全靠代理自主发现、协作,研究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40%,且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得到保障。
3. 四大协议横向对比:场景适配决定选择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四大协议的差异,我们从设计目标、技术特性、适用场景等核心维度进行横向对比,并给出针对性的选择建议。
对比维度 |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 | A2A(代理到代理协议) | ACP(代理通信协议) | ANP(代理网络协议) |
---|---|---|---|---|
核心设计目标 | 强化单代理与外部工具的交互能力 | 实现多代理间的高效点对点协作 | 支持规则驱动的精准逻辑交互 | 构建去中心化的开放代理生态 |
核心技术支撑 | JSON-RPC工具接口、长时上下文管理 | Agent Card身份体系、HTTPS加密通信 | 行为动词化消息、角色分配机制 | DID分布式身份、JSON-LD语义数据 |
消息交互格式 | JSON-RPC标准格式 | JSON-RPC over HTTPS | RESTful MIME多部分消息 | JSON-LD语义化图谱 |
代理发现机制 | 预设工具列表,静态发现 | Agent Card广播,动态发现 | 会话路由管理,按需发现 | 分布式网络遍历,自主发现 |
典型应用场景 | 智能编码助手、企业客服代理 | 企业多部门协作流程、电商运营系统 | 供应链协商、工业机器人集群 | 跨组织科研协作、去中心化服务市场 |
安全性保障 | OAuth 2.0/2.1身份认证 | 企业级数字签名、HTTPS加密 | 角色权限绑定、流程合规校验 | DID区块链签名、分布式信任机制 |
优势 | 工具集成效率高,单代理能力强 | 跨团队/跨系统兼容性好,协作流畅 | 逻辑严谨,流程规范性强 | 去中心化、容错性高,生态开放 |
局限 | 多代理协作支持较弱 | 依赖一定的中心化调度(如企业服务器) | 灵活性不足,适配动态场景较难 | 技术门槛高,标准化程度待提升 |
场景化选择建议:
- 若你的需求是“让单个AI代理更强大,能连接多种工具完成复杂任务”:优先选择MCP,例如开发一个能同时处理文档、分析数据、生成报告的智能办公助手。
- 若你的需求是“让企业内部多个AI代理协同完成标准化业务流程”:A2A是最优解,例如构建覆盖“招聘-考勤-绩效-薪酬”的全流程HR智能系统。
- 若你的需求是“在规则严谨、容错率低的场景中实现精准协作”:ACP更合适,例如金融行业的交易结算、工业生产中的质量管控。
- 若你的需求是“跨组织、无中心调度,构建开放的AI协作网络”:ANP是唯一选择,例如联合多机构开展科研攻关、搭建去中心化的AI服务交易平台。
4. 代码实战:基于MCP实现智能天气查询代理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MCP的工作原理,我们以“智能天气查询代理”为例,展示如何通过MCP协议实现AI代理与外部天气API的无缝交互。
代码实现(Python):
import asyncio
import requests
from mcp_agent.app import MCPApp
from mcp_agent.agents.base_agent import BaseAgent
from mcp_agent.tools.tool_registry import register_tool
# 1. 注册天气查询工具(实现与外部API的对接)
@register_tool(name="get_real_time_weather", description="获取指定城市的实时天气数据,参数为城市名称(中文)")
async def get_real_time_weather(city: str) -> dict:
"""
调用第三方天气API获取实时天气数据
:param city: 城市名称(如“北京”“上海”)
:return: 包含温度、天气状况、风力等信息的字典
"""
# 实际项目中,API密钥需通过环境变量或配置文件加载,避免硬编码
api_key = "your_weather_api_key"
api_url = f"https://api.weatherapi.com/v1/current.json?key={api_key}&q={city}&lang=zh"
try:
response = requests.get(api_url, timeout=5)
response.raise_for_status() # 若请求失败,抛出HTTP异常
data = response.json()
# 提取核心数据,格式化返回结果
return {
"city": city,
"temperature": data["current"]["temp_c"], # 温度(摄氏度)
"condition": data["current"]["condition"]["text"], # 天气状况(如“晴”“多云”)
"wind_speed": data["current"]["wind_kph"], # 风速(公里/小时)
"update_time": data["current"]["last_updated"] # 数据更新时间
}
except Exception as e:
return {"error": f"获取天气数据失败:{str(e)}"}
# 2. 定义MCP代理逻辑
class WeatherAgent(BaseAgen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tr):
super().__init__(name=name)
# 设置代理核心指令,明确任务目标
self.instruction = """
你是一个基于MCP协议的智能天气查询代理,核心任务是:
1. 接收用户的城市名称请求;
2. 调用“get_real_time_weather”工具获取天气数据;
3. 将返回的JSON数据格式化为自然语言回答,包含温度、天气状况、风速和更新时间;
4. 若工具调用失败(返回error字段),需友好提示用户并建议检查城市名称或网络。
"""
async def process_request(self, user_query: str) -> str:
"""
处理用户请求的核心逻辑
:param user_query: 用户输入(如“查询北京天气”)
:return: 自然语言回答
"""
# 提取用户请求中的城市名称(简化处理,实际可结合NLP工具优化)
city = user_query.replace("查询", "").replace("天气", "").strip()
if not city:
return "请告诉我你想查询哪个城市的天气~"
# 调用MCP工具获取天气数据
tool_result = await self.call_tool(
tool_name="get_real_time_weather",
arguments={"city": city}
)
# 格式化结果并返回
if "error" in tool_result:
return f"很抱歉,{tool_result['error']},请确认城市名称是否正确,或稍后再试~"
else:
return (
f"【{tool_result['city']}实时天气】\n"
f"温度:{tool_result['temperature']}℃\n"
f"天气状况:{tool_result['condition']}\n"
f"风速:{tool_result['wind_speed']}公里/小时\n"
f"数据更新时间:{tool_result['update_time']}"
)
# 3. 初始化MCP应用并运行
async def main():
# 创建MCP应用实例
mcp_app = MCPApp(app_name="weather_agent_app", description="基于MCP的智能天气查询应用")
# 注册并启动天气代理
weather_agent = WeatherAgent(name="weather_assistant")
mcp_app.register_agent(weather_agent)
# 模拟用户交互
user_queries = ["查询上海天气", "查询广州天气", "查询无效城市天气"]
for query in user_queries:
print(f"\n用户:{query}")
response = await weather_agent.process_request(query)
print(f"天气代理:{response}")
# 执行主函数
if __name__ == "__main__":
asyncio.run(main())
代码核心说明:
- 工具注册机制:通过
@register_tool
装饰器,将自定义的get_real_time_weather
函数注册为MCP工具,实现与第三方天气API的对接,后续代理可通过工具名称直接调用。 - 代理逻辑封装:
WeatherAgent
类继承自MCP基础代理类,通过instruction
定义代理的核心任务目标,process_request
方法实现“解析用户请求-调用工具-格式化结果”的完整流程。 - 上下文与状态管理:MCP协议自动维护工具调用的上下文,无需手动处理API请求的参数传递、结果解析等细节,代理可专注于业务逻辑(如用户意图识别、结果格式化)。
- 容错处理:在工具调用函数中添加异常捕获,若API请求失败(如网络问题、城市名称错误),会返回包含错误信息的字典,代理据此向用户提供友好提示。
运行效果示例:
用户:查询上海天气
天气代理:【上海实时天气】
温度:25℃
天气状况:多云
风速:10公里/小时
数据更新时间:2024-10-01 14:30
用户:查询广州天气
天气代理:【广州实时天气】
温度:28℃
天气状况:晴
风速:8公里/小时
数据更新时间:2024-10-01 14:32
用户:查询无效城市天气
天气代理:很抱歉,获取天气数据失败:请求的城市“无效城市”不存在,
请确认城市名称是否正确,或稍后再试~
5. 未来展望:Agentic AI协议的三大发展趋势
当前,MCP、A2A、ACP、ANP四大协议虽各有侧重,但随着AI协作场景的复杂化,未来将呈现三大融合发展趋势:
趋势一:协议模块化融合,打造“全场景适配”方案
单一协议难以满足复杂场景的需求(例如“企业内部协作+跨组织数据共享”的混合场景),未来协议将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开发者可根据需求选择MCP的“工具集成模块”、A2A的“多代理通信模块”、ANP的“去中心化发现模块”,组合成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某汽车企业的智能供应链系统,可采用A2A模块实现企业内部代理协作,同时集成ANP模块与外部供应商的代理进行数据共享,兼顾效率与开放性。
趋势二:引入“代理能力标准化”,提升跨协议兼容性
目前,不同协议对代理“能力描述”的格式不统一(如A2A用Agent Card,ANP用JSON-LD语义标签),导致跨协议协作困难。未来,行业可能会推出“AI代理能力描述标准”(类似人类的“技能证书”),统一能力分类、等级评定、接口参数等规范。例如,无论基于哪种协议开发的“图像识别代理”,都采用统一的能力标签(如“识别精度:98%,支持场景:工业质检/安防监控”),让其他协议的代理能快速理解其能力,实现跨协议调用。
趋势三:结合“AI自治进化”,推动协议自优化
随着代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协议可能会具备“自优化”能力——通过分析海量协作数据,自动调整消息格式、发现机制、容错策略等,提升协作效率。例如,ANP网络可通过分析代理的历史协作记录,自动优化“代理发现算法”,让同类需求的代理能更快匹配;MCP协议可根据工具调用频率,自动调整上下文窗口大小,平衡性能与资源消耗。
对于开发者而言,把握这些趋势的关键在于:不要局限于单一协议的学习,而是聚焦“代理协作的核心逻辑”(如身份认证、消息交互、任务调度),同时关注行业标准化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多代理生态中,快速适配不同场景的需求,构建更具竞争力的AI应用。
你是否已经在项目中尝试过这些协议?或者对Agentic AI的协作模式有新的构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与见解!
那么,如何系统的去学习大模型LLM?
作为一名从业五年的资深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我经常会收到一些评论和私信,我是小白,学习大模型该从哪里入手呢?我自学没有方向怎么办?这个地方我不会啊。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一定要继续看下去!这些问题啊,也不是三言两语啊就能讲明白的。
所以我综合了大模型的所有知识点,给大家带来一套全网最全最细的大模型零基础教程。在做这套教程之前呢,我就曾放空大脑,以一个大模型小白的角度去重新解析它,采用基础知识和实战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历时3个月,终于完成了这样的课程,让你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每一秒都在疯狂输出知识点。
由于篇幅有限,⚡️ 朋友们如果有需要全套 《2025全新制作的大模型全套资料》,扫码获取~
为什么要学习大模型?
我国在A大模型领域面临人才短缺,数量与质量均落后于发达国家。2023年,人才缺口已超百万,凸显培养不足。随着AI技术飞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急剧扩大至400万,严重制约我国AI产业的创新步伐。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教育体系,国际合作并进是破解困局、推动AI发展的关键。
👉大模型学习指南+路线汇总👈
我们这套大模型资料呢,会从基础篇、进阶篇和项目实战篇等三大方面来讲解。
👉①.基础篇👈
基础篇里面包括了Python快速入门、AI开发环境搭建及提示词工程,带你学习大模型核心原理、prompt使用技巧、Transformer架构和预训练、SFT、RLHF等一些基础概念,用最易懂的方式带你入门大模型。
👉②.进阶篇👈
接下来是进阶篇,你将掌握RAG、Agent、Langchain、大模型微调和私有化部署,学习如何构建外挂知识库并和自己的企业相结合,学习如何使用langchain框架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基座模型并进行数据集的收集预处理以及具体的模型微调等等。
👉③.实战篇👈
实战篇会手把手带着大家练习企业级的落地项目(已脱敏),比如RAG医疗问答系统、Agent智能电商客服系统、数字人项目实战、教育行业智能助教等等,从而帮助大家更好的应对大模型时代的挑战。
👉④.福利篇👈
最后呢,会给大家一个小福利,课程视频中的所有素材,有搭建AI开发环境资料包,还有学习计划表,几十上百G素材、电子书和课件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素材,我这里几乎都有。我已经全部上传到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相信我,这套大模型系统教程将会是全网最齐全 最易懂的小白专用课!!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