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系列】《人工智能70年》029-机器翻译拆除语言樊篱(统计翻译成为主角)
机器翻译迎来统计时代新纪元。IBM贾里尼克团队开创统计语音识别先河,其方法论深刻影响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推动翻译技术从依赖语言学家编纂复杂规则的传统模式,转向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概率统计方法。统计翻译通过海量双语数据匹配实现高效转换,虽需大规模语料支撑,但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崛起成为主流。这种数据驱动范式既规避了规则系统的繁琐维护,又暗合早期机器翻译理论构想,标志着自然语言处理进入以统计学习为核心的新阶段。
💎【行业认证·权威头衔】
✔ 华为云天团核心成员:特约编辑/云享专家/开发者专家/产品云测专家
✔ 开发者社区全满贯:CSDN博客&商业化双料专家/阿里云签约作者/腾讯云内容共创官/掘金&亚马逊&51CTO顶级博主
✔ 技术生态共建先锋:横跨鸿蒙、云计算、AI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道者
🏆【荣誉殿堂】
🎖 连续三年蝉联"华为云十佳博主"(2022-2024)
🎖 双冠加冕CSDN"年度博客之星TOP2"(2022&2023)
🎖 十余个技术社区年度杰出贡献奖得主
📚【知识宝库】
覆盖全栈技术矩阵:
◾ 编程语言:.NET/Java/Python/Go/Node…
◾ 移动生态:HarmonyOS/iOS/Android/小程序
◾ 前沿领域: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AI/元宇宙
◾ 游戏开发:Unity3D引擎深度解析
文章目录
🚀前言
机器翻译已经悄悄成熟,它的表现令人意外而惊艳。
🚀一、统计翻译成为主角
我们在第五章回顾语音识别发展历程时曾提及,20世纪70年代,IBM沃森实验室的弗雷德里克·贾里尼克(Frederick Jelinek)提出了基于统计的语音识别理论框架。他创新性地使用两个隐马尔可夫模型——声学模型与语言模型,清晰构建了语音识别的基本结构。这一框架不仅极大推动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也对整个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自然语言处理开始转向以数据驱动的统计方法为主的道路。
传统的基于语言规则的机器翻译系统,严重依赖语言学家手动编纂大规模词典和制定复杂的语法、句法及语义规则。这些词典与规则共同构成翻译知识库,系统据此进行翻译,其过程类似于人类通过查词典和语法书来理解和翻译外语。然而,语法规则极为繁琐,对于一个包含数十万词汇的系统,其语法规则可能多达数万条,开发和维护成本极高。
而统计机器翻译则另辟蹊径,绕开了对语言规则的直接建模。统计语言学的开创者贾里尼克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每开除一个语言学家,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就提高1%。”这句略显极端的话,体现了他对纯粹规则方法的质疑,也凸显出统计思想对传统语言学方法的挑战。
统计翻译的核心在于利用大规模双语文本构建平行语料库。翻译过程中,系统通过语料库进行词汇匹配(后期发展为词组、短语乃至整句匹配),并依据概率统计选择最优的翻译结果。另一种统计方法是建立双语对照的实例库,形成更为庞大的语料资源,在翻译时通过实例匹配生成译文。
统计翻译因其避免了复杂语言规则,显得更为简洁高效,事实上也更接近威弗在《翻译备忘录》中提出的原始构想。然而,统计方法依赖大规模高质量语料库,在互联网尚未普及、数据资源稀缺的时代难以实现。因此,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方法转向统计方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渡期。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规则的方法在引入新技术后,仍在某些特定领域发挥作用。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规模语料库的逐步建成,统计翻译最终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主流方向,为实现高质量机器翻译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