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ic AI在金融提示工程实践:架构师的宝贵经验分享

一、引入:金融人的“工具焦虑”与Agentic AI的破局

凌晨2点,某券商资深分析师李阳盯着电脑屏幕上的37个Excel表格,揉了揉发涩的眼睛。他刚用ChatGPT生成了一篇新能源行业报告,但总觉得差点意思——报告里的数据是一周前的,没有结合今晚刚发布的政策通知;逻辑链是断裂的,“为什么光伏板块会受益”的结论缺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分析;最头疼的是,当客户追问“这个预测的风险点在哪里”时,他得重新调整提示词,再让AI生成一遍补充内容。

这不是李阳一个人的困惑。传统AI工具的“被动性”,早已跟不上金融行业“动态、复杂、需要深度推理”的需求

  • 你得精准定义“要什么”(比如“计算特斯拉Q3营收的同比增速”),它才会给结果,没法主动帮你“想为什么”;
  • 它处理不了“跨步骤任务”(比如“从舆情分析到股价预测”),每一步都要你手动衔接;
  • 更关键的是,它不懂“金融的规矩”——哪些数据能用来分析?哪些结论不能说?哪些风险必须披露?

直到Agentic AI(智能体AI)的出现,这一切开始改变。

去年,李阳所在的团队上线了一套“智能投研Agent系统”:当他输入“分析2024年Q4消费电子行业的投资机会”,系统会自主完成以下动作:

  1. 感知:拉取过去3个月的行业财报、京东/天猫的销售数据、发改委的政策文件,以及近一周的券商研报;
  2. 规划:把任务分解为“需求端分析(消费者信心、换机周期)→ 供给端分析(芯片产能、代工厂稼动率)→ 标的筛选(ROE>15%、库存周转天数<60天)→ 风险提示(汇率波动、中美贸易政策)”;
  3. 执行:调用Wind API获取实时数据,用BERT模型分析舆情情感,用逻辑回归模型预测营收增速;
  4. 反思:检查“是否遗漏了苹果新品发布的影响?”“库存数据是否用了最新的9月数据?”“风险提示是否覆盖了原材料涨价的变量?”

最终生成的报告,不仅数据实时、逻辑闭环,还自动标注了“信息来源”“假设条件”“风险等级”——完全符合SEC的合规要求。李阳的工作效率提升了40%,终于能在晚上10点前回家陪孩子。

这就是Agentic AI的魅力:它不是“执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理解目标、自主规划、主动反思的协作伙伴”。而要让这样的智能体在金融场景中落地,最核心的技术不是大模型本身,而是**“如何用提示工程引导智能体的行为”**——这正是我作为金融AI架构师,过去3年最深刻的实践经验。

二、概念地图:先搞懂Agentic AI与金融提示工程的底层逻辑

在讲实践之前,我们需要先建立一套“认知框架”,避免陷入“为了用Agentic而用Agentic”的误区。

1. 什么是Agentic AI?——从“工具”到“智能体”的进化

Agentic AI的核心定义,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理论:具有“自主性(Autonomy)”的智能体,能通过“感知环境→规划目标→执行动作→反思结果”的闭环,自主完成复杂任务。

对比传统AI(比如ChatGPT的基础对话模式),Agentic AI的差异用一张表说清楚:

维度 传统AI Agentic AI
核心逻辑 输入→输出(单轮/多轮指令) 目标→规划→执行→反思(闭环)
主动性 被动等待指令 主动分解任务、补充信息
处理复杂度 单步骤、静态任务 多步骤、动态任务
适应性 依赖用户明确指令 自主调整策略(比如数据过期时自动更新)

举个金融场景的例子:

  • 传统AI:“帮我算一下贵州茅台2024年Q3的净利润。”(需要用户明确要什么)
  • Agentic AI:“帮我分析贵州茅台2024年Q3财报的投资价值。”(智能体会自主做:算净利润→对比同比/环比→分析增速放缓的原因→关联行业动销数据→给出投资建议)

2. 金融提示工程的独特性——不是“写提示词”,是“设计智能体的行为边界”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不是“把自然语言变成AI能理解的指令”,而是**“通过语言引导AI的思维过程,让其输出符合场景需求的结果”**。而金融场景的特殊性,给提示工程加了3道“紧箍咒”:

  • 合规性:金融是强监管行业,AI输出的内容不能有“虚假宣传”“内幕信息”“保证收益”等违规表述;
  • 实时性:金融数据瞬息万变,AI必须优先使用最新的行情、财报、政策数据;
  • 解释性:金融决策需要“可追溯”——客户问“为什么推荐这个股票?”,AI必须能说清楚“依据的是XX数据+XX逻辑”。

3. 核心框架:Agentic AI金融系统的“四层金字塔”

我把Agentic AI在金融中的落地架构,总结为“四层金字塔”(对应知识金字塔的“基础-连接-深度-整合”):

  1. 感知层:收集金融数据(行情、财报、舆情、政策),相当于智能体的“眼睛和耳朵”;
  2. 规划层:用提示工程引导智能体分解任务(比如“把‘分析行业机会’拆成需求端、供给端、标的筛选”),相当于“大脑的决策中心”;
  3. 执行层:调用工具(API、模型、数据库)完成具体动作(比如“用Wind API拉取数据”“用LSTM模型预测股价”),相当于“手脚”;
  4. 反思层: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合规性、完整性(比如“数据是不是最新的?”“结论有没有违规?”),相当于“自我纠错机制”。

这四层中,规划层和反思层的提示工程,是金融Agentic系统的“灵魂”——因为它决定了智能体“会不会做正确的事”“能不能把事做对”。

三、基础理解:用“餐厅服务员”类比Agentic提示的设计逻辑

很多技术人员刚接触Agentic提示时,会陷入“写很长的指令”的误区——比如把“分析行业机会”写成“你需要收集过去3个月的行业财报,计算营收增速,对比上下游数据,然后筛选ROE>15%的公司……”。但这样的提示,反而会限制智能体的自主性。

其实,好的Agentic提示,应该像“训练餐厅服务员”一样:你不需要教他“每一步怎么做”,而是告诉他“你的角色是什么”“要实现什么目标”“不能违反什么规则”。

1. 提示设计的“三要素”——角色、目标、约束

我把Agentic提示的核心结构总结为“Role(角色)+ Goal(目标)+ Constraint(约束)”,用餐厅的例子类比:

  • 角色:“你是一家高端西餐厅的服务员”(明确智能体的身份,让它知道“该用什么语气、什么专业度回应”);
  • 目标:“让顾客享受到完美的用餐体验”(明确智能体的终极目标,而不是“给顾客拿菜单”这种具体动作);
  • 约束:“不能推荐超过顾客预算的菜品”“如果顾客有过敏史,必须确认食材”(明确边界,避免违规)。

放到金融场景中,就是这样的:

角色:你是一名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资深金融分析师,擅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概念;
目标:帮投资者分析2024年Q4消费电子行业的投资机会,重点是“能赚钱的标的”和“要规避的风险”;
约束

  1. 所有分析必须基于公开信息(如Wind、彭博、上市公司财报);
  2. 不得对未来收益做出“保证”“100%赚钱”等承诺;
  3. 必须标注数据的时间戳(如“2024年9月京东销售数据”);
  4. 风险提示必须包含“行业竞争加剧”“汇率波动”“政策变化”三个维度。

这样的提示,既给了智能体“自主发挥的空间”(比如它可以选择分析“苹果新品发布”还是“安卓阵营的折叠屏趋势”),又“框住了底线”(不会违规、不会输出虚假信息)。

2. 常见误区:不要把“规划权”抢回来

很多架构师会忍不住在提示中加入“具体步骤”,比如:

“你需要先收集2024年Q3的消费电子行业财报,然后计算营收增速,再对比2023年同期的数据,接着分析增速变化的原因……”

这其实是剥夺了智能体的“规划权”——就像你告诉服务员“先给顾客拿菜单,然后推荐牛排,然后问要不要红酒”,但如果顾客是素食者,服务员就没法灵活调整了。

正确的做法是,把“步骤设计”的权利还给智能体,只需要在提示中加入“引导性问题”,比如:

“分析时请思考:需求端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供给端的瓶颈在哪里?哪些公司能受益于这些变化?”

3. 用“类比”让智能体理解复杂金融概念

金融中有很多抽象概念(比如“β收益”“久期”),直接讲定义,智能体可能会“机械理解”。这时候,用生活化的类比,能让智能体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

比如,我要让智能体理解“β收益”(市场整体波动带来的收益)和“α收益”(个股或策略超越市场的收益),会在提示中写:

“β收益就像‘乘电梯’——电梯上升(市场上涨),不管你在电梯里站着还是坐着,都会跟着上升;α收益就像‘在电梯里做引体向上’——你自己的努力(选股/策略)让你比电梯上升得更高。”

这样的类比,不仅能让智能体更准确地分析“某只股票的收益是来自β还是α”,还能让它用更通俗的语言讲给投资者听。

四、层层深入:金融Agentic系统的“闭环设计”——从规划到反思

接下来,我们进入“深度层”——如何设计Agentic AI的核心闭环(感知-规划-执行-反思),以及每一层的提示工程技巧。

1. 规划层:用“任务分解树”引导智能体的思维路径

规划层的核心是“让智能体学会分解复杂任务”。我常用的方法是**“任务分解树(Task Decomposition Tree)”**——通过提示引导智能体把大目标拆成可执行的子任务。

比如,当目标是“分析某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我会在提示中写:

“请将‘分析信用风险’分解为3-5个关键子任务,每个子任务要具体、可执行。例如:

  1. 收集公司的财务数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2. 计算关键信用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
  3. 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1?长期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3?);
  4. 评估外部风险(行业景气度、政策变化、供应商/客户集中度)。”

这样的提示,相当于给智能体一个“思维模板”,让它知道“该从哪些角度拆解任务”。但要注意:不要限制子任务的数量——如果智能体认为“需要增加‘舆情分析’这个子任务”,应该允许它自主调整。

2. 执行层:用“工具调用提示”解决“数据和能力缺口”

金融任务往往需要调用外部工具(比如获取实时数据、运行量化模型),这时候**“工具调用提示”**就很重要——它要告诉智能体“什么时候该用工具”“怎么用工具”。

比如,当智能体需要“获取某只股票的实时股价”,我会在提示中写:

“如果需要实时行情数据,请调用Wind API,参数设置为:

  • 股票代码:[具体代码]
  • 时间范围:过去24小时
  • 数据类型:收盘价、成交量、换手率
    调用后,请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标注‘数据来源:Wind’。”

再比如,当智能体需要“运行量化策略回测”,提示会写:

“如果需要回测‘均线策略’,请调用我们的量化平台API,参数设置为:

  • 标的:沪深300指数
  • 策略参数:5日均线、20日均线
  • 回测时间:2023年1月-2024年9月
    回测后,请输出‘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夏普比率’三个关键指标,并解释结果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是:工具调用提示要“具体到参数”——否则智能体可能会调用错误的工具(比如用了过时的API),或者返回无用的数据。

3. 反思层:用“自我质疑提示”解决“准确性和合规性”

反思层是Agentic AI的“纠错机制”,也是金融场景中最关键的一层——因为金融决策容不得半点错误(比如用了过期数据,可能导致投资者亏损;用了违规信息,可能导致机构被监管处罚)。

我设计反思层提示的核心逻辑是:让智能体学会“自我质疑”——比如“我是不是漏了什么?”“这个数据对吗?”“这个结论符合规则吗?”

具体来说,我会在提示中加入“反思 checklist”:

“完成分析后,请检查以下问题:

  1. 数据是否最新?(比如财报是否是2024年Q3的?行情数据是否是过去24小时的?)
  2. 信息来源是否权威?(比如是否来自Wind、彭博、上市公司官网?)
  3. 逻辑是否闭环?(比如“结论A”是否由“数据B”和“逻辑C”支撑?有没有跳跃?)
  4. 有没有违规表述?(比如是否有“保证收益”“100%赚钱”等内容?)
  5. 风险提示是否全面?(比如是否覆盖了“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公司特有风险”?)

如果有任何一项不符合,请修改后再输出结果。”

举个真实案例:我们团队曾做过一个“智能舆情分析Agent”,一开始没有加入“数据时效性”的反思提示,结果智能体用了2023年的舆情数据来分析2024年的股价——导致预测误差高达30%。后来加入“检查数据时间戳”的反思提示后,误差率直接降到了8%。

4. 进阶技巧:用“因果推理提示”提升分析深度

金融分析的核心是“找因果关系”(比如“政策出台→行业景气度上升→股价上涨”),而不是“相关性”(比如“雪糕销量上升→空调销量上升”,其实两者都是因为夏天到了)。

为了让智能体学会“因果推理”,我会在提示中加入“因果链引导”:

“分析时,请用‘因为X→所以Y→导致Z’的结构,说明因果关系。例如:
因为‘发改委发布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X)→ 所以‘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下降’(Y)→ 导致‘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Z)→ 最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的营收增加’(结论)。”

这样的提示,能让智能体从“罗列数据”转向“分析逻辑”,输出的报告更有深度。比如之前提到的“消费电子行业分析”,智能体用因果链写的结论是:

“因为‘苹果发布iPhone 16(搭载AI芯片)’(X)→ 所以‘消费者换机需求上升’(Y)→ 导致‘苹果供应链公司(如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的订单增加’(Z)→ 最终‘这些公司的Q4营收增速可能超过市场预期’(结论)。”

五、多维透视:从“历史-实践-批判-未来”看金融Agentic AI的进化

1. 历史视角:从“静态Prompt”到“Agentic Prompt”的三次进化

金融AI的提示工程,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

  • 1.0阶段(2020年前):静态指令——比如“计算某公司的PE ratio”,AI返回一个数值,没有上下文;
  • 2.0阶段(2021-2023年):多轮对话——比如“帮我分析某公司的财报”→“你需要看哪些指标?”→“营收和净利润”→“帮我计算同比增长”,AI能根据用户的追问调整输出;
  • 3.0阶段(2023年至今):Agentic Prompt——比如“帮我分析某行业的投资机会”,AI自主完成“收集数据→分解任务→执行分析→反思结果”,不需要用户干预。

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大模型能力的提升(比如GPT-4的“思维链”能力),以及金融行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升级。

2. 实践视角:三个真实案例,看Agentic AI如何解决金融痛点

案例1:智能投顾——从“被动回答”到“主动规划”

某银行的智能投顾系统,之前用的是传统多轮对话模式:客户问“我想投资新能源,风险承受中等”,系统会追问“你能接受多大的本金波动?”“你想投资股票还是基金?”,然后推荐几只新能源基金。

升级为Agentic AI后,系统的提示是:

角色:你是一名专业的智能投顾,擅长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
目标:帮风险承受中等的客户设计“新能源行业投资方案”;
约束

  1. 资产配置中,股票占比不超过50%(符合中等风险偏好);
  2. 推荐的标的必须是“新能源产业链的龙头公司”(如宁德时代、隆基绿能)或“跟踪新能源指数的ETF”;
  3. 必须说明“每只标的的投资逻辑”和“风险提示”。

结果,系统不仅推荐了标的,还主动帮客户做了“仓位分配”(比如“宁德时代占20%,隆基绿能占15%,新能源ETF占15%”),并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分配”(比如“ETF能分散个股风险,龙头公司能享受行业增长红利”)。客户满意度从65%提升到了89%。

案例2:量化交易——从“手动调参”到“自主优化”

某量化私募的策略师,之前每天要花3小时调整交易策略的参数(比如“均线策略的5日均线和20日均线”),然后用历史数据回测,再根据回测结果调整。

升级为Agentic AI后,策略师只需要输入提示:

角色:你是一名量化交易策略师,擅长用历史数据优化交易策略;
目标:优化“均线策略”的参数,让年化收益率超过15%,最大回撤小于10%;
约束

  1. 回测时间范围:2020年1月-2024年9月;
  2. 标的:沪深300指数;
  3. 优化的参数:短期均线(5-20日)、长期均线(20-60日)。

智能体会自主完成:

  1. 生成100组参数组合(比如5/20、10/30、15/40……);
  2. 用历史数据回测每组参数的“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夏普比率”;
  3.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参数组合(比如10/30日均线,年化收益率18%,最大回撤8%);
  4. 反思:“这个参数组合在2022年熊市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适应2024年的市场风格?”

策略师的工作时间从3小时缩短到了30分钟,策略的年化收益率从12%提升到了18%。

案例3:合规审查——从“人工核对”到“智能把关”

某券商的研报部门,之前每天要花2小时核对研报的合规性(比如“有没有虚假宣传?”“有没有遗漏风险提示?”),容易出错。

升级为Agentic AI后,合规审查的提示是:

角色:你是一名金融合规审查员,熟悉SEC、证监会的监管规则;
目标:检查研报的合规性,找出违规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
约束

  1. 禁止出现“保证收益”“100%赚钱”等承诺性表述;
  2. 必须标注“信息来源”和“数据时间戳”;
  3. 风险提示必须包含“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公司特有风险”三个维度。

智能体会自动扫描研报,标出违规内容:

  • 比如“这只股票一定会涨”→ 违规,建议修改为“这只股票可能受益于行业增长,但存在市场波动风险”;
  • 比如“数据来自某财经网站”→ 违规,建议修改为“数据来自Wind(2024年9月)”;
  • 比如“风险提示:市场波动”→ 违规,建议补充“行业竞争加剧、政策变化”。

合规审查的准确率从85%提升到了99%,审查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了15分钟。

3. 批判视角:Agentic AI不是“万能药”——它的局限性在哪里?

尽管Agentic AI很强大,但它不是“万能的”,金融架构师必须清醒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 “常识”缺失:AI没有人类的生活常识,比如它可能会把“某公司 CEO 离职”解读为“利空”,但如果CEO是因为退休而离职,其实是“中性”;
  • “黑箱”问题:尽管我们加入了反思机制,但AI的决策过程仍然是“黑箱”——比如它为什么选择“10/30日均线”而不是“5/20日均线”,可能无法给出完全透明的解释;
  • “过度自主”风险:如果提示中的约束不够明确,AI可能会“越界”——比如它可能会调用未授权的API,或者生成违规内容;
  • “数据依赖”问题:AI的表现取决于数据质量,如果数据有偏差(比如某公司财报造假),AI的分析结果也会有偏差。

针对这些局限性,我的解决思路是:“人机协作”——让AI做“繁琐、重复的工作”(比如数据收集、合规审查),让人类做“需要常识、判断的工作”(比如解读CEO离职的真实原因、调整策略的风险参数)。

4. 未来视角:Agentic AI在金融中的三大趋势

根据我对行业的观察,未来3-5年,Agentic AI在金融中的应用会向三个方向进化:

  • 趋势1:“具身智能”(Embodied Agent):智能体不仅能处理数字信息,还能“连接物理世界”——比如通过IoT设备获取企业的生产数据(如工厂的稼动率),然后分析其营收增速;
  • 趋势2:“群体智能”(Swarm Agent):多个智能体协同工作——比如“舆情分析Agent”“财报分析Agent”“量化交易Agent”一起合作,生成更全面的投资建议;
  • 趋势3:“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Agent):智能体能自主学习金融市场的规律——比如通过分析过去10年的行情数据,自主总结“哪些因素会影响股价”,然后调整自己的分析策略。

六、实践转化:架构师的“避坑指南”——从0到1搭建金融Agentic系统

讲了这么多理论,接下来我要分享从0到1搭建金融Agentic系统的“实操步骤”,以及我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

1. 步骤1:明确“场景边界”——不要贪大求全

很多团队一开始会想“做一个能解决所有金融问题的Agentic系统”,结果反而做不好。正确的做法是**“聚焦一个具体场景”**,比如“智能投研”“量化交易”“合规审查”,把这个场景做深做透。

比如我们团队一开始选的是“智能投研”场景,因为这个场景的痛点最明显(分析师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缺乏自主分析工具),而且容易量化效果(比如“提升分析效率40%”“降低错误率80%”)。

2. 步骤2:定义“智能体的能力边界”——不要让AI做“它不会的事”

Agentic AI的能力边界,取决于三个因素:

  • 大模型的能力:比如GPT-4能处理复杂的逻辑推理,而Llama 3可能更适合生成短文本;
  • 工具的覆盖范围:比如是否有Wind、彭博的API?是否有自己的量化平台?
  • 监管的要求:比如是否能调用客户的隐私数据?是否能生成投资建议?

比如在“智能投顾”场景中,我们定义的能力边界是:

  • 能处理“公开信息”(如财报、行情、政策);
  • 能生成“资产配置建议”(但不能推荐具体的股票代码);
  • 能解释“建议的逻辑”(但不能做“保证收益”的承诺)。

3. 步骤3:设计“提示工程矩阵”——覆盖全流程的提示

我会用“提示工程矩阵”来整理全流程的提示,矩阵的行是“Agentic闭环的环节”(感知、规划、执行、反思),列是“场景的核心需求”(合规、实时、解释性)。

比如“智能投研”场景的提示工程矩阵:

环节 合规需求 实时需求 解释性需求
感知 “只收集公开信息” “优先使用过去7天的数据” “标注数据来源和时间戳”
规划 “分解任务时要包含‘风险分析’子任务” “分解任务时要包含‘最新政策分析’子任务” “用‘因为X→所以Y’的结构分解逻辑”
执行 “调用工具时要检查‘数据来源是否权威’” “调用工具时要设置‘时间范围为过去24小时’” “输出结果时要说明‘工具调用的参数’”
反思 “检查是否有违规表述” “检查数据是否最新” “检查逻辑是否闭环”

4. 步骤4:迭代优化——用“用户反馈”调整提示

提示工程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持续迭代。我常用的方法是:

  1. 让用户(比如分析师、投顾)使用系统,收集他们的反馈(比如“这个分析的逻辑不够深”“数据不是最新的”);
  2. 根据反馈调整提示(比如增加“因果推理引导”“数据时效性反思”);
  3. 重新测试系统,验证调整后的效果;
  4.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用户满意度达到预期。

比如我们团队在做“智能投研”系统时,一开始的提示中没有“因果推理引导”,分析师反馈“报告的逻辑太跳跃”。我们加入“用‘因为X→所以Y’的结构分析”的提示后,分析师的满意度从70%提升到了85%。

5. 避坑指南:我踩过的5个“大坑”

坑1:“角色定义不明确”——导致智能体输出的内容“不专业”或“太专业”

比如一开始把智能体的角色定义为“金融分析师”,结果输出的内容太专业,普通投资者看不懂。后来改成“面向普通投资者的金融分析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问题解决。

坑2:“约束不够具体”——导致智能体“越界”

比如一开始的约束是“不能推荐高风险标的”,但没有定义“高风险”的标准(比如“波动率>30%”),结果智能体推荐了波动率40%的股票。后来把约束改成“推荐的标的波动率不超过20%”,问题解决。

坑3:“反思提示太笼统”——导致智能体“不会纠错”

比如一开始的反思提示是“检查结果是否准确”,结果智能体不知道“该检查什么”。后来改成“检查数据是否最新、信息来源是否权威、逻辑是否闭环”,错误率下降了80%。

坑4:“工具调用提示不具体”——导致智能体“调用错误的工具”

比如一开始的工具调用提示是“调用Wind API获取数据”,但没有说明“参数设置”,结果智能体调用了“2023年的数据”。后来改成“调用Wind API,参数设置为‘时间范围:过去24小时’”,问题解决。

坑5:“过度依赖AI”——导致“人机协作”变成“AI独断”

比如有一次,策略师完全依赖智能体的量化策略建议,没有自己检查,结果因为智能体用了过期数据,导致策略亏损。后来我们加入“人类审核环节”(策略师必须确认智能体的建议后才能执行),避免了类似问题。

七、整合提升:从“知识”到“能力”——金融架构师的核心素养

到这里,我们已经讲完了Agentic AI在金融提示工程中的所有关键知识点。最后,我想总结金融架构师的核心素养——这是从“懂技术”到“能落地”的关键。

1. 懂金融:不是“懂术语”,而是“懂场景”

很多技术人员做金融AI时,会陷入“技术本位”的误区——比如“我能用Agentic AI做很多事情”,但忘了“金融场景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做“智能投顾”时,你需要懂“普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比如他们更关心“会不会亏钱”,而不是“年化收益率有多高”);做“量化交易”时,你需要懂“策略的回测逻辑”(比如“夏普比率”“最大回撤”对策略的重要性);做“合规审查”时,你需要懂“监管的红线”(比如“不能虚假宣传”“不能泄露内幕信息”)。

2. 懂AI:不是“懂模型”,而是“懂提示”

大模型的能力是“通用的”,但金融场景的需求是“特定的”。金融架构师的核心能力,是“用提示工程把通用的AI能力转化为特定的金融能力”

比如,GPT-4能做逻辑推理,但你需要用“因果链引导”的提示,让它学会“分析金融的因果关系”;GPT-4能调用工具,但你需要用“工具调用提示”,让它学会“正确调用金融数据API”。

3. 懂协作:不是“让AI取代人类”,而是“让AI辅助人类”

Agentic AI不是“金融人的对手”,而是“金融人的伙伴”。金融架构师的责任,是设计“人机协作的系统”——让AI做“繁琐、重复的工作”,让人类做“需要常识、判断的工作”。

比如,分析师用AI处理数据收集和初步分析,把时间放在“战略思考”上;策略师用AI优化策略参数,把时间放在“策略的逻辑验证”上;合规审查员用AI扫描违规内容,把时间放在“复杂案例的判断”上。

八、结语:Agentic AI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去年,我在一次金融科技峰会上做演讲,有人问我:“Agentic AI什么时候能普及?”我的回答是:“它已经普及了——只是你还没意识到。”

今天,很多券商的智能投研系统、银行的智能投顾系统、私募的量化交易系统,都已经用上了Agentic AI。而推动这一切的,不是“更强大的大模型”,而是“更懂场景的提示工程”。

作为金融AI架构师,我最深的体会是: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颠覆”,而是“赋能”——让金融人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时间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让投资者得到更专业、更透明、更合规的服务;让金融行业变得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

最后,我想送给所有金融科技从业者一句话:

“Agentic AI的核心,不是‘让AI更聪明’,而是‘让AI更懂你’——懂你的目标,懂你的约束,懂你的需求。而提示工程,就是‘让AI懂你’的语言。”

附录:学习资源与进阶路径

如果你想深入学习Agentic AI在金融中的应用,我推荐以下资源:

1. 书籍

  • 《Agent-Based Modeling in Finance》(金融中的智能体建模):讲智能体在金融中的基础理论;
  • 《Prompt Engineering for AI》(AI提示工程):讲提示工程的通用方法;
  • 《金融科技:技术驱动的金融革命》:讲金融场景的需求和痛点。

2. 论文

  • 《Agentic AI for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用于金融决策的智能体AI):最新的研究成果;
  • 《Chain of 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思维链提示引导大模型推理):提示工程的核心论文。

3. 工具

  • LangChain:用于构建Agentic系统的框架(支持工具调用、思维链);
  • Llama Index:用于连接大模型和私有数据(比如金融机构的内部数据库);
  • Wind API/彭博API:获取金融数据的核心工具。

4. 课程

  • Coursera《AI in Finance》(金融中的AI):讲AI在金融中的应用场景;
  • DeepLearning.AI《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开发者提示工程):讲提示工程的实操技巧;
  • 恒生电子《金融科技实战营》:讲金融场景的落地经验。

希望这些资源能帮助你开启Agentic AI在金融中的实践之旅。让我们一起,用技术让金融变得更美好!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