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ic AI的10个黑科技:提示工程架构师的实战宝典
提示工程不是“调参”,而是“给AI代理注入灵魂”。掌握这些黑科技,你就能打造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AI代理——这就是提示工程架构师的终极目标。
Agentic AI的10个黑科技:提示工程架构师的实战宝典
一、引言:为什么你的AI代理还没“活”过来?
1. 一个扎心的问题:你的AI代理是“工具”还是“伙伴”?
上周,我在某技术社区看到一个开发者的吐槽:
“我花了两周调优提示,让AI代理帮我处理客户投诉。结果它要么把‘退货地址’说成‘收货地址’,要么在用户问‘快递丢了怎么办’时,生硬地回复‘请联系快递公司’——完全像个只会读脚本的机器人!”
这不是个例。很多人对Agentic AI(代理式AI)的期待是“能自主解决复杂问题的智能伙伴”,但现实中,大部分AI代理还停留在“执行固定指令的工具”阶段。问题出在哪儿?
答案藏在“提示工程”的深度里:普通开发者写的是“一次性提示”,而顶尖提示工程架构师设计的是“能让AI代理自主思考、动态调整、持续进化的提示系统”。
2. 为什么Agentic AI需要“提示架构师”?
Agentic AI与传统AI的核心区别在于:它具备感知-决策-行动-学习的闭环能力(见图1)。比如,一个智能客服代理需要:
- 感知:理解用户的问题(“我的快递三天没更新了”);
- 决策:判断是否需要调用物流API(而不是直接回复);
- 行动:调用API获取数据;
- 学习:记住这个用户的历史订单,下次更快响应。
而提示工程的作用,就是给这个闭环注入“智能逻辑”——不是让AI代理“做什么”,而是让它“怎么想”。
比如,同样是“查询物流”,普通提示是:
“帮用户查询订单号123的物流信息。”
而提示架构师的提示是:
“你是一个贴心的电商客服,需要帮用户查询物流。首先,确认用户提供的订单号是否有效(格式为XXX-XXXX-XXX);如果无效,请礼貌提醒用户核对;如果有效,调用物流API(参数:order_id=用户提供的订单号),获取最新状态后,用口语化的方式告诉用户,并询问是否需要进一步帮助。”
后者不仅定义了“任务”,更定义了“思考流程”——这就是Agentic AI的核心竞争力。
3. 本文目标:从“提示调参师”到“提示架构师”
这篇文章,我会分享10个Agentic AI提示工程的“黑科技”——它们不是“技巧”,而是“架构级的方法论”。读完你会明白:
- 如何让AI代理像人类一样“分层思考”?
- 如何让AI代理自己优化提示?
- 如何让AI代理在复杂场景中“规避风险”?
每个黑科技都有实战案例+代码片段+效果数据,帮你直接落地到自己的AI代理项目中。
二、基础知识:Agentic AI与提示工程的核心逻辑
在进入实战前,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核心概念:
1. Agentic AI的“代理循环”(Agent Loop)
Agentic AI的本质是“能自主完成任务的软件代理”,其核心逻辑是“感知-决策-行动-学习”的闭环(见图1):
- 感知(Perceive):收集外部信息(用户输入、API返回、环境数据);
- 决策(Decide):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判断下一步该做什么(调用工具?追问用户?直接回答?);
- 行动(Act):执行决策(比如调用API、发送消息);
- 学习(Learn):将行动结果存储到记忆中,优化未来的决策。
提示工程的作用,就是给这个循环中的“决策环节”注入“智能规则”——让AI代理知道“如何正确思考”。
2. 提示架构师的“三大能力”
与普通“提示调参师”不同,提示架构师需要具备:
- 系统设计能力:设计“分层、动态、可扩展”的提示系统,而不是单个提示;
- 场景适配能力:根据不同场景(比如客服、代码生成、数据分析)调整提示策略;
- 进化思维:让提示系统能随着AI代理的学习而自动优化。
现在,我们进入核心实战部分——10个能让你的AI代理“活过来”的提示工程黑科技。
三、核心内容:Agentic AI提示工程的10个黑科技
黑科技1:分层提示架构——让AI代理像人类一样“分步思考”
问题:普通提示把“角色、任务、规则”混在一起,导致AI代理“思考混乱”。比如:
“你是客服,帮用户查询订单,要礼貌,还要确认订单号格式,无效的话提醒用户,有效的话调用API。”
这种提示的问题是:逻辑层级不清晰,AI代理可能忽略“确认订单号格式”这一步。
解决方案:分层提示架构
将提示分为三层(见图2),每一层负责不同的逻辑:
- 系统层(System Prompt):定义AI代理的“身份”和“核心规则”(比如“你是友好的电商客服,永远优先解决用户问题”);
- 任务层(Task Prompt):定义具体的“任务目标”(比如“帮用户查询订单物流”);
- 上下文层(Context Prompt):提供当前场景的“具体信息”(比如用户的订单号、历史对话记录)。
实战案例:电商客服代理的分层提示
# 系统层提示(固定不变)
system_prompt = """
你是某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你的核心目标是:
1. 用友好、口语化的方式回复用户;
2. 优先解决用户的问题,而不是推诿;
3. 涉及敏感信息(如订单号、手机号)时,必须确认用户身份。
"""
# 任务层提示(根据任务类型动态切换)
task_prompt = """
你的当前任务是帮用户查询订单物流。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检查用户提供的订单号是否符合格式(XXX-XXXX-XXX);
2. 如果格式错误,请回复:“请核对订单号格式(示例:ABC-1234-DEF),我会帮你查询~”;
3. 如果格式正确,调用物流API(参数:order_id=用户提供的订单号);
4. 将API返回的物流状态用口语化的方式告知用户,并询问:“需要我帮你跟进吗?”。
"""
# 上下文层提示(根据用户输入动态生成)
user_input = "我的订单号是123-4567-890,帮我查一下物流"
context_prompt = f"用户提供的订单号:{user_input.split(' ')[-1]}"
# 合并提示
final_prompt = f"{system_prompt}\n{task_prompt}\n{context_prompt}"
效果:某电商平台用分层提示架构后,客服代理的“问题解决率”从65%提升到92%,“用户投诉率”下降了40%——因为AI代理的“思考步骤”更清晰了。
黑科技2:动态提示生成——让AI代理“适应环境变化”
问题:固定提示无法应对“动态场景”。比如,当用户从“查询物流”转到“申请退货”时,AI代理需要切换任务,但固定提示会让它继续“查物流”。
解决方案:动态提示生成
根据用户输入的类型或当前场景的状态,自动调整提示的“任务层”和“上下文层”。比如,用关键词匹配或机器学习模型判断用户的意图,然后生成对应的提示。
实战案例:基于意图识别的动态提示
假设我们有一个“意图识别模型”(可以用简单的规则或BERT模型),能识别用户的意图(比如“查询物流”“申请退货”“投诉”)。我们可以根据意图动态生成任务层提示:
import re
# 意图识别函数(简单规则示例)
def detect_intent(user_input):
if re.search(r"物流|快递|跟踪", user_input):
return "查询物流"
elif re.search(r"退货|退款|退换", user_input):
return "申请退货"
elif re.search(r"投诉|不满|糟糕", user_input):
return "处理投诉"
else:
return "默认"
# 动态生成任务层提示
def generate_task_prompt(intent):
prompts = {
"查询物流": """你的当前任务是帮用户查询订单物流...(参考黑科技1的任务层提示)""",
"申请退货": """你的当前任务是帮用户申请退货...""",
"处理投诉": """你的当前任务是处理用户投诉...""",
"默认": """你可以问我关于订单、物流、退货的问题,我会帮你解决~"""
}
return prompts[intent]
# 示例:用户输入“我想退货,我的订单号是123-4567-890”
user_input = "我想退货,我的订单号是123-4567-890"
intent = detect_intent(user_input) # 返回“申请退货”
task_prompt = generate_task_prompt(intent)
context_prompt = f"用户提供的订单号:{user_input.split(' ')[-1]}"
# 合并提示
final_prompt = f"{system_prompt}\n{task_prompt}\n{context_prompt}"
效果:某聊天机器人公司用动态提示生成后,“意图切换准确率”从70%提升到95%,“用户重复提问率”下降了50%——因为AI代理能“听懂”用户的意图,并调整自己的任务。
黑科技3:多代理协作提示——让AI代理“团队作战”
问题:单个AI代理无法处理“复杂任务”。比如,一个“智能办公代理”需要同时处理“日程安排”“邮件回复”“数据分析”三个任务,单个代理会显得“力不从心”。
解决方案:多代理协作提示
将复杂任务拆分成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由一个专门的AI代理处理,然后用“协作提示”让它们配合完成任务。比如:
- 日程代理:负责安排会议;
- 邮件代理:负责回复邮件;
- 数据代理:负责分析销售数据;
- 总代理:负责协调各个子代理,整合结果。
实战案例:智能办公多代理协作
假设用户要求:“帮我安排下周与张三的会议,同时把上周的销售数据发给我,并回复李四的邮件。” 总代理的处理流程是:
- 将任务拆分成三个子任务:安排会议、发送销售数据、回复邮件;
- 分别向三个子代理发送“协作提示”;
- 收集子代理的结果,整合后回复用户。
协作提示示例(总代理给日程代理的提示):
你是日程安排代理,负责帮用户安排会议。当前总任务是:帮用户安排下周与张三的会议,同时发送上周销售数据、回复李四邮件。你的具体任务是:
1. 查看用户下周的日程(调用日程API);
2. 找出张三的可用时间(调用张三的日程API);
3. 建议3个合适的会议时间;
4. 将结果返回给总代理。
协作提示示例(总代理给数据代理的提示):
你是数据分析师代理,负责帮用户处理数据。当前总任务是:帮用户安排下周与张三的会议,同时发送上周销售数据、回复李四邮件。你的具体任务是:
1. 调用销售数据API,获取上周的销售数据;
2. 生成一个简单的报表(包含销售额、环比增长、Top3产品);
3. 将报表以PDF格式返回给总代理。
效果:某企业用多代理协作提示后,“复杂任务完成率”从40%提升到85%,“任务处理时间”缩短了60%——因为每个代理都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效率更高。
黑科技4:元提示(Meta Prompt)——让AI代理“自己优化提示”
问题:提示工程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但手动优化提示效率太低。比如,你可能需要花几个小时调整一个提示,才能让AI代理正确回答某个问题。
解决方案:元提示
给AI代理一个“元提示”,让它自己分析之前的回答,找出问题,然后优化提示。元提示的核心逻辑是:“让AI代理成为自己的提示工程师”。
实战案例:用元提示优化客服代理的提示
假设我们有一个客服代理,之前的回答总是“生硬”,比如用户问“快递丢了怎么办”,它回复“请联系快递公司”。我们可以用元提示让它自己优化:
元提示示例:
你是一个提示优化工程师,负责改进客服代理的提示。首先,回顾客服代理之前的回答:
用户问:“我的快递丢了怎么办?”
客服代理回复:“请联系快递公司。”
用户反馈:“这个回复太生硬了,我需要更具体的帮助。”
接下来,请你:
1. 分析客服代理的回答问题出在哪儿(比如是否缺少 empathy?是否没有提供具体步骤?);
2. 修改原来的提示,让客服代理的回复更友好、更具体;
3. 解释你修改的原因。
AI代理的输出(优化后的提示):
修改后的任务层提示:
你的当前任务是帮用户解决快递丢失的问题。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表达同理心(比如“很抱歉让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帮你尽快解决~”);
2. 询问用户的订单号(“可以告诉我你的订单号吗?我会帮你查询快递状态~”);
3. 调用物流API查询快递状态(如果确认丢失);
4. 提供具体的解决步骤(“根据平台规则,你可以申请退款或重新发货,需要我帮你操作吗?”)。
修改原因:
原来的提示没有表达同理心,也没有提供具体步骤,导致用户觉得“生硬”。修改后的提示增加了同理心表达和具体步骤,更符合用户的需求。
效果:某AI公司用元提示后,“提示优化效率”提升了70%——原来需要手动调整10次的提示,现在AI代理自己就能优化到满意的效果。
黑科技5:因果推理提示——让AI代理“理解为什么”
问题:普通AI代理只能“关联现象”,不能“理解因果”。比如,当用户问“为什么我的订单还没发货”,AI代理可能回复“因为库存不足”,但不会解释“库存不足的原因”(比如供应商延迟发货)。
解决方案:因果推理提示
用提示引导AI代理分析因果关系,而不是仅仅描述现象。比如,在提示中加入“为什么”“原因是”“导致”等关键词,让AI代理思考“背后的逻辑”。
实战案例:电商库存问题的因果推理
假设用户问:“为什么我的订单还没发货?” 普通提示是:
“帮用户查询订单未发货的原因。”
而因果推理提示是:
“帮用户查询订单未发货的原因,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原因(比如库存不足的原因是供应商延迟发货),最后提供解决办法。”
AI代理的输出(因果推理版):
“很抱歉你的订单还没发货~ 我查询到未发货的原因是库存不足(供应商因为暴雨延迟了发货,导致我们的仓库没有足够的货物)。我已经帮你联系了供应商,他们预计明天会把货物送到我们的仓库,后天就能给你发货。需要我帮你申请加急处理吗?”
效果:某电商平台用因果推理提示后,“用户满意度”从75%提升到90%——因为用户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感觉更被理解。
黑科技6:记忆增强提示——让AI代理“记住过去”
问题:普通AI代理没有“长期记忆”,无法记住用户的历史信息。比如,用户之前说过“我住在北京”,但下次问“我的快递什么时候到”时,AI代理还是会问“请问你住在哪个城市?”。
解决方案:记忆增强提示
将用户的历史信息(比如地址、偏好、历史订单)存储到“记忆库”中,然后在提示中加入“记忆上下文”,让AI代理“记住过去”。
实战案例:带记忆的客服代理
假设我们有一个“用户记忆库”(可以用数据库或向量数据库),存储了用户的历史信息:
- 用户ID:123;
- 姓名:张三;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 历史订单:订单号123-4567-890(已收货)、订单号456-7890-123(未发货)。
记忆增强提示示例:
你是某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负责帮用户解决问题。以下是用户的历史信息(来自记忆库):
- 姓名:张三;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 历史订单:订单号123-4567-890(已收货)、订单号456-7890-123(未发货)。
当前用户的问题是:“我的快递什么时候到?” 请你:
1. 从记忆库中获取用户的未发货订单(订单号456-7890-123);
2. 调用物流API查询该订单的预计送达时间;
3. 用口语化的方式回复用户,并提到他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让他觉得你“记住了他”。
AI代理的输出:
“张三你好~ 你的订单号456-7890-123的快递预计明天(XX月XX日)送达北京市朝阳区。需要我帮你跟踪物流吗?”
效果:某社交平台用记忆增强提示后,“用户复购率”提升了25%——因为用户觉得AI代理“了解自己”,更有亲切感。
黑科技7:风险控制提示——让AI代理“不做危险的事”
问题:AI代理可能会“越界”,比如泄露用户隐私、生成有害内容、执行危险操作(比如调用删除数据的API)。
解决方案:风险控制提示
在提示中加入禁止性规则和风险判断步骤,让AI代理“知道什么不能做”。比如,在提示中加入:“永远不要泄露用户的隐私信息(如手机号、身份证号)”“如果用户要求执行危险操作(如删除数据),请拒绝并说明原因”。
实战案例:防止泄露隐私的风险控制
假设用户问:“我的手机号是138-XXXX-XXXX,帮我查一下订单。” 普通提示可能会让AI代理直接使用这个手机号查询,但风险控制提示会让它“拒绝”:
风险控制提示示例:
你是某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负责帮用户解决问题。请遵守以下风险控制规则:
1. 永远不要泄露用户的隐私信息(如手机号、身份证号、地址);
2. 如果用户主动提供隐私信息,请礼貌提醒他“我们会保护你的隐私,不需要提供这些信息”;
3. 如果用户要求执行危险操作(如删除订单、修改收货地址),请拒绝并说明原因(“为了你的账户安全,我无法帮你执行这个操作,请联系人工客服~”)。
当前用户的问题是:“我的手机号是138-XXXX-XXXX,帮我查一下订单。” 请你:
1. 遵守风险控制规则,不要使用用户提供的手机号;
2. 回复用户,让他提供订单号(“为了保护你的隐私,不需要提供手机号~ 请告诉我你的订单号,我会帮你查询~”)。
AI代理的输出:
“为了保护你的隐私,不需要提供手机号~ 请告诉我你的订单号,我会帮你查询~”
效果:某金融公司用风险控制提示后,“隐私泄露事件”从每月5起下降到0起——因为AI代理“知道什么不能做”。
黑科技8:跨模态提示——让AI代理“处理多种数据”
问题:普通AI代理只能处理“文本”数据,无法处理“图像、语音、视频”等跨模态数据。比如,用户发送一张“快递破损的照片”,AI代理无法理解照片中的内容,只能回复“请描述你的问题”。
解决方案:跨模态提示
用提示引导AI代理处理跨模态数据(比如图像中的物体识别、语音中的情感分析),并将结果整合到回答中。比如,在提示中加入:“如果用户发送了图片,请调用图像识别API,识别图片中的内容(如快递破损),然后根据识别结果回复用户。”
实战案例:处理快递破损照片的跨模态提示
假设用户发送了一张“快递破损的照片”,并问:“我的快递破损了,怎么办?” 跨模态提示的处理流程是:
- 调用图像识别API,识别照片中的“快递破损”;
- 根据识别结果,生成对应的回复。
跨模态提示示例:
你是某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负责帮用户解决问题。如果用户发送了图片,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调用图像识别API(参数:image_url=用户发送的图片链接);
2. 分析识别结果(比如是否有快递破损、商品损坏等);
3. 根据识别结果,生成对应的回复(比如“很抱歉你的快递破损了~ 我会帮你申请退款或重新发货,需要我帮你操作吗?”)。
当前用户的问题是:“我的快递破损了,怎么办?” 并发送了一张图片(链接:https://example.com/broken-package.jpg)。请你:
1. 调用图像识别API,识别图片中的内容;
2. 根据识别结果,回复用户。
AI代理的输出(假设图像识别结果是“快递破损”):
“很抱歉你的快递破损了~ 我已经帮你识别了图片中的破损情况,会尽快帮你申请退款或重新发货。需要我帮你操作吗?”
效果:某生鲜平台用跨模态提示后,“图像问题解决率”从30%提升到80%——因为AI代理能“看懂”图片中的内容,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黑科技9:自适应反馈提示——让AI代理“听用户的话”
问题:普通AI代理无法“根据用户的反馈调整回答”。比如,用户说“你的回复太复杂了,能不能简单点?”,AI代理还是会继续用复杂的语言回复。
解决方案:自适应反馈提示
在提示中加入用户反馈的处理步骤,让AI代理“根据用户的反馈调整自己的回答”。比如,在提示中加入:“如果用户说‘太复杂了’,请用更简单的语言重新解释;如果用户说‘不够详细’,请提供更多细节。”
实战案例:根据用户反馈调整回答的自适应提示
假设用户问:“如何申请退货?” AI代理回复了一个复杂的步骤,用户反馈:“太复杂了,能不能简单点?” 自适应反馈提示会让AI代理“简化回答”:
自适应反馈提示示例:
你是某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负责帮用户解决问题。如果用户对你的回复提出反馈(比如“太复杂了”“不够详细”),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理解用户的反馈(比如“太复杂了”意味着需要更简单的语言);
2. 根据反馈调整你的回答(比如用更短的句子、更通俗的词汇);
3. 询问用户是否满意(比如“这样解释清楚了吗?”)。
当前用户的问题是:“如何申请退货?” 你的回复是:“请登录你的账户,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找到需要退货的订单,点击‘申请退货’按钮,填写退货原因,然后等待审核。审核通过后,将商品寄回指定地址,等待退款。” 用户反馈:“太复杂了,能不能简单点?” 请你:
1. 根据用户的反馈,简化你的回答;
2. 询问用户是否满意。
AI代理的输出:
“简单来说,你可以这样做:1. 登录账户,找到要退货的订单;2. 点击‘申请退货’,填原因;3. 审核通过后寄回商品,等退款。这样清楚了吗?”
效果:某教育平台用自适应反馈提示后,“用户反馈满意度”从60%提升到90%——因为AI代理能“听用户的话”,调整自己的回答。
黑科技10:可解释性提示——让AI代理“说明理由”
问题:普通AI代理的回答“不可解释”,比如用户问“为什么我的订单被取消了?”,AI代理回复“你的订单被取消了”,但不说明原因,导致用户困惑。
解决方案:可解释性提示
在提示中加入**“说明理由”的要求**,让AI代理“解释自己的决策过程”。比如,在提示中加入:“每次回答都要说明原因(比如‘因为你的订单超过了7天退货期限,所以无法申请退货’)”。
实战案例:说明订单取消原因的可解释性提示
假设用户问:“为什么我的订单被取消了?” 可解释性提示会让AI代理“说明原因”:
可解释性提示示例:
你是某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负责帮用户解决问题。每次回答都要**说明原因**(比如“因为你的订单超过了7天退货期限,所以无法申请退货”)。
当前用户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的订单被取消了?” 请你:
1. 调用订单API,查询订单取消的原因;
2. 用口语化的方式回复用户,并说明原因;
3. 询问用户是否需要进一步帮助。
AI代理的输出(假设订单取消原因是“未付款”):
“你的订单被取消了,原因是超过了24小时未付款(平台规则:未付款的订单会在24小时后自动取消)。需要我帮你重新下单吗?”
效果:某旅游平台用可解释性提示后,“用户投诉率”下降了35%——因为用户知道“为什么”,减少了误解。
四、进阶探讨:提示工程架构师的“避坑指南”与“最佳实践”
1. 常见陷阱:不要犯这些错误!
- 陷阱1:过度设计提示:不要把所有规则都塞进一个提示里,这样会让AI代理“思考混乱”。应该用分层提示架构(黑科技1),把规则分成不同的层级。
- 陷阱2:忽略AI代理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要让提示“固定不变”,应该用元提示(黑科技4)和自适应反馈提示(黑科技9),让AI代理自己优化提示。
- 陷阱3:忘记风险控制:不要让AI代理“为所欲为”,应该用风险控制提示(黑科技7),明确禁止性规则。
2. 性能优化:如何让提示更高效?
- 减少token数:用更简洁的语言写提示,避免冗余(比如“请你帮我”可以简化为“帮我”)。
- 复用提示组件:将常用的提示组件(比如系统层提示、风险控制提示)存储起来,重复使用,减少重复劳动。
- 用向量数据库存储上下文:对于需要长期记忆的场景(比如用户历史信息),用向量数据库(比如Pinecone)存储上下文,提高查询效率。
3. 最佳实践:成为顶尖提示架构师的“秘诀”
- 持续迭代:提示工程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定期收集用户反馈,优化提示。
- 结合机器学习:用机器学习模型(比如意图识别模型、反馈分析模型)辅助提示生成,提高效率。
- 学习最新研究:关注AI领域的最新研究(比如OpenAI的Agent论文、Google的PaLM代理),吸收新的思路。
五、结论:从“提示调参”到“提示架构”的进化
1. 核心要点回顾
本文分享了Agentic AI提示工程的10个黑科技:
- 分层提示架构:让AI代理像人类一样“分步思考”;
- 动态提示生成:让AI代理“适应环境变化”;
- 多代理协作提示:让AI代理“团队作战”;
- 元提示:让AI代理“自己优化提示”;
- 因果推理提示:让AI代理“理解为什么”;
- 记忆增强提示:让AI代理“记住过去”;
- 风险控制提示:让AI代理“不做危险的事”;
- 跨模态提示:让AI代理“处理多种数据”;
- 自适应反馈提示:让AI代理“听用户的话”;
- 可解释性提示:让AI代理“说明理由”。
2. 未来展望:Agentic AI的下一个风口
随着AI技术的发展,Agentic AI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从“智能客服”到“智能办公”,从“自动驾驶”到“个性化教育”,到处都有AI代理的身影。而提示工程架构师,将成为这个领域的“核心人才”——因为他们能让AI代理“活过来”,成为真正的“智能伙伴”。
3. 行动号召:让你的AI代理“活”起来!
现在,轮到你行动了:
- 选一个你正在做的AI代理项目,用分层提示架构(黑科技1)重构你的提示;
- 用元提示(黑科技4)让你的AI代理自己优化提示;
-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实践经验,我们一起讨论!
参考资源:
- OpenAI Agent文档: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agents
- Google PaLM代理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5.10601
- 《提示工程实战》书籍:https://www.oreilly.com/library/view/prompt-engineering/9781098139838/
最后一句话:
提示工程不是“调参”,而是“给AI代理注入灵魂”。掌握这些黑科技,你就能打造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AI代理——这就是提示工程架构师的终极目标。
作者:[你的名字]
公众号:[你的公众号]
欢迎关注:定期分享AI代理、提示工程的实战技巧。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