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300万元!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
获奖人研究涵盖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钟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海底隧道建养灾变防控、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聚焦原始创新与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科学技术“无人区”。2025年科学探索奖共有1238人申报,比2024年增加226人,高于历年平均人数(1165人),
8 月 25 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在京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原创、年轻、女性”成为名单亮点。获奖科学家将在未来5年获得可自由支配使用的300万元奖金。
鼓励原创:获奖人研究涵盖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钟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海底隧道建养灾变防控、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聚焦原始创新与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科学技术“无人区”。
鼓励年轻: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成为中坚力量,获奖人达13人,占比达到26%,数量与比例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有6位获奖人为“90后”,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3人为年轻科学家。科研新生代正从“生力军”迈向“主力军”。
鼓励女性: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获奖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占比18%,其中还包括3位年轻科学家。科研“她力量”持续登场。
据了解,2025年“科学探索奖”的50位获奖人平均年龄为41岁,最年轻获奖人为32岁(申报时)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准聘副教授吴嘉敏。其中,35岁及以下获奖人数10人,占比20%;女性获奖人9位,占比18%;医师科学家2位,占比4%。
获奖人机构分布方面,中国科学院(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人)共计14人入选,北京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紧随其后。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各有2人、1人入选。
2025年科学探索奖共有1238人申报,比2024年增加226人,高于历年平均人数(1165人),其中605位科学家系首次申报,占比48.9%,与历年持平。今年的申报人增量主要源于“新星名额”机制:首次申报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共215人,占增量的95%。
此外,今年共有212位女性科学家申报,占比17.1%,为历届最高;共有77位港澳科学家申报,占比6.2%,申报人数和占比均为历年最高。
获奖人及其所在机构名单如下:
以往获奖名单如下:
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
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
2021&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
2023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2025年“科学探索奖”仍设置10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今年,“科学探索奖”仍将遴选出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且可自由支配。
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支持,从2024年起,女性科研人员申报“科学探索奖”的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到48周岁(1975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男性则保持45周岁不变(1978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另一个新变化是,2024年“科学探索奖”进一步明确,在前沿交叉领域重点考察候选人研究工作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高文、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至2024年,奖项共资助了297位杰出青年科学家。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