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Function Calling、MCP、Agent联系与区别
【AI时代的"打工人"分工图谱】大模型像知识渊博的学霸,但需要三个"帮手"才能真正做事:Function Calling(执行专员)负责单步调用API;MCP(工具管理员)统一管理工具接口标准;Agent(项目经理)具备自主规划决策能力。三者形成层级关系:Agent依赖Function Calling执行具体操作,Function Calling的工具通过M
🤖 Function Calling、MCP、Agent:AI时代的“打工人”分工图谱
发布于:2025年10月9日
关键词:Function Calling、MCP、Agent、大模型、AI应用、RAG
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 AI 能查天气、订机票、写周报?
它真的“会”这些事吗?还是背后有人“替它干活”?
其实,大模型本身就像一个超级学霸——知识渊博、文采飞扬,但不会动手做事。
要想让它“落地干活”,就得靠三个“帮手”:
👉 Function Calling
👉 MCP
👉 Agent
这三个词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本质上都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
如何让大模型“连接世界”,而不仅仅是“嘴炮”?
但它们的“工作方式”和“职位高低”完全不同。
今天我们就用公司打工人的比喻 + 真实例子,一口气讲清楚它们的共性与区别。
一、先看共性:它们都是“桥梁”
概念 | 本质 | 共同目标 |
---|---|---|
Function Calling | 让模型调用外部函数 | 把大模型的“想法”变成“行动” |
MCP | 统一管理外部工具 | 让模型能安全、规范地使用工具 |
Agent | 让模型自主决策 + 执行 | 实现“AI自动完成任务” |
✅ 一句话总结共性:
它们都是连接大模型与外部世界的“中间人”,让 AI 从“聊天”走向“做事”。
二、用一个例子贯穿全文:帮你订一张明天的机票
假设你说:
“帮我订一张明天北京飞上海的机票,越便宜越好。”
我们来看看这三者分别怎么工作。
三、角色1:Function Calling —— “执行专员”
🧑💼 职位:一线执行员工
🎯 特点:听指令,做动作
Function Calling 就像一个听话的执行专员。
你给它一个明确指令,它就去调用某个函数(API)完成任务。
🔄 工作流程:
- 你输入:“订机票”
- 模型理解意图 → 生成一个函数调用请求
- 系统调用
search_flight(origin="北京", dest="上海", date="2025-10-10")
- 返回结果 → 模型再组织语言回复你
📝 代码示意(伪代码):
{
"function": "search_flight",
"arguments": {
"origin": "北京",
"dest": "上海",
"date": "2025-10-10"
}
}
✅ 优点:
- 简单直接,适合固定任务
- 开发成本低
❌ 缺点:
- 只能“单步执行”
- 不能自主决策(比如比价、选航班)
🌰 类比:
你让助理查一下航班,他查完就回来了,不会自己决定买哪张。
四、角色2: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工具管理员”
🧑💼 职位:IT部门工具管理员
🎯 特点:统一管理,安全可控
你可能会问:
“模型怎么知道有哪些函数可用?参数怎么写?权限怎么管?”
这就轮到 MCP 上场了。
MCP 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工具接入规范,就像公司 IT 部门制定的“软件使用手册”。
🧩 MCP 的核心作用:
- 注册工具:把
search_flight
、book_ticket
等函数注册到系统 - 定义接口:说明每个函数需要什么参数、返回什么
- 权限控制:谁可以调用?调用频率?
- 统一接入:让不同模型(GPT、通义、GLM)都能用同一套工具
🌰 例子:
MCP 定义了一个标准格式:
name: search_flight
description: 查询航班信息
parameters:
origin: string
dest: string
date: string
returns:
list of flights with price, time, airline
这样,任何支持 MCP 的模型都能“看懂”这个工具,无需重新开发。
✅ 优点:
- 工具标准化,避免重复开发
- 安全可控,防止乱调 API
- 支持多模型、多系统互通
🌰 类比:
IT 部门统一管理所有软件账号,员工按规范申请使用,而不是自己随便下载。
五、角色3:Agent —— “项目经理”
🧑💼 职位:能独立干活的项目经理
🎯 特点:能思考、能规划、能执行、能反思
如果 Function Calling 是“执行专员”,MCP 是“工具管理员”,那 Agent 就是“项目经理”——他不仅能下命令,还能自己做决策。
🔄 Agent 的工作流程(以订机票为例):
- 理解目标:“订一张便宜的北京→上海机票”
- 规划步骤:
- Step 1: 查航班
- Step 2: 比较价格和时间
- Step 3: 选择最优航班
- Step 4: 调用订票函数
- Step 5: 确认订单
- 调用工具:通过 Function Calling(可能基于 MCP 注册的工具)
- 执行 + 反馈:如果订票失败,自动重试或换航班
🌟 关键能力:
- 规划(Planning):拆解任务
- 记忆(Memory):记住已查过的航班
- 工具使用(Tool Use):调用 search_flight、book_ticket
- 反思(Reflection):失败后调整策略
✅ 优点:
- 能完成复杂、多步任务
- 更接近“自主 AI”
❌ 缺点:
- 开发复杂
- 可能出错(比如订错时间)
🌰 类比:
项目经理接到任务后,自己安排调研、比价、下单,全程跟进,直到完成。
六、三者关系:谁依赖谁?
我们可以用一个组织架构图来总结:
Agent(项目经理)
↓
调用 → Function Calling(执行专员)
↓
依赖 → MCP(工具管理员)
↓
外部 API(如航班系统)
- Agent 可以使用 Function Calling 来执行动作
- Function Calling 的工具可能通过 MCP 注册和管理
- MCP 为整个系统提供工具标准化支持
✅ 一句话总结关系:
MCP 是“制度”,Function Calling 是“操作”,Agent 是“大脑”。
七、对比表格:一目了然
特性 | Function Calling | MCP | Agent |
---|---|---|---|
角色 | 执行者 | 管理者 | 决策者 |
是否主动 | ❌ 被动调用 | ❌ 静态规范 | ✅ 主动规划 |
是否能多步 | ❌ 单步 | ❌ 不执行 | ✅ 多步 |
是否需要模型参与 | ✅ 是 | ❌ 否(系统层) | ✅ 是 |
典型场景 | 查天气、翻译 | 工具平台、企业系统 | 自动客服、AI助手 |
类比 | 执行专员 | IT管理员 | 项目经理 |
八、实际应用场景
场景 | 用谁? | 说明 |
---|---|---|
用户问:“今天天气?” | ✅ Function Calling | 直接调用 get_weather() |
公司有100个API要接入 | ✅ MCP | 统一注册、权限管理 |
“帮我写周报,数据从数据库取” | ✅ Agent | 查数据 → 写报告 → 发邮件 |
智能音箱控制家电 | ✅ Function Calling + MCP | 语音指令 → 调用家电API |
九、结语:从“聊天”到“做事”的进化
- 没有 Function Calling:AI 只能“说”,不能“做”
- 没有 MCP:工具杂乱,难以管理
- 没有 Agent:AI 只能“响应”,不能“主动”
未来,这三者将越来越紧密地结合:
MCP 提供工具标准,Function Calling 实现调用,Agent 实现自主智能
它们共同推动 AI 从“聊天机器人”走向“数字员工”。
📚 延伸阅读
- OpenAI Function Calling 文档
- MCP 官方 GitHub(示例)
- LangChain Agents 教程
- 《AI Agents:The Next Frontier of AI》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