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Agent 框架更像是用低代码拖拽的「机器人编排器」,   

 Python-use 则是直接用 Python 把 Agent 逻辑实现出来,让代码就是 Agent。”  

当大多数 Agent 框架还在把 “工具” 当作黑盒 API 时,知道创宇 AI 业务部总经理王利伟和其团队在思考另一种方式 —— 如果代码就是工具,而 LLM 恰好擅长写代码,为什么不干脆让 AI 自己用 Python 把任务跑出来?

在这篇访谈中,王利伟系统阐述了 “Python-use 范式”—— 一种把 Agent 逻辑直接写成可执行 Python 的极简思路。它抛弃繁复的 Schema 注册、Workflow 编排和多 Agent 协商,实现细粒度代码控制,逻辑可控、可调试、最少 Token 浪费。

本周六,王利伟将出席【Al Agent:从工具助手到自主行动】OSC 源创会・杭州站活动,并发表《基于 Python-use 范式的开源 Agent》主题演讲,介绍如何撮合 LLM ➕Python 生态形成强大的智能体,通过独创的 Python-use 范式,让 AI 不光会调用工具,也会自己造工具。

即刻报名:https://www.oschina.net/event/8597955

问:您提出 “Python-use 范式” 与传统 Agent 开发框架的核心差异是什么?它如何解决现有 Agent 工具调用能力的局限性?

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是 “工具”,众所周知 “工具” 调用是 Agent 的基本能力之一。工具到底是什么呢?是各种应用程序,接口对吧。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代码,代码组成了 MCP 工具、API 工具以及各类应用程序。Python use 范式是回归第一性原理,把 code 当成工具,code 是所有工具的最基本构成,code 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工具,而 LLM 对 code 的理解和编写能力都足够强,相比依赖于现成的工具,Python use 是从代码出发,具有灵活性、扩展性。当然,在这过程 Python use 也是支持现有工具的调用的,比如 MCP、browser use 等等。而对于一些碎片化的场景,没有标准工具、现成工具可以用的场景,Python use 可以依赖于 Python 编码自行找到更具创造性的方案。

一句话总结:

传统 Agent 框架更像是用低代码拖拽的「机器人编排器」;

Python-use 则是直接用 Python 把 Agent 逻辑实现出来,让代码就是 Agent

维度

传统 Agent 开发框架

Python-use 范式

任务驱动逻辑

通过「规划 → 调度 → 工具调用 →反馈」的多层 Agent、子 - Agent、workflow 实现任务拆解和执行。往往是图状、嵌套、多 Agent。

直接写出「任务目标 → 代码逻辑 → 执行」的 Python 脚本来解决任务,代码即规划 + 工具调用 + 执行的统一体。

工具调用

工具通常封装为 function calling / Tool 类、API schema,由 Agent 通过有限的模板化调用(受限于预定义接口和框架支持的函数集合)。

直接调用 Python 生态中任意库、API、命令行、HTTP、数据库等,甚至动态生成和运行代码,无需提前注册工具。

灵活性

强调框架内一致性和安全性,但牺牲了灵活性。增加一个新工具需要写 schema、注册、重训练或适配。

由于直接写 Python 代码,可以随时引入任何新工具、任意组合库、甚至嵌入 shell/JS 等。灵活性最大。

执行粒度

依赖大量 LLM 推理 + 中间规划,执行粒度粗,容易浪费 token、出错。

细粒度代码控制,逻辑可控、可调试、最少 token 浪费。

至于如何解决现有 Agent 工具调用能力的局限性大体分析如下:

现有 Agent 框架在工具调用上主要有两个局限:

1、工具注册繁琐且封闭:需要开发者把工具写成符合接口的形式并注册进 Agent 系统。灵活性低、扩展慢。

2、推理成本高 + 错误多:每次工具调用都可能需要 LLM 去推理哪个工具 + 如何填参数,容易出错,且慢。

Python-use 通过:

代码即接口:不需要任何预定义 schema、function calling 注册。Python 里能 import /pip install 的库、调用的 API,都是工具。

动态生成工具:Python 里可以即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