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行业认证·权威头衔】
✔ 华为云天团核心成员:特约编辑/云享专家/开发者专家/产品云测专家
✔ 开发者社区全满贯:CSDN博客&商业化双料专家/阿里云签约作者/腾讯云内容共创官/掘金&亚马逊&51CTO顶级博主
✔ 技术生态共建先锋:横跨鸿蒙、云计算、AI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道者

🏆【荣誉殿堂】
🎖 连续三年蝉联"华为云十佳博主"(2022-2024)
🎖 双冠加冕CSDN"年度博客之星TOP2"(2022&2023)
🎖 十余个技术社区年度杰出贡献奖得主

📚【知识宝库】
覆盖全栈技术矩阵:
◾ 编程语言:.NET/Java/Python/Go/Node…
◾ 移动生态:HarmonyOS/iOS/Android/小程序
◾ 前沿领域: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AI/元宇宙
◾ 游戏开发:Unity3D引擎深度解析


🚀前言

除了有形的物理机器人,我们每天都被无形的虚拟机器人包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从Bot到智能体

从风靡全球的ChatGPT,通常被称为“聊天机器人”,其本质是一种应用软件。在人工智能时代,大量应用软件逐渐具备智能,这类软件被统称为Bot(机器人)。随着大模型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兴起,这些软件具备了更强大的智能水平,进而演进为智能体(Agent)。Bot的广泛使用,代表了AI背景下应用软件的首次智能化升级;而智能体的崛起,则是大模型时代的再次进化。

Bot 是 Robot 的简称,通常指无形的虚拟机器人或软件机器人,泛指能自动执行特定任务的智能程序。虽然 Bot 有时也用于指代实体机器人,但其核心仍以软件形态为主。聊天机器人(Chatbot) 是 Bot 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它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模拟或辅助人类对话,广泛应用于手机、PC等终端设备。如苹果的Siri、百度的小度等语音助手,本质上都属于聊天机器人。如今,Bot已无处不在,其应用也远不止于对话。

当前在大模型语境中,Bot 与“智能体”常被混用,未来前者可能被后者取代,也可能长期并存。

智能体,全称“智能代理”,英文常作 AI Agent 或 AI Bot,可视为更强大的Bot。它具备感知环境、自主决策与行动执行的能力,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与主动适应性等特征。智能体可以是纯软件形态,作为虚拟机器人代理人类任务;也可嵌入自动驾驶汽车、实体机器人等物理设备,形成“具身智能”。

虚拟机器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50年,艾伦·图灵提出图灵测试,被视为聊天机器人与智能体的思想起点。1966年,约瑟夫·维森鲍姆开发出首个可对话的聊天机器人Eliza,虽不能真正理解语言,但已能模拟简单对话,令人惊叹。20世纪80年代,“智能体”概念正式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由马文·明斯基提出,当时的专家系统成为其早期应用之一。

2011年,IBM的Watson在《危险边缘》节目中战胜人类,标志着聊天机器人能力的重要突破,它展现出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与推理能力。尽管Bot历史悠久,但其真正兴起是在2016年左右。

那一年,科技巨头纷纷布局Bot领域:

  • Meta 发布Bot开发平台,推动在Facebook Messenger上量产聊天机器人;
  • Google 收购API.AI团队,加强对话机器人的语义理解与开发支持;
  • 微软 推出Bot Framework,并将其定位为战略核心;
  • 苹果 也打破封闭传统,向微信、支付宝等应用开放Siri接口。

当时,Bot数量激增,甚至出现“Bot Store”的雏形,被认为可能取代大量App,对苹果的App Store构成潜在挑战。

如今,Bot的热潮已转向智能体。自2024年起,智能体所带来的影响与变革,远非2016年的Bot热潮所能比拟。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