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提升提示词专业性:向提示词中加入行业标准/规范的方法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如何通过向提示词中加入行业标准/规范来提升大模型生成内容的专业性。首先分析了加入行业标准的重要性,包括确保内容有依据、提升可落地性和减少修改成本。接着详细介绍了筛选行业标准的四个关键标准(强制性、相关性、现行有效、数量控制)和三种核心融入方法(明确引用法、参数植入法、场景引导法),并辅以具体行业案例(软件、建筑、食品、医疗)说明实际操作步骤。文章还提供了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如标准
提升提示词专业性:向提示词中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的方法
1. 前言
在使用大模型生成内容时,很多人会遇到一个问题:生成的结果看似符合需求,但缺乏专业性,无法直接用于工作或正式场景。比如,让大模型写一份 “软件测试报告”,得到的内容只是简单罗列测试步骤,没有符合软件测试行业的标准格式;让大模型写 “产品质量检测方案”,结果遗漏了行业强制要求的检测项目。
出现这种问题的核心原因,是提示词中没有融入 “行业标准 / 规范”。行业标准 / 规范是每个行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通用规则、格式要求和技术指标,是判断内容专业性的重要依据。把行业标准 / 规范加入提示词,能让大模型明确生成内容的 “专业边界” 和 “质量要求”,从而输出更贴合实际需求、可直接落地的结果。
本文就来详细讲解如何向提示词中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包括筛选合适的标准、融入方法、实战案例等内容,帮助大家提升提示词的专业性,让大模型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和学习。
2. 先搞懂:为什么要在提示词中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
在学习具体方法前,我们先明确 “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 的核心价值。只有理解了背后的原因,才能在后续操作中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堆砌标准。
2.1 让大模型生成内容 “有依据”
没有行业标准 / 规范的提示词,大模型只能根据 “通用认知” 生成内容,很容易出现 “想当然” 的错误。比如,让大模型写 “食品安全检测报告”,若不提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大模型可能会遗漏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等必检项目,导致报告无效。
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后,大模型会以标准为 “依据” 生成内容,确保不缺项、不偏离,符合行业通用要求。比如在提示词中明确 “需符合 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大模型就会在报告中包含该标准要求的检测方法、结果判定依据等内容。
2.2 提升内容的 “可落地性”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大模型生成的内容能直接用于工作,比如提交给客户的方案、上报给监管部门的报告、团队内部执行的流程文档。这些场景对内容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要求极高,没有行业标准支撑的内容,很可能无法通过审核或无法落地执行。
例如,让大模型写一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方案”,若提示词中加入《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大模型生成的方案会包含标准要求的 “脚手架检查”“临时用电安全”“高处作业防护” 等核心模块,拿到施工现场就能直接参考执行;若没有这些标准,方案可能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实际操作价值。
2.3 减少后续 “修改成本”
没有行业标准 / 规范的提示词,生成的内容往往需要反复修改。比如,让大模型写 “软件开发需求文档”,第一次生成的文档格式混乱,缺少 “功能模块划分”“接口规范” 等核心部分;第二次补充需求后,又发现没有符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GB/T 9385-2008)的术语定义;多次修改下来,浪费大量时间。
在提示词中提前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大模型会一次性按标准要求生成内容,减少后续修改的次数。比如在提示词中明确 “需符合 GB/T 9385-2008《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包含‘范围’‘引用文件’‘需求规定’‘运行环境规定’等章节”,生成的需求文档就能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只需微调细节即可。
3. 第一步:筛选适合融入提示词的行业标准 / 规范
不是所有行业标准 / 规范都需要加入提示词,盲目堆砌标准会让提示词冗长,反而影响大模型的理解。正确的做法是先筛选出 “核心、相关、现行” 的标准 / 规范,再融入提示词。
3.1 筛选标准 1:优先选择 “强制性标准”
行业标准分为 “强制性标准” 和 “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必须遵守的,比如食品安全领域的 GB 系列标准、建筑领域的 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推荐性标准是建议遵守的,比如 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在筛选时,应优先选择强制性标准加入提示词,因为这类标准直接关系到内容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比如,生成 “药品说明书” 时,必须加入《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 24 号)这一强制性规定,否则说明书可能存在违法违规内容,无法使用。
3.1.1 如何识别强制性标准
- 国家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 “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 “GB/T”(“T” 代表推荐);
- 行业标准:不同行业的强制性标准代号不同,比如建筑行业的 “JGJ”(如 JGJ59-2011)、化工行业的 “HG”(如 HG 20660-2000),推荐性行业标准会在代号后加 “/T”(如 JGJ/T 305-2013);
- 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地方标准代号为 “DB + 省份代码”(如 DB11/T 1000-2022,北京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代号为 “Q/”(如 Q/ABC 001-2023),其中涉及安全、健康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通常为强制性。
3.2 筛选标准 2:选择与 “当前需求直接相关” 的标准
筛选标准时,要避免 “无关标准”。比如,生成 “软件测试报告” 时,相关的标准是《软件测试文档标准》(IEEE 829)、《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GB/T 15532-2008);而《软件编码规范》(GB/T 13702-1992)虽然也是软件行业标准,但与 “测试报告” 无关,加入后会增加提示词冗余,甚至干扰大模型的判断。
3.2.1 快速判断 “相关性” 的方法
- 看标准名称:若标准名称包含当前需求的核心关键词(如需求是 “测试报告”,标准名称含 “测试文档”“测试规范”),则大概率相关;
- 看标准范围:每个标准的开头都会说明 “适用范围”,比如 GB/T 15532-2008 明确 “适用于计算机软件的测试过程和测试文档”,若当前需求在适用范围内,则相关;
- 看标准章节:浏览标准的章节标题,若包含当前需求需要的模块(如需求是 “产品质量方案”,标准章节含 “质量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则相关。
3.3 筛选标准 3:选择 “现行有效” 的标准
行业标准 / 规范会定期更新,旧标准可能会被修订或废止。比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在 2022 年更新为 GB 4789.2-2022,替代了 2016 版;若在提示词中使用旧版标准(GB 4789.2-2016),生成的内容会不符合现行要求,导致专业度下降。
3.3.1 查询标准 “有效性” 的渠道
- 国家标准:登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https://www.sac.gov.cn/),在 “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中输入标准号,即可查询是否现行有效;
- 行业标准:各行业有专门的标准查询平台,比如建筑行业登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官网”,化工行业登录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官网”;
- 地方标准:登录对应省份的 “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在 “地方标准查询” 板块查询;
- 企业标准:登录 “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qybz.org.cn/),输入企业名称或标准号查询。
3.4 筛选标准 4:控制标准 “数量”,避免过多
提示词中加入的标准数量不宜过多,一般 1-3 个核心标准即可。若加入过多标准(如 5 个以上),会导致提示词过长,大模型可能无法完整理解所有标准的要求,反而出现遗漏或混淆。
比如,生成 “医疗器械说明书” 时,核心标准是《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 10 号),若再补充 1 个相关标准《医疗器械分类规则》(YY/T 0997-2015)即可;无需再加入《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间接相关的标准,避免分散大模型的注意力。
4. 第二步:向提示词中融入行业标准 / 规范的 3 种核心方法
筛选出合适的行业标准 / 规范后,关键是 “正确融入” 提示词。不同的融入方法,对大模型的引导效果不同。下面介绍 3 种核心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需求场景。
4.1 方法 1:“明确引用” 法 —— 直接指定标准编号和核心要求
这种方法是在提示词中直接写出标准的 “编号 + 名称”,并明确要求大模型 “按照标准中的某部分要求” 生成内容。适用于需求明确、标准核心要求清晰的场景,比如生成报告、方案、说明书等。
4.1.1 核心模板
“请帮我生成 [内容类型,如:软件测试报告],要求:1. 符合 [标准编号 + 名称,如:GB/T 15532-2008《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2. 重点包含标准中要求的 [核心章节 / 条款,如:‘测试结果’‘缺陷分析’‘测试结论’章节];3. [其他具体需求,如:报告字数控制在 2000 字左右,包含 1 个实际测试案例]。”
4.1.2 场景示例:生成 “食品菌落总数检测报告”
- 筛选的标准: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强制性现行标准,与检测报告直接相关);
- 提示词:“请帮我生成一份‘面包样品菌落总数检测报告’,要求:1. 符合 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2. 包含标准要求的‘样品信息’‘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结果判定’4 个核心部分,其中‘检测方法’需详细说明培养基选择(如 PCA 培养基)、培养条件(温度 36℃±1℃,时间 48h±2h);3. 检测结果需给出具体数值(如‘菌落总数:300 CFU/g’),并根据标准判定是否合格(假设面包执行标准为 GB/T 20981-2021,菌落总数限量≤1500 CFU/g);4. 报告语言正式、简洁,符合检测报告的专业格式。”
4.1.3 大模型生成结果(节选)
“# 面包样品菌落总数检测报告
1. 样品信息
- 样品名称:全麦吐司面包
- 样品批号:2024052001
- 生产单位:XX 食品有限公司
- 抽样日期:2024 年 5 月 20 日
- 抽样地点:XX 超市
2. 检测方法
依据 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执行:
- 培养基选择:平板计数琼脂(PCA),购自 XX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 20240401,在有效期内;
- 样品处理:称取 25g 样品,加入 225mL 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振荡混匀,制成 1:10 稀释液;再进行 10 倍系列稀释,选择 10^2、10^3、10^4 三个稀释度;
- 接种与培养:每个稀释度吸取 1mL 样品稀释液,注入无菌培养皿,倒入融化并冷却至 46℃±1℃的 PCA 培养基,摇匀后凝固;每个稀释度做 2 个平行样,同时做空白对照;
- 培养条件: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在 36℃±1℃条件下培养 48h±2h。
3. 检测结果
- 空白对照:无菌落生长;
- 10^2 稀释度:平均菌落数 450 CFU/g;
- 10^3 稀释度:平均菌落数 42 CFU/g;
- 10^4 稀释度:平均菌落数 5 CFU/g;
- 最终结果:根据标准要求,选择菌落数在 30-300 CFU 之间的稀释度计算,最终菌落总数为 4.2×10^3 CFU/g(即 4200 CFU/g)。
4. 结果判定
依据 GB/T 20981-2021《面包》中规定的菌落总数限量(≤1500 CFU/g),该样品菌落总数为 4200 CFU/g,超出标准限量,判定为不合格。”
4.1.4 方法优势与注意事项
- 优势:直接明确,大模型能快速定位标准要求,生成内容的专业性和合规性强;
- 注意事项:需准确写出标准编号和名称,避免写错(如将 GB 4789.2-2022 写成 GB 4789.2-2016);若标准条款较多,需明确 “核心章节 / 条款”,避免大模型遗漏重点。
4.2 方法 2:“参数植入” 法 —— 将标准中的技术参数融入需求细节
这种方法是从标准中提取关键 “技术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作为 “需求细节” 融入提示词。适用于需求涉及具体数值、指标的场景,比如生成产品设计方案、检测方案、性能评估报告等。
4.2.1 核心模板
“请帮我生成 [内容类型,如:办公桌椅设计方案],要求:1. [参数 1,来自标准,如:桌面承重≥50kg,符合 GB/T 3326-2016《家具 桌、椅、凳类主要尺寸》];2. [参数 2,来自标准,如:座椅靠背高度≥850mm,座面深度 450mm-480mm,符合标准要求];3. [其他需求,如:设计风格为简约现代,材质选用环保板材]。”
4.2.2 场景示例:生成 “办公椅设计方案”
- 筛选的标准:GB/T 3326-2016《家具 桌、椅、凳类主要尺寸》(推荐性现行标准,包含办公椅的核心技术参数);
- 从标准中提取的核心参数:① 座面高度:400mm-440mm;② 座面宽度:≥400mm;③ 靠背高度(从座面算起):≥800mm;④ 扶手高度(从座面算起):200mm-250mm;
- 提示词:“请帮我生成一份‘人体工学办公椅设计方案’,要求:1. 核心尺寸符合 GB/T 3326-2016《家具 桌、椅、凳类主要尺寸》:座面高度 420mm(在 400mm-440mm 范围内),座面宽度 450mm(≥400mm),靠背高度 850mm(从座面算起,≥800mm),扶手高度 220mm(从座面算起,在 200mm-250mm 范围内);2. 功能设计:座面可前后调节(调节范围 0-50mm),靠背可后仰(最大后仰角度 120°),扶手可上下调节(调节范围 0-30mm);3. 材质选择:座面和靠背采用透气网布(透气性≥500 L/(m²・h)),椅脚采用铝合金材质(承重≥150kg);4. 方案需包含‘尺寸参数表’‘功能说明’‘材质说明’三个部分,语言简洁专业。”
4.2.3 大模型生成结果(节选)
“# 人体工学办公椅设计方案
一、尺寸参数表(符合 GB/T 3326-2016《家具 桌、椅、凳类主要尺寸》)
尺寸名称 |
设计参数 |
标准要求 |
是否符合 |
座面高度 |
420mm |
400mm-440mm |
是 |
座面宽度 |
450mm |
≥400mm |
是 |
座面深度 |
450mm |
400mm-480mm |
是 |
二、功能说明
- 座面调节功能
- 前后调节:支持 0-50mm 范围内的前后滑动,可根据使用者的腿部长度调整,适配不同身高人群(150cm-190cm);
- 调节方式:采用气动杆控制,调节时只需按下座面下方的控制杆,前后推动座面即可,操作顺畅无卡顿。
- 靠背调节功能
- 后仰角度:最大后仰角度 120°,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使用者可在休息时调整到舒适角度,减轻腰部压力;
- 锁定功能:后仰角度可在 90°-120° 之间任意锁定,满足办公(90°)、放松(100°-110°)、午休(120°)等不同场景需求。
- 扶手调节功能
- 上下调节:支持 0-30mm 范围内的高度调节,可根据使用者的手臂长度和桌面高度(常规办公桌面高度 750mm)适配,避免手臂悬空导致的疲劳;
- 调节方式:采用旋钮式调节,顺时针旋转升高,逆时针旋转降低,调节精度为 1mm,操作简单。
三、材质说明
- 座面与靠背材质
- 材质选择:采用高密度透气网布,网孔直径 0.8mm,透气性≥500 L/(m²・h),可快速散热,避免长时间久坐导致的背部、臀部闷热;
- 耐用性:网布抗拉强度≥300N,耐摩擦次数≥5000 次,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保持 3 年以上不破损、不变形。
- 椅脚材质
- 材质选择:采用 6061 铝合金,经过阳极氧化处理,表面硬度≥HV100,防锈等级达到 GB/T 10125-2021《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中的 10 级标准;
- 承重性能:椅脚最大承重≥150kg,单脚承重≥40kg,满足大部分成年人的使用需求,且在承重测试中无变形、断裂现象。
- 其他配件
- 气动杆:采用三级气动杆,符合 GB/T 38730-2020《办公家具 办公椅 安全要求》,可承受 10 万次以上的升降测试,无漏气、卡顿问题;
- 滚轮:采用 PU 静音滚轮,直径 50mm,滚动噪音≤35dB,适用于木地板、地毯、瓷砖等多种地面材质,不刮伤地面。”
4.2.4 方法优势与注意事项
- 优势:将标准参数转化为具体需求细节,大模型生成内容时会更聚焦 “数值准确性”,避免模糊表述;同时,参数化的需求也让生成结果更易验证(如对比设计参数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 注意事项:提取的参数需完整、准确,避免遗漏关键指标(如办公椅设计中,除了尺寸参数,还需考虑承重、安全等参数);若标准参数有范围要求(如 400mm-440mm),提示词中需明确设计参数在范围内,避免超出标准。
4.3 方法 3:“场景引导” 法 —— 结合行业场景说明标准的应用要求
这种方法是先描述 “具体行业场景”,再说明在该场景下需要遵守的行业标准 / 规范,引导大模型结合场景和标准生成内容。适用于需求与特定场景强关联的情况,比如生成行业操作流程、应急处理方案、合规检查清单等。
4.3.1 核心模板
“请帮我生成 [内容类型,如:建筑施工现场应急处理方案],应用场景为 [具体场景,如: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现场有 3 名工人受伤,需要紧急救援并上报监管部门]。要求:1. 方案需符合 [标准编号 + 名称,如:GB/T 50430-201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93 号)];2. 结合场景说明标准的具体应用(如:根据国务院令第 493 号要求,需在 1 小时内上报当地住建部门);3. [其他需求,如:方案包含 “应急救援流程”“事故上报流程”“后续整改措施” 三个部分]。”
4.3.2 场景示例:生成 “建筑脚手架坍塌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 筛选的标准:①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93 号,强制性,涉及事故上报时间、流程);② GB/T 50430-201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推荐性,涉及施工安全应急处理要求);
- 应用场景:某建筑项目施工现场,3 层脚手架突然坍塌,导致 3 名作业工人从脚手架坠落,1 人重伤(腿部骨折)、2 人轻伤(擦伤),现场有项目经理、安全员、急救员各 1 名,配备急救箱和担架,距离最近的医院约 5 公里;
- 提示词:“请帮我生成‘建筑脚手架坍塌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应用场景为:某建筑项目 3 层脚手架坍塌,3 名工人受伤(1 重伤、2 轻伤),现场有项目经理、安全员、急救员,配备急救箱和担架,距最近医院 5 公里。要求:1. 方案需符合《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93 号)和 GB/T 50430-201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2. 结合场景说明标准应用:如根据国务院令第 493 号,需在 1 小时内上报当地住建部门和应急管理局;根据 GB/T 50430-2017,应急处理需优先保障人员安全,再控制事故扩大;3. 方案包含‘现场应急救援流程’‘事故上报流程’‘事故原因初步排查’‘后续整改措施’四个部分,流程步骤清晰,可直接落地执行。”
4.3.3 大模型生成结果(节选)
“# 建筑脚手架坍塌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场景:3 层脚手架坍塌,3 人受伤)
一、现场应急救援流程(符合 GB/T 50430-2017 “优先保障人员安全” 要求)
- 紧急疏散与警戒(0-5 分钟)
- 责任人:项目经理
- 操作步骤:① 立即组织现场无关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距离坍塌点 50 米外);② 安排 2 名施工人员在坍塌区域周围设置警戒带,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防止二次坍塌造成更多伤害;③ 切断脚手架周边的临时用电电源,避免触电风险。
- 伤员急救(5-20 分钟)
- 责任人:急救员、安全员
- 操作步骤:① 急救员携带急救箱进入警戒区域,先检查重伤工人(腿部骨折)的生命体征(呼吸、心跳),确认无生命危险后,用夹板固定腿部,避免骨折部位移位;② 对 2 名轻伤工人的擦伤部位进行消毒、包扎,避免伤口感染;③ 用现场担架将重伤工人抬至安全区域,2 名轻伤工人由安全员协助步行至安全区。
- 医疗转运(20-40 分钟)
- 责任人:项目经理
- 操作步骤:① 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告知事故地点(XX 路 XX 号建筑项目工地)、伤员数量(1 重伤、2 轻伤)、伤情类型(腿部骨折、擦伤),请求尽快派车;② 安排 1 名安全员陪同伤员前往医院,携带伤员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和项目联系方式,便于医院沟通;③ 若 120 车辆无法及时到达,启动备用方案:用项目应急车辆(需司机持有驾驶证,车辆年检合格)将重伤工人送往最近医院,2 名轻伤工人由后续车辆转运。
二、事故上报流程(符合《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93 号要求)
- 上报时限:事故发生后 1 小时内,完成向当地住建部门和应急管理局的上报(条例要求 “一般事故需在 1 小时内上报县级以上政府监管部门”,本次事故为 3 人受伤,属于一般事故)。
- 上报责任人:项目经理(为项目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牵头上报)。
- 上报内容与方式:
- 上报内容:① 事故发生时间(精确到分钟)、地点(项目名称、具体位置);② 事故类型(脚手架坍塌);③ 伤亡情况(1 重伤、2 轻伤,伤员已送医);④ 已采取的措施(现场警戒、伤员急救、医疗转运);⑤ 上报人姓名、联系方式(项目经理姓名及电话)。
- 上报方式:① 电话上报:先拨打当地住建部门安全监督科电话(XXX-XXXXXXX)和应急管理局值班电话(XXX-XXXXXXX),口头说明事故概况;② 书面上报:1 小时内将《生产安全事故快报表》(按监管部门要求格式填写)通过邮箱发送至两个部门的指定邮箱,邮件主题注明 “XX 项目脚手架坍塌事故快报表”。
三、事故原因初步排查(符合 GB/T 50430-2017 “事故后及时排查原因” 要求)
- 排查责任人:安全员(配合后续监管部门调查,先进行初步排查)。
- 排查内容与步骤:
- 步骤 1:查看脚手架搭设记录,确认是否按设计方案搭设(如立杆间距、横杆步距是否符合方案要求);
- 步骤 2:检查坍塌后的脚手架部件,查看是否存在钢管锈蚀、扣件松动、脚手板断裂等问题;
- 步骤 3:询问现场作业工人(非受伤人员),了解坍塌前是否有异常情况(如脚手架晃动、异响);
- 步骤 4:记录初步排查结果,整理成《事故原因初步排查报告》,待监管部门到场后提交,作为正式调查的参考。
四、后续整改措施(符合 GB/T 50430-2017 “事故后整改闭环” 要求)
- 停工整改:事故发生后,立即停止项目所有脚手架相关作业,对项目所有脚手架进行全面检查,未通过检查不得复工。
- 隐患整改:① 对存在问题的脚手架(如部件损坏、搭设不规范),由专业架子工进行维修或重新搭设,整改完成后由第三方检测机构验收;② 组织项目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重点讲解脚手架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避险知识,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不得上岗。
- 制度完善:修订项目《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补充 “脚手架坍塌事故专项应急流程”,并组织一次应急演练,确保所有人员熟悉流程。”
4.3.4 方法优势与注意事项
- 优势:结合具体场景,大模型能更直观地理解标准的 “应用场景”,避免生成 “脱离实际” 的内容;同时,场景化的提示词也让生成的方案更具操作性,拿到现场就能直接执行;
- 注意事项:场景描述需具体、真实,包含 “人员、设备、环境” 等关键要素(如事故场景中的人员数量、设备配备、距离等),避免场景模糊导致大模型无法结合标准生成细节;若标准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要求(如不同事故等级的上报时限不同),提示词中需明确场景对应的标准条款,避免混淆。
5. 多行业实战案例:按行业分类的提示词编写示范
不同行业的标准 / 规范差异较大,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应用前面的方法,下面按 “软件、建筑、食品、医疗” 四个常见行业,分别给出 “筛选标准 + 提示词编写 + 生成结果节选” 的完整示范,覆盖不同需求类型(报告、方案、说明书)。
5.1 软件行业:生成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5.1.1 筛选标准
- 核心标准 1:GB/T 9385-2008《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推荐性现行标准,规定需求说明书的结构和内容要求);
- 核心标准 2:IEEE 830-1998《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国际标准,补充需求描述的细节要求)。
5.1.2 提示词编写(采用 “明确引用” 法)
“请帮我生成一份‘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要求:1. 符合 GB/T 9385-2008《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和 IEEE 830-1998《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2. 包含 GB/T 9385-2008 要求的‘范围’‘引用文件’‘需求规定’‘运行环境规定’‘其他需求’5 个核心章节;3. ‘需求规定’章节需细分‘功能需求’(包含学生信息管理、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报表导出功能)、‘非功能需求’(响应时间≤2 秒、并发用户数≥50 人、数据存储安全等级符合 GB/T 22239-2019);4. 说明书语言正式、专业,术语符合软件行业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0 字左右。”
5.1.3 生成结果节选
“#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1. 范围(符合 GB/T 9385-2008 第 5 章要求)
1.1 产品标识
- 产品名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V1.0)
- 产品用途:用于中小学校的学生成绩管理,支持教师录入、查询学生成绩,生成成绩报表,支持管理员管理学生和教师信息;
- 预期用户:中小学教师(操作角色)、学校管理员(管理角色)。
1.2 产品范围
- 功能范围:包含学生信息管理(新增、修改、删除、查询)、成绩录入(单科录入、批量导入)、成绩查询(按学生、按班级、按科目)、报表导出(Excel 格式)4 个核心功能模块,不包含在线考试、作业管理功能;
- 适用范围:适用于全日制中小学(小学 1-6 年级、初中 1-3 年级),支持最多 10 个班级、500 名学生的数据管理。
2. 引用文件(符合 GB/T 9385-2008 第 6 章要求)
- [1] GB/T 9385-2008《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
- [2] IEEE 830-1998《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 [3] GB/T 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数据安全等级参考)
- [4]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需求调研问卷》(2024 年 5 月,来自 XX 中学)
3. 需求规定(符合 GB/T 9385-2008 第 7 章和 IEEE 830-1998 第 4 章要求)
3.1 功能需求
3.1.1 学生信息管理功能
- 功能描述:管理员可新增、修改、删除学生信息,教师可查询学生信息;
- 输入项:新增时需输入学生姓名、学号(10 位,格式为 “年级 + 班级 + 序号”,如 “20240101”)、性别、班级、出生日期;
- 输出项:查询时输出学生完整信息列表,支持按班级筛选;
- 约束条件:学号唯一,不可重复;删除学生信息前需先删除该学生的所有成绩记录。
3.1.2 成绩录入功能
- 功能描述:教师可录入单个学生的单科成绩,或通过 Excel 批量导入多个学生的成绩;
- 输入项:单科录入时输入学号、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等)、成绩(0-100 分,整数);批量导入时上传 Excel 文件(需符合系统提供的模板格式,包含学号、科目、成绩列);
- 输出项:录入成功后提示 “录入完成”,并显示录入的成绩列表;若有错误(如学号不存在、成绩超出范围),提示错误行和原因;
- 约束条件:成绩需在 0-100 分范围内;同一学生同一科目只能录入 1 次成绩(可修改)。
3.2 非功能需求
3.2.1 性能需求
- 响应时间:所有功能的操作响应时间≤2 秒(符合 IEEE 830-1998 性能要求),其中成绩查询、报表导出功能在数据量最大(500 名学生)时,响应时间≤3 秒;
- 并发用户数:支持≥50 名用户同时在线操作(教师查询成绩、录入成绩,管理员管理信息),无卡顿、数据丢失问题;
- 数据存储:支持至少 3 年的学生成绩数据存储,每年数据量约 10MB,总存储量≤50MB。
3.2.2 安全需求
- 数据安全:符合 GB/T 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的二级保护要求,具体包括:① 数据传输加密(采用 HTTPS 协议);② 数据存储加密(敏感信息如学生身份证号采用 AES-256 加密算法);③ 访问控制(不同角色权限分离,教师仅能操作本班学生数据,管理员可操作所有数据);
- 备份需求:系统需支持每日自动备份数据,备份文件存储在本地和云端(双备份),备份数据保留 30 天,可通过备份文件恢复历史数据。
-
4. 运行环境规定(符合 GB/T 9385-2008 第 8 章要求)
4.1 硬件环境
- 服务器:CPU≥Intel Xeon E3,内存≥8GB,硬盘≥500GB(SSD);
- 客户端:CPU≥Intel Core i3,内存≥4GB,硬盘≥100GB,显示器分辨率≥1366×768。
-
4.2 软件环境
- 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16 及以上,或 Linux CentOS 7 及以上;
- 数据库:MySQL 8.0 及以上;
- 客户端浏览器:Google Chrome 80 及以上,或 Microsoft Edge 80 及以上;
- 其他软件:客户端需安装 Microsoft Excel 2016 及以上(用于报表导出和批量导入)。
-
5.2 建筑行业:生成 “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案”
5.2.1 筛选标准
- 核心标准 1: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强制性现行标准,规定混凝土强度检测的评定方法);
- 核心标准 2:GB/T 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强制性现行标准,规定混凝土强度试验的操作步骤)。
-
5.2.2 提示词编写(采用 “参数植入” 法)
“请帮我生成一份‘框架结构建筑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案’,检测对象为该建筑 3 层楼板和梁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 C30)。要求:1. 符合 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和 GB/T 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2. 植入标准核心参数:① 取样数量:每 100m³ 混凝土制作 1 组试件(每组 3 块,150mm×150mm×150mm 立方体),3 层楼板和梁共需制作 5 组试件(总方量约 450m³);② 养护条件:温度 20℃±2℃,相对湿度≥95%,养护 28 天;③ 试验加载速度:抗压强度试验时,加载速度控制在 0.5MPa/s-0.8MPa/s;④ 评定标准:按 GB/T 50107-2010,同一验收批混凝土强度平均值≥1.15fcu,k(fcu,k=30MPa),最小值≥0.95fcu,k;3. 方案包含‘取样计划’‘养护方案’‘试验步骤’‘强度评定’四个部分,步骤详细可操作。”
5.2.3 生成结果节选
“# 框架结构建筑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案(检测对象:3 层楼板、梁,设计强度 C30)
一、取样计划(符合 GB/T 50107-2010 第 3 章和 GB/T 50081-2019 第 4 章要求)
1. 取样依据
根据 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测需按 “同一强度等级、同一配合比、同一浇筑部位” 划分验收批,本次 3 层楼板和梁混凝土为同一验收批(设计强度 C30,配合比相同,同步浇筑),总方量约 450m³。
2. 取样数量与规格
- 取样数量:按 GB/T 50081-2019 要求,每 100m³ 混凝土制作 1 组试件,不足 100m³ 按 1 组计,本次共制作 5 组试件(450m³÷100m³/ 组≈5 组);
- 试件规格:采用 150mm×150mm×150mm 的立方体试件(标准尺寸),每组 3 块,共 15 块试件;
- 取样部位:3 层东、西、南、北 4 个区域的楼板各取 1 组,梁取 1 组,确保覆盖所有浇筑区域,取样时避开钢筋密集部位和预埋件。
-
3. 取样时间与人员
- 取样时间:与混凝土浇筑同步进行,在混凝土入模前取样,每浇筑完成 100m³ 立即制作对应组试件;
- 取样人员:由持 “混凝土试验员” 证书的专业人员操作,现场有监理人员见证,填写《混凝土试件取样见证记录》。
-
二、养护方案(符合 GB/T 50081-2019 第 6 章要求)
1. 标准养护条件
- 温度:控制在 20℃±2℃,采用恒温养护箱(型号:YH-40B),实时监测温度,偏差超过 ±0.5℃时自动报警;
- 相对湿度:≥95%,养护箱内放置湿度传感器,通过加湿器自动调节湿度,每日记录湿度数据;
- 养护时间:从制作试件当天开始计算,连续养护 28 天,期间不得随意取出试件。
-
2. 养护期间管理
- 试件标识:每组试件表面用防水笔标注 “验收批编号 - 组号 - 制作日期”(如 “C30-3F-01-20240520”),避免混淆;
- 日常检查:每日检查养护箱温度、湿度,查看试件表面是否有裂缝、破损,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采取补救措施(如更换养护箱、重新制作试件);
- 养护记录:填写《混凝土试件标准养护记录表》,记录每日温度、湿度、检查情况,养护结束后作为检测报告附件。
-
三、试验步骤(符合 GB/T 50081-2019 第 7 章要求)
1. 试验前准备
- 试件处理:养护 28 天后,取出试件,用干布擦拭表面水分,检查试件尺寸(用游标卡尺测量边长,偏差不得超过 ±1mm)和外观(无明显裂缝、缺角),不符合要求的试件作废,需重新取样试验;
- 设备准备:采用液压式压力试验机(型号:YES-2000),量程 2000kN,精度 1 级,试验前校准设备(校准证书在有效期内),调整承压垫板至水平。
-
2. 抗压强度试验操作
- 放置试件:将试件放在压力试验机的下承压垫板中心,确保试件轴线与试验机轴线重合,试件表面与垫板贴合;
- 加载控制:按 GB/T 50081-2019 要求,加载速度控制在 0.5MPa/s-0.8MPa/s,采用试验机自动加载模式,避免加载过快或过慢(加载过快会导致强度值偏高,过慢会导致偏低);
- 记录数据:当试件达到最大荷载后,试验机自动停止加载,记录最大荷载值(精确到 1kN),观察试件破坏形态(正常破坏为沿对角线开裂,无崩角)。
-
3. 单组强度计算
根据公式计算每组试件的抗压强度:fcu = F/A,其中 fcu 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MPa,精确到 0.1MPa),F 为最大荷载(N),A 为试件承压面积(150mm×150mm=22500mm²)。每组 3 块试件的强度值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强度(若其中 1 个值与平均值偏差超过 ±15%,剔除该值,取剩余 2 个值的平均值;若 2 个值偏差均超过 ±15%,该组试件作废)。
四、强度评定(符合 GB/T 50107-2010 第 5 章要求)
1. 评定依据
本次检测为 “同一验收批混凝土强度评定”,采用 GB/T 50107-2010 中的 “统计方法评定”(因试件组数 n=5≥3 组,符合统计方法适用条件),设计强度等级 fcu,k=30MPa。
2. 评定指标与计算
- 指标 1:同一验收批混凝土强度平均值 fcu,m ≥ 1.15fcu,k → 1.15×30=34.5MPa;
- 指标 2:同一验收批混凝土强度最小值 fcu,min ≥ 0.95fcu,k → 0.95×30=28.5MPa;
- 计算示例(假设 5 组强度值分别为 35.2MPa、36.5MPa、34.8MPa、33.9MPa、35.7MPa):
-
① 平均值 fcu,m =(35.2+36.5+34.8+33.9+35.7)÷5=35.2MPa ≥34.5MPa,满足指标 1;
② 最小值 fcu,min=33.9MPa ≥28.5MPa,满足指标 2;
③ 结论:该验收批混凝土强度合格,符合设计要求。
3. 评定报告
试验结束后,整理《混凝土强度检测评定报告》,包含 “取样记录”“养护记录”“试验数据”“评定结果” 四个部分,附试件照片和设备校准证书,提交给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备案。
5.3 食品行业:生成 “瓶装饮用水质量检测报告”
5.3.1 筛选标准
- 核心标准 1: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强制性现行标准,规定瓶装饮用水的质量指标和检测方法);
- 核心标准 2: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推荐性现行标准,补充具体检测操作步骤)。
-
5.3.2 提示词编写(采用 “明确引用” 法)
“请帮我生成一份‘瓶装饮用水(饮用纯净水)质量检测报告’,检测样品为 XX 品牌 550mL 瓶装饮用水(批号:2024052001)。要求:1. 符合 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和 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2. 检测项目包含 GB 19298-2014 要求的‘感官指标’(色泽、浑浊度、气味、滋味)、‘理化指标’(pH 值、电导率、亚硝酸盐)、‘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3. 每个检测项目需说明‘检测方法’(引用 GB/T 5750 对应章节)、‘标准限值’(GB 19298-2014 要求)、‘检测结果’(假设检测结果均合格)、‘判定结论’;4. 报告格式符合食品检测报告规范,包含‘样品信息’‘检测依据’‘检测项目与结果’‘综合结论’四个部分。”
5.3.3 生成结果节选
“# 瓶装饮用水(饮用纯净水)质量检测报告
一、样品信息
- 样品名称:XX 品牌饮用纯净水
- 规格型号:550mL / 瓶(PET 瓶装)
- 生产批号:2024052001
- 生产日期:2024 年 5 月 20 日
- 保质期:12 个月
- 取样日期:2024 年 5 月 21 日
- 取样数量:10 瓶(5 瓶用于检测,5 瓶留样)
- 委托单位:XX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检测目的:判定该批次瓶装饮用水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
-
二、检测依据
- 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强制性标准,用于判定质量是否合格);
- GB/T 5750.4-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第 4 部分: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用于感官指标检测);
- GB/T 5750.5-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第 5 部分:无机非金属指标》(用于 pH 值、亚硝酸盐检测);
- GB/T 5750.8-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第 8 部分:有机物综合指标》(用于电导率检测);
- GB/T 5750.12-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第 12 部分:微生物指标》(用于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测)。
-
三、检测项目与结果
3.1 感官指标(符合 GB 19298-2014 第 3.1 条和 GB/T 5750.4-2023 要求)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标准限值(GB 19298-2014)
检测结果
判定结论
色泽
GB/T 5750.4-2023 3.1 条
无色、无异常色泽
无色透明
合格
浑浊度
GB/T 5750.4-2023 4.1 条
≤1 NTU
0.2 NTU
合格
气味
GB/T 5750.4-2023 2.1 条
无异味、无异臭
无异味
合格
滋味
GB/T 5750.4-2023 2.1 条
无异味、无异味
无异味
合格
3.2 理化指标(符合 GB 19298-2014 第 3.2 条和 GB/T 5750.5、5750.8-2023 要求)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标准限值(GB 19298-2014)
检测结果
判定结论
pH 值
GB/T 5750.5-2023 2.1 条
5.0-7.0
6.2
合格
电导率
GB/T 5750.8-2023 3.1 条
≤10 μS/cm(25℃)
3.5 μS/cm(25℃)
合格
亚硝酸盐(以 NO2⁻计)
GB/T 5750.5-2023 10.1 条
≤0.005 mg/L
未检出(<0.001 mg/L)
合格
3.3 微生物指标(符合 GB 19298-2014 第 3.3 条和 GB/T 5750.12-2023 要求)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标准限值(GB 19298-2014)
检测结果
判定结论
菌落总数
GB/T 5750.12-2023 3.1 条
≤100 CFU/mL
20 CFU/mL
合格
大肠菌群
GB/T 5750.12-2023 4.1 条
n=5,c=0,m=0(CFU/100mL)
5 份样品均未检出
合格
备注
-
n = 样品份数,c = 允许检出份数,m = 最大允许检出值
-
-
四、综合结论
该批次 XX 品牌饮用纯净水(批号 2024052001)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均符合 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的要求,判定为合格产品。
附件
- 样品取样照片;
- 检测设备校准证书(编号:JZ202405001);
- 检测人员资质证书复印件。
-
检测单位(盖章):XX 食品质量检测中心
检测日期:2024 年 5 月 25 日
报告批准人:XXX
5.4 医疗行业:生成 “医用外科口罩质量验收 checklist”
5.4.1 筛选标准
- 核心标准 1: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强制性现行标准,规定医用外科口罩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 核心标准 2:YY/T 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性现行标准,补充口罩外观、尺寸等通用要求);
- 核心标准 3: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强制性现行标准,参考其 “过滤效率”“气流阻力” 等关键指标要求)。
-
5.4.2 提示词编写(采用 “场景引导 + 参数植入” 法)
“请帮我生成一份‘医用外科口罩入库质量验收 checklist’,应用场景为医院采购部门对 XX 品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规格:耳挂式,灭菌型)进行入库前验收,需逐批检查,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临床。要求:1. 符合 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YY/T 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 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参考过滤效率指标);2. 植入标准核心参数:① 外观:无破损、污渍,耳挂带牢固(断裂强力≥10N);② 尺寸:展开长度≥17cm,宽度≥9cm(耳挂式);③ 过滤效率:对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95%;④ 气流阻力:在(30±2)L/min 气流下,阻力≤49Pa;⑤ 灭菌:需标注灭菌方式(如环氧乙烷灭菌),灭菌有效期内,环氧乙烷残留量≤10μg/g;3. checklist 需包含‘验收项目’‘标准要求(引用标准)’‘验收方法’‘合格判定’‘验收结果记录’5 列,每列内容清晰,验收方法可现场操作(如用直尺测尺寸、目视查外观)。”
5.4.3 生成结果节选
“# 医用外科口罩入库质量验收 checklist
验收对象:XX 品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规格:耳挂式,灭菌型)
采购批次:2024052001
验收日期:2024 年 5 月 22 日
验收人员:XXX
验收数量:随机抽取 30 片(从该批次 1000 片中共取 30 片,覆盖 3 个不同包装)
验收项目
标准要求(引用标准)
验收方法
合格判定
验收结果记录(√合格 /× 不合格)
1. 产品标识
1. 需标注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灭菌方式、产品注册证号;2. 符合 YY 0469-2011 第 8 章要求
1. 目视检查每片口罩的独立包装及外箱标识;2. 核对产品注册证号是否在国家药监局官网可查
1. 所有标识完整、清晰,无模糊、缺失;2. 注册证号有效,与官网信息一致
2. 外观
1. 表面无破损、污渍、毛边,颜色均匀;2. 耳挂带无断裂、松动,连接点牢固;3. 符合 YY/T 0969-2013 第 5.2 条要求
1. 目视检查每片口罩表面,在自然光下观察;2. 用手轻拉耳挂带(拉力约 5N),检查是否松动
1. 30 片口罩均无破损、污渍;2. 耳挂带无松动、断裂,连接牢固
3. 尺寸
1. 耳挂式口罩展开长度≥17cm,宽度≥9cm;2. 符合 YY 0469-2011 第 5.3 条要求
1. 用精度 1mm 的直尺测量,每片口罩测量 3 次(不同位置),取平均值;2. 记录最大、最小值
30 片口罩的长度均≥17cm,宽度均≥9cm,无不合格
4. 耳挂带断裂强力
1. 耳挂带断裂强力≥10N;2. 符合 YY 0469-2011 第 5.4 条要求
1. 随机抽取 5 片口罩,用拉力试验机(量程 0-50N)测试耳挂带断裂强力;2. 测试速度 100mm/min
5 片口罩的耳挂带断裂强力均≥10N,最小值为 12.5N
5. 过滤效率
1. 对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95%;2. 符合 YY 0469-2011 第 5.6 条和 GB 19083-2010 第 6.3 条要求
1. 随机抽取 3 片口罩,送实验室用口罩过滤效率测试仪测试;2. 测试气流 30L/min,用 NaCl 气溶胶作为非油性颗粒
3 片口罩的过滤效率分别为 96.2%、97.5%、96.8%,均≥95%
6. 气流阻力
1. 在(30±2)L/min 气流下,阻力≤49Pa;2. 符合 YY 0469-2011 第 5.7 条要求
1. 与过滤效率测试同步,用测试仪测量气流阻力;2. 记录每片口罩的阻力值
3 片口罩的气流阻力分别为 32Pa、35Pa、33Pa,均≤49Pa
7. 灭菌与残留
1. 标注环氧乙烷灭菌,灭菌有效期内;2. 环氧乙烷残留量≤10μg/g;3. 符合 YY 0469-2011 第 5.8 条要求
1. 目视检查灭菌标识和有效期;2. 随机抽取 2 片口罩,送实验室用气相色谱仪测残留量
1. 灭菌标识清晰,在有效期内;2. 残留量分别为 3.2μg/g、2.8μg/g,均≤10μg/g
8. 包装完整性
1. 独立包装无破损、漏气,外箱无挤压变形;2. 符合 YY/T 0969-2013 第 5.5 条要求
1. 目视检查 30 片口罩的独立包装,挤压包装检查是否漏气;2. 检查外箱外观和封箱情况
独立包装均无破损、漏气,外箱完好无挤压
验收总结
- 本次验收共检查 8 个项目,30 片样品(含 5 片强力测试、3 片过滤效率测试、2 片残留测试);
- 所有项目均符合 YY 0469-2011、YY/T 0969-2013 和 GB 19083-2010 的相关要求,判定该批次医用外科口罩合格,允许入库;
- 验收记录需存档,保存至该批次口罩使用完毕后 1 年。
-
验收人签字:XXX
审核人签字:XXX
医院采购部门(盖章):
日期:2024 年 5 月 22 日
6.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时的避坑指南
在向提示词中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大模型生成的内容不符合预期,比如标准引用错误、参数遗漏、与场景脱节等。下面总结常见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大家避免踩坑。
6.1 问题 1:标准编号或名称写错,导致大模型理解偏差
6.1.1 问题表现
在提示词中写错标准的编号或名称,比如将 “GB 4789.2-2022” 写成 “GB 4789.2-2021”,将 “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 写成 “YY 0469-2011《医用防护口罩》”,导致大模型参考了错误的标准,生成的内容不符合实际要求。
6.1.2 解决方案
- 方案 1:查询官方渠道确认标准信息。在写提示词前,登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行业标准查询平台” 等官方渠道,复制标准的准确编号和名称,避免手动输入错误;
- 方案 2:在提示词中注明 “若标准编号有误,以现行有效标准为准”。比如提示词中加入 “参考 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若编号有误,以国家标委现行有效标准为准)”,给大模型一个 “纠错空间”;
- 方案 3:生成结果后验证标准引用。拿到大模型生成的内容后,对照官方标准检查是否存在引用错误,若有错误,补充提示词 “之前标准编号写错,正确标准为 XX,重新生成内容”。
-
6.1.3 预防措施
- 建立 “常用标准清单”,将工作中常用的标准编号、名称、核心要求整理成文档,写提示词时直接复制,避免手动输入;
- 对不熟悉的标准,先在官方平台查询确认,再写入提示词,不凭 “记忆” 填写标准信息。
-
6.2 问题 2:标准与需求不匹配,导致内容偏离实际场景
6.2.1 问题表现
在提示词中加入的标准与当前需求无关,比如生成 “家用口罩质量检测方案” 时,错误加入 “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该标准适用于医用场景,不适用于家用),导致大模型生成的检测项目(如无菌、过滤效率≥95%)远超家用口罩的实际需求。
6.2.2 解决方案
- 方案 1:重新筛选匹配需求的标准。家用口罩应参考 “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在提示词中替换为该标准,并说明 “适用于家用日常防护场景”;
- 方案 2:在提示词中明确 “标准适用场景”。比如提示词中加入 “参考 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适用于家用日常防护,非医用场景)”,让大模型明确标准的应用边界;
- 方案 3:补充 “排除无关标准要求” 的说明。若已加入不匹配的标准,补充提示词 “排除 YY 0469-2011 中‘无菌’‘医用场景适配’等要求,仅保留与家用防护相关的检测项目”。
-
6.2.3 预防措施
- 筛选标准时,先阅读标准的 “适用范围” 章节,确认标准是否与当前需求的场景匹配;
- 若需求场景特殊(如家用、工业用、医用),在提示词中明确场景,让大模型辅助判断标准的匹配性,比如提示词中加入 “帮我选择适用于家用口罩的行业标准,并基于该标准生成检测方案”。
-
6.3 问题 3:只加入标准名称,未明确核心要求,导致大模型遗漏重点
6.3.1 问题表现
在提示词中仅写出标准名称,未说明需要参考的核心要求,比如提示词中只写 “符合 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未说明 “需包含强度平均值、最小值两个评定指标”,导致大模型生成的评定方案缺少关键指标,无法使用。
6.3.2 解决方案
- 方案 1:补充标准核心要求到提示词中。修改提示词为 “符合 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需包含‘同一验收批混凝土强度平均值≥1.15fcu,k,最小值≥0.95fcu,k’两个核心评定指标”;
- 方案 2:要求大模型 “提取标准核心要求” 后生成内容。提示词中加入 “先提取 GB/T 50107-2010 中混凝土强度评定的核心要求,再基于这些要求生成检测方案”,确保大模型不会遗漏重点;
- 方案 3:生成后补充核心要求。若已生成内容,发现缺少核心要求,补充提示词 “补充 GB/T 50107-2010 中‘强度平均值≥1.15fcu,k,最小值≥0.95fcu,k’的要求,完善检测方案”。
-
6.3.3 预防措施
- 写提示词前,快速浏览标准的 “技术要求”“检验规则” 等核心章节,提取 2-3 个关键要求写入提示词;
- 对复杂标准,在提示词中明确 “需覆盖的章节”,比如 “符合 GB/T 9385-2008 第 5-8 章的要求,包含范围、引用文件、需求规定、运行环境规定”。
-
6.4 问题 4:加入过多标准,导致大模型混淆或遗漏
6.4.1 问题表现
在提示词中加入 5 个以上的标准,比如生成 “软件测试报告” 时,加入 “GB/T 15532-2008、IEEE 829、GB/T 25000.10-2016、ISO/IEC 25010、GB/T 18905.5-2002”5 个标准,导致大模型无法完整理解所有标准的要求,生成的报告只覆盖了 2 个标准,遗漏了其他 3 个标准的关键内容。
6.4.2 解决方案
- 方案 1:删减无关或重复的标准。保留 “GB/T 15532-2008(核心)、IEEE 829(补充)”2 个标准,删除其他重复或间接相关的标准;
- 方案 2:明确 “核心标准” 和 “参考标准”。提示词中加入 “以 GB/T 15532-2008 为核心标准,IEEE 829 为参考标准,忽略其他标准,生成软件测试报告”,让大模型聚焦核心;
- 方案 3:分阶段生成。先基于核心标准生成初稿,再补充提示词 “参考 IEEE 829 的要求,完善测试报告中的缺陷分析部分”,分阶段融入不同标准的要求。
-
6.4.2 预防措施
- 遵循 “1-3 个标准” 原则,核心标准 1 个,补充标准 1-2 个,不超过 3 个;
- 对必须参考多个标准的场景,在提示词中按 “重要性排序”,比如 “1. 核心标准:GB 19298-2014;2. 补充标准 1:GB/T 5750-2023;3. 补充标准 2:YY/T 0969-2013”,让大模型优先满足核心标准要求。
-
7. 提升提示词专业性的额外技巧:不止于加入标准
除了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还有一些额外技巧能进一步提升提示词的专业性,让大模型生成的内容更贴合行业实际需求。这些技巧与 “加入标准” 相辅相成,能让提示词的引导效果更上一层楼。
7.1 加入 “行业术语”,让大模型更懂行业语境
每个行业都有专属的术语,比如软件行业的 “迭代测试”“回归测试”,建筑行业的 “旁站监理”“隐蔽工程”,食品行业的 “无菌灌装”“HACCP 体系”。在提示词中加入行业术语,能让大模型快速进入 “行业语境”,生成的内容更专业、更符合行业习惯。
7.1.1 示例:软件行业测试报告提示词
“请帮我生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迭代测试报告’,要求:1. 符合 GB/T 15532-2008《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2. 包含‘迭代测试范围’‘测试用例执行情况’‘缺陷分析(按严重程度:致命、严重、一般、轻微分类)’‘回归测试结果’等模块;3. 使用软件行业术语,如‘用例通过率’‘缺陷逃逸率’‘回归测试覆盖率’,避免口语化表达;4. 假设迭代测试共执行 100 个用例,通过率 95%,致命缺陷 0 个,严重缺陷 2 个,一般缺陷 3 个,轻微缺陷 5 个。”
7.1.2 效果说明
大模型会使用 “用例通过率 =(通过用例数 / 总用例数)×100%”“缺陷逃逸率 =(上线后发现的缺陷数 / 测试阶段发现的缺陷数)×100%” 等行业术语,生成的报告内容会更贴合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语境,比如在 “缺陷分析” 模块中会写 “本次迭代测试共发现 10 个缺陷,缺陷分布如下:严重缺陷 2 个(占比 20%),一般缺陷 3 个(占比 30%),轻微缺陷 5 个(占比 50%),无致命缺陷;缺陷逃逸率为 0,所有缺陷均在测试阶段发现并修复”,而不是口语化的 “本次测试发现 10 个问题,其中 2 个比较严重,3 个一般,5 个不严重,没有特别严重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修好了”。
7.1.3 注意事项
- 术语要准确:避免使用错误或过时的行业术语,比如软件行业中 “β 测试” 不要写成 “贝塔测试”,建筑行业中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不要写成 “混凝土标号 300”;
- 不要过度堆砌术语:术语是为了提升专业性,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在合适的模块使用合适的术语,比如在 “测试用例执行情况” 模块用 “用例通过率”,在 “回归测试” 模块用 “回归覆盖率”,避免在所有模块都强行加入术语;
- 对小众术语补充说明:若使用的术语较小众(如食品行业的 “HACCP 体系”),可在提示词中简要补充说明,比如 “使用食品行业术语,如‘HACCP 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避免大模型误解。
-
7.2 加入 “行业实践案例”,让大模型生成内容更落地
行业标准 / 规范通常是通用要求,而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具体的行业实践案例才能让内容更具可操作性。在提示词中加入行业实践案例,能引导大模型将标准要求与实际场景结合,生成的内容不再是 “空泛的标准复述”,而是 “可直接落地的方案”。
7.2.1 示例:建筑行业混凝土浇筑方案提示词
“请帮我生成‘框架结构建筑 3 层楼板混凝土浇筑方案’,要求:1. 符合 GB 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 GB/T 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2. 加入建筑行业实践案例:参考‘某小区 12 号楼 3 层楼板浇筑案例’(浇筑面积 200㎡,采用商品混凝土 C30,浇筑顺序从东向西,分层厚度 30cm,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3. 方案包含‘浇筑前准备’‘浇筑流程’‘振捣要求’‘养护方案’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需结合标准要求和实践案例细节,比如在‘振捣要求’中说明‘按案例经验,振捣器插入深度为 50cm,振捣时间 20-30 秒,避免漏振和过振’。”
7.2.2 生成结果节选(振捣要求模块)
“## 3. 振捣要求(符合 GB 50204-2015 第 7.4 条和实践案例经验)
- 振捣设备选择: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型号:ZN-50),振捣器的振动频率≥2800r/min,振幅≥1.5mm,符合 GB/T 50080-2016 对振捣设备的性能要求;
- 振捣操作规范:
-
- 插入深度:参考某小区 12 号楼浇筑案例,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为 50mm(确保上下层混凝土结合紧密),插入点间距控制在 300mm 以内(避免漏振);
-
- 振捣时间:每个插入点振捣 20-30 秒,以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不再下沉为准(案例中实践证明该时间可有效排出气泡,避免蜂窝麻面);
-
- 避免过振:振捣器不得在同一位置长时间停留(最长不超过 30 秒),防止混凝土离析(GB 50204-2015 明确要求禁止过振导致的质量缺陷);
- 特殊部位处理:楼板与梁交接处、钢筋密集区域,采用小型插入式振捣器(型号:ZN-35)辅助振捣,参考案例经验,该区域振捣时间可适当延长至 30-40 秒,但需安排专人观察,防止过振。”
-
7.2.3 注意事项
- 案例要真实合理:实践案例需符合行业实际情况,比如建筑行业中 “楼板浇筑分层厚度 30cm” 是合理的,若写成 “分层厚度 100cm” 则不符合实际(会导致振捣不密实),大模型可能会生成错误内容;
- 案例与标准结合:提示词中需明确 “案例如何与标准结合”,比如 “在‘振捣时间’模块,结合 GB 50204-2015 的‘禁止过振’要求和案例的‘20-30 秒振捣时间’”,避免大模型只写案例不写标准;
- 案例细节要具体:案例中需包含 “关键参数”(如浇筑面积、混凝土等级、振捣时间),不要写模糊的案例(如 “参考某项目的浇筑案例”),否则大模型无法提取有用细节。
-
7.3 明确 “输出格式规范”,让大模型生成内容更规整
不同行业对输出内容的格式有不同要求,比如软件行业的需求文档需包含 “范围”“引用文件”“需求规定” 等固定章节,食品行业的检测报告需包含 “样品信息”“检测依据”“检测结果” 等模块。在提示词中明确输出格式规范,能让大模型生成的内容结构清晰、符合行业习惯,无需后续大量调整格式。
7.3.1 示例:医疗行业检验报告提示词
“请帮我生成‘血常规检验报告’,要求:1. 符合 WS/T 404-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目录》和 GB/T 22576-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2. 输出格式规范:① 首页包含‘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送检科室)、‘检验信息’(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检验仪器);② 正文部分采用‘检验项目 - 参考范围 - 检测结果 - 单位 - 提示’的表格形式;③ 末尾包含‘检验结论’‘检验者签字’‘审核者签字’;3. 假设患者为 25 岁男性,检测结果:白细胞计数 6.5×10⁹/L,红细胞计数 4.8×10¹²/L,血红蛋白 145g/L,血小板计数 230×10⁹/L(均在参考范围内)。”
7.3.2 生成结果节选
“# 血常规检验报告
一、患者信息
- 姓名:XXX
- 性别:男
- 年龄:25 岁
- 病历号:20240522001
- 送检科室:内科
- 送检医生:XXX
-
二、检验信息
- 检验日期:2024 年 5 月 22 日 09:30
- 报告日期:2024 年 5 月 22 日 11:00
- 检验仪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型号:XE-5000)
- 检验依据:WS/T 404-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目录》、GB/T 22576-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
-
三、检验结果
检验项目
参考范围(男性)
检测结果
单位
提示
白细胞计数
4.0-10.0×10⁹/L
6.5
×10⁹/L
正常
红细胞计数
4.3-5.8×10¹²/L
4.8
×10¹²/L
正常
血红蛋白
130-175g/L
145
g/L
正常
血小板计数
125-350×10⁹/L
230
×10⁹/L
正常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40.0-75.0%
58.2
%
正常
淋巴细胞百分比
20.0-50.0%
32.5
%
正常
四、检验结论
本次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主要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未发现异常情况。
五、签字确认
- 检验者签字:XXX
- 审核者签字:XXX
- 实验室盖章:XX 医院临床检验中心
- 报告说明:本报告仅对本次送检样品负责,如有疑问请在 3 日内联系检验科(电话:XXX-XXXXXXX)。”
-
7.3.3 注意事项
- 格式要符合行业规范:不同行业的格式要求不同,比如建筑行业的施工方案需包含 “工程概况”“施工准备”“施工流程”“质量控制”,不要混淆行业格式;
- 结构层次要清晰:使用 “一级标题”“二级标题”“表格” 等元素区分内容层次,提示词中可明确 “使用 Markdown 格式,一级标题用 #,二级标题用 ##,表格用 | 分隔”,让大模型生成的内容结构更规整;
- 必要元素不遗漏:提示词中需列出格式的 “必要元素”,比如检验报告的 “患者信息”“检验结论”“签字”,不要遗漏关键模块,否则大模型可能会省略。
-
8. 不同行业提示词模板总结
为了让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快速编写包含行业标准 / 规范的提示词,下面按 “软件、建筑、食品、医疗” 四个行业,总结通用的提示词模板。每个模板包含 “标准筛选”“核心方法”“提示词框架” 三部分,可直接修改细节后使用。
8.1 软件行业提示词模板(以 “需求规格说明书” 为例)
8.1.1 标准筛选
- 核心标准:GB/T 9385-2008《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
- 补充标准:IEEE 830-1998《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
8.1.2 核心方法
采用 “明确引用” 法,直接指定标准章节和核心要求。
8.1.3 提示词框架
“请帮我生成‘[软件名称,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需求规格说明书’,要求:
- 符合 GB/T 9385-2008《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和 IEEE 830-1998《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 包含 GB/T 9385-2008 要求的 [核心章节,如:‘范围’‘引用文件’‘需求规定’‘运行环境规定’] 章节,其中‘需求规定’需细分 [子模块,如:‘功能需求’(包含 XX、XX 功能)、‘非功能需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
- 使用软件行业术语,如 [术语示例,如:‘用例’‘模块’‘接口’‘响应时间’],避免口语化;
- 输出格式:一级标题用 #,二级标题用 ##,功能需求部分用项目符号列出;
- 补充细节:[具体需求,如:软件需支持 50 人同时在线,响应时间≤2 秒,数据存储符合 GB/T 22239-2019 安全要求]。”
-
8.2 建筑行业提示词模板(以 “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案” 为例)
8.2.1 标准筛选
- 核心标准: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 补充标准:无(核心标准已覆盖需求)。
-
8.2.2 核心方法
采用 “参数植入” 法,将标准中的取样数量、养护条件、评定指标等参数融入提示词。
8.2.3 提示词框架
“请帮我生成‘[项目名称,如:XX 小区 12 号楼] 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案’,检测对象为 [检测部位,如:3 层楼板和梁,设计强度等级 C30],要求:
- 符合 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和 GB/T 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 植入标准核心参数:① 取样数量:每 100m³ 制作 1 组试件(每组 3 块 150mm 立方体),共制作 [组数,如:5 组];② 养护条件:温度 20℃±2℃,湿度≥95%,养护 28 天;③ 评定指标:平均值≥1.15fcu,k,最小值≥0.95fcu,k(fcu,k=[设计强度,如:30MPa]);
- 方案包含 [模块,如:‘取样计划’‘养护方案’‘试验步骤’‘强度评定’],每个模块需说明操作细节(如取样部位、试验设备);
- 结合行业实践:参考 [案例,如:同类项目楼板检测案例,振捣时间 20-30 秒],确保方案可落地;
- 输出格式:使用表格列出‘检测项目 - 标准要求 - 操作方法’。”
-
8.3 食品行业提示词模板(以 “质量检测报告” 为例)
8.3.1 标准筛选
- 核心标准: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根据食品类型替换,如食用油用 GB 2716-2018);
- 补充标准: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根据检测项目替换)。
-
8.3.2 核心方法
采用 “明确引用” 法,按标准要求列出检测项目、方法和限值。
8.3.3 提示词框架
“请帮我生成‘[食品类型,如:XX 品牌饮用纯净水] 质量检测报告’,样品信息:[样品细节,如:批号 2024052001,规格 550mL / 瓶],要求:
- 符合 [核心标准,如: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和 [补充标准,如: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 检测项目包含 [项目列表,如:‘感官指标’(色泽、气味)、‘理化指标’(pH 值、电导率)、‘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每个项目需说明:① 检测方法(引用标准章节);② 标准限值;③ 检测结果(假设 [结果,如:均合格]);④ 判定结论;
- 输出格式:① 首页包含‘样品信息’‘检测依据’;② 正文用表格呈现检测结果;③ 末尾包含‘综合结论’‘检测单位签字盖章’;
- 语言要求:正式、专业,符合食品检测报告规范,避免主观描述。”
-
8.4 医疗行业提示词模板(以 “医用设备验收 checklist” 为例)
8.4.1 标准筛选
- 核心标准: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根据设备类型替换,如呼吸机用 YY 0600-2007);
- 补充标准:GB 9706.1-2020《医用电气设备 第 1 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通用安全标准)。
- 符合 [核心标准,如: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 和 [补充标准,如:GB 9706.1-2020《医用电气设备 第 1 部分》(若为电气设备)];
- 植入标准核心参数:① [参数 1,如:过滤效率≥95%];② [参数 2,如:气流阻力≤49Pa];③ [参数 3,如:环氧乙烷残留≤10μg/g];
- checklist 包含‘验收项目 - 标准要求(引用标准)- 验收方法 - 合格判定 - 结果记录’5 列,验收方法需可现场操作(如用直尺测尺寸、目视查外观);
- 补充细节:验收数量 [数量,如:随机抽取 30
-
8.4.2 核心方法
采用 “场景引导 + 参数植入” 法,结合验收场景和标准参数。
8.4.3 提示词框架
“请帮我生成‘[设备名称,如:医用外科口罩] 入库质量验收 checklist’,应用场景:[场景细节,如:医院采购部门验收,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临床],要求:片样品,验收结果记录栏需预留‘√合格 /× 不合格’填写位置;
5. 行业术语要求:使用医疗行业术语,如‘灭菌有效期’‘环氧乙烷残留’,避免口语化表述(如不要将‘环氧乙烷残留’写成‘化学残留’)。”
9. 如何验证提示词效果:确保生成内容符合行业标准
向提示词中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后,还需要验证大模型生成的内容是否真的符合标准要求,避免出现 “提示词写了标准,但生成内容未落地” 的情况。下面介绍 3 种简单有效的验证方法,帮助大家快速判断生成内容的专业性和合规性。
9.1 方法 1:对照标准条款逐条检查
这是最直接、最准确的验证方法,适用于所有行业。具体步骤如下:
- 准备好提示词中引用的行业标准原文(可从官方平台下载电子版);
- 提取标准中的核心条款(如技术指标、格式要求、检测方法),整理成 “标准条款清单”;
- 逐一对比大模型生成的内容与 “标准条款清单”,检查是否有遗漏或不符合的地方。
-
9.1.1 示例:验证 “医用外科口罩验收 checklist”
- 标准条款清单(来自 YY 0469-2011):① 过滤效率≥95%;② 气流阻力≤49Pa;③ 耳挂带断裂强力≥10N;④ 环氧乙烷残留≤10μg/g;
- 对比生成的 checklist:检查是否包含这 4 项指标,且参数是否与标准一致;
- 验证结果:若 checklist 中 “过滤效率” 写的是 “≥90%”,则不符合标准,需补充提示词 “过滤效率应符合 YY 0469-2011 要求的≥95%,重新调整 checklist”。
-
9.1.2 注意事项
- 重点检查 “强制性条款”:优先验证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款(如 GB 系列标准中的 “应”“必须” 类表述),这类条款直接关系到内容的合规性;
- 记录不符合项:若发现生成内容与标准不符,详细记录不符合项(如 “气流阻力参数错误,标准要求≤49Pa,生成内容写≤50Pa”),便于后续调整提示词;
- 复杂标准可抽样检查:若标准条款过多(如超过 20 条),可抽取核心条款(5-10 条)检查,重点覆盖与当前需求强相关的内容。
-
9.2 方法 2:让大模型 “自我验证” 并修正
如果不方便手动对照标准检查,可让大模型自己验证生成内容是否符合标准,并自动修正错误。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标准熟悉度较低的场景,操作步骤如下:
- 在大模型生成内容后,输入补充提示词:“请对照 [标准编号 + 名称,如: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检查你刚才生成的 [内容类型,如:口罩验收 checklist] 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若有不符合的地方,请列出问题并修正。”
- 大模型会输出 “问题清单” 和 “修正后的内容”;
- 再次检查修正后的内容,确认是否符合预期。
-
9.2.1 示例:让大模型自我验证 “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案”
- 补充提示词:“请对照 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和 GB/T 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检查你刚才生成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案’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若有问题,请列出并修正。”
- 大模型输出的问题清单:“1. 取样数量描述有误:标准要求每 100m³ 制作 1 组试件,生成内容写‘每 150m³ 制作 1 组’,不符合 GB/T 50107-2010 第 3.3 条;2. 养护湿度未明确:标准要求相对湿度≥95%,生成内容仅写‘恒温养护’,未提及湿度,不符合 GB/T 50081-2019 第 6.2 条;”
- 大模型修正后的内容:“取样数量:每 100m³ 混凝土制作 1 组试件(每组 3 块 150mm 立方体),共制作 5 组(总方量 450m³);养护条件:温度 20℃±2℃,相对湿度≥95%,养护 28 天;”
-
9.2.2 注意事项
- 明确验证标准:补充提示词中需再次提及标准编号和名称,避免大模型混淆其他标准;
- 复杂内容分模块验证:若生成内容包含多个模块(如方案包含 “取样”“试验”“评定”),可要求大模型 “按模块逐一验证”,提高验证准确性;
- 手动复核修正结果:大模型的自我验证可能存在遗漏,修正后仍需手动快速浏览,确认无新问题。
-
9.3 方法 3:结合行业经验判断内容 “可落地性”
行业标准是通用要求,而实际工作中还需结合行业经验判断生成内容是否 “能落地执行”。比如,生成的 “施工方案” 是否符合现场操作习惯,“检测报告” 是否能通过监管部门审核等。具体判断维度如下:
- 操作可行性:生成的步骤是否能在实际场景中执行,如 “用直尺测量口罩尺寸” 是可行的,“用专业设备检测口罩过滤效率” 若未说明设备型号,则可能不可行;
- 数据合理性:生成的数值是否符合行业实际,如建筑行业中 “混凝土振捣时间 20-30 秒” 是合理的,“振捣时间 5-10 秒” 则过短,不符合实际操作经验;
- 合规性:生成的内容是否符合行业监管要求,如食品检测报告是否包含 “检测单位盖章”“审核者签字”,这些是监管部门要求的必要元素。
-
9.3.1 示例:判断 “食品检测报告” 的可落地性
- 操作可行性:报告中 “菌落总数检测方法” 写 “按 GB/T 5750.12-2023 第 3.1 条执行,使用 PCA 培养基,36℃±1℃培养 48h”,步骤具体,可落地;
- 数据合理性:检测结果 “菌落总数 20 CFU/mL”,符合瓶装饮用水的正常范围(GB 19298-2014 要求≤100 CFU/mL),数据合理;
- 合规性:报告包含 “检测单位盖章”“检验者和审核者签字”,符合监管部门对检测报告的合规要求;
- 结论:该报告可落地,能直接提交给监管部门或客户。
-
9.3.2 注意事项
- 结合自身行业经验:若你有行业工作经验,可直接基于经验判断;若经验不足,可咨询行业同事或参考行业案例;
- 关注 “细节完整性”:可落地的内容通常细节完整,如方案包含 “设备型号”“操作时间”“责任人”,报告包含 “签字”“盖章”“联系方式”;
- 避免 “理论化” 内容:若生成的内容只有标准条款复述,没有实际操作细节(如 “按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则不可落地,需补充提示词 “添加具体操作步骤和设备信息”。
-
10. 工具推荐:辅助查询行业标准,提升提示词编写效率
在向提示词中加入行业标准 / 规范时,经常需要查询标准原文、确认标准有效性或提取核心参数。下面推荐 4 个实用工具,帮助大家快速获取标准信息,减少查询时间,提升提示词编写效率。
10.1 工具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国家标准查询)
10.1.1 工具特点
- 官方平台,权威可靠:所有国家标准(GB、GB/T 系列)的信息均为官方发布,确保标准编号、名称、内容的准确性;
- 功能全面:支持按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归口单位” 等多维度查询,可下载标准全文(部分免费,部分需付费),查询标准是否现行有效;
- 操作简单:网页界面简洁,无复杂注册流程,适合快速查询。
-
10.1.2 使用步骤
- 打开官网地址:https://www.sac.gov.cn/;
- 点击顶部导航栏的 “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 在搜索框中输入标准编号(如 “GB 4789.2-2022”)或标准名称(如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 点击 “搜索”,找到目标标准后,查看 “标准状态”(确认是否现行),点击 “在线阅读” 或 “下载” 获取标准原文;
- 从原文中提取核心条款(如技术指标、检测方法),融入提示词。
-
10.1.3 适用场景
- 查询国家标准(GB、GB/T 系列),如食品行业的 GB 19298-2014、建筑行业的 GB/T 50107-2010;
- 确认国家标准的有效性(是否被修订或废止);
- 下载国家标准原文,提取提示词所需的核心参数。
-
10.2 工具 2: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行业标准查询)
10.2.1 工具特点
- 覆盖多行业:支持查询建筑、化工、医疗、电子等多个行业的行业标准,如建筑行业的 JGJ 系列、医疗行业的 YY 系列、化工行业的 HG 系列;
- 信息及时更新:行业标准的修订、废止信息会及时更新,确保查询到的是最新信息;
- 支持关联查询:可查询标准的 “替代关系”(如某标准替代了之前的哪个标准),避免使用旧标准。
-
10.2.2 使用步骤
- 打开平台地址(不同行业有专属平台,以建筑行业为例):https://www.mohurd.gov.cn/bzde/index.html(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 在搜索框中输入行业标准编号(如 “JGJ59-2011”)或名称(如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 点击 “搜索”,查看标准的 “实施日期”“状态”“归口单位” 等信息;
- 若平台提供下载功能,可下载标准原文;若不提供,可记录标准编号,在其他合规平台(如知网)下载;
- 整理标准中的核心要求,融入提示词。
-
10.2.3 适用场景
- 查询各行业的行业标准(如医疗行业的 YY 0469-2011、电子行业的 SJ/T 系列);
- 了解行业标准的 “替代关系”,避免在提示词中使用已废止的旧标准;
- 获取行业标准的官方解读(部分平台提供标准解读文档,帮助理解核心条款)。
-
10.3 工具 3:知网(标准全文下载与分析)
10.3.1 工具特点
- 标准资源丰富:收录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如 ISO、IEC 系列)的全文,覆盖几乎所有行业;
- 支持全文检索:可在标准全文中搜索关键词(如 “过滤效率”“振捣时间”),快速定位核心条款,无需逐页阅读;
- 提供标准分析工具:部分功能支持分析标准的 “引用关系”(某标准被哪些文献引用)、“修订历史”,帮助深入理解标准。
-
10.3.2 使用步骤
- 打开知网官网:https://www.cnki.net/;
- 点击顶部导航栏的 “标准” 频道;
- 在搜索框中输入标准编号或名称,选择 “标准类型”(如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 找到目标标准后,点击 “下载全文”(需登录账号,部分标准需付费);
- 打开下载的标准全文,使用 “查找” 功能(Ctrl+F)搜索关键词(如 “YY 0469-2011 过滤效率”),快速提取核心参数;
- 将提取的参数融入提示词,如 “过滤效率≥95%,符合 YY 0469-2011 要求”。
-
10.3.3 适用场景
- 下载各类标准的全文(尤其是知网独家收录的部分行业标准);
- 快速定位标准中的核心条款(通过关键词检索,节省阅读时间);
- 深入研究标准(如了解标准的修订历史、引用情况),编写更专业的提示词。
-
10.4 工具 4:豆包 / 文心一言(标准核心条款提取)
10.4.1 工具特点
- 自动提取核心条款:将标准全文(或标准编号 + 名称)输入大模型,可要求其自动提取 “核心技术指标”“关键操作步骤”“格式要求”,无需手动整理;
- 支持多语言转换:若标准为英文(如国际标准 ISO 系列),可要求大模型将核心条款翻译成中文,并整理成简洁的列表;
- 结合需求生成提示词片段:可直接要求大模型 “基于某标准,生成提示词中需要融入的标准内容”,直接复制使用。
-
10.4.2 使用步骤(以豆包为例)
- 打开豆包客户端,输入需求:“请帮我提取 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中的核心技术指标,整理成列表,用于编写提示词。”
- 若有标准全文,可补充:“标准全文如下:[粘贴标准全文关键章节],重点提取过滤效率、气流阻力、耳挂带强度相关指标。”
- 豆包输出提取结果:“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核心技术指标:1. 过滤效率:对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95%;2. 气流阻力:在(30±2)L/min 气流下,阻力≤49Pa;3. 耳挂带断裂强力:≥10N;4. 环氧乙烷残留:≤10μg/g;”
- 将提取结果直接融入提示词,如 “符合 YY 0469-2011 要求,过滤效率≥95%,气流阻力≤49Pa”。
-
10.4.3 适用场景
- 快速提取标准核心条款,避免手动阅读长文档;
- 处理英文标准,需要中文核心条款;
- 对标准不熟悉,需要大模型辅助整理提示词所需的标准内容。
-
11. 扩展:应对无明确行业标准的场景
在部分新兴行业(如 AI 生成内容、元宇宙场景设计)或小众领域(如某类小众手工艺品制作),可能没有明确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这种情况下,无法直接向提示词中加入 “官方标准”,但仍可通过以下方法提升提示词的专业性,让大模型生成符合行业共识的内容。
11.1 方法 1:引用 “行业共识或最佳实践”
新兴行业虽无官方标准,但通常会形成 “行业共识” 或 “最佳实践”(如 AI 行业的 “生成内容安全性指南”、元宇宙行业的 “场景交互设计原则”)。在提示词中引用这些内容,相当于用 “非官方标准” 引导大模型。
11.1.1 示例:生成 “AI 生成图片的安全性审核方案”
- 行业共识:① 禁止生成暴力、色情、违法内容;② 生成的人物肖像需符合隐私保护要求(不泄露真实人物信息);③ 需标注 “AI 生成” 标识,避免误导用户;
- 提示词:“请帮我生成‘AI 生成图片的安全性审核方案’,要求:1. 符合 AI 生成内容行业的最佳实践:① 禁止生成暴力、色情、违法内容,明确列出禁止内容的具体类型;② 生成的人物肖像不得包含真实人物的面部特征(如明星、公众人物);③ 所有 AI 生成图片需在右下角标注‘AI 生成’标识,字体大小不小于图片宽度的 5%;2. 方案包含‘审核流程’‘审核标准’‘违规处理’三个部分,审核流程需明确‘初审 - 复审 - 终审’的责任人及操作步骤;3. 语言专业,符合 AI 行业的表述习惯(如‘内容合规性检测’‘隐私风险筛查’)。”
-
11.1.2 注意事项
- 行业共识需来源可靠:优先引用行业头部企业发布的指南(如百度、阿里发布的 AI 安全指南)、行业协会的倡议(如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的倡议),避免引用个人或非权威机构的观点;
- 明确共识的具体内容:不要笼统地写 “符合行业共识”,需列出具体条款(如禁止内容类型、标注要求),让大模型有明确的参考依据。
-
11.2 方法 2:参考 “同类领域的相近标准”
若当前领域无标准,可参考 “同类或相关领域的标准”,并在提示词中说明 “参考某标准的框架或核心逻辑”。比如,元宇宙场景设计无标准,可参考 “游戏场景设计标准”;AI 生成文案审核无标准,可参考 “广告文案审核标准”。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