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Maybe AI 的实践中,我们发现 b,将决定一个系统未来的上限。不同方法论背后,代表了不同的取舍:

  • 短期的稳定性
  • 长期的适应性与进化性

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需要在不同阶段做出的策略选择。

路径一:官方封装的稳定性

核心追求:稳定性与准确率。

方法:官方团队预封装 MCP 工具,通过标准化 API 供调用。

优势:

  • 质量可控,初期体验好;
  • 易于维护与统一。

局限:

  • 工具集由中心化团队定义,扩展速度有限;
  • 难以快速跟上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路径二:开放生态的进化性

核心追求:适应性与自我进化能力。

方法:让社区与用户参与工具的开发与优化,构建多层次的反馈与质量治理体系。

优势:

  • 长尾需求可以快速被满足;
  • 随着模型能力提升,工具调用精准度不断进化。

局限:

  • 短期质量难以统一保障;
  • 系统治理与审核成本高。

为什么我们认为生态方法值得探索

1)用户需求永远动态上升

正如贝索斯所说,“顾客永远不会满足”。一个静态的官方封装方案,注定无法跟上需求曲线。

2)市场变化远快于平台迭代

金融、营销等领域的需求变化往往以“天”为单位,而中心化开发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

3)相信模型能力的持续提升

当下模型调用工具的错误率依旧不低,但理解与推理能力正快速进化。长期来看,更智能的模型能与更开放的生态形成指数级增长效应。

4)长尾需求的局限

专业团队能覆盖的场景有限,而社区驱动的方式更能满足各类细分、地域化的使用场景。

如何兼顾质量与稳定性

即使选择生态方法,也必须重视稳定性。可行路径包括:

  • 多层验证机制:基础审核 → 标准测试 → 真实场景验证 → 协作评估;
  • 数据驱动的质量改进:采集调用数据,形成失败模式库与排行榜;
  • 社区监督与激励:评分系统、声誉体系、基于贡献的激励机制;
  • 混合模式:核心协议由官方维护,长尾工具由社区扩展。

小结

在我们看来,MCP 工具的搭建方式不是一个固定答案,而是一种 关于稳定与进化的持续选择:

  • 官方封装,适合强调质量与统一的早期阶段;
  • 开放生态,更契合用户需求与模型能力持续进化的长期趋势。

最终问题是:

我们更需要一个“当下稳定”的工具集,还是一个“能随时间进化”的生态系统?

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