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大模型与智能体:从“能聊”到“能飞”还有多远——政策风口下的冷思考与攻坚路径
由民航局牵头,打造“1+N”航空语料库:1个覆盖航班运行、机务维修、旅客服务、货运物流、气象情报通用语料,N个面向运行控制(ATC)、预测性维修、机场安检、旅客通关等专属语料;先让大模型在“滑行路径优化、APU预测性维修、跑道FOD检测、安检违禁品识别”单点替代人工决策,滑行时间↓30s、故障误报率≤5%、FOD检测准确率≥95%即可规模化复制。QAR、雷达、ADS-B、ACARS、离港、安检视频
一、从“对话”到“拍板”:政策与技术双重临界点
七部委《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首次把“航空大模型”写进行动清单:2027年建成综合交通大模型体系,。
需要现在提出“构建覆盖运行、运维、服务、监管四大板块的航空大模型与智能体生态”。航空枢纽年内将启动亿元级“航空大模型”试点,政策、资金、算力、场景四要素齐备,行业进入“落地验证窗口期”。
二、四大“卡脖子”环节让大模型仍停在“PPT驾驶舱”
-
数据关:航空公司、空管、机场、MRO、油料五大主体数据格式七国八制;QAR、雷达、ADS-B、ACARS、离港、安检视频“物理不出域”,导致训练语料“碎片化”。
-
标准关:航班运行、客货保障、设备运维、旅客服务四类模型接口互不握手;同一座机场,“报文格式>50种、通信协议>30类”,重复造轮子。
-
场景关:多数PoC停留在“问答式客服、看图写报告”,与航班实时放行、动态滑行路径、跑道FOD检测、APU预测性维修等核心业务尚未“硬挂钩”。
-
信任关:DO-178C适航标准与“算法黑箱”如何兼容?一旦AI给出错误放行或滑行指令,责任主体界定模糊,监管与运控“不敢用”。
三、把“说话”变成“干活”的三把钥匙
(一)高质量语料是“燃料”——先建“航空数据基座”再谈大模型
-
由民航局牵头,打造“1+N”航空语料库:1个覆盖航班运行、机务维修、旅客服务、货运物流、气象情报通用语料,N个面向运行控制(ATC)、预测性维修、机场安检、旅客通关等专属语料;
-
统一时空ID(WGS84+UTC+航班号)+差分隐私,实现“数据不出塔台、模型能离域”。
(二)小切口深穿透——用“场景智能体”撬动核心业务
-
把复杂业务拆成可闭环微工作流:“15min级流量预测→滑行路径AI优化→塔台指令自动生成→机载/车辆执行→现场反馈迭代”;
-
先让大模型在“滑行路径优化、APU预测性维修、跑道FOD检测、安检违禁品识别”单点替代人工决策,滑行时间↓30s、故障误报率≤5%、FOD检测准确率≥95%即可规模化复制。
(三)共建生态与治理——把“接口”变“标准”,把“黑箱”变“白盒”
-
依托中国民航智慧机场产业联盟发布《航空大模型接口白皮书》,规定数据格式、调用协议、安全等级、责任链条,实现“即插即用”;
-
建立“模型-场景-安全”三维评测场,引入第三方对算法进行DO-178C Level B功能安全双认证,解决“敢用”问题;
-
设立“AI决策责任险”与“人类兜底权”,明确AI错误指令的赔偿与追溯,消除监管顾虑。
四、结语:让大模型“跑”在跑道上而不是PPT里
政策给出了“时间表”,市场准备好了“资金表”,行业亟待“成绩单”。下一步,航空大模型与智能体必须深入塔台、桥载、机坪、驾驶舱这些“硬核心”,用可量化的指标证明自己:
-
运行控制:滑行时间↓30s/架次,航班正常率提升≥3%;
-
机务维修:APU非计划拆换率↓30%,故障预警准确率≥92%;
-
机场安检:违禁品识别准确率≥95%,单旅客通关时间↓40%;
-
绿色低碳:APU替代率↑20%,单架次节燃油90kg。
只有当大模型从“能回答”进化到“能拍板”,从“会说话”升级为“能干活”,智慧民航才真正驶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