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设计要点:提示工程架构师在Agentic AI上下文工程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设计要点》
Agentic AI(智能体AI)是一类具备自主目标设定、环境感知、决策执行与学习能力自主性:无需人类逐步指令,可主动规划任务(如“帮我安排下周的旅行,包括机票、酒店和景点”);持续性:能记忆历史交互(如“我之前说过喜欢海边”),并根据新信息更新决策(如“因为天气原因,调整旅行计划为山区”);适应性:可感知环境变化(如时间、地点、用户状态),并调整行为(如“现在是晚上10点,避免发送工作消息”)。
解析设计要点:提示工程架构师在Agentic AI上下文工程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设计要点
元数据框架
标题:解析设计要点:提示工程架构师在Agentic AI上下文工程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设计要点
关键词:Agentic AI;上下文工程;用户体验设计;提示工程架构;动态上下文管理;伦理AI;多模态交互
摘要:
Agentic AI(智能体AI)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自主决策与持续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发挥高度依赖于对“上下文”的精准理解与动态管理。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职责并非局限于撰写零散的提示词,而是要从系统架构层设计上下文的获取、表示、更新与应用机制,最终实现“Agent与用户的自然交互”。本文将从概念基础、理论框架、架构设计、实现机制、实际应用五大维度,拆解Agentic AI上下文工程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要点,并结合案例与技术细节,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提供可落地的设计指南。
一、概念基础:Agentic AI与上下文工程的核心逻辑
在深入设计要点之前,需先明确三个核心概念的边界与关联:Agentic AI、上下文工程、用户体验设计(UXD)。
1.1 Agentic AI的定义与特征
Agentic AI(智能体AI)是一类具备自主目标设定、环境感知、决策执行与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区别于传统“任务导向型AI”(如单一功能的聊天机器人),其核心特征包括:
- 自主性:无需人类逐步指令,可主动规划任务(如“帮我安排下周的旅行,包括机票、酒店和景点”);
- 持续性:能记忆历史交互(如“我之前说过喜欢海边”),并根据新信息更新决策(如“因为天气原因,调整旅行计划为山区”);
- 适应性:可感知环境变化(如时间、地点、用户状态),并调整行为(如“现在是晚上10点,避免发送工作消息”)。
示例:OpenAI的“Custom Instructions”功能,允许用户设定长期偏好(如“我是一名程序员,喜欢用Python解决问题”),Agent会将这些偏好作为上下文,持续应用于后续交互中。
1.2 上下文工程的作用:Agent的“认知基础”
上下文(Context)是Agent理解用户意图、环境状态与任务目标的信息集合,其核心作用包括:
- 意图消歧:解决用户输入的模糊性(如“帮我订一杯咖啡”需要结合“当前时间(上午10点)、地点(办公室)、偏好(热美式)”才能确定具体需求);
- 决策依据:Agent的自主决策需依赖上下文(如“是否要提醒用户带伞?”需要结合“当前天气(下雨)、用户行程(即将出门)”);
- 体验一致性:跨会话保持用户偏好(如“用户之前说过讨厌香菜”,下次点外卖时自动排除含香菜的选项)。
关键结论:上下文是Agent的“记忆与认知框架”,没有有效的上下文工程,Agent的“自主性”将沦为“盲目性”。
1.3 用户体验设计的目标:从“工具化”到“伙伴化”
Agentic AI的用户体验设计目标,是让用户感受到“与一个有记忆、懂意图、会变通的伙伴交互”,而非“与一个执行指令的工具对话”。具体要求包括:
- 自然性:交互符合人类沟通习惯(如“不用每次都问我喜欢什么,你应该记得”);
- 有效性:快速理解并解决用户问题(如“根据我的历史购买记录,推荐适合的礼物”);
- 透明度:让用户知道Agent的决策依据(如“我推荐这家餐厅,因为你之前喜欢吃川菜,且距离你当前位置1公里”);
- 可控性:允许用户修改或删除Agent存储的上下文(如“我之前说的偏好有误,现在更爱粤菜”)。
二、理论框架:上下文工程的第一性原理推导
提示工程架构师需从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出发,拆解上下文工程的核心要素。第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回归事物的本质,而非依赖经验或类比。对于上下文工程而言,其本质是**“构建Agent对环境与用户的认知模型”**。
2.1 上下文的维度:What to Capture?
上下文的维度决定了Agent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根据Agentic AI的交互场景,上下文可分为四大类(用户维度、任务维度、环境维度、Agent状态维度):
维度 | 内容示例 | 作用 |
---|---|---|
用户维度 | 偏好(如“喜欢科幻电影”)、历史交互(如“上周咨询过电脑配置”)、身份(如“程序员”) | 个性化决策的基础 |
任务维度 | 当前任务(如“订机票”)、子任务(如“选航班”)、任务状态(如“已完成80%”) | 引导Agent的决策方向 |
环境维度 | 时间(如“晚上10点”)、地点(如“北京朝阳区”)、外部事件(如“暴雨预警”) | 适应动态环境的关键 |
Agent状态 | 知识储备(如“掌握Python语法”)、资源限制(如“剩余API调用次数”) | 避免Agent做出超出能力范围的决策 |
推导逻辑:Agent的决策过程可表示为函数:
Decision=f(UserContext,TaskContext,EnvContext,AgentState) Decision = f(UserContext, TaskContext, EnvContext, AgentState) Decision=f(UserContext,TaskContext,EnvContext,AgentState)
其中,fff 是Agent的决策模型(如LLM + 规划算法)。上下文的维度越完整,fff 的输出越符合用户预期。
2.2 上下文的表示:How to Represent?
上下文的表示方式决定了Agent处理与检索的效率。常见的表示方式包括结构化表示与非结构化表示,二者各有优劣:
2.2.1 结构化表示:机器可直接处理
结构化表示将上下文转换为可被算法直接解析的格式(如JSON、数据库表),适用于需要精确匹配的场景(如用户偏好、任务状态)。
示例:用户维度的结构化上下文:
{
"user_id": "u123",
"preferences": {
"movie_genre": "科幻",
"food": "川菜",
"travel": "海边"
},
"history": [
{
"timestamp": "2024-05-01 14:30",
"query": "推荐一部科幻电影",
"response": "《星际穿越》"
},
{
"timestamp": "2024-05-03 19:00",
"query": "找一家川菜馆",
"response": "推荐“川味轩”,距离你当前位置2公里"
}
]
}
优势:检索效率高(如通过SQL查询“用户喜欢的电影类型”)、易于更新(如修改“food”字段为“粤菜”)。
局限性:无法捕捉语义关联(如“用户喜欢科幻电影”与“用户可能对太空旅行感兴趣”的关联)。
2.2.2 非结构化表示:捕捉语义关联
非结构化表示将上下文转换为语义向量(如通过OpenAI Embedding或Sentence-BERT生成),适用于需要理解语义关联的场景(如用户意图消歧)。
示例:用户输入“帮我订一杯咖啡”的语义向量:
[0.12,−0.34,0.56,...,0.78] [0.12, -0.34, 0.56, ..., 0.78] [0.12,−0.34,0.56,...,0.78](假设向量维度为1536)
优势:能捕捉语义关联(如“订咖啡”与“早餐”“提神”的关联)、支持模糊检索(如用户输入“我想喝热饮”,可匹配“订咖啡”的上下文)。
局限性:存储成本高(向量需要专用数据库,如Pinecone)、难以解释(向量无法直接被人类理解)。
2.2.3 混合表示:平衡效率与语义
实际场景中,提示工程架构师通常采用混合表示(结构化 + 非结构化):
- 结构化部分:存储用户偏好、任务状态等需要精确匹配的信息;
- 非结构化部分:存储历史交互记录、用户输入等需要语义理解的信息。
示例:用户历史交互的混合表示:
- 结构化:存储“交互时间”“任务类型”(如“订咖啡”);
- 非结构化:将“用户输入”与“Agent响应”转换为语义向量,存储在向量数据库中。
推导逻辑:混合表示的目标是在检索效率与语义理解之间取得平衡,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Context=StructuredData⊕UnstructuredVector Context = StructuredData \oplus UnstructuredVector Context=StructuredData⊕UnstructuredVector
其中,⊕\oplus⊕ 表示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向量的融合(如通过注意力机制将结构化字段的嵌入与非结构化向量结合)。
2.3 上下文的更新:When to Update?
上下文的动态性是Agentic AI的核心优势,也是用户体验的关键。上下文的更新需遵循**“触发条件”与“衰减机制”**:
2.3.1 更新的触发条件
上下文的更新需由事件驱动,常见触发条件包括:
- 用户输入:用户发送新消息(如“我现在更爱喝奶茶了”);
- 环境变化: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如“当前时间从上午10点变为晚上8点”);
- 任务进展:任务状态发生变化(如“订机票”任务从“未开始”变为“已选航班”);
- Agent学习:Agent通过交互学习到新信息(如“用户之前说过讨厌香菜,现在发现用户喜欢吃芫荽”)。
示例:一个旅行规划Agent的上下文更新触发条件:
- 用户输入“我想把旅行时间改到下周末”→ 更新“任务维度”的“当前任务”字段;
- 环境变化“北京暴雨预警”→ 更新“环境维度”的“外部事件”字段;
- 任务进展“已订好机票”→ 更新“任务维度”的“任务状态”字段。
2.3.2 上下文的衰减机制:避免信息过载
Agent的上下文存储容量有限(如LLM的上下文窗口限制为4k/8k/16k tokens),因此需设计衰减机制(Decay Mechanism),淘汰过时或无关的上下文。常见的衰减策略包括:
- 时间衰减:根据上下文的时间戳,赋予不同的权重(如“1周前的交互”权重为0.5,“1个月前的交互”权重为0.1);
- 相关性衰减:根据当前任务与上下文的相关性,淘汰无关信息(如用户当前任务是“订机票”,则“去年的旅行计划”上下文权重降低);
- 用户反馈衰减:根据用户的反馈,调整上下文的权重(如用户说“我之前说的偏好有误”,则该上下文的权重降为0)。
数学模型:上下文的权重可表示为:
Weight(c)=α⋅TimeDecay(c)+β⋅Relevance(c)+γ⋅Feedback(c) Weight(c) = \alpha \cdot TimeDecay(c) + \beta \cdot Relevance(c) + \gamma \cdot Feedback(c) Weight(c)=α⋅TimeDecay(c)+β⋅Relevance(c)+γ⋅Feedback(c)
其中,α+β+γ=1\alpha + \beta + \gamma = 1α+β+γ=1(权重系数),TimeDecay(c)TimeDecay(c)TimeDecay(c) 是时间衰减函数(如指数衰减 e−t/τe^{-t/\tau}e−t/τ,τ\tauτ 为时间常数),Relevance(c)Relevance(c)Relevance(c) 是上下文与当前任务的相关性(如余弦相似度),Feedback(c)Feedback(c)Feedback(c) 是用户反馈的权重(如用户确认“正确”则为1,“错误”则为-1)。
三、架构设计:上下文工程的系统架构
提示工程架构师需从系统架构层设计上下文工程的流程。一个完整的上下文工程系统包括数据源、上下文处理器、上下文存储、上下文检索、应用接口五大组件(如图1所示)。
3.1 系统架构图(Mermaid)
图1:Agentic AI上下文工程系统架构
3.2 组件设计要点
3.2.1 数据源:Where to Get Context?
数据源是上下文的输入,需覆盖用户、任务、环境、Agent四大维度。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设计数据采集策略,确保数据源的完整性与实时性:
- 用户输入:通过用户交互接口(如聊天窗口、语音助手)采集,需支持多模态(文本、语音、图像);
- 环境传感器:通过API或硬件采集(如天气API、GPS);
- 任务系统:通过任务管理模块采集(如任务状态、子任务进度);
- Agent状态:通过Agent的内部监控模块采集(如知识储备、资源使用情况)。
示例:一个智能家电Agent的数据源:
- 用户输入:“把空调温度调到26度”;
- 环境传感器:当前温度28度、湿度60%;
- 任务系统:当前任务“调整空调温度”,状态“未开始”;
- Agent状态:空调已连接、剩余电量80%。
3.2.2 上下文处理器:How to Process Context?
上下文处理器的作用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被存储与检索的格式,其核心步骤包括:
- 数据清洗:去除噪声(如用户输入中的错别字、环境传感器的异常值);
- 结构化转换: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格式(如将用户输入“我喜欢科幻电影”转换为JSON中的“movie_genre”字段);
- 语义嵌入:将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语义向量(如通过OpenAI Embedding生成向量)。
关键设计要点:
- 自动化:数据清洗与结构化转换需自动化(如通过正则表达式提取用户输入中的关键信息),避免人工干预;
- 多模态支持:需处理文本、语音、图像等多模态数据(如将用户上传的图片转换为语义向量,用于推荐商品);
- 实时性:对于时间敏感的上下文(如“暴雨预警”),需采用流处理(如Apache Flink),确保处理延迟小于1秒。
3.2.3 上下文存储:Where to Store Context?
上下文存储需满足高效检索、实时更新、 scalability三大需求。根据上下文的类型,可采用不同的存储方案:
上下文类型 | 存储方案 | 示例 |
---|---|---|
结构化上下文 | 关系型数据库(如PostgreSQL) | 用户偏好、任务状态 |
非结构化上下文 | 向量数据库(如Pinecone) | 历史交互记录、用户输入的语义向量 |
长期记忆 | 文档数据库(如MongoDB) | 用户的长期偏好(如“喜欢海边旅行”) |
关键设计要点:
- 分层存储:将短期上下文(如当前任务状态)存储在内存数据库(如Redis)中,提升检索效率;将长期上下文(如用户偏好)存储在磁盘数据库(如PostgreSQL)中,降低存储成本;
- 数据同步:确保不同存储方案之间的数据同步(如修改用户偏好后,需同步更新结构化数据库与向量数据库中的对应字段)。
3.2.4 上下文检索:How to Retrieve Context?
上下文检索的目标是从存储的上下文中找到与当前任务最相关的信息,其核心步骤包括:
- 精确查询:通过结构化数据库查询(如“用户喜欢的电影类型”);
- 模糊检索:通过向量数据库查询(如用户输入“我想喝热饮”,检索“订咖啡”的上下文);
- 权重排序:根据上下文的权重(如时间衰减、相关性)排序,返回Top N结果。
示例:用户输入“帮我订一杯咖啡”,上下文检索的流程:
- 精确查询:从结构化数据库中获取用户偏好“喜欢热美式”;
- 模糊检索:从向量数据库中检索“订咖啡”的历史交互记录(如“上周二订过一杯热美式”);
- 权重排序:根据时间衰减(“上周二”的权重为0.8)与相关性(“订咖啡”与当前输入的相似度为0.9),返回Top 2结果。
3.2.5 应用接口:How to Use Context?
应用接口的作用是将检索到的上下文传递给Agent决策模块,其核心要求是高吞吐量与低延迟(如支持每秒1000次以上的请求)。
示例:Agent决策模块的输入:
{
"user_context": {
"preferences": {
"coffee_type": "热美式"
},
"history": [
{
"timestamp": "2024-05-01 08:30",
"query": "帮我订一杯咖啡",
"response": "已为你订了热美式,预计10分钟送达"
}
]
},
"task_context": {
"current_task": "订咖啡",
"status": "未开始"
},
"env_context": {
"time": "2024-05-08 08:00",
"location": "北京朝阳区"
},
"agent_state": {
"coffee_shop_connected": true,
"remaining_delivery_time": 10
}
}
Agent决策模块根据这些上下文,生成响应:“已为你订了热美式,预计10分钟送达(你之前喜欢热美式,且当前时间是早上8点,适合喝热饮)”。
四、实现机制:关键技术细节
提示工程架构师需掌握上下文工程的实现细节,包括向量嵌入、检索算法、更新策略等,确保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
4.1 向量嵌入:语义表示的核心技术
向量嵌入是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高维语义向量的过程,其质量直接影响上下文检索的准确性。当前常用的向量嵌入模型包括:
- OpenAI Embedding:适用于文本数据,支持多语言,向量维度为1536;
- Sentence-BERT:适用于文本数据,开源且可微调,向量维度为768;
- CLIP:适用于多模态数据(文本、图像),支持跨模态检索。
示例:使用OpenAI Embedding生成用户输入的向量:
import openai
openai.api_key = "your-api-key"
def get_embedding(text):
response = openai.Embedding.create(
input=text,
model="text-embedding-3-small"
)
return response["data"][0]["embedding"]
# 用户输入“帮我订一杯咖啡”的向量
embedding = get_embedding("帮我订一杯咖啡")
print(embedding) # [0.12, -0.34, 0.56, ..., 0.78](1536维)
4.2 上下文检索:精确与模糊的平衡
上下文检索需结合精确查询(结构化数据)与模糊检索(非结构化向量),其核心算法包括:
- 精确查询:使用SQL或NoSQL查询(如“SELECT * FROM user_preferences WHERE user_id = ‘u123’”);
- 模糊检索:使用向量数据库的近似最近邻(ANN)算法(如Pinecone的cosine similarity查询);
- 混合检索:将精确查询的结果与模糊检索的结果融合(如通过权重排序)。
示例:用户输入“帮我订一杯咖啡”的混合检索流程:
- 精确查询:从结构化数据库中获取用户偏好“喜欢热美式”;
- 模糊检索:从向量数据库中检索与“帮我订一杯咖啡”语义相似度Top 3的历史交互记录;
- 混合排序:将精确查询的结果(权重1.0)与模糊检索的结果(权重0.8)合并,返回Top 2结果。
4.3 上下文更新:实时与批量的选择
上下文的更新策略需根据数据的时间敏感性选择:
- 实时更新:对于时间敏感的上下文(如用户输入、环境变化),需采用实时更新(如使用Redis的Pub/Sub机制,当用户输入发生变化时,立即更新上下文存储);
- 批量更新:对于时间不敏感的上下文(如用户的长期偏好),需采用批量更新(如每天凌晨更新一次)。
示例:用户输入“我现在更爱喝奶茶了”的实时更新流程:
- 用户输入被上下文处理器转换为结构化数据(“coffee_type”字段改为“奶茶”);
- 上下文处理器向Redis发送一个更新事件;
- 上下文存储模块监听Redis的更新事件,立即更新结构化数据库中的“coffee_type”字段;
- 同时,上下文存储模块将用户输入的语义向量更新到向量数据库中。
4.4 边缘情况处理:What If?
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考虑边缘情况,确保上下文工程系统的鲁棒性:
- 上下文冲突:用户之前说“喜欢热美式”,现在说“我更爱喝奶茶了”。处理方式:优先使用最新的上下文,并提示用户确认(如“你之前喜欢热美式,现在更爱喝奶茶了,对吗?”);
- 上下文缺失:用户输入“帮我订一杯咖啡”,但结构化数据库中没有用户的咖啡偏好。处理方式:追问用户(如“你喜欢热美式还是冰红茶?”);
- 上下文过载:用户的历史交互记录过多,导致向量数据库的检索效率下降。处理方式:采用衰减机制,淘汰过时的上下文(如删除6个月前的交互记录)。
五、实际应用:上下文工程的用户体验设计案例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上下文工程的设计要点,我们以智能旅行助理Agent为例,拆解其上下文工程的用户体验设计流程。
5.1 案例背景
智能旅行助理Agent的目标是帮助用户规划旅行,包括订机票、酒店、景点门票,以及调整行程(如因天气原因改变计划)。用户体验的核心需求是:
- 自然性:无需每次都重复说明偏好;
- 有效性:快速找到符合用户需求的旅行方案;
- 透明度:让用户知道Agent推荐的依据;
- 可控性:允许用户修改或删除Agent存储的上下文。
5.2 上下文工程设计要点
5.2.1 上下文模型设计
根据智能旅行助理的场景,上下文的维度包括:
- 用户维度:旅行偏好(如“喜欢海边”)、历史旅行记录(如“去年去了三亚”)、身份(如“家庭旅行”);
- 任务维度:当前任务(如“规划三亚旅行”)、子任务(如“订机票”“订酒店”)、任务状态(如“已完成50%”);
- 环境维度:旅行时间(如“2024年7月”)、天气(如“三亚7月多雨”)、景点开放情况(如“蜈支洲岛开放”);
- Agent状态:知识储备(如“掌握三亚的酒店信息”)、资源限制(如“剩余API调用次数100次”)。
5.2.2 上下文存储设计
智能旅行助理Agent的上下文存储采用混合表示:
- 结构化数据库(PostgreSQL):存储用户偏好(如“喜欢海边”)、任务状态(如“已订好机票”)、环境信息(如“三亚7月天气”);
- 向量数据库(Pinecone):存储用户的历史交互记录(如“去年去了三亚,喜欢住海景房”)的语义向量;
- 长期记忆库(MongoDB):存储用户的长期偏好(如“喜欢海边旅行”)。
5.2.3 上下文检索设计
用户输入“帮我规划7月去三亚的旅行”,上下文检索的流程:
- 精确查询:从结构化数据库中获取用户偏好“喜欢海边”、历史旅行记录“去年去了三亚”;
- 模糊检索:从向量数据库中检索与“帮我规划7月去三亚的旅行”语义相似度Top 3的历史交互记录(如“去年规划三亚旅行时,用户喜欢住海景房”);
- 混合排序:将精确查询的结果(权重1.0)与模糊检索的结果(权重0.8)合并,返回Top 2结果(“用户喜欢海边”“用户去年住过海景房”)。
5.2.4 上下文应用设计
Agent决策模块根据检索到的上下文,生成响应:
“我帮你规划了7月去三亚的旅行,包括:
- 机票:7月10日出发,三亚凤凰机场,往返价格2000元(你去年喜欢早上的航班,所以选了8点的航班);
- 酒店:三亚湾海景房,价格500元/晚(你之前喜欢住海景房,且距离景点较近);
- 景点:蜈支洲岛、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你喜欢海边景点,且这两个景点的评分较高)。
需要调整行程吗?”
用户体验分析:
- 自然性:Agent没有重复询问用户的偏好(如“你喜欢住什么类型的酒店?”);
- 有效性:推荐的机票、酒店、景点符合用户的历史偏好;
- 透明度:Agent解释了推荐的依据(如“你去年喜欢早上的航班”);
- 可控性:允许用户调整行程(如“我想把酒店换成离市区近的”)。
六、高级考量:伦理与未来趋势
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考虑伦理与未来趋势,确保上下文工程系统的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感。
6.1 伦理维度:上下文的隐私与偏见
- 隐私保护:上下文存储的用户数据(如偏好、历史交互)需加密(如使用AES-256加密),并允许用户查看、修改或删除(如提供“隐私设置”接口);
- 避免偏见:上下文的处理需避免偏见(如根据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推荐同类商品,忽略多样性)。处理方式:采用去偏见算法(如FairML),确保上下文的多样性。
6.2 未来趋势:多模态与自动学习
- 多模态上下文:未来的Agentic AI将处理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等多模态上下文(如用户上传一张海边的照片,Agent推荐相关的旅行方案);
- 上下文自动学习:Agent将自主从交互中学习上下文(如通过强化学习,根据用户的反馈调整上下文的权重);
- 跨Agent上下文共享:多个Agent协同工作时,需共享上下文(如智能旅行助理Agent与智能支付Agent共享用户的支付信息)。
七、总结: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能力
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能力并非写提示词,而是设计上下文工程系统。其关键设计要点包括:
- 上下文模型设计:覆盖用户、任务、环境、Agent四大维度;
- 上下文表示设计:采用混合表示(结构化 + 非结构化);
- 上下文存储设计: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关系型数据库、向量数据库);
- 上下文检索设计:结合精确查询与模糊检索;
- 上下文更新设计:根据时间敏感性选择实时或批量更新;
- 边缘情况处理:确保系统的鲁棒性;
- 伦理与未来趋势:考虑隐私、偏见与未来演化。
通过系统的上下文工程设计,提示工程架构师可实现Agent与用户的自然交互,让Agentic AI真正成为用户的“智能伙伴”。
参考资料
- OpenAI. (2023). Custom Instructions: Personalizing Your ChatGPT Experience.
- Pinecone. (2024). Vector Databases for Agentic AI.
- Russell, S., & Norvig, P. (202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4th ed.). Pearson.
- Shneiderman, B. (2020).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6th ed.). Pearson.
- OpenAI. (2022). Embeddings: What They Are and How to Use Them.
(注:本文中的代码示例均为简化版,实际应用需根据场景调整。)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