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智能体互联网(IoA)大模型入门到精通,收藏这篇就足够了!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视觉语言模型(VLMs)的快速发展,AI智能体已从单一任务工具进化为能自主感知、推理和行动的数字实体——小到手机里的虚拟助手,大到工厂里的人形机器人,都属于这类智能体。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视觉语言模型(VLMs)的快速发展,AI智能体已从单一任务工具进化为能自主感知、推理和行动的数字实体——小到手机里的虚拟助手,大到工厂里的人形机器人,都属于这类智能体。据Gartner预测,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任务将由AI智能体自主完成,33%的企业应用会融入智能体驱动的智能。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数百万个不同类型的智能体(比如智能城市里的交通监控智能体、物流无人机、家用机器人)需要协同工作时,传统互联网和物联网(IoT)根本管不过来——传统互联网以人为中心,传递的是文本、图片等人类能理解的数据;IoT虽连接设备,但仅能实现简单的监控和控制,无法支持智能体间复杂的自主协作。
主流智能体框架对比
论文提出了智能体互联网(Internet of Agents, IoA)的概念,它是一套以智能体为中心的底层架构,核心目标是让海量、不同类型的智能体(虚拟的、实体的)能无缝连接、自主发现伙伴、协同完成任务,就像为智能体打造了一个专属互联网。
智能体分类
智能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主要类型:虚拟智能体和具身智能体。
- 虚拟智能体:纯数字形态,运行于云端/终端设备,如聊天机器人(ChatGPT)、客服智能体、数据分析智能体。依赖高速有线/稳定无线网络,可调用大模型算力和远程知识库(如通过RAG检索行业文档),交互方式包括语音、文本、图形界面。
- 实体智能体:扎根物理世界,配备传感器(摄像头、LiDAR、惯性测量单元)和执行器(机械臂、车轮),如家用机器人、无人机(UAV)、自动驾驶汽车。依赖无线动态网络(如5G、mesh自组网),需实时处理环境数据(如障碍物识别),行动受物理空间限制(如电量、地形)。
两类智能体虽形态不同,但均具备四大核心功能模块,这是它们能协作的基础:
虚拟智能体和具身智能体功能模块的工作流程(蓝色部分是具身智能体独有的)
- 规划模块:智能体的大脑,由大模型驱动,负责推理、任务拆解与决策。它持续参考记忆模块,以整合过往经验和外部知识,生成具有上下文感知的行动计划。分为两种模式:
- 无反馈规划:按固定逻辑拆解任务,例如思维链(CoT)、思维树(ToT)、思维图(GoT)(如思维链将“旅行规划”拆成“定目的地→订机票→订酒店”)。
- 反馈增强规划:结合实时结果调整策略,以迭代方式纠正错误并优化策略,如ReAct框架让智能体“执行一步-看结果-修正下一步”(如无人机发现前方禁飞区,立即重新规划路线)。
- 记忆模块:智能体的知识库,分三类:
- 短期记忆:存储近期的观察结果和对话轮次(如当前对话内容),确保交互连贯。
- 长期记忆:存储历史数据(如用户偏好),可通过RAG技术调用。
- 混合记忆:动态流转短/长期信息(如将用户“每年夏天去海边”的短期偏好升级为长期记忆)。
- 交互模块:智能体的沟通官,支持三类交互:
- 智能体-智能体:用语义协议交换结构化信息(如无人机给调度中心发“电量20%,请求返航”)。
- 智能体-人类:解析自然语言、情感信号(如用户语气中的“着急”),通过树形角色模型管理角色的连贯性和角色分配(如客服智能体全程保持耐心专业人设)。
- 智能体-环境:通过闭环反馈感知并影响环境(如扫地机器人用传感器检测污渍,调整清扫力度)。
- 行动模块:智能体的手脚,分两类:
- 具身操作:将规划转化为物理动作(如机械臂按“抓取-移动-放置”流程组装零件)。
- 工具调用和创建:调用搜索引擎、API或数据库等外部服务来收集信息或执行子任务(如查天气API、执行代码),甚至生成新工具(如数据处理智能体编写自定义分析脚本)。
IoA的核心架构
IoA采用四层分层设计,从下到上分别是基础设施层、智能体管理层、智能体协调层和智能体应用层。
智能体互联网(IoA)架构
(一)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IoA的基础,为智能体提供核心资源,包括:
- AI模型:包括基础大模型(如GPT-4o、DeepSeek,提供通用推理能力)和任务专用模型(如工业质检模型、医疗影像分析模型),支撑智能体的认知能力。
- 数据与知识:支持多模态输入,涵盖文本、传感器数据、行业知识库(如医院诊疗指南),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供智能体调用。
- 计算与通信:多种通信技术保障可靠、低延迟的连接,包括5G URLLC、面向自主智能体的mesh网络以及基于卫星的备份链路等。
(二)智能体管理层
负责管理智能体的身份、能力、发现和生命周期:
- 身份机制:支持自主识别和安全的跨域认证,例如去中心化标识符(DIDs)。
- 能力管理:智能体能力是多维度的(包括功能、上下文和特定领域属性),可以使用支持动态更新和机器可读发现的语义模型来描述。此外,灵活的通信框架(如发布-订阅(pub/sub)机制)有助于能力公告的实现。
- 发现机制:分布式注册表和上下文感知发现机制支持智能体注册和面向任务的智能体匹配。
(三)智能体协调层
智能体协调层负责管理分布式任务执行和智能体协作,解决智能体间“怎么分工、怎么沟通、怎么解决矛盾”的问题:
- 任务编排:将复杂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分配给合适的智能体。
- 通信协议:智能体间的通用语言,比如Google的A2A协议(智能体对智能体直接通信)、Anthropic的MCP协议(智能体调用外部工具,如查天气API),确保不同厂商的智能体能对话。
- 共识与冲突解决:当智能体意见不一致时,通过预设的机制达成共识。
其他功能包括信任管理、计费、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机制,这些共同为大规模多智能体协调提供了安全、可靠且可追溯的基础。
(四)应用层
将协调好的智能体能力对接具体行业场景,提供标准化接口和语义对齐,确保跨领域互通,促进跨模态、语义和知识层面的集成,使智能体能够在多样且异构的环境中无缝运行。典型的IoA应用包括智慧城市中的交通优化和应急响应、智能工厂中的预测性维护和供应链管理,以及医疗领域中的协作手术机器人和诊断等。
IoA的关键特性
智能体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IoT的核心差异,体现在6个关键特性上,这些特性让智能体真正实现自主协作:
传统互联网、物联网与智能体互联网的关键对比:
IoA的核心技术
要实现上述特性,IoA依赖六大核心技术模块,从“找到合适伙伴”(能力发现),到“高效分工合作”(交互与任务编排),再到“顺畅沟通”(通信协议)、“解决矛盾”(共识机制)、“持续合作动力”(经济模型)和“安全可信保障”(监管技术)。这六大模块环环相扣,共同构成IoA的协作引擎。
IoA跨域智能体交互生命周期概述
(一)能力通知与发现
能力发现是IoA协作的第一步,只有明确谁有什么能力,才能谈后续分工。它包含能力评估(验证能力真实性)、能力通知(同步能力变化)、能力检索(精准匹配需求)三个核心环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能力通知与发现
-
能力评估:智能体注册时“自报家门”(如我能翻译英语),系统再通过标准化测试(如翻译准确率评估)验证确保准确性。验证过程中可能泄露智能体敏感信息(如模型参数、核心算法),需结合隐私计算技术(如联邦学习),智能体无需暴露原始数据,仅提供加密后的验证结果,确保“验证不泄密”。
-
能力通知:智能体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如大模型升级后新增“多语言翻译”能力,或实体智能体故障后“暂时无法移动”),当能力变化时需主动上报,或系统定期同步,确保信息最新。
-
能力检索:按任务需求找匹配的智能体。检索方式分为四类:传统搜索、语义检索、基于知识的检索和智能体增强检索(Agentic RAG)。
(二)交互结构与任务编排
找到合适的智能体后,需解决怎么交互和怎么分工两个问题,前者定义智能体的沟通方式与连接形式,后者定义任务拆分成什么子任务、分给谁做,共同确保协作高效有序。
交互
常用的交互模式和通信拓扑示意图
交互有四种主流模式,对应不同协作需求:
四种主流拓扑结构:
- 链式(Chain):智能体按线性顺序连接,前一个的输出是后一个的输入;
- 星形(Star):一个中心智能体(如协调者)连接所有其他智能体,所有信息通过中心转发;
- 树形(Tree):分层级连接,根智能体管理子智能体,子智能体再管理孙智能体;
- 图形(Graph):智能体任意连接(如A连B、A连C、B连C),支持点对点通信。
任务编排
复杂任务无法由单个智能体完成,需通过任务分解、任务分配两步实现:
(三)通信协议
没有统一语言,不同厂商的智能体无法沟通,IoA需标准化通信协议,作为智能体的通用语言。
MCP(Anthropic):智能体调用外部工具的“接口规范”
解决大模型智能体如何安全、便捷调用外部资源的问题,相当于给智能体一个“标准化工具插头”,让它能插在不同“工具插座”上(如天气API、医疗数据库)。
MCP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流程分四步:
MCP 工作流程
- 协议协商:智能体(MCP客户端)与工具服务端(如医疗数据库服务器)先确认“支持的通信格式”(如JSON)、“认证方式”;
- 能力发现: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你能提供什么工具/资源”(如医疗数据库服务器支持肺癌病例检索);
- 工具调用:客户端发送具体请求(如“检索2023年以来的早期肺癌病例”),服务器执行并返回结果;
- 结果整合:智能体将服务器返回的结果(如“100例早期肺癌病例,其中80%采用XX治疗”)整合到自身推理中,生成最终响应(如“建议患者优先考虑XX”)。
A2A(Google):智能体之间直接通信的“网络层协议”
解决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智能体如何直接协作的问题,相当于智能体间的“TCP/IP协议”,支持跨生态互通。
A2A采用“点对点(P2P)”模式,流程分四步:
A2A工作流程
- 智能体发现:客户端智能体通过智能体卡片找到远程智能体——智能体卡片是标准化JSON文件,存放在公开URL,包含能力描述、通信地址、认证要求;
- 任务发起:客户端生成唯一任务ID(UUID),发送任务请求(如预订10月1日北京朝阳区的双床房,预算1000元/晚);
- 任务处理:远程智能体根据自身能力处理(如查询酒店库存,确认有符合条件的房间);
- 结果返回:同步任务(如立即确认房间)直接返回结果;异步任务(如需等待酒店确认)通过服务器推送事件(SSE)实时同步进度(如已向酒店发送请求,等待回复),最终用同一任务ID返回结果,确保任务-结果对应。
(四)共识与冲突解决
IoA中,智能体可能因目标不同(如配送智能体想快送,安全智能体想慢开)、信息不对称(如无人机A知道前方禁飞区,无人机B不知道)或推理偏差(如大模型生成错误结论)产生冲突,需通过共识机制达成一致。
多智能体同时通信时,可能出现说话冲突(如两个智能体同时向调度中心发请求,导致信息丢失),需通过两种机制进行控制:
-
轮询机制:协调器依次查询智能体的状态或观点,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智能体发言,以减少冲突。尽管这种机制在维持秩序方面很有效,但它会引入延迟,并且在大规模部署中可能成为瓶颈。
-
仲裁控制:引入第三方仲裁者(如更高权限的智能体或规则引擎),当冲突发生时,仲裁者决定谁先发言或谁的意见优先,此类机制能够促进复杂多智能体环境中更顺畅的协作和有效的冲突解决。
大模型智能体可能因训练数据不同、推理路径不同产生矛盾结论,需通过两种方式对齐推理:
-
自我一致性验证:单个智能体可以对同一查询执行多个独立的推理轨迹,并对输出进行交叉验证。通过检查这些轨迹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智能体能够过滤掉幻觉性或不稳定的响应。
-
集体推理:多个智能体互相验证、补充推理,形成群体智慧。这种集体过程能提升推理的深度和稳健性,尤其适用于复杂的多跳推理任务。
(五)经济模型
IoA是去中心化生态,需通过经济模型平衡利益,核心包含定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定价机制:
- 基于能力的定价:按智能体消耗的底层资源收费,适合资源密集型任务(如大模型推理、算力占用);
- 基于贡献的定价:按智能体对任务的边际贡献分配奖励,适合协作型任务(如多智能体共同完成医疗诊断)。常用技术是沙普利值(Shapley Value),量化某个智能体加入或退出时,对任务结果的影响,贡献越大,奖励越多。
奖惩机制:通过正向激励鼓励积极参与,负向惩罚遏制不良行为,常用机制如下:
(六)可信监管
智能体自主决策可能有风险(如医疗智能体误诊),需要监管技术:
- DID与可信凭证(VC):每个智能体的身份证和资质证书(如医疗智能体需有“医疗诊断资质VC”才能上岗),不可伪造。
- 区块链:记录智能体的行为(如“2025年5月1日,诊断智能体A给患者B做了肺癌诊断”),不可篡改,方便事后追溯责任。
- 法律框架:明确智能体出问题时,责任归谁(如开发者、使用者还是智能体自身),目前这部分还在探索中。
IoA的应用场景
IoA已在多个场景落地,核心是让不同智能体协同解决实际问题:
IoA应用:(a)智能家居、(b)智能工厂、(c)智慧城市
(一) 智能家居
在智能家居环境中,专用的IoA子网使各种家庭智能体(如家政机器人、数字生活助手、机器宠物和智能家电)能够自动发现彼此并建立特定任务的点对点覆盖网络。新激活的家政机器人加入家庭网络后,会获得唯一的数字身份,识别共处的智能体,并动态组建任务组,以协调环境监测、备餐和能源管理等功能。智能体可在Wi-Fi和蜂窝网络接入之间实时自主切换,同时利用IoA子网服务进行多模态数据转发和域内资源共享,从而提供高度自适应、自我编排的生活环境。
(二) 智能工厂
在智能工厂中,IoA子网将现场制造智能体(例如机械臂、自主引导车辆和数字孪生控制器)与外部生态系统参与者(如零部件供应商、物流无人机和云端分析智能体)连接起来。例如,在线生产监控智能体可以通过供应商的数字助手申请备件,指派自主叉车与送货无人机协商取货时间,并且通过二维码或设备到设备(D2D)通信验证身份。在此过程中,网络提供数字身份验证和基于传感的路径规划服务,确保物料准时送达,生产流程能灵活适应供应链动态变化。
(三) 智能城市
在城市层面,IoA促进了来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异构智能体之间的动态跨域协作,例如市政交通控制器、公共安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和应急响应机器人。通过建立基于 mutual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保障的按需特定任务团队,来自不同实体的智能体能够快速集结,进行实时监控、检测异常(如火灾或交通事故)并协调多模式响应。任务完成后,资源会自动释放,从而优化网络负载,并确保全市范围服务的可扩展和弹性编排。
总结
IoA的本质是从人类使用工具到智能体自主协作的范式转变,它不再是让人类手动操作多个智能体,而是让智能体形成一个自组织、自协作的生态。未来,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提升以及隐私计算等技术的成熟,IoA将进一步渗透到医疗、交通、能源等关键领域,成为人机共生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
想入门 AI 大模型却找不到清晰方向?备考大厂 AI 岗还在四处搜集零散资料?别再浪费时间啦!2025 年 AI 大模型全套学习资料
已整理完毕,从学习路线到面试真题,从工具教程到行业报告,一站式覆盖你的所有需求,现在全部免费分享
!
👇👇扫码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一、学习必备:100+本大模型电子书+26 份行业报告 + 600+ 套技术PPT,帮你看透 AI 趋势
想了解大模型的行业动态、商业落地案例?大模型电子书?这份资料帮你站在 “行业高度” 学 AI
:
1. 100+本大模型方向电子书
2. 26 份行业研究报告:覆盖多领域实践与趋势
报告包含阿里、DeepSeek 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核心内容,涵盖:
- 职业趋势:《AI + 职业趋势报告》《中国 AI 人才粮仓模型解析》;
- 商业落地:《生成式 AI 商业落地白皮书》《AI Agent 应用落地技术白皮书》;
- 领域细分:《AGI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报告》《AI GC 实践案例集》;
- 行业监测:《2024 年中国大模型季度监测报告》《2025 年中国技术市场发展趋势》。
3. 600+套技术大会 PPT:听行业大咖讲实战
PPT 整理自 2024-2025 年热门技术大会,包含百度、腾讯、字节等企业的一线实践:
- 安全方向:《端侧大模型的安全建设》《大模型驱动安全升级(腾讯代码安全实践)》;
- 产品与创新:《大模型产品如何创新与创收》《AI 时代的新范式:构建 AI 产品》;
- 多模态与 Agent:《Step-Video 开源模型(视频生成进展)》《Agentic RAG 的现在与未来》;
- 工程落地:《从原型到生产:AgentOps 加速字节 AI 应用落地》《智能代码助手 CodeFuse 的架构设计》。
二、求职必看:大厂 AI 岗面试 “弹药库”,300 + 真题 + 107 道面经直接抱走
想冲字节、腾讯、阿里、蔚来等大厂 AI 岗?这份面试资料帮你提前 “押题”,拒绝临场慌!
1. 107 道大厂面经:覆盖 Prompt、RAG、大模型应用工程师等热门岗位
面经整理自 2021-2025 年真实面试场景,包含 TPlink、字节、腾讯、蔚来、虾皮、中兴、科大讯飞、京东等企业的高频考题,每道题都附带思路解析
:
2. 102 道 AI 大模型真题:直击大模型核心考点
针对大模型专属考题,从概念到实践全面覆盖,帮你理清底层逻辑:
3. 97 道 LLMs 真题:聚焦大型语言模型高频问题
专门拆解 LLMs 的核心痛点与解决方案,比如让很多人头疼的 “复读机问题”:

三、路线必明: AI 大模型学习路线图,1 张图理清核心内容
刚接触 AI 大模型,不知道该从哪学起?这份「AI大模型 学习路线图
」直接帮你划重点,不用再盲目摸索!
路线图涵盖 5 大核心板块,从基础到进阶层层递进:一步步带你从入门到进阶,从理论到实战。
L1阶段:启航篇丨极速破界AI新时代
L1阶段:了解大模型的基础知识,以及大模型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和分析,学习理解大模型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大模型应用场景。
L2阶段:攻坚篇丨RAG开发实战工坊
L2阶段:AI大模型RAG应用开发工程,主要学习RAG检索增强生成:包括Naive RAG、Advanced-RAG以及RAG性能评估,还有GraphRAG在内的多个RAG热门项目的分析。
L3阶段:跃迁篇丨Agent智能体架构设计
L3阶段:大模型Agent应用架构进阶实现,主要学习LangChain、 LIamaIndex框架,也会学习到AutoGPT、 MetaGPT等多Agent系统,打造Agent智能体。
L4阶段:精进篇丨模型微调与私有化部署
L4阶段:大模型的微调和私有化部署,更加深入的探讨Transformer架构,学习大模型的微调技术,利用DeepSpeed、Lamam Factory等工具快速进行模型微调,并通过Ollama、vLLM等推理部署框架,实现模型的快速部署。
L5阶段:专题集丨特训篇 【录播课】

四、资料领取:全套内容免费抱走,学 AI 不用再找第二份
不管你是 0 基础想入门 AI 大模型,还是有基础想冲刺大厂、了解行业趋势,这份资料都能满足你!
现在只需按照提示操作,就能免费领取:
👇👇扫码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2025 年想抓住 AI 大模型的风口?别犹豫,这份免费资料就是你的 “起跑线”!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