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系列】《人工智能70年》047-生成式Al的辉煌与难题(跨越模态)
多模态大模型正成为AI发展的重要方向,突破单一模态限制,实现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布局:谷歌Gemini 2.0支持多模态混合输出,抖音PixelDance和快手"可灵"展现强大视频生成能力。多模态技术不仅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和准确性,更为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复杂场景提供支持,同时推动智能体和具身机器人的发展,标志着AI向更全面认知和交互能力迈进
💎【行业认证·权威头衔】
✔ 华为云天团核心成员:特约编辑/云享专家/开发者专家/产品云测专家
✔ 开发者社区全满贯:CSDN博客&商业化双料专家/阿里云签约作者/腾讯云内容共创官/掘金&亚马逊&51CTO顶级博主
✔ 技术生态共建先锋:横跨鸿蒙、云计算、AI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道者
🏆【荣誉殿堂】
🎖 连续三年蝉联"华为云十佳博主"(2022-2024)
🎖 双冠加冕CSDN"年度博客之星TOP2"(2022&2023)
🎖 十余个技术社区年度杰出贡献奖得主
📚【知识宝库】
覆盖全栈技术矩阵:
◾ 编程语言:.NET/Java/Python/Go/Node…
◾ 移动生态:HarmonyOS/iOS/Android/小程序
◾ 前沿领域: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AI/元宇宙
◾ 游戏开发:Unity3D引擎深度解析
🚀前言
无所不能的 ChatGPT,使人们对大语育模型的通用能力有了全新认识。
🚀一、跨越模态
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其能力已远不限于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而是跨越多种信息形态,实现对多模态信息的综合理解与生成。目前,主流AI企业正积极投入多模态大模型的研发与落地。
“模态”(Modality)指信息的来源或表现形式,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通道,以及雷达、红外传感器等设备捕获的信号,其形式可体现为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机器学习为区分和处理不同来源与类型的数据,引入这一概念以标识异构信息源。
在AI发展的早期阶段,模型通常仅处理单一模态数据: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专注于文本,计算机视觉(CV)模型专注于图像,缺乏跨模态的交互与融合能力。进入深度学习尤其是大模型阶段后,模型能力显著增强,得以同时处理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多模态大模型应运而生,并迅速推进。
多模态不仅是大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源于实际应用的迫切需求。在应对复杂场景时,多模态大模型能融合来自不同信息源与模态的数据,进行更全面、准确的分析与决策,因此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医疗诊断、智慧城市等高度复杂的任务中表现卓越。
其核心能力包括图像与视频描述与理解、多模态交互和跨模态推理等,极大扩展了大模型的应用范围。同时,多模态数据的多样性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不同模态之间的互补也增强了准确性与鲁棒性。
可以说,跨越数据边界的多模态大模型不仅显著提升了模型能力,也极大拓宽了应用场景,成为AI发展的重要方向。
例如,2024年12月谷歌发布的Gemini 2.0 Flash实验版本,支持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模态输入,能够解析图像内容、理解视频中的动态场景变化,并实现多模态混合输出(如图文结合),还具备多语种文本转语音功能,用户可按需选择语言与口音,极大促进了跨语言交流与机器翻译的应用。
国内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同样迅速。几乎在同一时期,2024年12月13日,抖音的视频生成模型 PixelDance 在豆包大模型PC版开启内测。该模型具备出色的视频生成能力,与快手的“可灵”一样,被业界视为中国版的“Sora”。其在场景与角色一致性方面表现优异,用户还可使用时序提示词、长镜头等高级控制方式增强视频复杂度与表现力,拓展了创作可能性。
其他中国科技公司也在多模态大模型领域展现出强大实力。
更重要的是,多模态大模型为新一代多模态智能体(Agent)奠定了技术基础。这类智能体能够“看到”和“听到”周围世界,进行搜索、读写代码,并具备记忆、思考、规划与执行任务的能力。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正推动智能体与具身机器人等应用迅速走向现实。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