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纠结,用MVP思维跑通最小闭环才是关键

在当今AI工具日益强大的时代,"一人公司"(One-Person Business)的概念正迅速走红。作为一个经历了从想法到产品、从零到收入全过程的独立开发者,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一人公司应该先做运营还是先做开发?

今天,我将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深度思考,告诉你如何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一、为什么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

当我们提出"先做运营还是先做开发"时,其实已经陷入了一个错误的二分法。对于一人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到最小可行路径,而不是遵循传统企业的分工思维。

Instagram联合创始人、Anthropic首席产品官Mike Krieger对此有个精彩观点:"我认为最理想的创业配置是两个人——不是因为省钱,而是为了保持高效。当只有一两个人在做一件事时,会出现一种特别专注的状态,很多事情一下子就能做成。"

而现在,AI工具如Claude、DeepSeek等可以成为你的"第二个创始人"。Mike Krieger甚至公开表示:"Claude是我的产品经理,是我的律师,是我的心理治疗师。"

二、三种路径的利弊分析

让我们先看看三种可能的路径及其优缺点:

1. 先开发后运营(产品先行路径)

这是传统技术人最熟悉的路径:先埋头开发产品,然后再考虑推广和运营。

优点

  • 产品可控性强,能够实现精准的功能规划

  • 技术风险提前暴露和解决

  • 上线即有完整产品体验

缺点

  • 开发周期长,市场机会可能丢失

  • 脱离用户真实需求,容易做"自嗨型"产品

  • 前期投入大,失败成本高

2. 先运营后开发(市场先行路径)

先构建 audience(受众),再为这群人开发产品。

优点

  • 市场需求先得到验证

  • 提前积累潜在用户群

  • 减少开发浪费,更高概率做出市场需要的产品

缺点

  • 技术实现可能跟不上承诺

  • 容易过度承诺导致用户失望

  • "纸上谈兵"的质疑风险

3. 开发与运营并行(MVP快速验证路径)

这是我个人最推荐的路径:开发和运营同步进行,通过最小可行产品快速验证市场。

<table> <tr> <th>阶段</th> <th>开发重点</th> <th>运营重点</th> </tr> <tr> <td>想法验证</td> <td>原型设计/技术可行性研究</td> <td>目标用户访谈/市场需求验证</td> </tr> <tr> <td>MVP构建</td> <td>核心功能实现</td> <td>早期用户招募/内容铺垫</td> </tr> <tr> <td>产品迭代</td> <td>根据反馈优化产品</td> <td>用户社区建设/内容营销</td> </tr> <tr> <td>规模增长</td> <td>扩展功能/性能优化</td> <td>规模化营销/商业化</td> </table>

三、我的实践:技术人如何跑通一人公司

我是如何从服务器运维转型为自由职业者,并成功运营多个产品的呢?

1. 从博客开始积累影响力

我于2013年底开始写博客,最初只是记录学习过程和分享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 累计发布文章:1183篇

  • 累计评论:9265条

  • 日均IP:700(最高时1.5k)

  • 博客月均访问量:2-4万

博客不仅带来了广告收入和推广佣金,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人脉资源和原始读者用户

2. 通过开源项目验证需求

2017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第一个产品ImgURL(图床服务),并通过博客将用户导入到产品中。最初通过免费开源积累用户,2年后在开源版本基础上开发了更强大的专业版,开启了免费+付费的商业模式。

ImgURL产品现状

  • 累计卖出授权510份

  • 注册用户数:4.3万

  • 付费用户:每年约110人左右

  • 累计上传图片:710万张

3. 复制成功模式

我将ImgURL的分发授权模式复制到了Zdir和OneNav这两个产品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产品授权、Google广告、佣金和偶尔的外包项目。

四、AI时代的一人公司新玩法

2025年,AI工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一人公司的运营模式。以下是三种经过验证的AI助力模式:

1. AI智能体协作模式

你可以创建多个AI智能体,每个扮演不同角色:

  • 内容主编AI:负责选题审核、内容规划与质量终审

  • 内容创作AI:负责素材收集、内容撰写和通俗化转化

  • 数据分析AI:负责数据分析、用户洞察和优化建议

通过这三个AI角色的协作,一人公司可以高效输出高质量内容。

2. 知识库模式

这是一种更轻量级的运营方式:收集整理特定领域的优质内容,形成知识库产品。优势包括:

  • 内容生产成本低

  • 不依赖个人出镜或高强度交付

  • 适合快速验证赛道

3. 课程+模板模式

像RAY这样的成功案例,通过分享Notion使用方法和课程,变现超过一百万元。他的路径是:

  1. 早期通过小红书分享积累粉丝(3个月涨粉5千)

  2. 粉丝过万后从卖模板转向卖课程

  3. 599元定价的课程一年卖出近2000份

  4. 加上高价陪跑营,总收入超过七位数

五、实操建议:如何起步你的一人公司

基于我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以下是给你的具体建议:

1. 先找到你能深耕的领域

选择细分领域时考虑:

  • 你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 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

  • 竞争程度和差异化机会

  • monetization(变现)可能性

2. 采用MVP思维快速验证

学习鲨鱼菲特的成功经验:用10万元起盘,先从淘宝店开始做MVP测试,一年后才正式投入天猫。

MVP验证的关键步骤

  1. 识别核心痛点(如鲨鱼菲特发现健康方便食品的空白)

  2. 提供极简解决方案(如即食鸡胸肉)

  3. 小范围测试(如先从淘宝店开始)

  4. 收集反馈并迭代

  5. 规模化扩张

3. 内容先行,构建影响力

无论你最终选择什么路径,内容创作都是一人公司最有效的引流方式:

  • 技术细节型文章:每天几次,15~30分钟可以写完,带来稳定搜索引擎流量

  • 干货型文章:每月几次,1~2小时完成,在聚合网站和GitHub受欢迎

  • 实践总结型文章:每周1~2次,2+小时以上,建立专业权威

  • 杂谈与鸡汤型文章:每季度几次,带来大量评论和转发

4. 学会用AI杠杆放大能力

Mike Krieger建议:"你和Claude,一人配一AI,先把产品闭环跑通再说。"

具体应用场景:

  • 产品设计:让AI挑战你的思路,发现盲点

  • 内容创作:AI辅助 research 和初稿撰写

  • 代码开发:Anthropic CEO透露他们超70%的代码由Claude编写

  • 运营推广:AI帮助生成营销内容和策略

六、结论:答案比你想象的简单

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人公司,先做运营还是开发?

我的答案是:从内容开始,用MVP验证,开发与运营并行。

最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注册一个账号,开始分享你的学习和思考。无论是开发产品还是构建受众,开始行动比完美规划更重要

正如雷军所说:"咱得静悄悄的干,输了就当没干过。"

在AI工具日益强大的今天,一人公司正迎来最好的时代。2025年,不要再纠结于先做运营还是开发,而是思考如何利用AI工具同时推进两者,快速跑通你的商业闭环。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一人公司经验:你选择的是先开发还是先运营?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克服的?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