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系列】《人工智能70年》016-语音识别的历史性突破(人类的美好梦想与历史探索)
AI重建巴别塔:语音技术三大基石 人类自古渴望打破语言隔阂,AI技术正通过三大核心突破实现这一愿景:**语音识别(ASR)**让机器"听清"语音并转为文本,**自然语言理解(NLU)**解析语义,语音合成生成自然回应。其中,语音识别历经70年演变——从1952年首个数字识别系统,到基于规则的失败尝试,最终借力深度学习和统计模型(如隐马尔可夫模型)实现飞跃。如今,这三大技术正推动
💎【行业认证·权威头衔】
✔ 华为云天团核心成员:特约编辑/云享专家/开发者专家/产品云测专家
✔ 开发者社区全满贯:CSDN博客&商业化双料专家/阿里云签约作者/腾讯云内容共创官/掘金&亚马逊&51CTO顶级博主
✔ 技术生态共建先锋:横跨鸿蒙、云计算、AI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道者
🏆【荣誉殿堂】
🎖 连续三年蝉联"华为云十佳博主"(2022-2024)
🎖 双冠加冕CSDN"年度博客之星TOP2"(2022&2023)
🎖 十余个技术社区年度杰出贡献奖得主
📚【知识宝库】
覆盖全栈技术矩阵:
◾ 编程语言:.NET/Java/Python/Go/Node…
◾ 移动生态:HarmonyOS/iOS/Android/小程序
◾ 前沿领域: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AI/元宇宙
◾ 游戏开发:Unity3D引擎深度解析
文章目录
🚀前言
人类拆掉语言樊篱的伟大 AI工程,有三块重要基石。
🚀一、人类的美好梦想与历史探索
在人类古老的传说中,曾有一个时期所有人使用同一种语言。为了通往天堂,他们决心共同建造一座巨塔——巴别塔(Tower of Babel)。为了阻止这一计划,神灵使人类语言分裂,民族分散,彼此再无法自由沟通,巴别塔的梦想最终破灭。
这个传说,承载了人类对无障碍沟通和达成共识的永恒渴望。而今天,人工智能正一步步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以技术之力重建“巴别塔”。
要实现人类跨语言的无障碍交流,这项伟大的AI工程依赖于三大核心技术基石: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与语音合成。它们分别对应人类语言交流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听清”他人所说的话、“理解”话语的含义,并“生成”合乎语境的回应。
首先是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ASR),即让机器通过识别与解析语音信号,将其转化为对应文本的技术。它主要解决“听清楚”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中历史悠久且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语音识别在准确率与鲁棒性方面取得了跨越式进步。
与人工智能许多分支一样,语音识别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早在1952年,贝尔实验室的 K.H.戴维斯(K.H. Davis)等人就开发出世界上首个能识别10个英文数字发音的实验系统。1960年,英国人彼得·迪恩斯(Peter Denes)及其团队研制出第一个基于计算机的语音识别系统。
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语音识别研究曾走入一段误区:研究者试图通过计算机完全模拟人脑处理语言的方式,认为必须首先让机器依据语言学规则“理解”语音,才能实现识别。受限于当时的算力与理论水平,这一基于规则的方法进展甚微。
直到后来,随着统计学习方法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引入,语音识别才开始走出困境,逐渐迈向实用化。而真正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全面应用——以数据为驱动,通过大规模语料训练神经网络,语音识别终于突破瓶颈,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