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队做 Agent 应用的阶段性反思:从平台到工具、再到为结果负责
《小团队AI产品复盘:从技术平台到价值交付的转型》摘要:本文复盘了小团队在2023年至今开发的3类AI产品经验。首款Mass平台虽技术领先,但遭遇用户使用门槛高、需求演变为定制开发的问题;第二款场景化AI说明书应用虽提升体验,但陷入工具价值质疑困境。最终团队转向InJobAI求职评估系统,通过对面试结果直接负责,构建了包含题库锚点、岗位画像和多Agent协同的核心能力。关键认知包括:技术可行性≠产
一篇给小团队看的复盘;不谈宏大叙事,只讲踩过的坑、做过的取舍。
从2023年低到现在,大大小小做过3个产品
- 做到定开,服务过某大型国企(保密需求)
- 做过小SaaS服务过顾家家居
- 做过C端应用
- ...
站在产品层面说下理解-
第一个产品:Mass 平台,好用的底层,不等于好卖的产品 核心能力
定位:模型应用平台,支持 ReAct 模式的 Agent,用户自己搭建。
目标:企业内部平台发门槛,给需要用大模型的开发团队。
当时的分析
编辑B端Agent的机会,不在于“助手”,而在基于垂直领域的任务式Agent微调https://zhuanlan.zhihu.com/p/700042251
但也遇到了真实问题
- 用户不会用:ReAct 链路、一堆工具、记忆策略、知识库检索参数……对大多数业务方门槛仍然高。
- 平台变成了外包开发:用户“不会用”最终演化为“帮我做一个XXXX”。用户需求被拉向一个个定制。
- 灵活性错配:看似灵活,实则企业的每个问题都要重新设计”。通用能力与具体场景之间没有天然迁移。
- 定开消耗巨大:
- 记忆:短期/长期/会话/用户画像,如何裁剪与命中?
- 知识库:切片、召回、重排与幻觉抑制,从可用到可靠”之间存在天然的屏障
当时阶段性的理解:
- 平台不是不能做,适合大厂的大投入。小团队走向定制定开。
- 对小团队,更现实的路径不是“面向所有人的平台”,而是“少数高价值场景的半平台化模板”。
第二个产品:场景化 AI 应用。贴近场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但仍被工具属性掣肘
产品:AI 说明书
- 场景:说明书问答,做了文档版面识别、知识对齐、多路召回、多agent协同、防幻觉、多文档聚合。
- 结合线下:NFC 贴纸一贴,扫码直达说明书问答。
当时写的文章:
编辑【多模态+deepseekRAG实践】chat2manal(AI 说明书)专家级文档智能体,重新定义使用说明书https://zhuanlan.zhihu.com/p/1893287080022488831但是客户依旧不买单,价值存在质疑:
- 我们解决率效果方面:直接交付(不存在交付成本),不存在二次各种服务。Coze 级方案 ≈ 70%,我们做至 ≈ 90%。
- 质疑点:“多出来的 20% 值多少钱?”
- 如果失败代价低:小客户70%觉得够用了,用户多问问不影响。意愿付费很弱。
- 如果失败代价高:合规、医疗、金融,用户更倾向于人来服务,bot的价值不确定。
核心问题工具的宿命:
-
- 只对解决过程问题,不对结果负责。
- 单用户只关心“问题是否被解决”,不在乎我们用了什么模型、多优雅的链路。 阶段性结论-
思考:
- 场景化提升体验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 要想跨过“工具—结果”的分水岭,要么直接对结果负责,直接对用户负责
- 走向结果负责:数据 × 场景 × know-how × 多 Agent 协同
简单来说:居然你们用不好工具,那老 -子 自己来!
我们当前的主线:InJob AI —— 面向求职者与企业的“模拟面试与真实评估”系统。
我们解决的“结果问题”
- 对求职者:拿到一份能指导行动的评估,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面试过程。
- 对企业:可对比、可追溯、可预测的人才测评,而不是冗长、主观的面试记录。
怎么做(详情见):编辑Injob Ai 把面试写进 AI:从“出题”到“考核”:数据叠加 + 顺序化 Agent,让模拟面试更像大厂级“真面试https://zhuanlan.zhihu.com/p/1944431047979831329主要构成:
底座:
交付物:不再是工具,结果。而是对你的评估结果!!!
-
- 标准化评分报告(含证据片段与锚点解释);
- 能力雷达与“通过概率”区间(随训练轨迹变化);
- 练习清单与预计提升曲线(把“怎么改”说清楚);
为什么这条路更有“价值密度”
- 重痛点:求职季密集发生,失败代价高,时间窗口、机会成本。
- 难替代:数据与评分锚点越沉淀越准;题库、权重、校准策略都可复用但难被复制。
- 结果闭环:从模拟到录用结果可追踪,能验证预测力(效度、信度与一致性)。
- 2B/2C 双边
结尾:我们的路径
- mass平台:小团队做不起,让我们明白技术“能做”与用户“会用”之间有深沟。
- 场景化工具:体验提升 ≠ 价值捕获,关键在“失败代价”与“结果责任”。
- 结果负责:是我们当前的答案:用数据与 know-how 驱动、对结果交付负责。
产品内测中,欢迎体验
集美/兄弟!我们这开发了一款AI模拟面试产品,现邀请你作我们的内测嘉宾。完成后也希望你能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帮我们优化提升明确方向下。产品地址(目前只支持pc 端哈):
Injob Aiinjob.scenifyai.com/interview-tool/https://injob.scenifyai.com

为武汉地区的开发者提供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社区聚集了众多技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社区定期举办技术分享、培训和活动,为开发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