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n学习记录(二)-在Electron中使用vue3
本质就是用vue写前端页面,然后用Electron套壳,通过window传递消息,实现前端和node之间的通信。
前言
因为习惯用vue进行前端开发,外加vue的UI库用起来比较方便一点。
故本文介绍如何在Electron中使用vue进行开发。
会装vue和Electron的可以直接跳到三。
一、安装vue
npm create vue@latest
注意: 如果提示不成功,可能是node版本太低的原因。我用的是18.16.0
根据提示一步步来
cd .\目录名\
npm install
npm run dev
得到一个vue页面 : http://localhost:5173/
二、安装Electron
- 新建一个 electron-base 文件夹
cd electron-base
- 生成 package.json 文件
npm init
- npm导入electron (导入时间有点慢,可以换国内源) 参考官网
npm install electron --save-dev
- 修改 package.json 配置文件
- 新建主线程文件main.js,并贴入代码(具体可参考上篇文章)
// app 模块,它控制应用程序的事件生命周期。
// BrowserWindow 模块,它创建和管理应用程序 窗口。
const { app, BrowserWindow, ipcMain } = require('electron')
const path = require('node:path')
const createWindow = () => {
// 创建一个浏览器窗口对象
const win = new BrowserWindow({
width: 800,
height: 600,
webPreferences: {
preload: path.join(__dirname, 'preload.js')
}
})
// 窗口对象对应的html文件
win.loadFile('./pages/index.html')
// win.loadURL('http://localhost:5173/')
}
// app模块准备完成,创建窗口
app.whenReady().then(() => {
ipcMain.handle('__dirname', () => __dirname)
createWindow()
})
- 新建预加载线程preload.js并写入代码
const { contextBridge, ipcRenderer } = require('electron')
contextBridge.exposeInMainWorld('versions', {
getVersions: (name) => {
return process.versions[name]
},
})
contextBridge.exposeInMainWorld('jinlin', {
pika: '皮卡丘'
});
contextBridge.exposeInMainWorld('sex', '男');
contextBridge.exposeInMainWorld('dirname', ipcRenderer.invoke('__dirname'))
- 新建html文件并写入代码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Document</title>
</head>
<body>
<h1>hello world!</h1>
<h2></h2>
<script>
const h2 = document.querySelector('h2')
window.dirnam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res)
// 因为在预加载脚本preload.js中暴露了全局变量 varName,所以在html中可以直接访问到其中的node.js的内容
h2.innerText =
`
该应用的Chrome版本为${versions.getVersions('chrome')},
Node.js的版本为${versions.getVersions('node')}
Electron版本为${versions.getVersions('electron')}
我的精灵是:${jinlin.pika}
我的性别是:${sex}
文件路径是:${res}
`
})
</script>
<!-- 通常专门弄一个renderer.js文件来写html中运用到的js内容,称之为渲染脚本 -->
<!-- <script src="./renderer.js">
</script> -->
</body>
</html>
- 启动electron
npm run start
三. 将vue和Electron结合使用
在前面使用Electron都是直接加载一个html页面,Electron窗口还提供了一个加载URL的方法,我们只需要在主线程中加载vue启动项目的动态URL就可以在vue中使用Electron的属性和方法。
注意:确保vue项目是启动着的,然后新开命令行窗口运行Electron。
3.1 在vue中使用Electron提供的预加载线程变量
先把HomeView文件中多余部分全部删除
注意: 在vue中的template模板不能直接调用window变量(vue设计如此)。
3.2 动态启动Electron
当前在vue中更改代码后,页面内容都会动态改变。但是在Electron中修改代码必须关掉再启动。
可以安装nodemon实现Electron动态启动。
npm i nodemon -D
修改package.json的start命令
"start": "nodemon --exec electron . --watch ./ --ext .js,.html"
此时修改Electron中的内容就会自动重启了。
3.3 打包
打包就是两个项目分别打包。
-
如果要将vue项目部署上线,就直接改为部署后的URL再执行Electron打包。
-
如果只想本地打包,就将vue打包后的dist文件夹复制到Electron文件夹中,再读取html文件,最后打包。
在此我详细介绍第二种本地打包方式。
1. vue打包
- 修改vite.config.js,新增base路径
- 切换目录,打包得到dist文件夹
npm run build
2. Eletron打包
- 将上面得到的dist文件夹粘贴过来
- 修改主线程文件路径
- 执行打包命令(具体可看上篇文章)
npm install --save-dev @electron-forge/cli
npx electron-forge import
npm install --save-dev @electron-forge/plugin-fuses
npm run make
项目目录:https://github.com/pengzhijian/Electron_vue
总结
本质就是用vue写前端页面,然后用Electron套壳,通过window传递消息,实现前端和node之间的通信。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