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AI拉呱,一个专注于人工智领域与网络安全方面的博主,现任资深算法研究员一职,热爱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应用,拥有丰富的AI项目经验,希望和你一起成长交流。关注AI拉呱一起学习更多AI知识。

就连人工智能领域的老板也开始担忧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执掌着ChatGPT背后的公司OpenAI。最近,他发表了一番令人惊讶的言论:人工智能的繁荣可能是一个泡沫,就像2000年崩盘的互联网泡沫一样。

他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当某种新奇又令人兴奋的事物出现时,即便是聪明人也会变得有些失去理智,投入过多的资金。他甚至开玩笑说,企业计划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上投入的资金之多,都足以买下一颗小卫星了。

股价与实际价值

问题在于:所有人都盯着不断上涨的股价,便认为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并非事情的全貌。

不妨这样理解:如果一家餐厅花大价钱购置了高档刀叉,这就意味着食物本身好吃吗?当然不是。但人工智能股票的情况恰恰如此——股价在上涨,可企业真的从人工智能业务中赚到钱了吗?实际上并没有。

仅仅因为一个人花100美元买了一根香蕉,并不意味着所有香蕉都值100美元。然而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的做法却仿佛事实就是如此。

企业正在投入巨额资金

这个泡沫与互联网泡沫破裂有所不同,因为企业正把真金白银投入到实实在在的事物上:

  • 大型科技公司(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2024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3440亿美元
  • OpenAI已筹集400亿美元资金,还计划再投入数万亿美元
  •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约为5000亿美元

这些都不是虚头巴脑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用于建造楼宇、购置计算机和设备的资金。

我们没有足够的电力

有一个重要问题几乎没人提及:人工智能消耗的电力极为庞大。目前,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占全球总耗电量的1.5%,到2030年,这一比例可能会翻倍。

但美国的电网早已老化——其建于20世纪60年代,几乎难以满足当下的用电需求。专家表示,最早要到2028年,我们才会有足够的电力来支撑所有这些新的人工智能设备运行。

与此同时,由于人工智能设备耗电量巨大,电费也在不断上涨。
NOvWhJ

人工智能(目前)尚未盈利

想知道一个惊人的事实吗?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发现,95%使用人工智能的企业从中没有获得任何利润。

零利润。一分钱都没有。

问题其实很简单:人工智能在演示中看起来表现惊艳,但当企业试图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时,它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人工智能擅长处理小型、简单的任务,但在面对大型、复杂的任务时就会力不从心。

那些能凭借人工智能取得成功的企业,是将其用于枯燥、特定的工作,而非试图用它来取代整个部门。

那么企业为何还在不断采购人工智能技术?

既然人工智能无法带来盈利,企业为何还要在这上面花费数十亿美元?答案是“恐惧”。

所有人都害怕被行业淘汰。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宣称正在使用人工智能,你也必须跟进说自己在使用人工智能,否则投资者会认为你的企业已经落伍。

这就像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繁荣时期:企业只要在名称中加上“.com”,股价就会上涨,即便它们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业务计划。如今,人工智能领域正在上演同样的戏码。

当泡沫破裂时会发生什么?

泡沫最终总会破裂,这是必然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会就此消失。

还记得互联网泡沫破裂吗?互联网本身并没有消失——实力不济的公司倒闭了,但像亚马逊、谷歌这样的优质企业存活了下来,并成长为行业巨头。

人工智能领域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炒作会逐渐平息,许多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会倒闭,但这项技术本身会留存下来,并以更低调、更实用的方式发挥作用。

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将是那些生产基础设备的公司:比如计算机芯片、数据中心以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基础设施供应商。而那些夸下海口、承诺“一夜改变一切”的花哨公司,大多数都无法挺过泡沫破裂的冲击。

简单的事实

没错,人工智能是真实存在的技术,也必将带来变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处于一个泡沫之中——人们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过多资金,且对其期望过高、过急。

不妨这样比喻:人工智能是一项真实的发明,就像汽车一样。但我们的做法,却仿佛在期待明年每个人都能拥有一辆会飞的汽车;我们甚至还没弄清楚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我们生产的产品,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建造工厂。

这项技术本身很有价值,围绕它的炒作却已陷入疯狂——这两种情况都是客观事实。

最终,现实会回归正轨:会有大量资金损失,许多公司会倒闭。但当尘埃落定,人工智能仍会继续存在——只是它会更多地用于完成枯燥、实用的工作,而非试图在所有领域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是真实的,泡沫也是真实的。我们只需拭目以待,看看哪些公司真正弄清楚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关注“AI拉呱”扫码一起学习更多AI知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