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大放送!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架构师秘籍
为AI写作工具写了10个提示模板,要加“小红书文案”功能时,得修改主代码里的条件判断;智能客服的提示逻辑里,用户历史对话和系统设定混在一起,改个FAQ要翻500行代码;换了大模型(比如从GPT-3换到通义千问),所有提示都要重新调整格式,累到怀疑人生。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的目的,就是用**“核心稳定+插件扩展”**的设计,解决这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微内核架构如何适配提示工程?核心层和插件层的分
干货大放送!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架构师秘籍
关键词: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Prompt Engine、插件化设计、上下文管理、动态扩展、大模型交互
摘要:当大模型成为AI应用的“发动机”,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却陷入了“改一行代码崩整个系统”的困境——传统单体式提示设计像一本写满奶茶配方的乱本子,加新口味要翻半天、改糖度要划掉重写。本文用“奶茶店升级”的生活故事,拆解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的核心逻辑:把稳定的“中央厨房”(核心层)和可变的“自选配料”(插件层)分开,让提示系统像搭积木一样灵活。我们会从概念类比到代码实战,从数学模型到应用场景,一步步讲清楚这套架构师的“秘籍”,帮你解决提示系统的扩展性、可维护性难题。
背景介绍
目的和范围
你可能遇到过这些问题:
- 为AI写作工具写了10个提示模板,要加“小红书文案”功能时,得修改主代码里的条件判断;
- 智能客服的提示逻辑里,用户历史对话和系统设定混在一起,改个FAQ要翻500行代码;
- 换了大模型(比如从GPT-3换到通义千问),所有提示都要重新调整格式,累到怀疑人生。
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的目的,就是用**“核心稳定+插件扩展”**的设计,解决这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本文会覆盖:
- 微内核架构如何适配提示工程?
- 核心层和插件层的分工是什么?
- 如何用Python实现一个最小可用的提示工程微内核系统?
- 实际场景中怎么用这套架构快速迭代?
预期读者
- 提示工程师:想让自己的提示系统更灵活;
- AI产品架构师:要设计可扩展的大模型应用;
- 大模型开发者:想降低提示逻辑的维护成本;
- 对“如何用架构思维优化AI应用”感兴趣的技术人。
文档结构概述
本文的逻辑链是:
问题引入→概念类比→架构拆解→代码实战→场景应用→未来挑战
像搭积木一样,先讲“为什么要这么搭”,再讲“怎么搭”,最后讲“搭好后能玩什么”。
术语表
核心术语定义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设计“给大模型的指令”的技术,比如“写一篇关于猫咪的童话,要温暖”就是一个提示。
- 微内核架构(Microkernel Architecture):一种软件设计模式,把系统分成稳定的核心层(处理基础逻辑)和可变的插件层(处理具体功能)。
- Prompt Engine:提示工程的“发动机”,负责管理提示的生成、上下文注入、大模型调用等核心逻辑。
- 插件(Plugin):封装具体任务的提示逻辑,比如“情感分析插件”“代码生成插件”,可以独立开发、动态加载。
相关概念解释
- 上下文(Context):大模型需要的额外信息,比如用户历史对话、系统设定(“你是一个温柔的客服”)。
- 上下文总线(Context Bus):核心层中传递上下文的“管道”,让插件能共享和修改上下文。
缩略词列表
- LLM: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核心概念与联系
故事引入:奶茶店的“提示工程困境”
让我们从一个生活场景说起——你开了一家奶茶店:
- 初期只有3种奶茶:原味、珍珠、布丁,配方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做起来很顺手;
- 后来要加“芋圆奶茶”,得在本子上找空白页写;加“少糖版珍珠奶茶”,得划掉原来的配方改;
- 再后来要加“季节限定:草莓奶盖”,本子已经写满了,找配方要翻10分钟,改糖度要重新抄一遍所有配方……
这像极了传统提示工程的困境:
- 所有提示逻辑堆在一个文件里(像乱本子);
- 加新功能要修改主代码(像划掉重写配方);
- 改一个参数要影响所有提示(像改糖度要重新抄所有配方)。
那奶茶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会把店改成**“中央厨房+自选柜台”模式**:
- 中央厨房(核心):负责煮茶、打奶泡这些基础操作,不管做什么奶茶都要用;
- 自选柜台(插件):放芋圆、珍珠、草莓酱这些配料,顾客要什么加什么;
- 订单系统(上下文总线):把顾客的要求(“少糖、加芋圆”)传给中央厨房和柜台。
这样一来:
- 加新口味只要加新配料(插件),不用改中央厨房(核心);
- 改糖度只要告诉订单系统(上下文),不用重新煮茶(核心逻辑);
- 换奶盖品牌只要换柜台里的原料(插件),中央厨房还是原来的流程。
这就是微内核架构的核心思想——把“不变的”和“变的”分开。而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就是把这套思路用到提示系统里!
核心概念解释(像给小学生讲奶茶店)
现在把奶茶店的例子翻译成技术概念:
核心概念一:提示工程=奶茶配方
提示工程是“给大模型的做饭说明书”。比如:
- 要让大模型写童话,提示是“写一篇关于猫咪的童话,要温暖,主角是一只叫小橘的流浪猫”;
- 要让大模型分析情感,提示是“分析这句话的情感:‘今天的阳光真好’,结果用正面/负面/中性表示”。
就像奶茶配方决定了奶茶的味道,提示决定了大模型的输出。
核心概念二:微内核架构=中央厨房+自选柜台
微内核架构是“把稳定的基础逻辑和可变的功能分开”的设计。比如:
- 核心层(中央厨房):负责最基础、不会轻易变的逻辑——比如煮茶(对应提示系统的“上下文管理”“大模型调用”);
- 插件层(自选柜台):负责具体的、会经常变的功能——比如加芋圆(对应提示系统的“情感分析提示”“代码生成提示”);
- 上下文总线(订单系统):负责传递“顾客的要求”(对应提示系统的“用户历史对话”“系统设定”)。
核心概念三: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用中央厨房做奶茶配方
把微内核架构用到提示工程里,就是:
- 核心层:处理提示系统的基础逻辑——比如“怎么加载插件”“怎么把用户历史对话注入提示”“怎么调用大模型”;
- 插件层:封装具体任务的提示逻辑——比如“情感分析的提示模板”“代码生成的提示模板”,可以独立开发、动态添加;
- 上下文总线:让核心层和插件层共享上下文(比如“用户之前问过‘怎么退货’”)。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奶茶店的团队协作)
现在用奶茶店的团队类比概念间的关系:
1. 核心层 vs 插件层:中央厨房和柜台的分工
- 核心层是“后台支持”:不管做什么奶茶,都要用到中央厨房的煮茶、打奶泡(对应提示系统的“上下文管理”“大模型调用”);
- 插件层是“前台执行”:柜台根据顾客的要求加配料(对应提示系统的“生成具体提示”“处理大模型结果”)。
比如做“少糖芋圆奶茶”:
- 核心层(中央厨房)煮好茶、打好奶泡;
- 插件层(柜台)加芋圆、按少糖比例加糖浆;
- 结果就是顾客要的奶茶(对应大模型的输出)。
2. 上下文总线 vs 插件:订单系统和柜台的配合
上下文总线是“传递要求的管道”。比如顾客说“少糖、加芋圆”:
- 订单系统(上下文总线)把“少糖”“加芋圆”记下来;
- 柜台(插件)根据订单系统的信息加配料;
- 中央厨房(核心层)根据订单系统的信息调整糖度。
对应提示系统:用户说“分析这句话的情感:‘今天的阳光真好’,之前我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
- 上下文总线把“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记下来;
- 情感分析插件(柜台)根据上下文总线的信息,生成提示“根据之前的对话(用户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分析这句话的情感:‘今天的阳光真好’”;
- 核心层(中央厨房)把这个提示传给大模型。
3. 提示工程 vs 微内核架构:配方和厨房的关系
提示工程是“做什么”(比如做芋圆奶茶),微内核架构是“怎么做”(用中央厨房+柜台的方式做)。两者结合,就是“用最灵活的方式做最好的配方”。
核心概念原理和架构的文本示意图
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的层级结构像一座“金字塔”:
┌───────────────┐ 应用层:AI写作工具、智能客服、代码助手
│ 应用层 │ (调用核心层的服务,使用插件的功能)
├───────────────┤
│ 插件层 │ 情感分析插件、代码生成插件、摘要插件
│ (可变扩展) │ (封装具体任务的提示逻辑)
├───────────────┤
│ 核心层 │ 插件管理器、上下文总线、大模型客户端
│ (稳定基础) │ (处理基础逻辑:加载插件、传递上下文、调用大模型)
├───────────────┤
│ 基础设施层 │ 大模型API(OpenAI、通义千问)、数据库(存储上下文)
└───────────────┘
Mermaid 流程图:核心层的工作流程
下面用Mermaid画一个核心层处理请求的流程(像奶茶店做奶茶的步骤):
解释一下每个步骤:
- 应用(比如AI写作工具)说:“我要生成一篇小红书文案”;
- 插件管理器(柜台管理员)找到“小红书文案插件”;
- 插件(柜台)问上下文总线:“用户之前要求过‘要可爱风格’吗?”;
- 插件生成提示模板:“写一篇可爱风格的小红书文案,主题是‘猫咪日常’”;
- 上下文总线把“用户之前写过‘猫咪喜欢玩毛线球’”注入提示;
- 大模型客户端(制作机器)用这个提示调用GPT-4;
- 插件把大模型的输出(比如“今天小橘玩毛线球玩得翻跟头~”)整理成小红书格式;
- 把结果返回给应用。
核心算法原理 & 具体操作步骤
算法原理:提示的“模板化+参数化”
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的核心算法,是把提示拆成“固定模板”和“可变参数”,就像奶茶配方拆成“基础茶底”和“可选配料”。
比如情感分析的提示,可以拆成:
- 固定模板:“根据上下文{context},分析文本{text}的情感,结果用正面/负面/中性表示”;
- 可变参数:
context(用户历史对话)、text(要分析的文本)。
这样做的好处是:
- 模板固定(核心逻辑不变),参数可变(插件扩展);
- 换参数不用改模板,加新功能只要加新参数或新模板。
具体操作步骤(用Python实现)
我们用Python写一个最小可用的提示工程微内核系统,步骤是:
- 实现核心层:插件管理器、上下文总线、大模型客户端;
- 实现插件层:情感分析插件、代码生成插件;
- 实现应用层:用FastAPI暴露API接口。
步骤1:实现核心层(中央厨房)
核心层是“稳定的基础”,负责三件事:
- 管理插件(加载、查找);
- 传递上下文(存储、读取);
- 调用大模型(封装API)。
代码如下(core.py):
from typing import Dict, Any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class PluginManager:
"""插件管理器:像奶茶店的柜台管理员,负责整理和查找插件"""
def __init__(self):
self.plugins: Dict[str, Any] = {} # 用字典存插件,键是插件名
def load_plugin(self, name: str, plugin: Any):
"""加载插件:把插件加到字典里"""
self.plugins[name] = plugin
def get_plugin(self, name: str) -> Any:
"""查找插件:根据名称找对应的插件"""
return self.plugins.get(name)
class ContextBus:
"""上下文总线:像奶茶店的订单系统,传递用户的要求"""
def __init__(self):
self.context: Dict[str, Any] = {} # 用字典存上下文,键是上下文名称
def set_context(self, key: str, value: Any):
"""设置上下文:比如用户说“少糖”"""
self.context[key] = value
def get_context(self, key: str) -> Any:
"""获取上下文:比如插件要知道“用户要少糖”"""
return self.context.get(key, "") # 没找到的话返回空字符串
class LLMClient:
"""大模型客户端:像奶茶店的制作机器,根据配方做奶茶"""
def __init__(self, api_key: str):
self.client = OpenAI(api_key=api_key) # 初始化OpenAI客户端
def call(self, prompt: str, model: str = "gpt-3.5-turbo") -> str:
"""调用大模型:把提示传给LLM,返回结果"""
response = self.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model,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用user角色发提示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提取LLM的回复
步骤2:实现插件层(自选柜台)
插件层是“可变的扩展”,每个插件封装一个具体任务的提示逻辑。比如:
- 情感分析插件:生成情感分析的提示;
- 代码生成插件:生成代码的提示。
代码如下(plugins.py):
from core import ContextBus # 导入上下文总线,用来获取上下文
class SentimentAnalysisPlugin:
"""情感分析插件:像奶茶店的“芋圆配料”,负责情感分析的提示"""
def __init__(self, context_bus: ContextBus):
self.context_bus = context_bus # 保存上下文总线的引用
# 固定提示模板:用{context}和{text}做参数
self.prompt_template = (
"根据上下文信息:{context},分析以下文本的情感倾向,"
"结果只能用'正面'、'负面'或'中性'表示,不要额外内容:\n{text}"
)
def process(self, text: str) -> str:
"""处理请求:生成最终提示"""
# 从上下文总线获取“system_prompt”(比如“用户之前问过心情相关的问题”)
context = self.context_bus.get_context("system_prompt")
# 用参数替换模板里的占位符,生成最终提示
return self.prompt_template.format(context=context, text=text)
class CodeGenerationPlugin:
"""代码生成插件:像奶茶店的“珍珠配料”,负责代码生成的提示"""
def __init__(self, context_bus: ContextBus):
self.context_bus = context_bus
# 固定提示模板:用{code_style}、{language}、{功能}做参数
self.prompt_template = (
"根据上下文的代码风格:{code_style},"
"编写一个{language}函数,实现{功能},要求注释详细:\n"
)
def process(self, language: str, 功能: str) -> str:
"""处理请求:生成最终提示"""
# 从上下文总线获取“code_style”(比如“PEP8”)
code_style = self.context_bus.get_context("code_style")
# 替换占位符生成提示
return self.prompt_template.format(
code_style=code_style, language=language, 功能=功能
)
步骤3:实现应用层(奶茶店的前台)
应用层是“用户接触的界面”,比如AI写作工具的API接口。我们用FastAPI实现一个简单的API:
代码如下(app.py):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Query
from core import PluginManager, ContextBus, LLMClient
from plugins import SentimentAnalysisPlugin, CodeGenerationPlugin
import os
# 1. 初始化核心组件(中央厨房)
plugin_manager = PluginManager() # 插件管理器
context_bus = ContextBus() # 上下文总线
llm_client = LLMClient(api_key=os.getenv("OPENAI_API_KEY")) # 大模型客户端(需要设置环境变量)
# 2. 加载插件(自选柜台)
sentiment_plugin = SentimentAnalysisPlugin(context_bus) # 情感分析插件
code_plugin = CodeGenerationPlugin(context_bus) # 代码生成插件
plugin_manager.load_plugin("sentiment", sentiment_plugin) # 给插件起名“sentiment”
plugin_manager.load_plugin("code", code_plugin) # 给插件起名“code”
# 3. 创建FastAPI应用(前台)
app = FastAPI(title="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示例", version="1.0")
# 4. 定义API接口:情感分析
@app.post("/analyze_sentiment")
async def analyze_sentiment(
text: str = Query(..., description="要分析的文本"), # 必须传的参数
system_prompt: str = Query("", description="上下文的系统提示") # 可选参数
):
# 设置上下文:把system_prompt传给上下文总线
context_bus.set_context("system_prompt", system_prompt)
# 找情感分析插件
plugin = plugin_manager.get_plugin("sentiment")
if not plugin:
return {"error": "情感分析插件未找到"}
# 生成提示
prompt = plugin.process(text)
# 调用大模型
result = llm_client.call(prompt)
# 返回结果
return {
"text": text,
"system_prompt": system_prompt,
"prompt": prompt,
"sentiment": result
}
# 5. 定义API接口:代码生成
@app.post("/generate_code")
async def generate_code(
language: str = Query(..., description="编程语言"), # 必须传的参数
功能: str = Query(..., description="函数功能"), # 必须传的参数
code_style: str = Query("PEP8", description="代码风格") # 可选参数,默认PEP8
):
# 设置上下文:把code_style传给上下文总线
context_bus.set_context("code_style", code_style)
# 找代码生成插件
plugin = plugin_manager.get_plugin("code")
if not plugin:
return {"error": "代码生成插件未找到"}
# 生成提示
prompt = plugin.process(language, 功能)
# 调用大模型
result = llm_client.call(prompt)
# 返回结果
return {
"language": language,
"功能": 功能,
"code_style": code_style,
"prompt": prompt,
"code": result
}
# 运行应用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port uvicorn
uvicorn.run(app, host="0.0.0.0", port=8000) # 监听所有IP,端口8000
数学模型和公式 & 详细讲解
提示生成的数学模型
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的核心数学模型是提示的模板化表达,用公式表示为:
P=T(p1,p2,...,pn,C) P = T(p_1, p_2, ..., p_n, C) P=T(p1,p2,...,pn,C)
其中:
- ( P ):最终传给大模型的提示(Prompt);
- ( T ):提示模板(Template),是固定的字符串;
- ( p_1, p_2, …, p_n ):模板的参数(Parameters),比如
text(要分析的文本)、language(编程语言); - ( C ):上下文(Context),比如用户历史对话、系统设定。
举例说明:情感分析的提示生成
比如情感分析插件的模板是:
T(context,text)=“根据上下文:context,分析文本text的情感” T(context, text) = \text{“根据上下文:{context},分析文本{text}的情感”} T(context,text)=“根据上下文:context,分析文本text的情感”
假设:
- ( context = \text{“用户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 )(来自上下文总线);
- ( text = \text{“今天的阳光真好”} )(来自用户请求)。
代入公式得到最终提示:
P=T(context,text)=“根据上下文:用户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分析文本今天的阳光真好的情感” P = T(context, text) = \text{“根据上下文:用户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分析文本今天的阳光真好的情感”} P=T(context,text)=“根据上下文:用户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分析文本今天的阳光真好的情感”
为什么要用这个模型?
这个模型把“固定的模板”和“可变的参数/上下文”分开,好处是:
- 可维护性:改模板不用改参数,改参数不用改模板;
- 可扩展性:加新功能只要加新模板(插件),不用改核心逻辑;
- 一致性:所有插件都用同样的模板格式,减少混乱。
项目实战:代码实际案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开发环境搭建
- 安装Python:推荐Python 3.10+(FastAPI和OpenAI库需要);
- 安装依赖库:运行
pip install openai fastapi uvicorn python-dotenv; - 设置环境变量:创建
.env文件,写入OPENAI_API_KEY=你的OpenAI密钥(如果用通义千问,要替换成对应的API和密钥)。
源代码详细实现和代码解读
我们用app.py里的/analyze_sentiment接口举例,讲解代码的执行流程:
- 用户请求:用户调用
POST /analyze_sentiment,参数是text=“今天的阳光真好”,system_prompt=“用户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 - 设置上下文:
context_bus.set_context("system_prompt", system_prompt)把系统提示存入上下文总线; - 加载插件:
plugin_manager.get_plugin("sentiment")找到情感分析插件; - 生成提示:插件的
process方法用模板和参数生成提示:“根据上下文:用户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分析以下文本的情感倾向……”; - 调用大模型:
llm_client.call(prompt)把提示传给GPT-3.5-turbo; - 返回结果:大模型返回“正面”,接口把结果返回给用户。
运行和测试
- 启动服务:运行
python app.py,看到Uvicorn running on http://0.0.0.0:8000说明启动成功; - 测试接口:打开浏览器访问
http://localhost:8000/docs(FastAPI的自动文档),找到/analyze_sentiment接口,点“Try it out”,输入参数:text:“今天的阳光真好”;system_prompt:“用户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
- 发送请求:点“Execute”,看到返回结果:
{ "text": "今天的阳光真好", "system_prompt": "用户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 "prompt": "根据上下文信息:用户之前问过怎么保持心情好,分析以下文本的情感倾向,结果只能用'正面'、'负面'或'中性'表示,不要额外内容:\n今天的阳光真好", "sentiment": "正面" }
实际应用场景
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适用于需要快速迭代、多任务的大模型应用,下面举3个常见场景:
场景1:AI写作工具
- 需求:支持生成小说、论文润色、小红书文案、广告文案等功能;
- 核心层:管理用户的写作风格(上下文)、调用大模型;
- 插件层:小说生成插件(模板:“写一篇{风格}的小说,主角是{主角}”)、小红书文案插件(模板:“写一篇{风格}的小红书文案,主题是{主题}”);
- 优势:加新功能只要加新插件,不用改核心代码;用户切换风格只要改上下文,不用重新写提示。
场景2:智能客服系统
- 需求:支持意图识别、FAQ匹配、投诉处理、订单查询等功能;
- 核心层:管理用户的对话历史(上下文)、调用大模型;
- 插件层:意图识别插件(模板:“分析用户的问题{question},意图是{意图列表}中的一个”)、FAQ匹配插件(模板:“根据FAQ库{faq},回答用户的问题{question}”);
- 优势:改FAQ库只要更新插件的FAQ参数,不用改核心逻辑;用户问“我的订单没收到”,核心层自动把订单号注入上下文,插件生成对应的提示。
场景3:代码助手
- 需求:支持代码生成、bug修复、文档生成、单元测试生成等功能;
- 核心层:管理代码上下文(比如用户之前写的函数)、调用大模型;
- 插件层:代码生成插件(模板:“写一个{language}函数,实现{功能},风格是{style}”)、bug修复插件(模板:“修复以下代码的bug:{code},错误信息是{error}”);
- 优势:换编程语言只要改插件的
language参数,不用改核心代码;用户贴出bug代码,核心层自动把错误信息注入上下文,插件生成修复后的代码。
工具和资源推荐
核心层工具
- 插件管理:可以用
pluggy(Python的插件框架,比我们自己写的PluginManager更强大); - 上下文管理:用Redis(存储用户对话历史,支持分布式)或SQLite(轻量级,适合小规模应用);
- 大模型调用:用
langchain(封装了OpenAI、通义千问等大模型的API,支持链式调用)。
插件开发工具
- 提示模板引擎:用
Jinja2(比Python的字符串格式化更强大,支持条件判断、循环); - 插件测试:用
pytest(写单元测试,验证插件生成的提示是否正确); - 插件市场:可以用
PyPI(Python的包管理平台,把插件发布成包,方便安装)。
资源推荐
- 书籍:《微内核架构:灵活可扩展系统的设计方法》(George Fairbanks,讲微内核的经典书)、《大模型提示工程实战》(苏剑林,讲提示工程的实战技巧);
- 文档:OpenAI的《Prompt Engineering Guide》(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LangChain的文档(https://python.langchain.com/);
- 社区:GitHub上的
prompt-engineering仓库(https://github.com/dair-ai/Prompt-Engineering-Guide),有很多提示模板和案例。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趋势
- 插件市场:像手机APP商店一样,开发者上传提示插件,用户按需安装(比如“小红书文案插件”“代码生成插件”);
- 自动插件生成:用大模型生成插件的提示模板(比如用户说“我需要一个生成旅游攻略的插件”,大模型自动生成模板和插件代码);
- 多模态插件:支持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的插件(比如“图像描述插件”:用提示让大模型描述一张图片);
- 智能上下文管理:用大模型自动整理上下文(比如用户说“我之前问过退货的问题”,上下文总线自动提取“退货”作为关键信息)。
挑战
- 插件兼容性:不同插件的上下文格式可能不一致(比如A插件用
user_history,B插件用history),需要定义统一的上下文规范; - 性能问题:加载太多插件会导致插件管理器查找变慢,需要用缓存或索引优化;
- 安全问题:恶意插件可能会读取或修改敏感上下文(比如用户的隐私数据),需要做权限控制(比如每个插件只能访问指定的上下文键);
- 质量控制:插件的提示模板可能生成低质量的输出,需要做插件审核(比如用测试用例验证插件的输出)。
总结:学到了什么?
核心概念回顾
- 提示工程:给大模型的“做饭说明书”,决定大模型的输出;
- 微内核架构:把系统分成“稳定的核心层”和“可变的插件层”,解决扩展性问题;
- 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用微内核的思路做提示工程,核心层处理基础逻辑,插件层处理具体任务。
概念关系回顾
- 核心层是“中央厨房”,插件层是“自选柜台”,上下文总线是“订单系统”;
- 提示模板是“固定配方”,参数和上下文是“可变配料”;
- 应用层是“前台”,调用核心层的服务,使用插件的功能。
一句话总结
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就是用“不变的核心”支撑“万变的插件”,让你的提示系统像奶茶店一样,能快速加新口味、改糖度,而不用重新装修整个店。
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 场景设计题:如果要做一个AI旅行助手,你会设计哪些插件?核心层需要处理哪些上下文?
- 技术挑战题:如何解决多个插件同时调用时的上下文冲突(比如A插件改了
user_history,B插件也要用user_history)? - 扩展题:如果大模型的输出格式变了(比如从文本变成JSON),插件层需要做哪些调整?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微内核架构会不会增加系统复杂度?
A:初期会,但长期维护和扩展的成本更低。比如加新功能只要加插件,不用改核心代码,比传统单体架构的“改一行崩整个系统”好很多。
Q2:插件可以跨语言吗?
A:可以。比如核心层用Python,插件用Java写,只要用API或RPC调用就行。但通常建议用同一种语言,方便集成和调试。
Q3:如何保证插件的质量?
A:可以做3件事:
- 单元测试:写测试用例验证插件生成的提示是否正确;
- 人工审核:让产品经理或测试人员审核插件的输出;
- 用户反馈:收集用户的反馈,优化插件的提示模板。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 《微内核架构:灵活可扩展系统的设计方法》(George Fairbanks);
- 《大模型提示工程实战》(苏剑林);
- OpenAI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
- LangChain Documentation:https://python.langchain.com/;
- GitHub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https://github.com/dair-ai/Prompt-Engineering-Guide。
结语:提示工程微内核架构不是“银弹”,但它是解决提示系统扩展性问题的“有效工具”。就像奶茶店的中央厨房,不管你加多少新口味,它都能稳定支撑。希望本文能帮你从“乱改提示的程序员”变成“会设计提示系统的架构师”,让你的AI应用像奶茶店一样,越做越火!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