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ublist
写文章

简介

该用户还未填写简介

擅长的技术栈

可提供的服务

暂无可提供的服务

使用DeepSeek生成协议波形提高芯片工程师的效率

芯片设计和验证过程中,波形的绘制和分析是一项重复性高、耗时的工作。传统上,工程师需要手动编写波形描述代码或使用专业工具绘制波形。随着AI技术的发展,像DeepSeek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可以自动生成波形描述代码,大大提高了芯片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本文以AMBA APB协议为例,展示如何利用DeepSeek生成波形JSON代码,简化芯片设计验证流程。

国产GPU的新思路ZLUDA:让非英伟达的GPU也能跑CUDA程序

最近,开发团队从一个人扩展到两个全职开发者,新加入的开发者Violet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能让AMD、Intel等其他厂商的GPU也能高效运行CUDA程序,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增加供应的稳定性。ZLUDA本质上是一个翻译层,就像语言翻译一样,它把CUDA的"方言"翻译成其他GPU能理解的"普通话"。它叫ZLUDA,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开源项目,但做的事情却很不普通——ZLUDA

什么是芯片物理设计(数字后端)

物理设计是什么?一旦RTL被冻结,RTL团队就会综合设计,即他们将RTL代码转换为netlist。Netlist是一个将RTL代码转换为逻辑门、触发器和连接线的文件。它的扩展名也是.v文件。因此,在物理设计(PD)中,我们从这个网表文件开始。在PD中,我们将网表的内容转换为IC的实际物理布局,同时优化延迟、电气参数、skew和功率。实际的物理布局包含硬核,以及所有逻辑门的单元cell、触发器和走线

分享一个晶圆良率计算器:搞懂每个参数是啥意思

在芯片设计圈子里,有个叫Die Yield Calculator的小工具。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帮你算一块晶圆(就是那个圆圆的硅片)上能切出多少块合格芯片,还能预测生产中的损耗。今天咱就掰开揉碎,用大白话聊聊这工具里的每个参数到底啥意思。第一步:芯片尺寸(Die size)宽度/高度(Width/Height):芯片的长和宽,单位毫米。比如填8x8毫米,就是个方方正正的芯片。保持宽高比(Maintai

#人工智能
芯片验证的“加速器“:聊聊Emulation和Acceleration

作为验证工程师,我们都深谙这个道理:随着芯片设计复杂度的不断提升,传统的软件仿真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我们的需求了。写了几千万行测试用例,等了几天,最后发现跑完10%就卡住了,这种痛苦想必大家都经历过。现代芯片设计日益复杂,软件仿真已经很难提供足够的性能来运行大型应用程序。试想一下,你刚完成了一个复杂SoC的验证环境,却发现完整跑一遍可能需要几周时间,这对于紧张的项目周期来说简直是噩梦。这就是为什么Ac

芯片验证中传统的验证和低功耗的验证方法有什么区别?

验证功能是验证工作的绝大部分。这仍然和以前一样重要,因为芯片没有功能就毫无用处。然后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非常重视低功耗设计技术,以降低设备整体的功耗。随着移动革命,人们需要在电池上更长时间地运行便携式设备。随着云服务的增加和数据中心处理器数量的增加,冷却和电力成本需要降低。随着较小节点上更新的工艺技术,泄漏功耗会增加。随着设计频率的增加,动态功耗也随之增加。大多数现代芯片设计都使用几种主动电源管理

芯片验证中的“冒烟测试“:为什么它不容被忽视

作为一名验证工程师,你是否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RTL代码更新后,整个回归测试(regression)跑了一整夜,结果早上来看,发现失败了一大片,原因竟然是设计提交的代码连最基本的编译都通不过?冒烟测试本质上是一种"sanity check"。在对RTL代码做修改后,它确保代码至少达到了一个最低质量标准,然后才开始真正的回归测试。正如文中所说,跳过冒烟测试(Smoke Test)是最大的时间浪费之

芯片验证的“最后一公里”:为何问题总在流片后爆发?

很多时候,芯片在流片的那一刻就已经死了,只是回片的时候才埋。流片前的夜晚,总像一场无声的仪式。仿真报告摞成山,覆盖率数字闪着绿灯,脚本安静地躺在服务器里。所有人屏息等待——仿佛只要按下那个按钮,一切便尘埃落定。可故事的转折,往往始于“流片成功”的欢呼之后。一、复杂系统的宿命:看不见的裂缝芯片设计的本质,是人与混沌的博弈。你画下逻辑门,写下约束,用仿真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但现实世界的变量,从不按脚

#人工智能
新时代的开始,华为开源仓颉编程语言!

编程语言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本身,更取决于生态的建设和开发者的认可。从2020年开始研发,到去年首次亮相,再到现在的全面开源,华为用了5年时间。仓颉的设计理念是"全场景智能",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编程工具,更是一个面向AI时代的开发平台。华为显然明白这一点,从鸿蒙系统的40多个设备型号,到800万开发者的规模,都在为仓颉的成功铺路。这种垂直整合的优势,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

#华为#开源
Debug:芯片验证工程师的日常功课

说到验证,就不得不提Debug。作为验证工程师,我们大概有一半时间在写testbench,另一半时间就在和各种Bug奋战。有句老话讲得好:"如果没有Bug,那验证工程师就失业了"。但实际上,Bug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进度和团队效率。

    共 22 条
  • 1
  • 2
  • 3
  • 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