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全国大约有1000家高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其中有300多家高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力,84家高校具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能力。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是全国84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具有优越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教学环境、科研平台和学术团队。本学科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居49;在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985、211高校和优秀地方高校并列。欢迎报考和加盟长春理工计算机!

1 学校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诞生于北国之春、南湖之畔,是一所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享有“ 中国光学英才摇篮” 的美誉。
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 计算机系成立于1987 年,是由当时的电子系计算机教研室与原兵器工业部东北计算中心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目前,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五个教学科研部门,现有教职工121人,学生2175人。
学院具有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办学的丰富经验。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在29个省市重点批次招生,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
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和7个省级研究中心。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形成计算机仿真及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与系统、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识别、智能控制与脑信息学、大数据与分布式系统、信息安全、物联网、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智能计算与智能软件、芯片设计与集成系统十个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
多项成果实现转化,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学院是上合组织大学信息技术方向两个中方承办单位之一,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国际著名高校和企业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为国家、地方、军队培养大批思想过硬、学风严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协作和拼搏精神的优秀人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教师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能够满足特色人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荟萃了以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长白山学者、吉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等为代表的教学名师。现有教学科研人员99人,博士生导师16 位、教授15位、副教授43 位。
学院选派多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留学和进修。近五年,共有16 名青年教师被派往日本、法国等国家留学深造,20人次到国内外著名大学交流与进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学科建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12 年,学院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是目前全国8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之一。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研究生教育2017 年排行榜中排名约21%。
2011 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软件工程一级学科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 专业特色

围绕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发挥我校在吉林省信息化领域的优势,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能够在企事业、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教学、开发与应用的科学型与工程型相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近年来,学院在学生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研究。发表教改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主持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16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全国多媒体课件二等奖1项,各种教学单项奖40余项。建有省精品课4门、省优秀课8门。成果在学生培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成果在省内外高校得到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2 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87年,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品牌专业。在2017年吉林省专业评估中排名第二位(第一名为吉林大学)。
2005年,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共同组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施个性化培养,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科学型与工程型相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3.4 软件工程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意识、多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创新思维,具有团队沟通能力及国际视野,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能在软件工程相关领域从事软件产品设计、软件产品开发、团队组织等工作,并能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理论基础扎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5 网络工程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计算机网络工程高级人才,具备网络系统的规划和集成、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网络攻击的安全防护等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经营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掌握大数据科学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能胜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研究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适合从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工程相关技术工作,攻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或从事相关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

4 教学资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1 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1987年,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28个实验室。拥有物联网、云计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网络互连等课程实验条件。中心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科研互动,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高层次学科优势,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构建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目前已经建成一个具有优越的实验条件、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先进的实验教学管理手段,特色鲜明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物联网实验装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布线实验装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中心实验机房及实验装置

4.2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信息安全与网络攻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于2010年,2014 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长期以来,中心教师围绕信息攻防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与理论衔接、与技术同步、与科研结合,规划设计了一个覆盖网络攻防、网络安全,满足基础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需求的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体系。改变了学生被动参加的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探索。采用虚实结合手段,打破了实验教学资源的时域和空域限制。搭建了多样化的虚拟网络环境,突破了以往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内容以“ 防” 为主的传统,提出了“ 攻防兼备、以攻促防” 的教学理念,构建了新模式下的信息安全与网络攻防课程体系,有效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验教学平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学生培养 竞赛 创新创业成果

近三年,学院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 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0 余项,完成并应用的科研课题50 余项。
学院学生在被誉为“ 计算机领域奥林匹克” 的ACM-ICPC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5项,省级各项奖项63项,连续三年获得ACM-ICPC 亚洲大陆子赛区总决赛EC-Final 银奖。在2017年EC-Final 中,全国高校排名28 位,创造东北地区高校最佳成绩。此外,在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信息安全技术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00 余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生参加国家、国际比赛获得的部分奖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CM比赛参赛学生队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生为吉林省长讲解创新项目成果(微创手术导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CM比赛现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虚拟试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生比赛奖项一览

6 就业及深造

学院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接近50%,进入世界和国内500 强企业比例超过20%。
连续多年向清华、北大、浙大、哈工大等国内重点高校输送优秀研究生。部分学生获国家公派留学生奖学金,前往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家深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生就业去向

7 科学研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国家级工程中心
2013 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建有6 个技术研究室、4 个工程研发室及两个实训室。中心将复杂光学系统智能装调技术、结构光非接触智能测量技术、基于照片的智能3D 实体建模技术、智能动作捕捉技术、GPU 集群高速渲染技术、软硬结合的图像拼接与融合技术、多投影多参数一致性智能校正技术、智能投影集群技术、虚拟/ 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成果和新产品直接应用于特种电影装备生产一线,致力于打破我国特种电影行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和影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中心承担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双十计划、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0 余项,出版论著100 余篇( 部),取得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 项。中心首创大型正交多幕全景立体电影全新特种电影形式和技术。在取得的技术成果基础上,中心开展了特种电影智能拍摄技术及装备、特种电影智能播放系统、特种电影影院智能化装备、动漫制作支撑技术及装备和虚拟现实产品设计与制造五个方向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柱幕仿真播放系统

CAVE全景立体播放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虚拟演播演示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全景立体影院设置与播放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云南普洱茶文化博物馆的全景立体影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动作捕捉标定演示

8 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中心
吉林省大数据科学与工程
联合重点实验室

2018 年,吉林省科技厅批准建设“ 吉林省大数据科学与工程联合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大数据相关科学理论研究,重点突破大数据工程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推动行业大数据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联合实验室重点构建以人工智能思想为核心的大数据智能化研究体系,围绕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等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重大科学问题,促进大数据行业应用示范。

吉林省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
科技创新中心

中心成立于2007 年,是我省首批省级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主要从事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移动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应用软件领域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工作,是为我省地方经济服务的科技研发基地。

吉林省农业物联网科技
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省科技厅2015 年批准的“ 吉林省农业物联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是我省在农业领域专业从事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心面向农业产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工作。
吉林省医学影像计算工程实验室

2014 年, 吉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 吉林省医学影像计算工程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面向医学临床应用,紧密围绕我省光电信息产业在医学影像计算技术方面的重大需求,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开展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以及医学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产业瓶颈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是医学影像技术产业提供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的协同创新技术支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吉林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 吉林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为吉林省教育厅2017 年批准立项建设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之一,该平台在国家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需求的背景下,立足于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网络安全人才、提供科教融合的人才保障为目标。

9 研究方向和代表性成果

计算机建模与仿真

计算机建模与仿真研究方向始于“ 八五” 期间,主要开展光学系统经济公差建模与计算机仿真工作,成果论文曾被收入美国SPIE 出版的“ 里程碑丛书”;
“ 九五”至“ 十一五” 期间研究方向扩展到光电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计算机三维可视化仿真、沉浸感特种电影技术等领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前,以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为主攻方向,结合学校的光电特色优势,重点研究复杂系统建模理论、真实感三维场景绘制、分布式实时仿真等方面的理论与关键技术,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奖等科研奖励10 余项。针对光信息传输应用,解决了复杂大气环境中的光信号传输特性建模与数值仿真难题;建立了光波大气传输特性并行化模拟计算算法框架,解决了数值模拟时间代价高的难题;突破了基于GPU 并行计算集群的虚拟三维场景绘制技术,解决了真实感动态虚拟三维场景立体画面绘制难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虚拟现实演示装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光通信仿真演示(大气信道建模与仿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光通信仿真演示(空间激光通信视景仿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虚拟现实应用演示(虚拟现实与自然交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光通信场景演示

10 数字媒体与虚拟现实

学院在我国率先开展特种数字电影技术及装备研究,研究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及工艺,研制相关高技术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制定产业技术标准,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参观嘉宾演示讲解

在异型幕多源视频实时拼接融合、多投影系统“六个一致性”修正、增强现实影视摄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吉林省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三等奖。首创“大型正交数字媒体与虚拟现实多幕全景立体电影”形式,解决了球幕电影无法实现影像立体“出屏”的难题,在云南普洱文化博物馆建成全球首个大型全景立体电影系统,并在长影世纪城的空间迷城、总参洛阳三所等应用推广。研发了增强现实影视摄制系统,解决了视在效果实时分析与定量控制、虚实场景融合的精度和遮挡、光照一致性、视听觉空间感知一致性、自然环境下复杂物体的高精度三维重建等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在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巴可公司进行推广,完成了高速列车的虚拟装配系统建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面部表情捕捉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虚拟人物摄影与数字表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虚实场景融合中的光照一致性校正

11 医学影像计算与计算机辅助诊疗

以吉林省医学影像计算工程实验室为依托,致力于医学影像及医学信息处理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研究;面向计算机辅助诊断、计算机辅助手术、计算机辅助医学教学与训练,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系统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医学影像导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医学影像处理(数字剪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牙齿矫形影像辅助

在分布式医学影像处理、基于混合现实的微创手术导航技术等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及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了多项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形成腹腔镜手术导航、静脉穿刺引导、牙齿矫形计算机辅助等多个临床应用系统。2016年7月7日,基于混合现实的腹腔镜手术导航系统在南方医科大学完成全国首例计算机辅助导航下的腹腔镜手术临床实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器官影像三维建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静脉注射穿刺引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窥镜手术导航技术及成果在南方医院临床应用实验

12 物联网应用技术

学院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云计算、传感测控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在智能农机装备、智能环境感知、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方向完成多项成果转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人参种植环境监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人参产品生产环境监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工业部件质量检测(钢珠缺陷检测与自动包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保护性耕作工况监测应用
研发的吉林省人参产品全产业链信息追溯系统,在抚松、通化等地的人参种植区应用示范覆盖参地面积3600亩。研发的定量深松免耕播种变量施肥远程实时测控系统,集成工况监测、秸秆覆盖率检测、土壤定量深松监测、作业数据统计等功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作业效率和集约化农业管理效能,成果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每年实现免耕播种变量施肥监测装置销售4000余套。

13 机器视觉与机器人

面向吉林省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围绕视觉检测、智能视频分析、模式识别、水下图像解析及机器人视觉定位等科学问题,开展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以制造业中的自动化生产线为着眼点,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攻关零部件定位、产品瑕疵检测、产品配装、室内机器人导引以及视觉伺服等工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视频流中目标提取、跟踪及识别方法,检测目标违规动作,为工厂、企业等提供工序监控、智能禁区限定等实时控制手段;研究目标三维点云重建、开展应用型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目标定位、路径计算及地图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教师为学生讲解机器人技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验室中外学生学习讨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学生户外开展实验

与吉林东光集团有限公司、长春振宇机电成套有限公司及中国长春光学科学及技术馆等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深度合作,完成了以保险丝插接正确性检测、汽车环视监测辅助驾驶、农产品品质智能分级等为代表的多项机器视觉类难题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业部件装配检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基于机器视觉的大枣品质检测及自动等级分类系统

14 脑信息学与类脑智能

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采用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手段研究脑功能机理,并为智能信息处理、脑机接口技术、人机交互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模型的研究策略。重点研究多感官信息的表达与整合的脑机理及理论模型构建、基于脑电的脑机接口技术、类脑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基于脑电的用户行为检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视觉行为检测实验现场
与日本冈山大学、美国弗罗里达国际大学、吉林大学附属医院等高校展开深度合作,成立联合研究基地,在视听觉信息整合脑机理、汉字加工脑机理、脑机接口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揭示了视听觉时空间信息的表达及整合机理;分离出了字形、字音及语义加工的脑功能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绿色人脸的脑机接口范式;开发了脑控机器人、脑控字符输入系统,在保证正确率不低于90% 的基础上,信息传输率达到了64 比特/ 分钟,提供一种高效的人机交互手段。在立体感知舒适度影响因素的脑神经机制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ogo

汇聚原天河团队并行计算工程师、中科院计算所专家以及头部AI名企HPC专家,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