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小马,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仪器测量专业。很多人听到我的学校和专业,可能会觉得我与计算机、编程和高性能计算无缘,但事实是,我正是凭借CUDA这一技术,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了逆袭。

我的起点

小时候,我总是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家里的各种小玩意,如闹钟、电视遥控器等,都曾被我拆开过,尝试着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当我进入大学时,选择了仪器测量专业,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涉及到物理、数学、电子技术等多个领域。

偶然的契机

大二那年,我在一个研讨会上,第一次听到了CUDA这个名词。当时的主讲人热情地描述了CUDA如何助力科研工作,提高数据处理速度。我被深深吸引了,决定深入研究这个领域。

自学之路

由于我的专业与计算机并没有太大关系,我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自学之路。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开始,到并行计算的基本概念,再到CUDA的具体应用,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边看书边做笔记。

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时候,我都想放弃,觉得这么多的知识和技能对我来说太难了。但每当我想到那次研讨会上,那位主讲人热情洋溢的样子,我就会重新振作。

第一次实践

大三那年,我终于有了第一次真正应用CUDA的机会。学校的一个项目,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传统的CPU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我主动请缨,希望可以尝试使用CUDA来提高处理速度。

在那个项目中,我经历了很多失败。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CUDA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最终,我成功地将项目的数据处理速度提高了近5倍。

这个成功,为我赢得了很多的赞誉。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从此,我决定将CUDA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毕业后的选择

毕业后,我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是进入一家专业做CUDA开发的公司,还是去一家大公司,从基层做起?经过深思熟虑,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觉得在大公司中,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项目和技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投递了很多简历,参加了很多面试。最终,我选择了华为,成为了一名车载软件性能优化工程师。在华为,我有机会参与到很多大型的项目中,与很多业界的大牛合作,每一天都充实而又有挑战。

结论

回首过去,我深深地感受到,学习CUDA,真的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仅帮助我实现了职业上的逆袭,更让我看到了自己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想对所有的一本生说,不要被学历所限制,只要你愿意努力,愿意去挑战,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走上成功的道路。

感谢你们读到这里,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给你们带来启示和鼓励。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想了解更多关于CUDA的信息,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快回复你。

Logo

汇聚原天河团队并行计算工程师、中科院计算所专家以及头部AI名企HPC专家,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