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工作效率飞起的可行性报告:用AI提示词解决繁琐耗时的备执行方案
现在当老师真挺不容易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太多跟教学无关的杂事,把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占满了。然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AI)提示词,把老师们从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务里解脱出来。
现在当老师真挺不容易的。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太多跟教学无关的杂事,把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占满了。然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AI)提示词,把老师们从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务里解脱出来。
老师的痛点
教师这个职业,外人看来或许挺有光环,但里头的辛酸和琐碎,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别以为每天就是8小时工作制,实际上经常超负荷运转,而且大量时间都耗在了跟教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上。
很多人都羡慕老师有寒暑假,觉得能好好歇一歇,但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平时那种“随叫随到”的隐形加班,到底有多磨人。
一:没完没了的“事务性工作”
现在的情况是,各种乱七八糟的“周边任务”越来越多,就拿迎接检查和评比这事来说吧,需要准备的材料简直能堆成一座小山。这些东西还不是随便写写画画就行的,格式要求那叫一个严苛,内容还得整得特别“高大上”。
有时候,一个教学活动的方案,能让你来来回回改上十几遍。
第二点,想“因材施教”,但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在的教育理念总在强调,要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要“因材施教”。这话说得没错,哪个老师不盼着自己的学生个个都能成龙成凤?可现实呢?一个班里塞了三四十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老师就一个人,时间和精力掰成八瓣儿也不够用啊。
以前的老办法是凭经验、凭感觉,但这种方式既不科学,也没法推广。比如说,班里有个孩子数学某个知识点老是学不会,老师看在眼里,可能也就是让他多刷几道题。但根子上的问题是什么?是前面的知识点没跟上,还是他学习方法不对头?
然而老师哪有那个工夫,能给每个孩子都做这么细致的“体检”?就算真把问题找着了,要为他一个人量身定做一套学习方案,那工作量想都不敢想。
第三点,“持续的焦虑”。
我们身处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教法层出不穷。当老师的,也得逼着自己不断学习,给自己的知识库升升级。但麻烦的是,信息实在太多了,好的坏的混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今天听这个教育专家说要这么教,明天那个专家又抛出一套新理论,老师们自己都常常犯迷糊,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你可能为了设计一个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互动环节,得翻来覆去地看几十个不同的案例。而且,好不容易找到的那些东西,还都是零零散散的,不成体系,老师得自己花大把时间去整合、去改造,才能真正用在自己的课堂上。
这种没完没了的输入压力,加上整理资源的复杂性,真的让很多老师感觉身心俱疲。
AI如何执行
面对上面这些让人头大的问题,AI的出现,就像是递过来的一把“万能钥匙”。
1.AI能让教学这件事变得聪明,也变得轻松。
比如学期一开始,老师定个大方向,告诉AI这学期要教什么、学生大概是什么水平。它就能像个不知疲倦的超级学霸,马上帮你搜罗全网的好东西——那些最前沿的论文,最生动的短视频,最有意思的互动小实验,然后帮你串联起来,做出一份有模有样的教学计划初稿。
而且,这计划不是死的。
课堂上,老师感觉某个概念讲下去,底下同学的眼神开始迷茫了,可以将这些迷茫的问题交给AI去分析。这样一来,老师就不用再被各种琐事牵着鼻子走,可以一门心思地去观察学生,去启发他们,去做那些真正需要用心用情去交流和碰撞的事情。
2.AI可以“因材施教”。
AI能清清楚楚地根据学生们的问题去针对性讲解。一个孩子“一元二次方程”学得不好,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概念本身就没搞懂?还是计算太马虎?又或者是根本不知道怎么用?
AI会自动给这个孩子开出最适合他的“小灶”:可能A同学需要回头看看概念讲解的短视频,B同学则需要几组针对性的计算练习,而C同学,AI会为他设计一个生活里的小难题,让他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试试。
3.AI能成为老师的“跨界智囊团”。
AI的脑子里装着一个几乎无限大的知识库。老师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聊天对象,天马行空地去碰撞想法。比如,一位历史老师想讲活“丝绸之路”,可以让AI干脆“扮演”成一个当年的商人,结合地理、经济、风土人情,用第一人称写一篇游记,这不比干巴巴地讲课本有意思多了?或者物理老师在讲“牛顿三定律”,可以让AI从盖房子、运动员,甚至是炒菜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里,找出一堆好玩的例子来。
它甚至还能帮老师把一整堂课的细节都盘算好,从开场白怎么说,到中间怎么分组活动,再到最后怎么让大家展示成果。
AI提示词模板
要想让AI这个“超级助教”发挥出最大潜能,关键在于你要学会如何向它下达指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示词”。
下面这个提示词模板,专门为了解决教学设计这个核心场景而打造的。它看起来有点复杂,但你只要理解了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它的强大之处。这个模板尽量避免了机器的僵硬感,用一种更像是和真人专家对话的口吻,去激发AI的深度思考和创造力。
角色设定
你是一个拥有15年教龄的特级教师,你不仅对最新的教育理念,比如项目式学习(PBL)、探究式学习了如指掌,而且还特别擅长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你脑子里装满了各种有趣的、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教学点子。最为关键的是:你说话特别有亲和力,能把复杂的道理讲得像聊天一样轻松。记住,你现在的目标不是给我一份死板的教案,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大哥(或者大姐姐),带着我一起,把一节课琢磨透,做得既有深度,又好玩。
任务背景与约束
我的身份:我是一名[例如:初中二年级]的[例如:语文]老师。
学生情况:我班上这群孩子,大概[例如:40]人,整体来说,学习积极性还行,但有点坐不住,喜欢新奇好玩的东西。他们对[例如:古诗词]这块儿感觉有点距离,觉得枯燥,背起来费劲。
核心教学目标:这次我们要啃的硬骨头是[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登高》这首诗]。我希望通过这次课,不光是让他们把诗背下来,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体会到杜甫当时那种复杂的心情,理解诗里面层层递进的写法,最好还能让他们自己也动动手,尝试用类似的手法写点东西。
时间限制:我们就用一堂课,[例如:45分钟]的时间来搞定。
风格要求:千万别给我整那些官话套话,什么“导入-讲授-巩固-小结”这种老三样。我要的是那种让学生全程都能参与进来,脑子一直跟着转的设计。要有点悬念,有点挑战,有点让他们意想不到的环节。整个过程要像解谜游戏一样,一环扣一环。
工作流程与输出要求
接下来,咱们一步一步来,别着急。
1.第一步:灵感风暴(给我三个完全不同风格的“破冰”方案)
*别直接讲诗,先给我三个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开场方式。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一个悬念提问,甚至是一个跟现代生活关联起来的场景。每个方案简单说下思路和大概需要的时间就行。
2. 第二步:核心环节设计(选择一个方案,咱们把它细化)
等我从上面三个方案里选一个之后,你再围绕这个方案,帮我把中间最关键的[例如:25-30分钟]的教学环节给设计出来。这个设计要像一个电影剧本,写清楚老师的引导语,学生的具体活动,小组怎么讨论,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比如平板电脑、白板纸),以及每个小步骤的时间控制。重点是要体现出层次感,让学生从表面的字词,一步步挖到情感和手法的深处。
3. 第三步:成果展示与评价(怎么让学生“秀”出来?)
*课程快结束的时候,不能草草收场。给我设计一个新颖的成果展示方式,不要总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以是个微型辩论会,可以是用思维导图创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表演。同时,告诉我,作为老师,我应该重点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哪些表现?
4. 第四步:资源清单(把弹药给我准备好)
最后,根据咱们设计的方案,帮我列一个清单,告诉我这节课需要用到的所有材料。比如,需要提前准备的背景音乐、几张关键的图片、需要打印的学习单(学习单的具体内容和问题也帮我设计好)、或者某个在线互动工具的网址。
反思与迭代
输出完所有内容后,你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咱们设计的这个方案,提两个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这能帮我提前做好预案。
好了,我的情况都跟你说清楚了,现在,把你的本事亮出来吧,咱们开始第一步,先从那三个“破冰”方案聊起。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