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城市规划技术白皮书:提示工程架构师解读Agentic AI技术路线图

关键词

Agentic AI、城市规划、提示工程、多智能体系统、数字孪生城市、技术路线图、人机协作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城市规划正经历着自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来最深刻的范式转变。本白皮书聚焦Agentic AI(智能体AI)这一突破性技术,从提示工程架构师的独特视角,系统解读其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技术路线图与实施框架。通过剖析智能体系统如何模拟城市复杂系统、自主协同解决规划难题,本文提供了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完整路径图,包括核心技术组件、多智能体协作模式、城市数字孪生集成方案以及伦理治理框架。我们不仅揭示了提示工程如何成为驾驭AI智能体的"操作系统",还通过全球12个先锋城市的实践案例,展示了Agentic AI如何重塑城市交通、能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的规划流程。本文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技术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份前瞻性指南,共同构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智慧城市。

1. 背景介绍

1.1 主题背景和重要性

城市规划的"完美风暴"时刻

2025年的城市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56%的人口已居住在城市地区,这一数字预计2050年将攀升至68%[1]。同时,气候变化、资源约束、人口老龄化和数字转型等多重挑战交织,形成了城市规划领域的"完美风暴"。传统规划方法——依赖静态数据、经验判断和线性预测——已难以应对城市系统的动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以交通规划为例,传统模型通常基于历史交通流量数据进行预测,但在突发公共事件(如疫情)或新技术冲击(如自动驾驶普及)下,这些模型往往失效。2023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传统交通预测模型与实际流量偏差高达37%,导致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2]。这一事件成为城市规划界反思传统方法论的转折点。

Agentic AI:城市规划的新范式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Agentic AI(智能体AI)技术应运而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全新的范式。与传统AI的被动响应模式不同,Agentic AI系统具备自主性、目标导向性和环境交互能力,能够动态适应城市复杂系统的变化。

想象一座城市如同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传统AI可能只能演奏单一乐器,而Agentic AI则像是一整个乐团的指挥系统,协调各个乐器(城市子系统)实时响应指挥(城市规划目标)并根据听众反馈(市民需求)调整演奏(规划方案)。这种能力使得城市规划从"一次性设计"转向"持续进化"的动态过程。

提示工程架构师:新的关键角色

在Agentic AI驱动的城市规划中,提示工程架构师正在成为连接AI技术与城市规划需求的关键桥梁。这些专业人才不仅需要理解AI技术原理,还需深谙城市规划的复杂性和市民需求,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工程框架,引导AI智能体系统朝着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向演进。

提示工程架构师就像是城市规划的"AI翻译官",将城市愿景、政策目标和市民需求转化为AI智能体能够理解和执行的精确指令,同时将AI生成的复杂规划方案翻译为决策者和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

1.2 目标读者

本文主要面向三类核心读者:

城市规划专业人士

包括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环境规划师等。本文将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利用Agentic AI技术提升规划质量和效率,重新定义其在AI时代的角色和价值。

技术决策者与实施者

包括政府CTO、智慧城市项目负责人、AI技术提供商等。本文提供的技术路线图将帮助他们制定Agentic AI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策略,评估技术成熟度,规划资源投入。

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

包括城市管理者、政策研究员、学术界人士等。本文分析了Agentic AI对城市治理模式的影响,探讨了相关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框架。

1.3 核心问题或挑战

在Agentic AI应用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关键问题和挑战:

技术整合挑战

问题:如何将Agentic AI系统与现有城市信息模型(CIM)、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物联网(IoT)平台有效整合?

复杂性:城市现有IT系统往往是异构的、分散的,数据标准不统一,这为Agentic AI系统的部署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Gartner 2024年报告,85%的智慧城市项目因数据孤岛问题导致AI应用效果不佳[3]。

多目标优化困境

问题:如何平衡城市规划中的多元目标,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

复杂性: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不同目标之间往往存在冲突。例如,增加住房供应可能与保护绿地冲突,发展重工业可能提升经济但加剧环境污染。Agentic AI系统需要能够在这些冲突目标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伦理与治理挑战

问题:如何确保Agentic AI系统的决策过程透明、公平,并符合公共利益?

复杂性:AI系统可能复制或放大现有社会偏见,如在资源分配中偏向富裕社区。此外,自主决策的AI系统可能引发责任归属问题——当AI规划的某条公交线路导致特定社区出行不便时,责任应如何界定?

市民参与机制

问题:如何在Agentic AI驱动的规划过程中有效纳入市民参与,避免技术精英主义?

复杂性: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如听证会、问卷调查)存在参与率低、代表性不足等问题。如何设计既高效又包容的AI辅助公众参与机制,是实现以人为本城市规划的关键。

能力建设缺口

问题:如何培养既懂城市规划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复杂性:当前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与AI技术发展存在脱节,而AI专业人才往往缺乏对城市复杂系统的深入理解。这种人才缺口可能成为Agentic AI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瓶颈。

2. 核心概念解析

2.1 Agentic AI的本质:从工具到协作者

传统AI与Agentic AI的根本区别

要理解Agentic AI,首先需要明确它与传统AI的区别。传统AI系统本质上是"被动工具",它们等待人类输入,然后产生输出,如垃圾邮件过滤器、推荐系统等。而Agentic AI系统则是"主动协作者",它们能够:

  • 感知环境:通过传感器、数据接口等方式获取城市状态信息
  • 自主决策:基于目标和环境状态制定行动计划
  • 执行行动:通过执行器或接口对城市系统产生影响
  • 学习进化:根据行动结果调整未来决策策略

用城市规划的术语来说,传统AI可能只能帮助分析交通流量数据,而Agentic AI则能够自主识别交通问题,提出优化方案,与交通管理部门协同实施,并根据实施效果持续改进。

Agentic AI的核心特征

一个完整的Agentic AI系统具备以下核心特征:

  1. 自主性(Autonomy):能够在无人类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和执行行动
  2. 社交能力(Social Ability):能够与其他智能体和人类进行交互
  3. 反应性(Reactivity):能够感知环境变化并及时响应
  4. 前摄性(Proactiveness):不仅能响应环境变化,还能主动采取行动实现目标
  5. 适应性(Adaptivity):能够从经验中学习并改进行为

这些特征共同使Agentic AI系统能够应对城市规划中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

多智能体系统(MAS):城市规划的理想架构

在城市规划场景中,单一智能体往往难以应对城市系统的全部复杂性。因此,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成为必然选择。

多智能体系统由多个相互作用的智能体组成,每个智能体可能负责城市的一个特定功能领域,如交通、能源、环境等。这些智能体既可以自主决策,又能通过通信机制协同工作,共同实现城市整体规划目标。

想象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系统:

  • 交通信号智能体:优化路口信号灯配时
  • 公共交通智能体:调整公交线路和发车频率
  • 私家车智能体:提供出行建议和路线规划
  • 停车场智能体:管理停车资源和引导停车
  • 交通监控智能体:监测交通事件和异常情况

这些智能体各自负责特定功能,但通过共享信息和协同决策,共同优化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当发生大型活动时,交通监控智能体检测到异常流量,会通知其他智能体协同调整策略,如增加公交班次、调整信号灯配时、引导车辆至偏远停车场等。

2.2 提示工程:引导AI智能体的"城市规划语言"

提示工程的定义与重要性

在Agentic AI系统中,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输入(提示)来引导AI智能体行为的过程。对于城市规划而言,提示工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将城市愿景、政策目标和市民需求转化为AI智能体可执行指令的关键方法。

提示工程就像是城市规划师与AI智能体之间的"共同语言"。好的提示能够精确传达规划意图,而设计不当的提示则可能导致AI智能体产生不符合预期甚至有害的行为。

城市规划中的提示工程层次

在城市规划场景中,提示工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战略层提示:定义城市发展的长期愿景和战略目标,如"实现2050年碳中和"、"建设15分钟生活圈"等
  2. 战术层提示: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策略,如"优化公共交通网络覆盖率至90%"、"增加绿色空间至城市面积的30%"等
  3. 操作层提示:指导智能体的具体行动,如"在早高峰7:00-9:00期间优化主干道信号灯配时"、"当PM2.5浓度超过75μg/m³时启动空气质量改善预案"等

这三个层次的提示共同构成了引导AI智能体系统的完整框架,确保底层操作与顶层战略保持一致。

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能力

提示工程架构师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1. 领域知识整合:深入理解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2. 目标分解能力:将高层城市愿景分解为可执行的智能体目标
  3. 不确定性管理:设计能够应对城市规划中不确定性的鲁棒提示
  4. 价值对齐设计:确保AI智能体行为与城市公共价值和伦理准则对齐
  5. 反馈循环构建:建立从智能体行为结果到提示优化的闭环反馈机制

提示工程架构师的工作类似于城市交响乐团的指挥,不仅需要理解每个乐器(智能体)的特性,还需掌握整体乐章(城市规划目标)的结构,通过精确的指挥(提示)引导整个乐团的演奏(智能体行为)。

2.3 城市规划中的智能体类型与协作模式

职能型智能体分类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我们可以根据职能将智能体分为以下几类:

  1. 基础设施智能体:管理城市物理基础设施,如交通信号灯、供水系统、能源网格等
  2. 服务智能体:提供各类城市服务,如公交调度、垃圾收集、应急响应等
  3. 分析智能体:负责数据收集、分析和预测,如交通流量预测、能耗分析、环境监测等
  4. 规划智能体:负责制定和优化规划方案,如土地利用规划、交通网络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
  5. 协调智能体:负责协调其他智能体的活动,解决冲突,确保整体目标实现

这些智能体就像是城市规划部门的不同科室,各自负责特定职能,但需要通过协调机制共同工作。

智能体协作模式

为实现城市复杂系统的整体优化,智能体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作模式,主要包括:

  1. 层次化协作:类似城市行政管理体系,高层智能体指导低层智能体,如城市级规划智能体指导区级规划智能体
  2. 市场化协作:基于资源交换的协作模式,如能源智能体与交通智能体通过"能源市场"进行电力交易
  3. 网络化协作:平等智能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决策,如不同区域的交通智能体共享实时数据以优化跨区域交通流
  4. 联邦式协作:保持各智能体自主性的同时实现有限协作,如不同城市的规划智能体组成城市群智能体联盟

不同协作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城市规划场景,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协作机制。

智能体通信协议与标准

为确保不同智能体之间能够有效通信,需要建立标准化的通信协议,包括:

  • 数据交换格式:如城市规划数据交换标准(UPDX)
  • 通信接口:如开放城市API(Open City API)
  • 语义理解:确保不同智能体对同一概念有一致理解,如城市空间术语本体
  • 安全机制:保护敏感城市数据和智能体决策过程

这些标准就像是城市规划智能体系统的"通用语言",确保来自不同厂商、不同领域的智能体能够无缝协作。

2.4 城市数字孪生:智能体的"数字沙盘"

数字孪生与Agentic AI的共生关系

城市数字孪生(City Digital Twin)是物理城市的虚拟映射,能够实时反映城市的状态和变化。它为Agentic AI智能体提供了理想的"数字沙盘",使智能体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规划方案的模拟、测试和优化,而无需直接在物理城市中实施可能带来风险的实验。

如果说Agentic AI智能体是城市规划的"数字决策者",那么城市数字孪生就是它们的"数字实验室"和"训练场地"。这种共生关系极大加速了规划方案的迭代速度,同时降低了实施风险。

数字孪生的层次结构

城市数字孪生通常包含以下层次结构,每个层次为不同类型的智能体提供支持:

  1. 物理层:城市物理实体的精确建模,如建筑、道路、管网等
  2. 数据层:整合各类城市数据,如传感器数据、政务数据、市民反馈等
  3. 模拟层:提供城市系统动态行为的模拟能力,如交通流、人流、能源消耗等
  4. 分析层:提供规划方案的评估和优化分析工具
  5. 交互层:支持人类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交互和方案调整

这种层次结构使不同类型的智能体能够在最适合的层级上工作,同时通过统一接口实现跨层级协作。

数字孪生驱动的规划流程变革

引入数字孪生和Agentic AI后,城市规划流程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从传统的线性流程转变为闭环迭代流程:

  1. 感知:智能体通过数字孪生感知城市现状和问题
  2. 设计:规划智能体在数字孪生中生成和评估多个规划方案
  3. 模拟:在数字孪生中模拟不同方案的实施效果和长期影响
  4. 优化:智能体基于模拟结果优化规划方案
  5. 实施:在物理城市中部分或全部实施优化方案
  6. 反馈:将实施效果数据反馈至数字孪生,启动下一轮迭代

这种闭环流程使城市规划能够持续适应城市发展变化,实现"规划-实施-评估-优化"的持续改进。

2.5 概念关系与整体架构

Agentic AI城市规划系统的概念框架

综合以上核心概念,我们可以构建Agentic AI城市规划系统的整体概念框架,如图所示:

战略层提示
任务分配
任务分配
任务分配
任务分配
战术层提示
战术层提示
战术层提示
数据支持
数据支持
数据支持
模拟环境
模拟环境
模拟环境
偏好数据
偏好数据
规划方案
服务优化
控制指令
政策调整
服务数据
状态数据
城市愿景与政策目标
协调智能体
规划智能体
服务智能体
分析智能体
基础设施智能体
城市数字孪生
市民反馈系统
城市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城市服务平台
城市基础设施网络

这个框架展示了城市愿景如何通过战略层提示指导协调智能体,协调智能体如何分配任务给各类功能智能体,以及智能体如何利用城市数字孪生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模拟和优化。同时,市民反馈系统提供了关键的人工监督和偏好数据,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市民需求。

核心概念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框架中,各核心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 提示工程为智能体提供目标和指导,确保智能体行为与城市愿景一致
  • 多智能体系统实现城市规划的分布式决策和执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鲁棒性
  • 城市数字孪生为智能体提供模拟环境,加速方案迭代和优化
  • 市民反馈为智能体提供价值对齐机制,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需求
  • 协调机制确保各智能体协作而非冲突,实现城市整体优化而非局部最优

这些概念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Agentic AI驱动的城市规划新范式的理论基础。

3. 技术原理与实现

3.1 Agentic AI系统架构

智能体的通用结构

一个通用的城市规划AI智能体通常包含以下核心组件:

感知模块
环境建模
目标推理
规划模块
执行模块
反馈学习
通信模块
知识库
  • 感知模块:负责从城市数字孪生和物理传感器获取数据
  • 环境建模: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智能体能够理解的环境表示
  • 目标推理:基于高层提示和当前环境状态确定智能体的具体目标
  • 规划模块:生成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
  • 执行模块:将计划转化为对城市系统的具体操作
  • 反馈学习:从执行结果中学习并改进未来决策
  • 通信模块:与其他智能体和人类进行信息交换
  • 知识库:存储领域知识、历史经验和规划规则

这种结构使智能体能够自主完成"感知-思考-行动-学习"的闭环过程。

多智能体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城市规划场景中,多智能体系统通常采用混合式体系结构,结合了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势:

  1. 集中协调层:包含协调智能体,负责全局目标分配和冲突解决
  2. 领域协作层:按城市功能领域(如交通、能源、环境)组织智能体群体
  3. 区域自治层:按地理区域组织智能体,负责特定区域的规划和管理
  4. 边缘执行层:直接与城市物理基础设施交互的边缘智能体

这种分层结构既保证了城市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又允许各区域和领域根据本地情况灵活调整,同时通过边缘智能体实现实时响应。

智能体通信与交互协议

为实现多智能体之间的有效协作,需要定义标准化的通信与交互协议:

  • 通信语言:智能体之间交换信息的语法和语义标准,如基于FIPA ACL(Agent Communication Language)的扩展
  • 交互协议:定义智能体之间协作的对话流程,如合同网协议(Contract Net Protocol)用于任务分配
  • 知识表示:智能体共享知识的表示方法,如OWL本体语言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知识建模
  • 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化的数据交换格式,如CityGML用于地理空间数据交换

这些协议确保不同智能体能够准确理解彼此的意图和信息,实现无缝协作。

3.2 关键技术组件与算法

自主性决策算法

AI智能体的自主性决策是城市规划中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算法方法:

  1. 强化学习(Reward-Based Learning)

    强化学习使智能体能够通过与环境交互学习最优决策策略。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定义如"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降低”、"市民满意度提升"等奖励信号,引导智能体学习符合城市目标的规划策略。

    数学上,强化学习问题可以表述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智能体通过最大化累积奖励来学习最优策略π*:

    π∗=arg⁡max⁡πE[∑t=0∞γtrt∣π]\pi^* = \arg\max_\pi \mathbb{E}\left[\sum_{t=0}^\infty \gamma^t r_t \mid \pi\right]π=argπmaxE[t=0γtrtπ]

    其中,γ是折扣因子,r_t是t时刻的奖励信号。

    在多智能体场景下,这扩展为马尔可夫博弈(Markov Game)模型,需要考虑智能体之间的策略相互影响。

  2. 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基于案例的推理适合城市规划中存在大量历史规划案例的场景。智能体通过检索相似历史案例,调整其解决方案以适应当前问题,并存储新的解决方案供未来使用。

    案例推理过程包括四个步骤:检索(Retrieve)、重用(Reuse)、修正(Revise)和保留(Retain),形成"4R"循环。

  3. 论证驱动决策(Argumentation-Based Decision Making)

    在涉及多方利益的城市规划决策中,论证驱动决策允许智能体提出论点、反驳论点,并基于证据和推理规则评估不同方案的合理性。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需要解释决策过程和权衡多方利益的场景。

    论证驱动决策的核心是构建论点网络,其中包含支持和反对不同规划方案的论点,以及论点之间的攻击和支持关系。

多智能体协调与协商机制

在城市规划中,多个智能体往往需要协调行动以实现全局最优,主要协调机制包括:

  1. 基于市场的协调

    将城市资源分配问题建模为市场交易,每个智能体作为买家或卖家参与资源竞拍。例如,在城市能源规划中,不同建筑的能源智能体可以通过拍卖机制购买电力,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分配。

    一种常见的实现是使用合同网协议(Contract Net Protocol),包括以下步骤:

    • 招标(Call for Proposals):任务发布智能体广播任务需求
    • 投标(Proposals):有能力的智能体提交任务执行提案
    • 授标(Award):任务发布智能体选择最优提案并授标
  2. 基于博弈论的协调

    博弈论为智能体之间的策略互动提供了数学框架。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使用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分析智能体策略的稳定性,或通过斯塔克尔伯格博弈(Stackelberg Game)模型实现领导者-跟随者协调模式。

    例如,在交通流优化中,交通管理智能体作为领导者设定道路收费策略,私家车智能体作为跟随者调整出行路线,形成斯塔克尔伯格均衡。

  3. 基于社会规范的协调

    通过定义智能体群体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减少冲突并促进协作。规范可以是硬约束(如交通规则)或软约束(如节能建议)。智能体通过规范识别、规范遵循和规范执行机制维护整个系统的有序运行。

    在实际应用中,规范通常表示为"如果-那么"规则,如"如果检测到交通拥堵,那么公共交通智能体应增加发车频率"。

知识表示与推理

城市规划涉及大量复杂领域知识,Agentic AI系统需要有效的知识表示与推理方法:

  1. 本体论(Ontology)建模

    本体论提供了城市规划领域概念和关系的形式化表示,使智能体能够共享和重用领域知识。例如,城市交通本体可能包含"道路"、“交叉口”、“公共交通"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包含"等关系。

    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是构建城市规划本体的常用语言,它允许定义类、属性、实例以及复杂的推理规则。

  2. 规则推理(Rule-Based Reasoning)

    规则推理使用"如果-那么"(If-Then)规则表示城市规划知识。例如:

    IF 早高峰时段(7:00-9:00) AND 主干道车流量 > 设计容量的85%
    THEN 启动交通拥堵应对预案
    

    规则引擎(如Drools)可以高效执行这些规则,从现有事实推导出新结论。

  3. 概率推理(Probabilistic Reasoning)

    城市规划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概率推理提供了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数学框架。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是常用的概率模型,能够表示变量之间的概率依赖关系,并支持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推理。

    例如,一个交通拥堵贝叶斯网络可以包含"天气"、“交通事故”、"特殊事件"等变量,通过概率推理评估这些因素对交通状况的影响。

3.3 提示工程框架与方法论

提示工程的系统框架

在城市规划中,提示工程需要系统化方法而非临时解决方案。我们提出以下提示工程框架:

城市规划目标分析
提示需求定义
提示结构设计
提示模板创建
智能体响应评估
提示优化迭代
城市规划知识库
智能体能力模型
反馈数据

这个框架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1. 城市规划目标分析:深入理解城市发展愿景、政策目标和规划需求
  2. 提示需求定义:明确提示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和目标
  3. 提示结构设计:设计提示的逻辑结构和组成部分
  4. 提示模板创建:基于结构设计创建可重用的提示模板
  5. 智能体响应评估:评估智能体在提示引导下的行为和结果
  6. 提示优化迭代:基于评估结果优化提示设计

框架还整合了城市规划知识库、智能体能力模型和反馈数据,确保提示设计基于最新的领域知识和智能体能力。

提示工程设计模式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我们识别出以下常用的提示工程设计模式:

  1. 目标分解模式

    将高层城市规划目标分解为多层级子目标,形成目标树。每个子目标对应特定智能体或智能体群体的提示。

    例如,"实现碳中和城市"目标可以分解为:

    • 减少交通碳排放
    • 优化建筑能源消耗
    • 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
    • 提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每个子目标再进一步分解为可执行的智能体任务。

  2. 约束引导模式

    通过明确的约束条件引导智能体行为,确保规划方案符合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约束可以是硬约束(必须满足)或软约束(尽量满足)。

    例如:

    • 硬约束:“任何规划方案必须满足消防规范,建筑间距不小于10米”
    • 软约束:“规划方案应尽量保留现有绿地,绿地减少比例不超过5%”
  3. 示例驱动模式

    通过提供示例引导智能体理解期望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特别适合难以用规则精确定义的创意性规划任务。

    例如,在历史街区更新规划中,可以提供"成功案例:上海新天地"作为示例,引导智能体理解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与商业开发。

  4. 反馈循环模式

    在提示中嵌入反馈机制,使智能体能够根据执行结果动态调整行为。这种模式适合处理不确定性高、需要持续优化的规划问题。

    例如:“实施交通优化方案后,每两周评估一次平均通勤时间,如果减少比例低于5%,则重新生成优化方案”。

提示评估与优化方法

为确保提示的有效性,需要系统化的评估与优化方法:

  1. 提示质量指标

    定义评估提示质量的关键指标:

    • 清晰度(Clarity):智能体对提示的理解准确度
    • 完整性(Completeness):提示包含实现目标所需的所有信息
    • 一致性(Consistency):提示与高层目标和其他提示的一致性
    • 鲁棒性(Robustness):提示在不同情境下的有效性
    • 效率(Efficiency):智能体基于提示达成目标的资源消耗
  2. 提示测试方法

    对提示进行多维度测试:

    • 单元测试:测试单个提示的功能正确性
    • 集成测试:测试多个相关提示的协同效果
    • 压力测试:测试提示在极端情境下的表现
    • 变异测试:通过轻微修改提示评估其鲁棒性
  3. 提示优化技术

    基于评估结果优化提示:

    • 提示改写:调整提示的措辞和结构
    • 提示分解:将复杂提示分解为多个简单提示
    • 提示增强:添加额外信息或约束改善提示效果
    • 动态提示:根据环境和智能体状态动态调整提示内容

提示工程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随着城市规划目标的变化和智能体能力的提升,提示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3.4 代码实现示例:城市交通规划智能体原型

简单交通信号控制智能体

以下是一个使用Python实现的简单交通信号控制智能体原型,展示了Agentic AI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基本应用: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ime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class TrafficLightAgent:
    def __init__(self, intersection_id, initial_state="red", cycle_time=60):
        """
        初始化交通信号灯智能体
        
        参数:
        - intersection_id: 交叉口ID
        - initial_state: 初始信号灯状态 ("red", "green", "yellow")
        - cycle_time: 信号灯周期时间(秒)
        """
        self.intersection_id = intersection_id
        self.state = initial_state
        self.cycle_time = cycle_time
        self.queue_lengths = {
            "north": deque(),  # 北进口道排队车辆
            "south": deque(),  # 南进口道排队车辆
            "east": deque(),   # 东进口道排队车辆
            "west": deque()    # 西进口道排队车辆
        }
        self.green_time分配 = {
            "north-south": 30,  # 南北方向绿灯时间
            "east-west": 30     # 东西方向绿灯时间
        }
        self.yellow_time = 3  # 黄灯时间
        self.last_state_change = time.time()
        self.vehicle_wait_times = {}  # 记录车辆等待时间
        self.vehicle_counter = 0      # 车辆计数器
        
    def perceive(self, traffic_sensors_data):
        """
        感知环境: 接收交通传感器数据并更新排队状态
        
        参数:
        - traffic_sensors_data: 交通传感器数据,格式为{方向: 新到车辆数}
        """
        current_time = time.time()
        
        # 更新各方向排队车辆
        for direction, new_vehicles in traffic_sensors_data.items():
            if direction in self.queue_lengths:
                for _ in range(new_vehicles):
                    # 为每辆车分配唯一ID和到达时间
                    vehicle_id = f"{self.intersection_id}_vehicle_{self.vehicle_counter}"
                    self.vehicle_counter += 1
                    self.queue_lengths[direction].append({
                        "id": vehicle_id,
                        "arrival_time": current_time
                    })
                    self.vehicle_wait_times[vehicle_id] = {
                        "arrival_time": current_time,
                        "departure_time": None
                    }
    
    def calculate_waiting_times(self):
        """计算各方向车辆平均等待时间"""
        direction_wait_times = {
            "north-south": [],
            "east-west": []
        }
        
        # 收集各方向等待车辆的等待时间
        current_time = time.time()
        for direction, queue in self.queue_lengths.items():
            for vehicle in queue:
                wait_time = current_time - vehicle["arrival_time"]
                if direction in ["north", "south"]:
                    direction_wait_times["north-south"].append(wait_time)
                else:
                    direction_wait_times["east-west"].append(wait_time)
        
        # 计算平均等待时间
        avg_wait_times = {}
        for dir_pair, times in direction_wait_times.items():
            avg_wait_times[dir_pair] = np.mean(times) if times else 0
            
        return avg_wait_times
    
    def decide(self):
        """决策: 基于当前交通状况调整信号灯配时"""
        current_time = time.time()
        time_in_current_state = current_time - self.last_state_change
        
        # 检查是否需要切换到黄灯
        if self.state.startswith("green"):
            direction = self.state.split("_")[1]  # "green_north-south" -> "north-south"
            if time_in_current_state >= self.green_time分配[direction]:
                self.state = f"yellow_{direction}"
                self.last_state_change = current_time
                return
        
        # 检查是否需要切换到绿灯
        if self.state.startswith("yellow"):
            if time_in_current_state >= self.yellow_time:
                # 根据等待时间动态调整绿灯时间
                avg_wait_times = self.calculate_waiting_times()
                
                # 当前方向的对向方向
                current_dir = self.state.split("_")[1]
                opposite_dir = "east-west" if current_dir == "north-south" else "north-south"
                
                # 基于等待时间比例分配绿灯时间
                total_wait = avg_wait_times[current_dir] + avg_wait_times[opposite_dir]
                if total_wait > 0:
                    # 按等待时间比例分配绿灯时间,保证最小绿灯时间
                    min_green_time = 15  # 最小绿灯时间
                    available_time = self.cycle_time - 2 * self.yellow_time  # 扣除两个方向的黄灯时间
                    
                    dir1_time = max(min_green_time, available_time * (avg_wait_times[current_dir] / total_wait))
                    dir2_time = available_time - dir1_time
                    dir2_time = max(min_green_time, dir2_time)
                    dir1_time = available_time - dir2_time  # 重新计算,确保总和正确
                    
                    self.green_time分配[current_dir] = dir1_time
                    self.green_time分配[opposite_dir] = dir2_time
                
                # 切换到对向绿灯
                self.state = f"green_{opposite_dir}"
                self.last_state_change = current_time
                return
    
    def act(self):
        """执行: 更新信号灯状态并放行车辆"""
        current_time = time.time()
        
        # 只有绿灯状态下放行车辆
        if self.state.startswith("green"):
            direction_pair = self.state.split("_")[1]
            
            # 确定当前放行方向
            if direction_pair == "north-south":
                directions = ["north", "south"]
            else:
                directions = ["east", "west"]
            
            # 每个方向放行一辆车(简化模型)
            for direction in directions:
                if self.queue_lengths[direction]:
                    # 放行队首车辆
                    vehicle = self.queue_lengths[direction].popleft()
                    vehicle_id = vehicle["id"]
                    if vehicle_id in self.vehicle_wait_times:
                        self.vehicle_wait_times[vehicle_id]["departure_time"] = current_time
        
        # 返回当前信号灯状态
        return {
            "intersection_id": self.intersection_id,
            "state": self.state,
            "remaining_time": self._calculate_remaining_time()
        }
    
    def _calculate_remaining_time(self):
        """计算当前状态剩余时间"""
        current_time = time.time()
        time_in_current_state = current_time - self.last_state_change
        
        if self.state.startswith("green"):
            direction = self.state.split("_")[1]
            return max(0, self.green_time分配[direction] - time_in_current_state)
        elif self.state.startswith("yellow"):
            return max(0, self.yellow_time - time_in_current_state)
        else:  # red
            return 0
    
    def get_performance_metrics(self):
        """获取交通信号控制性能指标"""
        # 计算已放行车辆的平均等待时间
        completed_vehicles = [v for v in self.vehicle_wait_times.values() 
                             if v["departure_time"] is not None]
        
        if not completed_vehicles:
            return {
                "avg_wait_time": 0,
                "max_wait_time": 0,
                "throughput": 0
            }
        
        wait_times = [v["departure_time"] - v["arrival_time"] for v in completed_vehicles]
        
        return {
            "avg_wait_time": np.mean(wait_times),
            "max_wait_time": np.max(wait_times),
            "throughput": len(completed_vehicles)
        }
    
    def update(self, traffic_sensors_data):
        """完整的智能体更新循环: 感知-决策-行动"""
        self.perceive(traffic_sensors_data)
        self.decide()
        return self.act()

这个交通信号控制智能体原型展示了Agentic AI的核心特征:感知环境(交通传感器数据)、自主决策(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和执行行动(控制信号灯状态)。智能体能够根据各方向车辆等待时间动态调整绿灯时间,优化整体交通流量。

多智能体交通协调系统

在实际城市规划中,单一交通信号灯智能体效果有限,需要多个智能体协同工作。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多智能体交通协调系统示例:

class Traffic协调智能体:
    def __init__(self, city_district_id, traffic_light_agents):
        """
        交通协调智能体: 协调区域内多个交通信号灯智能体
        
        参数:
        - city_district_id: 城市区域ID
        - traffic_light_agents: 交通信号灯智能体列表
        """
        self.district_id = city_district_id
        self.traffic_light_agents = {agent.intersection_id: agent for agent in traffic_light_agents}
        self.coordination_strategy = "green_wave"  # 协调策略: "green_wave" 或 "traffic_sensitive"
        self.peak_hours = [(7, 9), (17, 19)]  # 早高峰7-9点,晚高峰17-19点
        self.last_coordination_time = time.time()
        self.coordination_interval = 300  # 协调间隔(秒)
        
    def is_peak_hour(self):
        """判断当前是否为高峰时段"""
        current_hour = time.localtime().tm_hour
        for start, end in self.peak_hours:
            if start <= current_hour < end: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def collect_traffic_data(self):
        """收集区域内所有交通信号灯的交通数据"""
        traffic_data = {}
        
        for intersection_id, agent in self.traffic_light_agents.items():
            # 获取交叉口性能指标
            performance_metrics = agent.get_performance_metrics()
            # 获取交叉口等待时间
            wait_times = agent.calculate_waiting_times()
            
            traffic_data[intersection_id] = {
                "performance": performance_metrics,
                "wait_times": wait_times,
                "state": agent.state,
                "remaining_time": agent._calculate_remaining_time()
            }
        
        return traffic_data
    
    def determine_coordination_strategy(self):
        """根据当前交通状况确定协调策略"""
        # 高峰时段采用交通敏感策略,平峰时段采用绿波策略
        if self.is_peak_hour():
            return "traffic_sensitive"
        else:
            return "green_wave"
    
    def coordinate_green_wave(self, main_direction="east-west"):
        """
        实施绿波协调: 调整沿主干道的信号灯时序,形成绿波带
        
        参数:
        - main_direction: 主干道方向 ("east-west" 或 "north-south")
        """
        # 假设主干道上的交叉口按顺序排列
        main_artery_intersections = ["intersection_1", "intersection_2", "intersection_3", "intersection_4"]
        
        # 绿波带参数
        wave_speed_kmh = 50  # 绿波速度(公里/小时)
        wave_speed_mps = wave_speed_kmh * 1000 / 3600  # 转换为米/秒
        
        # 交叉口间距(米) - 实际应用中应基于GIS数据
        intersection_spacing = {
            "intersection_1": 0,
            "intersection_2": 800,  # 距intersection_1 800米
            "intersection_3": 1600, # 距intersection_1 1600米
            "intersection_4": 2400  # 距intersection_1 2400米
        }
        
        # 计算各交叉口的相位差(绿灯开始时间偏移)
        offsets = {}
        cycle_time = 60  # 假设统一周期时间60秒
        
        for intersection_id in main_artery_intersections:
            # 计算到达下一个交叉口所需时间(秒)
            distance = intersection_spacing[intersection_id]
            travel_time = distance / wave_speed_mps
            
            # 计算相位偏移(相对于第一个交叉口)
            offset = travel_time % cycle_time
            offsets[intersection_id] = offset
        
        # 调整各交叉口信号灯相位
        for intersection_id in main_artery_intersections:
            if intersection_id in self.traffic_light_agents:
                agent = self.traffic_light_agents[intersection_id]
                
                # 设置主干道方向绿灯时间占比更高
                if main_direction == "east-west":
                    agent.green_time分配 = {
                        "north-south": 20,
                        "east-west": 37  # 增加主干道绿灯时间
                    }
                else:
                    agent.green_time分配 = {
                        "north-south": 37,
                        "east-west": 20
                    }
                
                # 记录相位偏移,在实际系统中用于同步信号灯
                agent.phase_offset = offsets[intersection_id]
                
                print(f"协调 {intersection_id}: {main_direction}方向绿灯时间={agent.green_time分配[main_direction]}秒, 相位偏移={offsets[intersection_id]:.1f}秒")
    
    def coordinate_traffic_sensitive(self):
        """实施交通敏感协调: 基于实时交通状况动态分配绿灯时间"""
        traffic_data = self.collect_traffic_data()
        
        # 识别拥堵交叉口
        congested_intersections = []
        for intersection_id, data in traffic_data.items():
            avg_wait_time = data["performance"]["avg_wait_time"]
            if avg_wait_time > 60:  # 等待时间超过60秒视为拥堵
                congested_intersections.append((intersection_id, avg_wait_time))
        
        # 对拥堵交叉口进行优先级排序
        congested_intersections.sort(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 为拥堵交叉口分配更多绿灯时间,并协调周边交叉口
        for intersection_id, _ in congested_intersections[:3]:  # 处理前3个最拥堵的交叉口
            if intersection_id in self.traffic_light_agents:
                agent = self.traffic_light_agents[intersection_id]
                
                # 获取该交叉口各方向等待时间
                wait_times = agent.calculate_waiting_times()
                
                # 为拥堵方向增加绿灯时间
                for direction, time in wait_times.items():
                    if time > 45:  # 该方向等待时间超过45秒
                        # 从其他方向"借"用5秒绿灯时间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