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AI智能体投资决策的低代码搭建:架构师的实操指南

1. 引入与连接:当金融AI遇到低代码,解决谁的痛点?

1.1 一个真实的困境:传统金融AI开发的“三座大山”

王总监是某中型券商的技术负责人,最近愁得睡不着觉。公司计划推出一款AI智能投资顾问产品,目标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高收益、低风险”的股票投资策略。但传统开发流程像一座“迷宫”:

  • 跨团队协作难:需要数据工程师对接万得、彭博的数据源,算法工程师训练机器学习模型,金融分析师设计风险控制规则,前端工程师做可视化界面,每个环节都要反复沟通;
  • 开发周期长:从需求确认到上线,保守估计需要6-8个月,而市场竞争激烈,老板要求“3个月内必须推出原型”;
  • 维护成本高:如果策略需要调整(比如增加“净利润增长率”特征),得修改代码、重新测试,又要花1-2周时间。

这不是王总监一个人的问题。根据《2023年金融科技发展报告》,85%的金融机构在开发AI投资决策系统时,都面临“开发效率低、跨团队协作难、迭代速度慢”的痛点。此时,低代码搭建金融AI智能体的方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开发的“枷锁”。

1.2 与你有关:低代码能解决你的问题吗?

如果你是:

  • 架构师:想快速整合数据、策略、风险控制等模块,搭建端到端的AI投资系统;
  • 开发人员:不想写重复的代码(比如数据清洗、模型训练),想把精力放在核心逻辑上;
  • 金融从业者:想自己搭建AI策略(比如趋势跟踪、均值回归),但不懂编程;

那么,低代码搭建金融AI智能体,就是为你设计的解决方案。

1.3 本文的价值:从“知道”到“会做”

本文将从架构师的视角,带你掌握:

  • 金融AI智能体的核心架构(数据、策略、风险、执行);
  • 低代码搭建的关键步骤(从需求定义到部署监控);
  • 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数据延迟、策略过拟合);
  • 实战案例的落地经验(某基金公司的债券智能体搭建)。

让你从“了解低代码”,到“能动手搭建金融AI智能体”。

2. 概念地图:先搞懂“是什么”,再想“怎么搭”

2.1 核心概念定义

  • 金融AI智能体:具备“数据处理-策略生成-风险控制-执行交易”能力的AI系统,本质是“智能投资助理”,能自主完成投资决策的全流程。
  • 低代码搭建:通过组件化(把复杂功能包装成可复用模块)和可视化编排(拖拽组件连接流程),无需大量手写代码,快速构建应用。
  • 投资决策系统:涵盖“数据获取-策略设计-风险控制-交易执行”的闭环系统,目标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

2.2 概念间的关系

低代码平台是工具,支撑金融AI智能体的搭建;金融AI智能体是核心,构成投资决策系统的“大脑”;投资决策系统是目标,解决金融机构的“AI投资”需求。

用一句话总结:用低代码工具,搭金融AI智能体,建投资决策系统

2.3 学科定位:交叉领域的“三驾马车”

金融AI智能体的低代码搭建,属于FinTech(金融科技)AI(人工智能)、**Low-Code(低代码开发)**的交叉领域:

  • FinTech:提供金融场景需求(比如风险控制、合规要求);
  • AI:提供核心算法(比如机器学习、强化学习);
  • Low-Code:提供效率工具(比如组件化、可视化编排)。

2.4 概念图谱:一张图看清整体框架

金融AI智能体  
├─ 核心模块:数据层(眼睛)、策略层(大脑)、风险层(刹车)、执行层(手脚)  
├─ 低代码支撑:组件化(数据组件、策略组件、风险组件、执行组件)、可视化编排(拖拽连接流程)  
└─ 目标:构建投资决策系统(闭环、可迭代)  

3. 基础理解:用“生活化比喻”搞懂核心逻辑

3.1 金融AI智能体:像“智能投资助理”

把金融AI智能体比作“智能投资助理”,它的四个核心模块对应“人的器官”:

  • 数据层(眼睛):看市场数据(比如股票价格、财务指标),像助理“看报纸、查行情”;
  • 策略层(大脑):想投资策略(比如“当5日EMA上穿10日EMA时买入”),像助理“分析行情、制定计划”;
  • 风险层(刹车):管风险(比如“止损5%”),像助理“提醒你‘别贪了,该卖了’”;
  • 执行层(手脚):做交易(比如买入100股茅台),像助理“帮你下单、跟踪订单”。

3.2 低代码搭建:像“用乐高积木搭房子”

低代码平台的核心是“组件化”,就像“乐高积木”:

  • 每个组件是“积木块”(比如“数据清洗组件”“模型训练组件”“风险规则组件”);
  • 拖拽组件是“拼积木”(把“数据组件”的输出连到“策略组件”的输入);
  • 平台自动生成代码是“积木的连接扣”(不用自己粘胶水,平台帮你固定)。

比如,搭建一个“股票趋势跟踪智能体”,只需:

  1. 拖拽“股票数据组件”(对接万得数据);
  2. 拖拽“特征工程组件”(计算5日、10日EMA);
  3. 拖拽“策略组件”(设置“上穿买入、下穿卖出”);
  4. 拖拽“风险组件”(设置“止损5%”);
  5. 拖拽“执行组件”(对接券商API)。

全程不用写一行代码,像搭乐高一样简单。

3.3 常见误解澄清

  • 误解1:低代码只能做简单系统?
    错。现在的低代码平台支持AutoML(自动机器学习)规则引擎强化学习等复杂功能,能搭建“多策略组合”“跨资产类别”的智能体。
  • 误解2:低代码的智能体“不可控”?
    错。低代码平台提供“可视化监控”和“决策轨迹”功能,能实时跟踪智能体的每一步决策(比如“为什么买这只股票?因为模型预测涨幅10%,且符合风险规则”)。
  • 误解3:低代码的“金融合规”有问题?
    错。主流金融低代码平台(比如Finastra)符合GDPR、《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支持“数据加密”“决策可解释”“流程审计”等功能。

4. 层层深入:从“基础”到“高级”,拆解每一个模块

4.1 第一层:金融AI智能体的“四大核心模块”

金融AI智能体的核心是“数据-策略-风险-执行”的闭环,每个模块的功能和低代码组件如下:

4.1.1 数据层:智能体的“眼睛”

功能:获取、清洗、处理数据,为策略层提供“原料”。
关键组件

  • 数据源组件:对接万得、彭博、Level-1实时数据等;
  • 数据清洗组件:去除缺失值、异常值(比如某只股票的价格突然涨了100倍,属于异常值,需要剔除);
  • 特征工程组件:生成有用的特征(比如技术指标:EMA、RSI;财务指标:市盈率、ROE)。

示例:用低代码平台的“特征工程组件”,输入“股票价格数据”,选择“计算5日EMA”,组件自动输出“5日EMA值”。

4.1.2 策略层:智能体的“大脑”

功能:生成投资策略,决定“买什么、卖什么、买多少”。
关键组件

  • 规则引擎组件:基于固定规则(比如“当股价突破20日均线且成交量放大1倍时买入”);
  • 机器学习组件:基于数据预测(比如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股票涨幅,选择涨幅前20%的股票);
  • 强化学习组件:基于环境反馈优化(比如动态调整仓位,最大化长期收益)。

示例:用低代码平台的“AutoML组件”,上传“股票历史数据+特征”,选择“回归任务”(预测涨幅),平台自动训练模型、调参,生成“股票涨幅预测模型”。

4.1.3 风险层:智能体的“刹车”

功能:控制风险,避免“大幅回撤”(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基金亏损50%以上)。
关键组件

  • 风险指标组件:计算波动率、VaR(风险价值)、仓位集中度(比如单只股票仓位不超过10%);
  • 风险规则组件:设置止损、止盈(比如“当portfolio净值回撤超过3%时,卖出50%仓位”);
  • 压力测试组件:模拟极端市场情况(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股市暴跌30%),看智能体的表现。

示例:用低代码平台的“规则引擎组件”设置:

  • 当单只股票仓位超过10%时,自动减仓至8%;
  • 当portfolio波动率超过12%时,卖出高波动股票。
4.1.4 执行层:智能体的“手脚”

功能:执行交易,把策略变成实际的订单。
关键组件

  • API接口组件:对接券商、交易所(比如对接中信证券的股票交易API,对接债券交易所的API);
  • 订单管理组件:处理订单(比如限价单、市价单、批量下单);
  • 算法交易组件:优化执行(比如把大额订单拆成小单,避免影响市场价格)。

示例:用低代码平台的“订单路由组件”,选择“佣金最低、成交速度最快”的券商接口,执行“批量买入10只股票”的订单。

4.2 第二层:细节与例外——让智能体“更聪明”

4.2.1 数据层:实时数据处理

问题:传统数据处理是“离线”的(比如每天收盘后处理数据),无法应对“实时行情”(比如突发利好消息,股票瞬间上涨)。
解决方案:用低代码平台的实时数据流组件,对接Level-1数据(每秒更新一次),用“窗口函数组件”计算实时的5分钟EMA(比如“过去5分钟的平均价格”)。

4.2.2 策略层:多策略组合

问题:单一策略(比如趋势跟踪)在震荡市中表现差,需要“多策略互补”。
解决方案:用低代码平台的流程编排组件,整合“趋势跟踪策略”(用EMA)和“均值回归策略”(用布林带),设置:

  • 当市场处于“趋势向上”时(比如大盘涨幅超过2%),用趋势跟踪策略;
  • 当市场处于“震荡”时(比如大盘波动率低于1%),用均值回归策略。
4.2.3 风险层:动态调整

问题:固定的风险规则(比如“止损5%”)无法应对“极端市场”(比如2022年俄乌战争,股市暴跌10%)。
解决方案:用低代码平台的动态风险组件,设置“阶梯式止损”:

  • 当回撤超过3%时,卖出30%仓位;
  • 当回撤超过5%时,卖出50%仓位;
  • 当回撤超过7%时,卖出全部仓位。
4.2.4 执行层:订单优化

问题:大额订单(比如买入100万股茅台)会导致“市场冲击”(比如价格上涨5%),增加交易成本。
解决方案:用低代码平台的算法交易组件,执行“TWAP(时间加权平均价格)”策略,把100万股拆成1000个小单,在1小时内均匀成交,减少市场冲击。

4.3 第三层:底层逻辑——低代码为什么能“快”?

低代码平台的核心逻辑是**“抽象复杂度,暴露简单性”**:

  • 组件化:把复杂的功能(比如数据清洗、模型训练、风险计算)包装成“黑盒”,用户只需配置参数(比如“清洗缺失值”选择“用均值填充”);
  • 可视化编排:用拖拽的方式定义“数据流动方向”(比如“数据层组件→策略层组件→风险层组件→执行层组件”),平台自动生成对应的代码(比如Python的pandas库、scikit-learn库);
  • 自动生成代码:用户不用写代码,平台帮你写,节省了“编码-调试”的时间。

4.4 第四层:高级应用——跨资产、自进化

4.4.1 跨资产类别智能体

问题:单一资产(比如股票)的风险集中,需要“分散到债券、期货、外汇”。
解决方案:用低代码平台的多数据源组件,对接:

  • 股票:万得数据;
  • 债券:中债登数据;
  • 期货:文华财经数据;
  • 外汇:OANDA数据。

资产配置组件设置“股票占60%、债券占30%、期货占10%”,用“策略组件”为每个资产设计不同的策略(比如股票用机器学习,债券用规则引擎)。

4.4.2 自进化智能体

问题:市场变化快(比如经济下行时,债券的收益更高),策略需要“自动调整”。
解决方案:用低代码平台的在线学习组件,设置“每天收盘后,用当天的市场数据重新训练模型”,自动调整策略参数(比如“把债券的仓位从30%增加到40%”)。

5. 多维透视:从“历史”“实践”“批判”“未来”看低代码

5.1 历史视角:低代码如何解决传统开发的痛点?

传统金融AI开发的“三大痛点”:

  • 技术门槛高:需要“懂金融+懂AI+懂开发”的全栈人才;
  • 开发周期长:从需求到上线需要6-12个月;
  • 维护成本高:修改策略需要修改代码,跨团队协作麻烦。

低代码的出现(2010年后),通过“组件化”和“可视化编排”,把“全栈人才”的要求降低到“懂业务+会用组件”,开发周期缩短到“1-3个月”,维护成本降低了50%。

5.2 实践视角:某基金公司的债券智能体搭建案例

5.2.1 需求定义
  • 目标用户:企业客户(追求“低风险、稳定收益”);
  • 投资目标:年化收益8%,最大回撤2%;
  • 资产类别:信用债(AA级以上)。
5.2.2 搭建过程
  1. 数据层:对接中债登的债券数据(到期收益率、信用评级、发行人财务数据),用“数据清洗组件”去除违约债券,用“特征工程组件”生成“信用利差”(到期收益率-无风险利率)、“ROE”(发行人净资产收益率)。
  2. 策略层:用“规则引擎组件”设置“选择信用利差大于2%且ROE大于10%的债券”,用“马科维茨模型组件”优化仓位(最小化波动率)。
  3. 风险层:用“风险指标组件”计算“违约风险率”(基于信用评级),设置“当违约风险率超过1%时,卖出该债券”。
  4. 执行层:对接债券交易所的API,用“批量下单组件”执行订单。
5.2.3 结果
  • 开发周期:从传统的4个月缩短到1个月;
  • 收益:年化收益8.5%(超过目标8%);
  • 回撤:1.8%(低于目标2%);
  • 客户满意度:提升了30%(因为收益稳定,风险可控)。

5.3 批判视角:低代码的“局限性”

  • 自定义能力有限:对于“自定义的强化学习模型”(比如自己设计的 reward function),可能需要写代码扩展组件;
  • 数据隐私问题:云端低代码平台需要确保“金融数据”(比如客户的交易数据)的安全,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
  • 合规挑战:金融AI智能体的决策需要“可解释”(比如“为什么买这只债券?”),低代码平台需要提供“决策轨迹”功能(记录“用了哪个特征、哪个规则、哪个模型”)。

5.4 未来视角:低代码的“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与低代码结合:用GPT-4生成策略代码(比如“用自然语言描述‘当股票价格突破20日均线且成交量放大1倍时买入’,平台自动生成对应的规则组件”);
  • 自进化低代码平台:平台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自动推荐组件(比如“用户经常用趋势跟踪策略,推荐‘EMA特征组件’‘趋势策略组件’”);
  • 跨领域低代码平台:支持金融、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整合“行业-specific”组件(比如金融领域的“风险规则组件”,医疗领域的“病历处理组件”)。

6. 实践转化:从“理论”到“实操”, step by step

6.1 应用原则:搭建智能体的“四大准则”

  1. 以业务需求为核心:先明确“投资目标(年化收益、回撤)”“资产类别(股票、债券)”“客户群体(高净值、零售)”,再选择组件;
  2. 模块化设计:把智能体拆成“数据、策略、风险、执行”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用独立的组件,便于复用和调整;
  3. 持续迭代:用“回测组件”“模拟交易组件”定期测试策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参数(比如经济下行时,增加债券的仓位);
  4. 合规优先:确保所有组件符合金融监管要求(比如数据来源合法、决策逻辑可解释、风险控制有效)。

6.2 实际操作步骤:搭建“股票量化选股智能体”

6.2.1 步骤1:需求定义
  • 目标用户:零售客户(追求“中等收益、中等风险”);
  • 投资目标:年化收益12%,最大回撤6%;
  • 资产类别:中证500成分股(流动性好、覆盖广)。
6.2.2 步骤2:选择低代码平台

选择金融专用低代码平台(比如Finastra、国内的“金智塔”),要求:

  • 支持对接金融数据源(万得、彭博);
  • 支持AutoML(自动机器学习);
  • 支持风险控制组件(比如“风险指标计算”“规则引擎”);
  • 符合金融合规要求(比如“数据加密”“决策可解释”)。
6.2.3 步骤3:搭建数据层
  1. 对接数据源:用“数据连接器组件”对接中证500成分股的“日线数据”(开盘价、收盘价、成交量)和“财务数据”(市盈率、市净率、ROE);
  2. 数据清洗:用“数据清洗组件”去除“停牌股票”(比如连续3天停牌的股票),填充“缺失的财务数据”(比如用“行业均值”填充某只股票的ROE缺失值);
  3. 特征工程:用“特征生成组件”生成:
    • 技术特征:5日EMA、10日EMA、RSI(相对强弱指数);
    • 财务特征:市盈率(PE)、市净率(PB)、ROE(净资产收益率);
    • 市场特征:行业涨幅(比如“该股票所属行业的当天涨幅”)、大盘波动率(比如“沪深300的当天波动率”)。
6.2.4 步骤4:搭建策略层
  1. 模型训练:用“AutoML组件”选择“分类任务”(预测“股票未来1个月是否上涨”),输入“特征数据”(技术特征、财务特征、市场特征),设置:
    • 模型类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 评价指标:准确率(Accuracy)、F1-score;
    • 调参方式:网格搜索(Grid Search)。
      平台自动训练模型,生成“股票涨幅预测模型”(比如“预测某只股票未来1个月上涨的概率是80%”)。
  2. 策略生成:用“规则组件”设置:
    • 选择“预测上涨概率超过70%”的股票;
    • 选择“市盈率低于行业均值”的股票;
    • 构建portfolio(单只股票仓位不超过5%)。
6.2.5 步骤5:搭建风险层
  1. 风险指标计算:用“风险指标组件”计算:
    • 波动率(Volatility):portfolio的年化波动率,目标不超过10%;
    • 仓位集中度:单只股票仓位不超过5%,单个行业仓位不超过20%;
    • 回撤:portfolio的最大回撤,目标不超过6%。
  2. 风险规则设置:用“规则引擎组件”设置:
    • 当波动率超过10%时,卖出“高波动股票”(比如波动率超过15%的股票);
    • 当单只股票仓位超过5%时,自动减仓至5%;
    • 当回撤超过3%时,卖出30%的仓位;
    • 当回撤超过5%时,卖出50%的仓位;
    • 当回撤超过6%时,卖出全部仓位(止损)。
6.2.6 步骤6:搭建执行层
  1. 对接API:用“API连接器组件”对接券商的股票交易API(比如中信证券、华泰证券),配置“API密钥”“账户信息”;
  2. 订单管理:用“订单组件”设置:
    • 订单类型:限价单(Limit Order)(比如“以不超过当前价格1%的价格买入”);
    • 下单方式:批量下单(同时买入10只股票);
  3. 执行监控:用“执行跟踪组件”跟踪订单状态(比如“是否成交”“成交价格”“成交数量”),如果订单未成交,设置“自动撤单”(比如“30分钟未成交,自动撤销订单”)。
6.2.7 步骤7:测试与优化
  1. 回测:用“回测组件”测试过去2年的历史数据(比如2021-2023年),初始参数的结果:
    • 年化收益:11%(低于目标12%);
    • 回撤:5.5%(低于目标6%);
    • 波动率:9.5%(低于目标10%)。
  2. 优化
    • 调整特征:加入“净利润增长率”(财务特征);
    • 调整模型参数:把随机森林的“max_depth”从6增加到8,“learning_rate”从0.1降低到0.05;
    • 回测结果:年化收益13%(超过目标12%),回撤5%(低于目标6%),波动率9%(低于目标10%)。
  3. 模拟交易:用“模拟交易组件”进行1个月的模拟交易(用实时市场数据),验证策略的表现(比如“是否能及时买入、卖出”“是否有延迟”)。
6.2.8 步骤8:部署与监控
  1. 部署:用“部署组件”把智能体上线到“云端服务器”(比如AWS、阿里云),设置运行时间(比如“每天收盘后调整portfolio”);
  2. 监控:用“监控dashboard”实时跟踪:
    • portfolio表现:净值(Net Value)、年化收益(Annual Return)、回撤(Drawdown);
    • 风险指标:波动率(Volatility)、仓位集中度(Position Concentration);
    • 执行情况:今日成交订单数量、未成交订单数量、成交金额;
  3. 报警:用“报警组件”设置:
    • 当净值回撤超过4%时,发送邮件通知管理员;
    • 当单只股票仓位超过6%时,发送短信通知;
    • 当执行延迟超过10分钟时,发送微信通知。

6.3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 解决方案
数据延迟导致策略失效 用“实时数据流组件”对接Level-1数据,用“窗口函数组件”计算实时特征
策略过拟合(回测好,实盘差) 用“交叉验证组件”(k-fold)避免过拟合,用“正则化组件”(L1/L2)限制模型复杂度
风险控制失效(止损没触发) 用“规则引擎组件”设置“双重验证”(比如“回撤超过3%且单只股票跌幅超过5%时触发止损”),用“实时监控组件”(每10秒检查一次)
执行延迟(订单未及时成交) 用“订单路由组件”选择“成交速度最快”的券商接口,用“算法交易组件”执行“TWAP”策略(拆单)

7. 整合提升:从“搭建”到“内化”,成为“架构师”

7.1 核心观点回顾

  • 金融AI智能体的核心:“数据-策略-风险-执行”的闭环;
  • 低代码搭建的核心:“组件化”(复用)和“可视化编排”(高效);
  • 实践的关键:“以业务需求为核心”“模块化设计”“持续迭代”“合规优先”。

7.2 知识体系重构:用“金字塔结构”整理

  • 基础层:低代码组件(数据、策略、风险、执行)、金融AI智能体的核心模块;
  • 连接层:组件间的关系(数据组件→策略组件→风险组件→执行组件);
  • 深度层:组件的底层逻辑(比如AutoML的原理、规则引擎的原理);
  • 整合层:跨模块的协同(比如风险组件监控策略组件的执行,执行组件反馈结果给数据组件)。

7.3 思考问题:拓展你的“思维边界”

  1. 如何用低代码平台搭建“多资产类别、多策略”的智能体?(提示:用“流程编排组件”整合不同资产的策略,用“资产配置组件”调整仓位);
  2. 低代码平台如何解决金融AI智能体的“可解释性”问题?(提示:提供“决策轨迹”功能,记录“用了哪个特征、哪个规则、哪个模型”);
  3. 未来生成式AI(比如GPT-4)如何与低代码平台结合,提升搭建效率?(提示:用自然语言描述策略,平台自动生成组件)。

7.4 拓展任务:从“知道”到“做到”

  1. 实操任务:用低代码平台搭建一个“外汇交易智能体”,整合“技术分析”(MACD、布林带)和“基本面分析”(非农就业数据、GDP数据);
  2. 研究任务:调研当前主流的金融低代码平台(比如Finastra、QuantConnect、国内的“金智塔”),比较它们的“组件丰富度”“AI能力”“合规支持”“价格”;
  3. 思考任务:结合自己的工作场景,想想“低代码搭建金融AI智能体”能解决哪些问题?(比如“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跨团队协作成本”“快速迭代策略”)。

7.5 学习资源:成为“架构师”的路径

  • 书籍:《低代码开发实战》(王珊)、《金融AI:技术与应用》(李开复)、《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史晨昱);
  • 在线课程:Coursera《金融科技与AI》(哥伦比亚大学)、Udemy《低代码开发入门》(OutSystems官方课程)、网易云课堂《金融AI智能体搭建》(某金融科技公司);
  • 文档:Finastra低代码开发指南、QuantConnect低代码API文档、国内“金智塔”平台文档;
  • 社区:知乎“低代码开发”话题、CSDN“金融AI”专栏、GitHub“金融低代码”仓库。

8. 结尾:低代码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提升效率”

低代码搭建金融AI智能体,不是“让架构师变懒”,而是“让架构师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设计更好的策略”“控制更严的风险”“满足更复杂的业务需求”。

传统开发像“用石头建房子”,需要自己凿石头、砌墙;低代码开发像“用乐高积木建房子”,只需拼积木,节省了“凿石头”的时间。

作为架构师,你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写代码的能力”,而是“理解业务需求的能力”“设计系统架构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代码平台是你的“工具”,帮你把“想法”变成“产品”,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

希望本文的实操指南,能让你“少走弯路”,快速搭建符合需求的金融AI智能体,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附录:金融AI智能体低代码搭建工具推荐

工具名称 类型 特点
Finastra 金融专用 支持对接金融数据源、风险控制组件、合规功能
QuantConnect 量化投资专用 支持回测、模拟交易、算法交易
金智塔(国内) 金融专用 支持中文界面、对接国内数据源(万得、彭博)
OutSystems 通用低代码 支持复杂流程编排、多领域应用

参考资料

  1. 《2023年金融科技发展报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2. 《低代码开发实战》(王珊,机械工业出版社);
  3. 《金融AI:技术与应用》(李开复,中信出版社);
  4. Finastra低代码开发指南(官方文档);
  5. QuantConnect低代码API文档(官方文档)。

(全文完)
作者:[你的名字]
公众号:[你的公众号]
备注:本文为架构师实操指南,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