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例AI生成与运营全流程方案

核心逻辑:“设计稿+需求→图生文→文生文→标准化运营”
目标:用例生成效率提升80%,标准化率100%

一、用例AI生成:两段式逻辑(设计稿→需求→用例)

阶段1:图生文——从设计稿提取视觉要素(多模态大模型驱动)

目标:将设计稿(Figma/PSD/截图)转化为“结构化视觉需求文本”,为后续用例生成提供输入。

  • 输入:设计稿(含标注,如“登录按钮:红色#FF4D4F,位置(200,300),点击跳转首页”)。
  • 工具:多模态大模型(如GPT-4V、DeepSeek-VL)+ OCR(PaddleOCR)。
  • Prompt设计
任务:从设计稿中提取界面元素及交互规则,输出格式如下:
1. 元素列表:类型(按钮/输入框/文本)、ID(可选)、位置坐标(x,y,w,h)、属性(颜色/尺寸/文本内容);
2. 交互规则:元素触发动作(点击/输入/滑动)→ 预期结果(跳转/弹窗/状态变化)。
示例:
元素列表:[{"类型":"按钮","文本":"登录","颜色":"#FF4D4F","位置":{"x":200,"y":300,"w":120,"h":40}}]
交互规则:[{"动作":"点击登录按钮","预期结果":"跳转至首页URL:/home"}]
  • 输出:结构化视觉需求文本(JSON格式,含元素属性、交互逻辑)。
阶段2:文生文——结合需求文档生成测试用例(大模型逻辑推理)

目标:基于图生文的视觉要素 + 文本需求文档,生成“标准化测试用例”。

  • 输入
  • 阶段1输出的“视觉需求文本”;
  • 需求文档(PRD,如“登录功能需校验手机号格式,错误时提示‘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 工具:文本大模型(如GPT-4、通义千问)+ 测试用例模板库。
  • Prompt设计
任务:结合视觉需求和功能需求,生成测试用例,包含用例名称、前置条件、步骤、预期结果,覆盖:
- 正常场景(功能验证);
- 异常场景(如输入为空、格式错误);
- 视觉合规性(元素颜色/尺寸/位置是否符合设计稿)。
用例模板:
用例名称:[场景描述]
前置条件:[页面状态/数据准备]
步骤:1. [操作1];2. [操作2];...
预期结果:1. [结果1];2. [结果2];...
  • 输出示例
用例名称 前置条件 步骤 预期结果
登录按钮颜色合规性 进入登录页 1. 截取登录按钮区域;2. 提取颜色值 按钮颜色为#FF4D4F,与设计稿一致(误差≤2%)
手机号格式错误提示 进入登录页,输入框为空 1. 输入“12345”(非11位手机号);2. 点击“登录”按钮 输入框下方显示红色提示文字“请输入正确手机号”,符合需求文档描述

二、用例AI运营:标准化与动态执行(全流程自动化)

阶段1:用例标准化——AI自动对齐规范(规则引擎+大模型)

目标:确保生成的用例符合团队规范(如用例命名格式、步骤粒度、预期结果清晰度)。

  • 标准化规则(可配置)
  • 命名规范:[模块]-[场景]-[操作]-[校验对象](如“登录页-手机号输入-格式错误-提示文案验证”);
  • 步骤粒度:每个步骤仅包含1个用户操作(如“输入手机号”和“点击登录”需分步骤);
  • 预期结果:需包含可量化指标(如“响应时间≤1s”“颜色值#FF4D4F”)。
  • AI标准化逻辑
    大模型对比生成的用例与规则库,自动修正:
  • 例1:将“登录按钮点击测试”→ 修正为“登录页-登录按钮-点击操作-跳转验证”;
  • 例2:将“预期结果:提示错误”→ 修正为“预期结果:显示红色提示文字‘请输入正确手机号’,字体大小14px”。
阶段2:动态执行与结果校验(AI驱动自动化闭环)

目标:用例自动执行、结果自动判断,无需人工介入。

  • 执行引擎

  • 基于用例步骤,AI生成Airtest/Selenium自动化脚本(如“点击坐标(200,300)的登录按钮”);

  • 在多环境(如iOS/Android/PC)、多分辨率下并行执行。

  • AI结果校验

  • 视觉校验:执行后截图与设计稿比对(调用多模态大模型判断颜色、尺寸、位置偏差);

  • 功能校验:对比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如接口返回码、页面跳转URL,调用文本大模型判断是否一致);

  • 异常标注:对失败用例自动截图,标注异常区域(如“提示文字颜色应为红色,实际为黑色”)。

阶段3:用例迭代与优化(数据驱动AI能力提升)

目标:通过人工反馈优化AI生成质量,形成“用例生成-执行-反馈-迭代”闭环。

  • 人工反馈机制

  • 测试人员对AI生成的用例进行“通过/不通过”标注(如“用例遗漏‘手机号为空’场景”);

  • 对执行失败但实际正确的用例(如AI误判颜色偏差),标记为“模型错误案例”。

  • AI优化路径

  • Prompt迭代:基于人工反馈调整Prompt(如补充“需包含空输入场景”);

  • 模型微调:将“模型错误案例”加入微调数据集,定期微调大模型(如DeepSeek-VL私有微调),提升视觉要素提取准确率;

  • 规则库更新:将高频人工修正项转化为标准化规则(如“所有输入框用例必须包含空输入场景”)。

三、落地价值与关键指标

维度 传统模式痛点 AI方案价值 关键指标(预期)
用例生成效率 人工编写100个用例需2人天 AI生成100个用例仅需1小时,效率提升95% 用例生成耗时:从16h→1h/100个
用例覆盖率 人工易遗漏异常场景(如“弱网登录失败”) AI基于历史故障库自动生成边缘场景用例 异常场景覆盖率:从60%→95%
标准化程度 用例格式、粒度因人而异,可读性差 AI强制对齐团队规范,格式统一 用例标准化率:从70%→100%
执行人力成本 人工执行回归测试需3人天/轮 AI自动执行+校验,人力成本降低80% 回归测试人力投入:从3人天→0.6人天/轮

四、风险与应对

风险点 应对策略
设计稿识别错误(如颜色提取偏差) 1. 设计稿标注规范化(如使用Figma变量定义颜色);2. 人工复核核心元素属性(如主按钮颜色)。
用例步骤缺失(如遗漏“勾选同意协议”) 在需求文档中明确“前置条件”(如“需勾选用户协议”),大模型自动将其加入用例步骤。
执行环境差异(如不同手机分辨率) 脚本中使用相对坐标(而非绝对坐标),AI自动适配不同设备尺寸(如“点击屏幕中央按钮”)。

总结

通过“图生文提取视觉要素→文生文生成用例→AI标准化+动态执行”的两段式逻辑,可最大化利用多模态大模型的图像理解与文本推理能力,实现用例从“生成→运营→优化”的全流程智能化。该方案不仅解决了传统用例“人力成本高、覆盖率低、标准化差”的问题,更能通过数据闭环持续提升AI能力,最终实现测试用例的“零人工介入”全自动化运营。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