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能力决定竞争壁垒
在研发设计端,AI 实现从 “经验驱动” 到 “数据 - 算法双轮驱动” 的转型。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 2027 年前实现产业发展、消费升级等六大领域的深度融合,工信部同步发布的转型指引则提出 “场景化、图谱化” 推进路径,将垂类模型训练与场景智能体培育列为核心任务。华为发布的六大智能场景助手方案,标志着 AI 从单一工具升级为系统性生产力引擎,其核心逻辑是将
一、政策锚定 “AI + 场景” 融合方向
2025 年成为 AI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攻坚年。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 2027 年前实现产业发展、消费升级等六大领域的深度融合,工信部同步发布的转型指引则提出 “场景化、图谱化” 推进路径,将垂类模型训练与场景智能体培育列为核心任务。这一系列政策打破了技术与产业的壁垒,为企业智能化提供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的完整框架。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破解实践痛点。华为董事陶景文指出,当前企业普遍面临五大挑战:业务复杂度超出传统规则边界、数据爆炸却知识沉淀不足、AI 幻觉导致可控性缺失、技术与业务系统融合受阻、安全合规风险加剧。针对这些痛点,政策引导下的行业实践逐渐形成 “小切口突破、全链条渗透” 的鲜明特征。
二、价值链全环节的智能渗透
AI 正沿着企业 “研 - 产 - 供 - 销 - 服 - 管” 价值流实现全场景覆盖。华为发布的六大智能场景助手方案,标志着 AI 从单一工具升级为系统性生产力引擎,其核心逻辑是将 “知识和数据” 转化为可复用的 AI 资产,推动角色从 “人类辅助” 向 “人类帮手” 跃迁。
在研发设计端,AI 实现从 “经验驱动” 到 “数据 - 算法双轮驱动” 的转型。广汽通过 AI 赋能智驾仿真测试,效率提升 10 倍,车型开发周期缩短至 18 个月;华为的研发数智化方案则通过方法论输出与技术底座搭建,解决高复杂度研发难题。生产制造环节,智能升级聚焦 “主动预测” 能力构建:斯堪尼亚如皋基地将 AI 与计算机视觉嵌入 IT 架构核心,打造数据驱动的柔性生产体系;华为智慧工厂方案实现老厂改造、数字孪生等功能模块化落地,质量追溯精度提升 90% 以上。
供应链与服务端的智能化更显跨场景价值。温氏股份将 AI 应用于兽医诊断、饲料配方等 16 个场景,通过数据与平台构建行业护城河;泰国 CP AXTRA 集团则以数智技术重构零售体验,使交易转化效率提升 35%。这些案例印证了华为副总裁刘超的判断: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作为企业 “大脑” 与 “心脏”,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决定核心竞争力。
三、生态协同破解落地瓶颈
企业智能化转型已从单打独斗进入生态协作时代。华为的实践数据显示,三年间服务的制造与大企业客户超 27000 家,合作伙伴数量突破 1500 家,同比增长 20%,形成技术供给与场景需求的良性循环。这种生态模式有效降低了非 AI 原生企业的转型门槛,通过 “数智基础设施 + 行业伙伴” 的分工体系,实现细分场景的深度打磨。
生态构建的核心在于能力共享。美的集团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数字化底座通过 “AI 赋能与赋能 AI” 的双向机制,既为业务场景提供智能工具,又通过场景反馈优化模型性能,形成技术迭代闭环。上海张江 “模力社区” 的模式更具创新性,集聚 200 家大模型企业,提供 27000P 算力与 81 类公共数据,构建起 “园区即生态圈” 的协同网络,使中小微企业 AI 部署成本降低 60%。
四、数据与安全的根基建设
AI 落地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数据治理能力。刘超强调,B 端 AI 价值实现依赖高质量行业数据,企业需重点打造 “AI 产线”,建立集训练、模型市场、安全管理于一体的能力中心。温氏股份、美的等标杆企业均将数据建模与元数据架构设计列为战略优先级,通过数据资产化实现 AI 应用的规模化复制。
安全合规同步成为落地前提。随着数据本地化要求升级,华为 “1+N” 边云架构与轻量化模型的组合方案得到广泛应用,在工业传感器、医疗设备等场景实现数据不出厂即可完成智能推理,既保障隐私安全,又达成毫秒级响应。这种 “技术合规一体化” 的设计思路,成为企业跨越数据安全红线的关键路径。
结语:落地能力决定竞争壁垒
从政策指引到场景深耕,2025 年的 AI 产业应用呈现出 “政策筑基、场景破题、生态聚力、数据强基” 的清晰脉络。德勤报告显示,AI 对全球经济的间接贡献将达 15.7 万亿美元,而这份价值的兑现程度,直接取决于企业的场景落地能力。正如陶景文所言,数字化转型本质是 “向内修炼” 的征程,唯有打破流程桎梏、沉淀数据资产、构建生态协同,才能真正让智能在价值链中生根结果。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