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AIGC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而来,深刻地改变着内容创作的生态。从专业的艺术家、设计师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似乎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能力。作为一个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我一直希望能亲身体验这股技术浪潮的魅力。最近,接触到国内领先的腾讯混元大模型,我萌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能否利用其强大的文本和图像生成能力,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制作一本独一无二的儿童绘本?

这不仅是一次对AIGC工具链的综合测试,更是一次将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相结合的有趣尝试。在本次实践中,我将主要依赖腾讯混元大模型体系中的两大核心利器:负责“剧本创作”的hunyuan-TurboS文本大模型,以及负责“插画绘制”的混元文生图2.0大模型。本文将详细记录并分享我的整个创作流程、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的成果与思考,希望能为同样对AIGC创作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份参考。

1. 项目构思与技术选型

1.1 为什么选择《守株待兔》?

选择《守株待兔》作为本次绘本创作的主题,是因为它深植于文化记忆中,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非常适合作为儿童启蒙的素材。

这个故事寓意明确,告诫人们要脚踏实地、摒弃侥幸心理,其深刻的教育意义能通过绘本的形式被孩子们轻松理解和吸收。从创作执行的角度来看,它的情节脉络也极为清晰,包含了“辛勤耕作”、“偶然收获”与“徒劳等待”等对比强烈的视觉化场景。这些富含戏剧性的转折,为AIGC进行图像生成提供了绝佳的蓝本和广阔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农夫前后迥异的神态,还是田野由丰饶到荒芜的变化,都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1.2 为什么选择腾讯混元大模型?

面对市面上众多的AIGC工具,我最终选择了腾讯混元大模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全家桶”式解决方案。本次测试的核心,是其文本与图像两大模型的协同能力。

  • 文本大模型 hunyuan-TurboS:作为腾讯官方推荐的旗舰版本,它具备强大的中文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我需要它不仅仅是复述故事,而是以绘本创作者的视角,将故事拆解成一个个富有画面感的场景,并为每个场景生成生动、细腻的文字描述。这是整个绘本的灵魂和骨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文生图大模型 混元生图2.0:这款模型以其高质量的图像创作和强大的中文语义理解能力而著称。对于制作中国成语故事绘本而言,能否准确理解“农夫”、“耕作”、“古朴田园”等带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词汇至关重要。我期待它能将hunyuan-TurboS生成的文字脚本,精准地转化为风格统一、细节丰富的绘本插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绘本创作实战流程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正式进入绘本的创作阶段。整个流程分为两步:先生成文字脚本,再根据脚本生成图片。

2.1 用 hunyuan-TurboS 生成绘本故事脚本

我的目标是让hunyuan-TurboS为我生成一份可以直接用于文生图的“分镜头脚本”。因此,我向它发出的指令不仅仅是“请写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而是更加具体化的请求,例如:“我想做一个成语守株待兔的绘本,利用文本生成图片,给出守株待兔的几个典型场景,以及各个场景的描述,每个场景描述要详细具体,而且指定画面风格。”

经过几次沟通与微调,hunyuan-TurboS给了我一份非常满意的答卷。它不仅清晰地划分了场景,还提供了极富想象力的细节描述。我将它的产出整理成了如下表格,并提炼了核心描述词,作为后续输入给文生图模型的Prompt。

场景编号 场景标题 核心元素 画面描述 画面风格/氛围
场景1 农夫的日常劳作(故事开端) 农夫、农田、锄头、烈日/清晨光线 春日的田野里,金黄的麦苗刚抽出新芽,一位穿着粗布短衫的中年农夫弯腰握着锄头,在田垄间认真翻土。阳光斜照在他微汗的额头上,远处是几棵稀疏的杨树,近处田埂上放着他的斗笠和竹篮。背景虚化的村庄屋顶飘着炊烟。 水墨风,体现“靠双手吃饭”的平凡生活,氛围宁静而勤劳。
场景2 兔子撞树的瞬间(关键转折) 惊慌的野兔、粗壮的树桩、飞溅的泥土/草屑 农夫正蹲在田边休息,突然,一只灰棕色的野兔从右侧的灌木丛中窜出,红眼睛瞪得圆圆的,耳朵因惊吓竖起,前腿僵直后腿猛蹬,整个身体呈“飞扑”状撞向画面左侧一棵断裂的老树桩。兔子的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扬起的尘土和小草碎屑在它身后形成动态模糊,农夫惊讶地张大嘴巴转头看向树桩。 定格“意外发生”的戏剧性时刻,充满动感。
场景3 农夫捡到兔子的惊喜(动机强化) 倒地的死兔、农夫弯腰拾取、树桩特写 撞晕的野兔躺在树桩旁的草地上,后腿微微抽搐(或已完全不动),灰毛上沾着泥土和草叶。农夫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兔子(露出惊喜的表情,眼角带笑,嘴角上扬),背景的树桩被阳光照亮。远处的农田被虚化成模糊的绿色色块。 强调此刻农夫眼中只有这只“从天而降”的兔子,突出“幸运物”的存在感。
场景4 放弃耕作的等待(行为荒诞) 空荡的农田、树桩旁的农夫、破旧的斗笠/水壶 原本绿油油的农田里,杂草开始冒头(麦苗枯黄蜷缩),农具(锄头)斜靠在田埂边生锈了。农夫不再劳作,而是盘腿坐在那棵“幸运树桩”旁的石头上,戴着破旧的斗笠,身边放着空水壶,眼睛死死盯着树桩,嘴角还挂着若有若无的期待微笑。远处天空飘着几朵懒散的云。 对比之前辛勤劳作的场景,阳光强烈却照不进他呆滞的眼神,突出“不劳而获”的荒谬。
场景5 一无所获的结局(寓意升华) 枯萎的农田、嘲笑的村民、依旧等待的农夫 深秋的田野里,庄稼全部枯死(土地干裂,杂草丛生),农夫依旧坐在那棵光秃秃的老树桩旁(衣服破旧,头发蓬乱),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手里无意识地抠着树皮。不远处,几个扛着农具的村民路过,指着农夫摇头议论(有人捂嘴笑,有人摊手叹气),背景的村庄屋顶冒着炊烟。画面角落可添加一只麻雀落在树桩上。 整体色调偏灰暗,象征时间的流逝,揭示“守株待兔”终将一无所获的深刻道理。

2.2 用混元生图 2.0 绘制插画

拿到“剧本”后,就轮到混元生图2.0这位“插画师”登场了。我将表格中为每个场景提炼的画面描述和画面风格,依次输入到混元生图的描述词中。为了保证绘本风格的统一性,我在每个Prompt的末尾都加入了一些风格化的指令。

这个过程充满了“开盲盒”的乐趣。混元生图2.0会一次性生成多张候选图片,我需要从中挑选出最符合场景描述、构图最优美的一张。这个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有时需要对描述词进行微调。

3. 成果展示与分析

经过上述两个步骤的紧密配合,一本由AI创作的《守株待兔》绘本雏形诞生了。

场景1:农夫的日常劳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场景2:兔子撞树的瞬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场景3:农夫捡到兔子的惊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场景4:放弃耕作的等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场景5:一无所获的结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终的成品基本达成了一次成功的AIGC创作实验。整个流程中,hunyuan-TurboS文本大模型的表现尤为突出,它不仅生成速度快,而且给出的“分镜头脚本”内容详实、富有想象力,为后续的图像生成奠定了坚固的创作基石。

在图像生成环节,混元生图2.0也展现了其强大的能力。从单张图片来看,模型对中文描述词的理解相当精准,无论是人物动作、神态还是场景氛围,每一幅插图都基本能够忠实地反映其对应的场景文字描述。然而,当将所有图片串联成一本完整的绘本时,风格不够统一的问题便显现出来。尽管在Prompt中已经尽力去限定风格,但不同画面之间在人物形象、色彩饱和度、线条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差异。这使得绘本的整体视觉连贯性有待提升,距离专业出版物级别的精致感还有一定距离。

结语

这次用腾讯混元大模型做《守株待兔》的绘本,整个过程挺有意思的。它让我看到,AI技术确实能让普通人更容易地把想法变成现实,又快又省钱。从想故事到画图,这个大模型在每个步骤都帮了不少忙。

不过也得实话实说,现在的AI更像一个厉害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创作者。你得清楚地告诉它你要什么,不停地调整指令,最后还得自己把关、挑选。这更像是在和AI一起合作。

但不管怎么说,AI给创作这件事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以后技术更厉害了,说不定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个专属的“AI小画师”,随时把我们的各种想法画出来。这次做绘本的小尝试,可能只是这个未来的一个小小开始。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