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看起来很酷,但为什么我们说2025年它仍然会失败?
AI助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明显局限性:记忆能力差导致成本高、缺乏真正理解只能套模板、多步骤任务容易出错。建议采用三步策略:将大任务拆解为小指令、明确人机分工(AI处理固定流程,人类负责决策把关)、从简单应用逐步升级。关键是要理性看待AI能力,专注于实际解决问题而非追求炫技,通过渐进式人机协作实现效率提升。
在搭建了一堆工作流之后,越来越发觉Agent的局限性。
最近看新闻,也同样能刷到各种“AI Agent”的酷炫演示:一句话生成PPT、自动跑报销、还能写代码。
乍一看,好像未来已经来了。
可真把它搬到工作里用,就会发现——画风完全不一样:
-
你让它“整理会议纪要”,它把最关键的决策漏掉了。
-
你让它“跟踪项目进度”,结果给你的是两天前的信息。
-
vibe coding 写代码,项目结构不符合实际开发,而且总会写一些bug。
看着像万能助手,真用起来却常常掉链子。为什么呢?
一、为什么AI Agent会掉链子?
1. 记性差,还花钱
早期,AI有点像金鱼,转头就忘。
你辛辛苦苦告诉它一堆背景,下次再问,它又从零开始。
补救办法,是把以前的聊天记录都塞进去。
AI 是按照 Token 计费的。
这就好比每次对话前都要把旧对话本从头到尾念一遍,越说越长,花的钱也越来越多。
一个复杂任务,成本可能是简单任务的几十倍。
2. 不是真的懂,只是“套模板”
从技术实现上来说,AI最擅长的,是找相似的套路。
AI写代码(vibe coding)的时候,常常看上去很聪明,实际上很多地方糊里糊涂。
比如你让它“写个登录接口”:
-
它能很快给你写出一堆代码,看起来还挺像回事。
-
但它可能忽略了密码加密,直接明文存储。
-
也可能没考虑到并发下的异常情况。
-
甚至连数据库里是不是已经有相应的表,它都没确认。
换句话说,它知道“登录接口”长啥样,却没真的理解你项目里的业务逻辑和技术约束。
结果就是——跑起来可能能用,但一上线就各种漏洞和Bug。
它没有全局概念。
3. 步骤一多,就容易翻车
AI单步的准确率可能挺高,比如95%。
可要是一个任务要拆20步,每一步都对才行,最后整体成功率只剩下三成多。
所以任务越复杂,它越容易出问题。
二、怎么才能更靠谱地用?
既然它没法全自动搞定一切,那我们就换个思路:
方案一:大事拆小事
别丢一句“帮我把整个活动都策划好”,这太容易乱套。
可以拆成几件小事:
-
“帮我写个活动宣传文案。”
-
“提醒我周三要和供应商开个会。”
-
“每周帮我整理一下报名人数。”
这样任务更清晰,AI做起来靠谱得多。
方案二:人机分工
AI和人类别抢活,各干各的:
-
AI合适干的:查资料、写个初稿、提醒事项等固定流程事项。
-
人类该干的:拍板、应对突发、把关质量等。
比如报销:
AI自动识别发票、填单子,人最后点个头——搞定。
方案三:慢慢升级
别急着一口吃个胖子。
-
先用它查资料、写文档
-
再试试流程审批、客服这些中等难度的活
-
等熟悉了,再考虑更复杂的任务
三、最后说一句
2025年,别幻想AI Agent能“全包”,更靠谱的做法是:
-
目标要现实:先解决能解决的事
-
人机要搭档:AI干杂活,人类负责拍板
-
节奏要循序渐进:从简单任务开始,慢慢往上加
真正重要的,不是AI有多炫,而是它能不能帮你把事情办成。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