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机器学习,先谈一点基本理解:

一、机器学习是什么,它从属于哪个范畴??

是什么?机器学习方法是计算机利用已有的数据(经验),得出了某种模型(规律),并利用此模型预测未来(结果)的一种方法。

事实上,机器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把人类思考归纳经验的过程转化为计算机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计算得出模型的过程。经过计算机得出的模型能够以近似于人的方式解决很多灵活复杂的问题。

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利用数据,训练出模型,然后使用模型预测的一种方法。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简称ML),计算机是死的,怎么可能像人类一样“学习”呢?

不同于传统计算机工作方式,机器学习根本不接受你输入的指令,相反,它接受你输入的数据! 也就是说,机器学习是一种让计算机利用数据而不是指令来进行各种工作的方法。这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结果上却是非常可行的。“统计”思想将在你学习“机器学习”相关理念时无时无刻不伴随,相关而不是因果的概念将是支撑机器学习能够工作的核心概念。你会颠覆对你以前所有程序中建立的因果无处不在的根本理念。

理解机器学习,先举例子“等人问题”:

我相信大家都有跟别人相约,然后等人的经历。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守时的,于是当你碰到一些爱迟到的人,你的时间不可避免的要浪费。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对我的一个朋友小Y而言,他就不是那么守时,最常见的表现是他经常迟到。当有一次我跟他约好3点钟在某个麦当劳见面时,在我出门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现在出发合适么?我会不会又到了地点后,花上30分钟去等他?我决定采取一个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上,我相信有种方法比以上三种都合适。我把过往跟小Y相约的经历在脑海中重现一下,看看跟他相约的次数中,迟到占了多大的比例。而我利用这来预测他这次迟到的可能性。如果这个值超出了我心里的某个界限,那我选择等一会再出发。假设我跟小Y约过5次,他迟到的次数是1次,那么他按时到的比例为80%,我心中的阈值为70%,我认为这次小Y应该不会迟到,因此我按时出门。如果小Y在5次迟到的次数中占了4次,也就是他按时到达的比例为20%,由于这个值低于我的阈值,因此我选择推迟出门的时间。这个方法从它的利用层面来看,又称为经验法。在经验法的思考过程中,我事实上利用了以往所有相约的数据。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依据数据做的判断

通过我拟合直线【房屋面积与房价的关系:房价 = 面积 * a + b】的过程,我们可以对机器学习过程做一个完整的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在计算机中存储历史的数据。接着,我们将这些 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处理,这个过程在机器学习中叫做“训练”,处理的结果可以被我们用来对新的数据进行预测,这个结果一般称之为“模型”。对新数据 的预测过程在机器学习中叫做“预测”。“训练”与“预测”是机器学习的两个过程,“模型”则是过程的中间输出结果,“训练”产生“模型”,“模型”指导 “预测”。

由于机器学习不是基于编程形成的结果,因此它的处理过程不是因果的逻辑,而是通过归纳思想得出的相关性结论。

二、下图是机器学习所牵扯的一些相关范围的学科与研究领域:

* 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机器学习;

* 数据挖掘:

* 统计学习:

* 计算机视觉:

* 语音识别:

* 自然语言处理:

三、机器学习的方法:

1.回归算法

回归算法有两个重要的子类:即线性回归 和 逻辑回归

线性回归: 一般使用“最小二乘法”来求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是这样的,假设我们拟合出的直线代表数据的真实值,而观测到的数据代表拥有误差的值。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的影响,需要求解一条直线使所有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最小二乘法将最优问题转化为求函数极值问题{ 著名的“梯度下降”以及“牛顿法”就是数值计算中的经典算法 }。

逻辑回归: 属于分类算法,也就是说,逻辑回归预测结果是离散的分类,例如判断这封邮件是否是垃圾邮件,以及用户是否会点击此广告等等

2.神经网络

2.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的诞生起源于对大脑工作机理的研究。在BP算法(加速神经网络训练过程的数值算法)诞生以后,神经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热潮。具体说来,神经网络的学习机理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分解与整合

在神经网络中,每个处理单元事实上就是一个逻辑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接收上层的输入,把模型的预测结果作为输出传输到下一个层次。通过这样的过程,神经网络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分类。(进入90年代,神经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其主要原因是尽管有BP算法的加速,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仍然很困难。因此90年代后期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取代了神经网络的地位。)

3.回归算法SVM(支持向量机)

4、聚类算法

前面的算法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我的训练数据中包含了标签,训练出的模型可以对其他未知数据预测标签。在下面的算法中,训练数据都是不含标签的,而算法的目的则是通过训练,推测出这些数据的标签。这类算法有一个统称,即无监督算法(前面有标签的数据的算法则是有监督算法)。无监督算法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聚类算法。

5、降维算法

6、推荐算法

7、其他

五、机器学习的应用--大数据

无疑,在2010年以前,机器学习的应用在某些特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车牌识别,网络攻击防范,手写字符识别等等。但是,从2010年以后,随着大数据概念的兴起,机器学习大量的应用都与大数据高度耦合,几乎可以认为大数据是机器学习应用的最佳场景。

大数据的核心是利用数据的价值,机器学习是利用数据价值的关键技术,对于大数据而言,机器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相反,对于机器学习而言,越多的数据会越 可能提升模型的精确性,同时,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的计算时间也迫切需要分布式计算与内存计算这样的关键技术。因此,机器学习的兴盛也离不开大数据的帮助。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两者是互相促进,相依相存的关系。

六、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紧密联系。

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数据并不等同于机器学习,同理,机器学习也不等同于大数据。大数据中包含有分布式计算,内存数据库,多维分析等等多种技术。单从分析方法来看,大数据也包含以下四种分析方法:

1.大数据,小分析:即数据仓库领域的OLAP分析思路,也就是多维分析思想。
2.大数据,大分析:这个代表的就是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分析法。
3.流式分析:这个主要指的是事件驱动架构。
4.查询分析:经典代表是NoSQL数据库。

{机器学习界的名言:成功的机器学习应用不是拥有最好的算法,而是拥有最多的数据!}

七、机器学习的子类--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方向,即“深度学习”。虽然深度学习这四字听起来颇为高大上,但其理念却非常简单,就是传统的神经网络发展到了多隐藏层的情况。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证了两个观点:

  1.多隐层的神经网络具有优异的特征学习能力,学习得到的特征对数据有更本质的刻画,从而有利于可视化或分类;

  2.深度神经网络在训练上的难度,可以通过“逐层初始化” 来有效克服。

具有多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学习研究称之为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属于机器学习的子类。基于深度学习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机器学习的地位提高,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业界对机器学习父类人工智能梦想的再次重视。

八、机器学习的父类--人工智能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AI)是人类所能想象的科技界最突破性的发明了,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就像游戏最终幻想的名字一样,是人类对于科技界的最终梦想。从50年代提出人工智能的理念以后,科技界,产业界不断在探索,研究。这段时间各种小说、电影都在以各种方式展现对于人工智能的想象。人类可以发明类似于人类的机器,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理念!但事实上,自从50年代以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就磕磕碰碰,未有见到足够震撼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结起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如下若干阶段,从早期的逻辑推理,到中期的专家系统,这些科研进步确实使我们离机器的智能有点接近了,但还有一大段距离。直到机器学习诞生以后,人工智能界感觉终于找对了方向。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在某些垂直领域达到了跟人相媲美的程度。机器学习使人类第一次如此接近人工智能的梦想。

例如计算能力我们有分布式计算,反应能力我们有事件驱动架构,检索能力我们有搜索引擎,知识存储能力我们有数据仓库,逻辑推理能力我们有专家系统,但是,唯有对应智慧中最显著特征的归纳与感悟能力,只有机器学习与之对应。这也是机器学习能力最能表征智慧的根本原因。


更多推荐